71.消極型性格(1 / 1)

消極型性格的人,往往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喪失進取心,常常情緒低落,意識範圍變得非常狹窄,嚴重時會使自我控製力和判斷力下降,甚至引起行動的遲緩和精神的疲憊。

性格特征

消極型性格的人時常會感覺到自己處於一種孤獨、寂寞、心慌、焦慮的狀態中,正是由於每天遭受這樣的折磨,心中就會對周圍的一切事物產生疑心,久而久之,以至於變成了多疑的性格,甚至還會產生逃避和厭世的心理,希望自己能夠隱居深山,不問世事,獨自過著清閑自在的生活。

典型人物

我國曆史上的司空圖就是一個消極型性格的人。

司空圖(837—908年)字表聖,河中虞鄉(今山西省永濟縣)人,晚唐詩人、詩論家。史稱司空圖很有文才,但不見稱於鄉裏,後來以文章為絳州刺史王凝所賞識。王凝回朝任禮部侍郎,知貢舉,司空圖於唐懿宗鹹通十年(公元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時年三十三歲,受到王凝讚許,名聲益振。不久,王凝因事被貶為商州刺史,司空圖感於知遇之恩,主動表請隨行。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王凝出任宣歙觀察使,召請他為幕府。第二年,朝廷授司空圖殿中侍禦史,他因不忍離開王凝,拖延逾期,被左遷為光律寺主簿,分司東都洛陽。當時盧攜罷相,正居於洛陽,對他的才華和為人很愛重,常相往來共遊。有一次,盧攜經過司空圖的宅第,在壁上題了一首詩稱讚他說:“姓氏司空貴,官班禦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後來,盧攜回朝複相,召司空圖為禮部員外郎,尋遷郎中。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司空圖的弟弟有個奴仆叫段章,參加了黃巢起義,曾熱情地向他宣傳起義軍的各種好處,勸他歡迎起義軍,他不肯,便回到故鄉河中。後來他聽說僖宗在鳳翔,便入拜見,被封為知製誥、中書舍人。廣明二年,僖宗逃到成都,他追隨未及,又回到河中。從這時起直到他去世的二十多年時間,司空圖基本上是過著一種消極的隱居生活。

司空圖出身於官僚地主階級家庭,又處在黃巢起義和唐王朝行將覆滅的時代,在曆史的大動蕩中,他沒有勇氣麵對現實,就采取避世隱退的人生態度。回鄉以後,他既不同百姓往來,也不與官府聯絡,而是“將取一壺閑日月,長歌深入武陵溪”、“儂家自有麒麟閣,第一功名隻賞詩。”

當時王重榮兄弟鎮守漢中,很仰慕他的名聲,常多饋贈,他都拒絕不納,後騙他作碑文,並贈絹數千匹,司空圖就把絹堆放在鄉市上,任眾人取用。後來他定居在中條山王官穀的先人別墅,在這“泉石林亭,頗稱幽棲之趣”的“世外桃源”裏,每日與高僧、名士吟詠為樂。唐昭宗即位,曾先後數次召他入朝,拜舍人、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職,他都以老病,堅辭不受。為此,他在王官穀莊園特地修了一個亭子,取名叫“休休亭”,並寫了一篇《休休亭記》以明其誌:“休,美也。既休而美具。謂其才,一宜休也;揣其分,二宜休也;耄而聵,三宜休也。而又少而墜,長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濟時之用,則又宜休也。”還自號“知非子”、“耐辱居士”,又作了一首《耐辱居士歌》,反複詠歎“休休休,莫莫莫”,表示自己“寧處不出”的心誌。天複四年(904年),朱全忠扶持朝政,遷都洛陽,召司空圖為禮部尚書,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天四年,哀帝被弑,他絕食,嘔血而卒,終年七十二歲。

性格與命運

消極型性格的人,往往給人一種不慕名利的虛假印象,但其實在他們的外表之下,是極度消極的心態。什麼都不想,什麼也不去做。即使有再強的能力,終生也將一事無成。更可怕的是他們卻自認為很聰明,什麼都知道,什麼也都能看透,因而看不起別人。實際上他們最容易老,晚景也最淒涼,因為他們總是有能力敏銳地感受貧困和失敗的痛苦和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