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吝嗇型性格(1 / 1)

吝嗇的人非常計較個人得失,碰到事情總怕自己吃虧,對個人利益絲毫不能讓步。總是高估別人,低估自己,永不知足,而且他們通常非常看重自己的財富與利益,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可以六親不認,對別人的苦楚表現得冷漠無情。因此他們很少有知心朋友,遇到困難也難以得到別人的幫助。

性格特征

吝嗇是一種極端自私的表現。其實任何人都有自私的一麵,不為自己打算的人很少,但通常在人際交往中,要做到公私兼顧並不困難。所謂“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人敬你一分,你回敬三分,這當然好,回敬一分,也不為過。如果盡想讓人敬你,而你不回敬,這就會遭到“吝嗇”的評價。吝嗇之人的價值觀是很明確的,尤其是對金錢、財富的一毛不拔。而且他們還毫無憐憫之意,甚至落井下石。另外,他們還很少參加社交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不願意幫助別人,因而也具有貪婪小氣之心。

典型人物

齊國有一名叫夷射的大臣,經常為齊王出謀劃策“整治”別人,齊王視為近臣。一次齊王宴請他,由於不勝酒力,有些過量,他便到宮門後吹風。守門人曾受過刖刑,是個無聊之人,欲向夷射討杯酒吃,夷射對他很是鄙棄,便大聲斥責道:“什麼?滾到一邊去!像你這樣的囚犯,竟然向我討酒喝!”

守門人想分辯時,夷射已悻悻離去。守門人非常憤恨。這時因下雨,宮門前剛好積一攤水,狀如有人便溺之物,守門人便萌生報複心理。正巧,次日清晨,齊王出門,見門前一攤其狀不雅的水跡,心中不悅,急喚守門人道:“是誰如此放肆,在此便溺?”守門人見機會來了,故作惶恐吱唔道:“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昨晚看到大臣夷射站在這裏。”齊王果然以欺君之罪,賜夷射死。

為一杯酒而喪命的確可悲,但如果沒有他平日為齊王出謀劃策“整治”別人所種下的“禍根”,也不會招此劫難。一杯酒本不足以掛齒,但正是由於夷射的無比吝嗇,使守門人受人格之辱,他豈能不報?夷射遭此毒計,也是咎由自取。

在我國的封建社會,官吏們很多都貪汙納賄,腐化墮落。但也有少數清官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有時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吝嗇。

清鹹豐八年(1857年),陝西省朝邑人閻敬銘任山西巡撫。他上任前,吩咐隨行的仆人多帶些褡褳布。這是一種土布,又粗又厚。閻敬銘到任後,就讓夫人用褡褳布為他縫製官袍。他屬下官員如果穿著綢緞縫製的官袍晉見,必遭他的訓斥:“如今軍情緊急,你們還如此奢侈闊氣,肯定很有錢,可以捐出一些做軍餉。”因此,下屬都很怕他,就模仿他也穿起用褡褳布縫製的官袍。於是,這種土布價格暴漲。

有一名姓白的書生剛考中了進士,被分配到山西任知縣。白知縣聽說此事後,便借了一套華麗的官袍,再佩上名貴的扇子、荷包等飾物,然後去見巡撫大人。閻敬銘見狀,照例把白知縣教訓了一頓。誰知白知縣昂首道:“卑職來到這裏,所得俸祿夠買點普通衣服,哪裏有錢去購買褡褳布?隻好穿上以前的舊衣服,大人若要處分,卑職也無可奈何。”一席話,說得閻敬銘無言以對。從此,下屬才敢穿著綢緞官袍求見巡撫大人而不用挨訓斥了。

閻敬銘精通會計,他後來任戶部尚書,提取陳年賬簿,每天晚上撥弄算盤至深夜,硬找出400餘萬兩銀子。結果後來這筆錢被慈禧用來修建了頤和園。

性格與命運

吝嗇,俗稱“小氣”,也可以說是“一毛不拔”,是一種有能力資助或幫助他人卻不肯付出行動的不正常的心態。有的吝嗇者往往很會算計,自己盡可能少付出,多獲得;有些吝嗇者,知道這樣不好,有損於人際關係,因此采取“不付出也不接受別人的恩賜,隻讓別人求我我不求人”的策略。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是孤立自己,是一種不利於社會生存的習性。

人活在世上需要金錢,但更需要親情與友誼。小氣冷漠隻會割斷親情和友情,使自己成為孤家寡人。其實,過去曾經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不必縈繞心頭,要理智地看待。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拉別人一把,日後自己有難處,也會得到他人的關心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