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關羽是一個典型的擁有自大型性格的人。
在《三國誌》和《三國演義》中均有這樣的一段記載和描寫,關羽曾被流矢射中左臂,傷口雖然好了,但每到陰雨天氣,還時常疼痛。郎中對他說,這是“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當時,關羽正在請客吃喝,聽了郎中的話後,就當眾伸出手臂讓郎中刮毒,鮮血順著手臂流了下來,染紅了酒杯盤子,關羽卻仍然談笑自若,喝酒吃肉,連眉頭都沒皺一下,這個故事一方麵說明了關羽的剛猛,另一方麵也免不了有當眾賣弄之嫌。
《三國誌》中還曾記載,說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善待卒伍是好的,而驕於士大夫則說明他的弱點,過於驕傲,“剛而自矜”就很難與人相處。當他聽說馬超投誠後,並不為己方增添了一員虎將而高興,反而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可與誰比。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用意,巧妙回複道:“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諸葛孔明在信中玩了一個文字遊戲,大大地吹捧關羽的漂亮胡子,並未拿他與馬超相比較,關羽卻會錯了意,看了諸葛亮的回信後,十分高興,還把這封信拿給客人們看。
老將黃忠是一個難得的猛將,曾在戰場上刀斬曹軍大將夏侯淵,為奪取漢中立下了大功,後來劉備任命他為後將軍,賜封關內侯。關羽得知此事後,卻大發雷霆,號稱“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十分蔑視老將黃忠,足見其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不僅如此,就連稱霸一方的孫權也未納入他的法眼,《三國誌》記載,孫權失了荊州之後心中也是非常窩火,但不想破壞剛建立不久的孫劉聯盟,因此有意與蜀漢交好,便向關羽提出要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之女求婚,而這關老爺則很不客氣的拒絕了,當著使者的麵大罵:我虎女豈能嫁給他犬子!手下人急忙勸阻,認為不妥,而在關羽眼裏,即使不應婚,東吳也不會把他怎麼樣,這勢必激怒了孫權,更為自己日後失敗種下禍根。
就在關羽達到事業頂峰的時候,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月,孫權派呂蒙抄其後路,襲擊荊州。守衛公安的將軍傅士仁、守衛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由於對前線的軍用物資供應不力,擔心受到關羽的處罰,加之東吳大軍兵臨城下,先後投降了呂蒙。這樣一來,關羽腹背受敵,處境危急。十一月,他不得不從樊城撤軍,意圖奪回荊州,不料途中連續遭到吳軍截擊,部卒死的死,逃的逃,戰鬥力大減。他見奪回荊州已經無望,隻好且戰且退,準備逃往四川與劉備會合。十二月,在麥城(今湖北省當陽縣)被孫權伏兵所擒,與他的兒子關平同時被吳軍所殺,卒年五十九歲。
性格與命運
剛愎自用、驕傲自大,隻會為自己四麵樹敵,把自己孤立起來,為自己種下禍根。剛愎自用、驕橫的性格使他目空一切。這種性格人在現實生活中還不少。有好多時候,直到失敗或吃虧也沒能找出失敗或吃虧的原因。凡剛愎自用的從來不會認錯,而且還都好大喜功。
這類型的人做了一點點好事,就會沾沾自喜,到處表功,唯恐他人不知道。他們也隻喜歡聽好話,聽吹捧的話,不喜歡聽不同的意見,更不喜歡聽別人說反對他的話,因而在他的周圍聚集著一幫獻媚於他的小人,這些小人會投其所好,在他的麵前撥弄事非,結果呢,這類有權勢的剛愎自用者離“忠良”就會越來越遠。鑒於剛愎自用者的不肯悔改,又不聽他人的勸告,往往是在錯誤的道上越走越遠,其結果就會與自己原來美好的奮鬥目標南轅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