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險狡猾、詭計多端之人顯得很會做人做事,其實是有目的有陰謀的。奸詐之人往往要比誠實善良的人更快地達到目的,但其最終還是會遭人唾棄的,甚至是惹火燒身。
性格特征
狡詐之人往往是口蜜腹劍、兩麵三刀,是“口裏叫哥哥,手裏摸家夥”的一類人,他們通常給人一副和善的外表,內心卻是陰險狡詐的。這是一種表現友善而暗藏殺機的性格。
典型人物
曆史上的馮道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性格狡詐之人。
狡詐的性格讓他在官場中如魚得水,曆任幾代皇上的丞相,然而最終也是喪命在自己的狡詐性格上。
馮道,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省交河縣東北)人,生於唐僖宗和二所(882年)。他的祖先並不是名門士族,而且連一個縣令以上的先人也找不出來。可見,馮道在這樣的家庭出身條件下,想躋身官場,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後來,直到李存勳滅掉後梁建立了唐朝,但也隻用那些名門貴族出身的人,對馮道這樣的沒有“來曆”的人,並不重用。直到莊宗李存勖被殺,明宗即位才有他的用武之地。明宗鑒於前朝教訓,重用有文才的人,馮道這才被任命為相。
當時,殘留在人們意識中的名門士族觀念還未肅清。馮道雖為宰相但出身低微,因此還是為時人看不起,經常受到人們的奚落。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馮道當時所處的環境。
後唐明宗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李從厚即位。從此,馮道喪盡了正直向上之氣,一味為做官而做官了。李從厚即位不到四個月,同宗李從珂即興兵來伐,要奪取帝位。按理說,此時正是他報答明宗大恩的時候,況且李從珂起兵實屬大逆不道。但馮道沒有考慮這些,他所想的是李從珂擁有大軍,且性格剛愎,而李從厚不過是個孩子,即位以來尚未掌握實權,為人又過於寬和優柔。權衡了利弊之後,他決定率領百官迎接李從珂。然而李從珂對他實在不放心,不敢委以重任,隻把他放到外地任官,後來又覺得過意不去,把他調回京中,給了他一個沒有多大實權的司空之職。
不久,石敬瑭同李從珂發生衝突,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打敗了李從珂,做了中國曆史上臭名昭著的“兒皇帝”,他以恢複明宗為號召,把原來明宗的官吏大多複了職,馮道也官複原職,石敬瑭對他既往不咎,馮道是樂得當官。
石敬瑭當皇帝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實現對耶律德光許下的諾言,否則,王朝就有顛覆的危險。於是就想派宰相馮道去,然而又怕馮道不會同意。誰知他一開口,馮道居然毫不推辭地同意了,這真使石敬瑭喜出望外。其實,石敬瑭哪裏知道馮道的“苦衷”。馮道十分清楚,隻有結交好耶律德光,他在石敬瑭那裏的位置才能保得穩,把“爸爸皇帝”籠絡好了,這“兒皇帝”也容易對付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馮道的狡詐和膽識。
馮道可以說極其圓滿地完成了這次外交任務。他在契丹被留了兩個多月,最終得到了契丹王耶律德光的信任,等到決定放他回去的時候。誰知馮道竟然說不走了,還為了表示忠誠,想留在契丹。經過多次反複,最後耶律德光一定要他回去,馮道這才顯出一副依依不舍的樣子,準備啟程。一個月以後,他才上路,在路上又走走停停,走了兩個月,才出契丹的國境。他的隨從不解地問:“能活著回來,恨不得插翅而飛,您為什麼要走得這麼慢呢?”馮道說:“一旦上快,就顯出逃跑的樣子,即使走得再快,契丹的快馬也能追上,那有什麼用呢?反不如慢慢而行!”隨從人員這才佩服他的深謀遠慮。
這趟出差回來,馮道可真的風光了,甚至連石敬瑭都得巴結他。石敬瑭讓馮道手掌兵權,事無巨細,悉歸他管。不久又加馮道為“魯國公”,石敬瑭對馮道的寵遇無與倫比。
以上的故事隻是馮道做官曆程的一個階段。在這個故事中,馮道已經易了三次主子,可見他的圓滑與老成,其中不乏狡詐的表現——竟然不顧正義,迎接逆黨做了皇位。然而,馮道算來算去,最終還是死在了自己的狡詐和圓滑中。馮道在跟隨最後一任主子的時候,想為自己在下一個朝代做官留下一條後路,弄一點兒投靠新主子的資本,最終因自己的“老謀深算”,判斷錯誤而送了自己的老命。
性格與命運
狡詐型性格是一種最陰險的性格,它不受任何道德規範的束縛,給人的感覺是為所欲為又善於偽裝,工於心計又長於逢迎。因此,擁有這性格的人往往容易達到自己的目的,特別當是擁有這種性格的人還有一定的本事時,常常易於成功,但卻總沒有好名聲。狡詐型性格的人,最終的命運往往是沒什麼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