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享樂型性格(1 / 1)

享樂型性格人,通常渴望過比較享受的生活,至少是愉快的生活。他們總是不斷地給自己創造輕鬆愉快的環境,希望能夠把人間的不美好化為烏有。他們喜歡投入快樂及情緒高昂的世界,所以他們總是不斷地尋找快樂並體驗快樂。

性格特征

享樂型性格的人,熱衷於快樂,喜歡不停地參加活動,不停地獲取快樂,害怕嚴肅認真的事情。他們多才多藝,對玩樂的事非常熟悉,也會花精力鑽研,不惜任何代價隻要快樂。他們以嬉笑怒罵的方式對人對事,相當健談。通常享樂型性格的人,會把自己的生命過程看作是在一個碩大的遊樂場中玩耍,而他自己就處在中央位置,在品味所有的愉悅,想玩什麼就玩什麼。然而若是隻知道貪圖享樂,最終也會導致墮落的產生。因為貪圖享樂隻能使人變得目光短淺、舍本求末,最終會喪誌、耗財。

典型人物

我國曆史上的劉禪就是一個貪圖享樂的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就是說的他的故事。

劉禪(207—271年),字公嗣,蜀漢後主,做了四十二年的皇帝。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劉禪繼位成為新皇帝。年輕的劉禪尊諸葛亮為相父,蜀漢政事全歸諸葛亮所有。其後,諸葛亮北伐,劉禪本不讚成北伐,但也攔不住諸葛亮。234年,諸葛亮病逝,劉禪親自素服將諸葛亮靈柩迎回。在處理魏延和楊儀的問題上,劉禪明顯站在了魏延一邊。他見魏延被楊儀派人殺害,就立即將楊儀貶為庶人,並改任蔣琬為大將軍。其後蔣琬、費禕二人先後執政,兩人死後薑維執政,開始再度北伐。劉禪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看著蜀漢一步步走向滅亡。263年,鄧艾四年圍住成都城,劉禪開城門投降鄧艾,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

劉禪被俘虜到洛陽後,司馬昭為了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劉禪作為亡國之君,受辱敵國,卻怡然自得,沒有一點羞恥和難過的樣子。一次,司馬昭請劉禪飲酒,席間特意為他安排了蜀國的歌舞表演羞辱他。在場的蜀國舊臣看了不禁生出亡國之恨,有的甚至掩麵而泣。隻有劉禪坐在椅子上,看得津津有味,談笑風生,沒有一點亡國傷感之意。司馬昭見他如此,對一位大臣說:“有這樣的人做國君,即使諸葛亮還活著,也保不住他的江山!”

過了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說:“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樂嗬嗬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一直陪伴劉禪的大臣郤正在旁邊聽了,覺得太不像話。回到劉禪的府裏,郃正說:“您不該這樣回答司馬昭。”劉禪說:“依你的意思該怎麼說呢?”郤正說:“如果他再問您是否還思念蜀地,您就應該哭著說我沒有一天不思念,這樣還有希望回到蜀地。”劉禪點點頭說:“你說得很對,我記住就是了。”後來,司馬昭果然又問起劉禪,說:“我們這兒待您不錯,您還想念蜀地嗎?”劉禪想起郤正的話,就把郤正教他的話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裝出悲傷的樣子,但是擠不出眼淚,隻好閉上眼睛。司馬昭看了他這個模樣,心裏早明白了一大半,笑著說:“這話好像是郤正說的啊!”劉禪吃驚地睜開眼睛,傻裏傻氣地望著司馬昭說:“對,對,正是郤正教我的。”左右的人聽了,都為劉禪的愚昧感到好笑。郗正得知此事,隻是搖頭歎息,無可奈何地說:“真是扶不起來的阿鬥呀!”西晉泰始七年,劉禪在魏國過了將近十年的寄人籬下、形同囚徒的屈辱生活,終於死於洛陽。從此,他的“樂不思蜀”成了“忘本”的代名詞,“阿鬥”也成了人們對不可救藥昏庸無能之輩的稱呼了。

性格與命運

對於貪圖享樂的人來說,他的一生也許會生活在奢華的享受中,但最終卻也逃不過或者是寄人籬下或是藏頭藏尾的悲慘境地——隻要想一想那些曆史上的貪官就可以明白了,而且也隻有那些可以無限接近權貴的人,才有可能把自己的那種劣根性發揮到和極致,然而他們最終獲得的,也隻有世人的唾罵。因為擁有這種性格類型的人,若不是在貪圖享樂中虛度了年華,就是因為不斷地追求享樂而窮凶極惡地幹盡了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