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平和型性格(1 / 1)

平和型性格的人,遇事泰然自若,調和執中,不走極端,善於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化。平性格平和的人,容易和人相處,總是令別人愉悅,也不會遭人嫉妒。他們眼裏總會閃著愉快的光芒,顯得歡快、豁達、朝氣蓬勃而且富有生氣。

性格特征

平和型性格的人,比較內傾、隨和,能與人為善。他們能把一切看得開,對名利地位、榮辱得失,都能坦然處之;即使遇到挫折和不幸,也能一如既往地執著向前。

典型人物

範仲淹(969—1052年),字希文,吳縣(今屬江蘇)人。宋真宗時期的進士。慶曆三年(1043年)七月,授參知政事,主持慶曆改革,因守舊派阻撓而未果。次年罷政,自請外任,曆知州、鄧州、杭州、青州。卒諡文正。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成就亦傑然可觀。散文《嶽陽樓記》為千古名篇,詞則能突破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有《範文正公集》,詞僅存五首。

範家雖然世代為官,但範仲淹的命運卻頗為坎坷。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在徐州過世,家境從此變得窘困起來。兩年後,母親謝氏帶著他改嫁到了山東長山縣朱文翰家,範仲淹也更名為朱說。童年時的範仲淹學習非常刻苦,留下了不少動人的故事。據說當年範仲淹在山東長山縣附近的醴泉寺讀書時,經常徹夜不眠,等到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臥。他每天隻用一把米,煮成稀粥,放涼凝固後,用木棍劃成4塊,再掐一點叫做“虀”的野草當菜,早晚各吃兩塊。這就是後人廣為流傳的“劃粥斷虀”的典故。

曆史上範仲淹以剛直不阿、直言敢諫聞名,“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理懷當言,死無所避”都是他的名言。然而一個人能從窮孩子到九品小官,又從九品小官當到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當然是個很厲害的人,厲害到連當時強大的遼國也希望他被罷免。他一遭罷免,遼國就來了一次南征。這麼厲害的人,自然會有敵人。當時的宰相呂希夷,便是範仲淹最大的政敵。有一件事能說明政治鬥爭的激烈和殘酷。範仲淹委托他的好友歐陽修為他寫一篇墓誌銘,寫範仲淹的一生,要涉及很多曆史事件和人物,而涉及的人物當時很多都還在世。既要尊重事實,又要保全自己,難度非常大,歐陽公殫精竭慮,花了兩年時間才完成。相比之下,寫那篇流芳百世的《醉翁亭記》估計要輕鬆得多。就是這篇花了兩年時間寫成的墓誌銘,刻到碑上去的時候,還是被故意潰漏了二十多個字。漏這二十多字,隻因內容涉及到當時的宰相呂希夷。

“人生憂多少,唯自適為好。”這是範仲淹慶曆新政治失敗之後貶居鄧州時給親人的信中的一句話。此時範仲淹已五十七歲,宦海沉浮,數遭貶放,然而,他憑借著這自如人生憂樂多少,自適為好的平和心態英勇地紮進宦海風濤中,無怨無悔地唱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益天下之心,垂千古之誌”的金石之音,震撼了一代代心存政治抱負者的心靈。

性格與命運

性格平和的人,必定是個寬宏大量、與人為善、豁達樂觀的人。他們善於寬容體諒他人,具有極大的克製力和忍耐力,容易與人相處,樂善好施,會令人愉悅,既不強人所難,也不苛求自己,平和的看待世界,淡泊的對待自己,眼裏總是閃爍著愉快睿智的光芒。因而他們總是顯得歡快、達觀而又朝氣蓬勃。平和型性格,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性格;平和型性格的人,通常都會有不錯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