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吃苦型性格(1 / 1)

能吃苦的人,往往能夠讓自己的精神存在於與失敗和挫折的鬥爭中,不斷探索和追求,再加上自強不息的精神,努力堅定自己的信念,最終會戰勝一切苦難,到達成功的彼岸。

性格特征

一位哲人說:“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麼首先要學會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吃苦是一種心理承受力。人在艱苦的環境中,戰勝的不是環境,而是自己。

典型人物

曆史上的祖逖就是一位擁有吃苦性格的人。

祖逖是晉朝範陽道縣(今河北省深水縣)人,出生於公元265年。他年輕的時候,在司州做主簿,劉琨這時也在司州任主簿。他們倆性格相似,誌趣相投,有共同語言,晚間在一張床上睡覺。有一天淩晨,天還不太亮,公雞打鳴,把祖逖驚醒。他睡不著了,索性把劉根也叫起來,兩人在院子裏舞劍。舞完之後,感覺身體很舒服,於是每天淩晨,聽到雞叫。兩人就起床舞劍,切磋武藝,立誌為國家出力。這就是“聞雞起舞”的由來。

東晉建國初期,以長安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被匈奴人占據,祖逖就把趕走匈奴、收複中原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但以元帝司馬睿為首的朝廷卻對收複中原不積極,祖逖便主動向元帝請戰。態度之誠懇,言辭之激烈,使元帝不得不答應祖逖的請求,任命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但是卻隻撥給他一千人的糧食和三千匹布,車馬武器得自己想辦法解決。

於是祖逖帶著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家鄉親,依靠這點兒糧草,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當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即中流擊揖),向大家發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占領中原的敵人,決不再過這條大江。”他激昂的聲調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各個感動,人人激奮。

到了淮陰以後,他們停下來,一麵製造兵器,一麵招兵買馬,聚集了兩千多人馬,就向北進發了。祖逖的軍隊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複了許多失地。當時,長江以北還有不少豪強地主,趁中原大亂的機會,占據堡塢,互相爭奪。祖逛說服他們停止內亂,跟隨他一起北伐,對不聽號令、依附敵人的,就堅決打擊。祖逖的威望越來越高了。

最終,祖逖領導晉兵艱苦鬥爭,收複了黃河以南的全部領土,後趙的兵士陸續向祖逖投降。晉元帝即位後,因為祖逖功勞大,封他為鎮西將軍。

祖逖在戰鬥的艱苦環境中,和將士們同甘共苦,自己的生活很簡樸,把省下的錢盡量幫助部下。他還獎勵耕作,招納新歸附的人,即使是跟自己關係疏遠或地位低下的人,他也同樣熱情地對待,當地的百姓都很擁護他。

性格與命運

孟子曰:“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還未超越自我,有許多事不知道該怎樣去處理,而吃苦耐勞就是為了讓我們自身的能力提高,而隻是擁有一個虛有其表的空殼。因此,要想比別人強大,就必須學會付出,學會吃苦。不會吃苦的人不算是人才,不會吃苦的人再聰明的頭腦也將是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