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型性格的人,往往是自己說了算,要麼是聽不進別人的話,要麼就是一意孤行,認為自己什麼都是對的,有時甚至還會蠻不講理,與人爭強好勝,強詞奪理。擁有這種性格的人,一般不會得人喜歡,因此朋友會比較少。但如果能夠成為領導型的人物,則比較容易發揮他的領導優勢。
性格特征
霸道的性格是從小生活在一個優越的環境中,被嬌生慣養而滋養出來的一種不良的品行。霸道型性格的人所擁有的那種氣使頤指的霸道習性,會讓周圍的人都覺得討厭。
典型人物
曆史上的秦始皇是出了名的暴君,在他的殘暴性格中也不乏霸道的表現。
公元前221年,秦滅山東六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秦始皇做了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就是廢封建,置郡縣,廢除了封建分封製度,建立了以土地私有製為主體的農業資本主義製度。雖然秦始皇建立了先進的製度,但人的思想總是落後於時代的,秦始皇廢除封建製度引起了很多既得利益者的不滿,知識分子們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封建時代,幾裏地大小的地方就可以是一個諸侯國。然而若是“廢封建,置郡縣”,就會讓知識分子們的出路一下子大大減少了。
公元前212年,博士淳於再次提出,要師古法,分封皇子功臣為諸侯。恢複封建分封製,知識分子們就可以做官了,而當時失去權勢的六國舊貴族,也想借著儒家的“克己複禮”妄圖恢複周朝的分封製,從而取得失去的權勢。這也是師古法、複辟封建製成為主流的主要原因。而當時的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儒生”(讀書人)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丞相李斯上書說:從前各諸侯相爭,都用豐厚的待遇招攬宦遊的士人。現在天下平定,法令統一,百姓致力於農業和手工來生產,士人應該學習熟悉法令。現在儒生們不學習今天的法令,而去學習古代的學問,用古代的學問來批評當今社會,惑亂百姓,一起攻擊法令教化。這些人聽說新的法令已經頒布,就各用自己的演說議論它,在家則心生非難,出門在街談巷議,靠誇耀主上來獲取名聲,靠標榜不同意見來顯示高明,帶領群眾製造誹謗輿論。這樣的事若不加禁止,就會使君主的威信下降,臣下之中分成不同的政治派別。
另外請求命令史官,把史書上中凡不是秦國撰寫的全部燒掉。隻要不是博士官所掌管,天理下人收藏的《詩》、《書》以及諸子百家的言論著作,都交給郡守和郡尉集中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一律處死;用古代的理論批評當今社會的,一律族誅;官吏知情不舉報的,與犯者同罪;命令下達三十天,還敢私藏以上書籍的,在臉上刺字,罰去做苦工。醫藥卜筮、種植等方麵的書不燒。如果有人想學習法令,讓他以官吏為師。
霸道的秦始皇竟然下令照辦了。次年,侯生、盧生互相譏諷議論秦始皇,害怕罪責難免,於是逃走了。秦始皇聽說後,非常生氣地說:“盧生這些人,我對他們那麼尊重,賞賜也很豐厚,現在居然誹謗我!那些還在鹹陽的儒生,我要派人去查問,看看有沒有人妖言惑眾擾亂百姓的。”於是讓禦史一一加以盤問。結果儒生之間互相告發牽連,最後捕獲有罪之人四百六十多名,都在鹹陽活埋,並通報天下,用以懲戒後人。
霸道的秦始皇用他的暴政穩固了自己的地位,卻置百姓的性命於不顧,使眾多的儒生冤死在暴政之下。
性格與命運
心理專家分析,霸道性格的形成往往是由於小的時候自己的獨立性比較強,什麼事情都能自己拿主意從而養成的一種習慣,以至於長大後,能夠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一切事情。但是霸道的性格也要有一個度,如果霸道有度,則萬事都能給自己鋪就出一條成之路;如果性格太霸道了,聽不進別人一丁點的建議,一味的一意孤行,則就像是給自己埋下一個定時炸彈,自己隨時會被這顆炸彈傷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