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假愚”,就是指我們平時所說的“難得糊塗”。難得糊塗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懂得難得糊塗的人凡事都能控製事態的發展,能夠在關鍵的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至於做出過激的反應,而是巧妙地把不利因素化解掉。其實這就是難得糊塗的真諦。
性格特征
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轉糊塗更難。聰明有大小之分,糊塗有真假之分,所謂小聰明大糊塗是真糊塗假智慧。而大聰明小糊塗乃假糊塗真智慧。所謂做人難得糊塗,正是大智慧隱藏於難得的糊塗之中。
典型人物
“難得糊塗”一詞就出自於鄭板橋之口。鄭板橋是清代著名的書畫家、詩人。他的書畫書法皆享有很高的聲望,被人稱為三絕。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晚年被稱為板橋老人,江蘇興化人。三歲喪母,生活貧困。五十歲以前,讀書、教書、賣畫;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考中進士。在山東濰縣、範縣(今屬河南)作了十二年知縣。勤於政事,政績顯著。後因荒年主張賑濟饑民而得罪官紳,六十一歲,辭官回到家鄉,以賣畫為生。
這裏有一個鄭板橋嫁女的故事。鄭板橋在濰縣任知縣的時候,女兒到了出嫁的年齡,上門求婚者不斷。鄭板橋對夫人說:“媒人上門都為求婚而來,卻都不求女兒。第一個求我知縣四千兩白銀,第二個求我知縣一官半職,第三個求我才子詩書畫三絕。你說這怪不怪?”鄭夫人想了想,說:“也怪,也不怪。”鄭板橋聽糊塗了,說:“夫人此話怎講?”鄭夫人說:“誰叫你是姑娘的父親,未來女婿的丈人呢?”
不久,有一個小官辭官回鄉,他帶了兒子來向鄭板橋辭行。這小官的兒子名叫知足。父子不善言辭,也不善交際。但鄭板橋卻看中了這個知足,留他們父子吃飯,有意將女兒許配給知足。鄭板橋說:“媒人踏破了縣衙門檻,吹噓的話車載船量,我沒有肯把女兒許給他們。看了知足,我夫婦倆願將女兒許配給他,隻要你父子倆願意,咱們就算訂下了這門親事。”知足連忙向嶽父、嶽母跪拜。
親事訂下來,鄭夫人為女兒出嫁操心。起初,她見丈夫好像忘了女兒的婚期,就催促鄭板橋說:“女兒出嫁的陪嫁,你怎麼打算啊?”鄭板橋說:“還早呢,我自己有準備。”鄭夫人見丈夫這樣說,以為他早有打算,就不再催促了。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眼看第二天婚期就到,女婿知足就要來迎親了。可鄭板橋還穩坐釣魚台,鄭夫人這顆心實在放不下,不禁又催促到:“你籌辦的嫁妝也該派人去運來縣衙,明天好派人隨女兒送去!”鄭板橋說:“夫人勿急,我早已準備好存放在縣衙裏了。”
第二天,新姑爺知足遵從丈人的叮囑,親自趕了牛車前來迎娶新娘,鄭夫人忐忑不安,她企盼丈夫也像過去對待義女那樣,送親女兒珍貴之物。正在這時,她見鄭板橋打開一個木箱,從中端出一個竹編的匾子,匾子中盛著針和線。鄭夫人還沒弄清這是怎麼回事,隻見丈夫雙手捧著竹製針線匾兒,鄭重地遞到女兒手中,又鄭重地對女兒說:“父親特地送你陪嫁之物,珍貴的鄭家傳家之寶。”鄭姑娘雙手捧著,注意聽著父親的話。
鄭夫人見狀,氣得說不出一句話來,隻以為丈夫是真的是老糊塗了,嫁女兒也不至於隻送個匾子和針線吧。鄭板橋卻嚴肅又懇切地對愛女說:“女兒,你將這些鄭家傳世的針線匾子帶到知足家,手勤、活好,針線匾子不丟,自食其力,生活定會美好。知足也是個勤懇的後生,小兩口定能互敬互愛。”鄭夫人一個勁地朝鄭板橋打手勢,企圖阻攔。鄭板橋看到了,但不理會。他讓女兒坐上牛車,雙手捧著針線匾在胸前,請新女婿趕牛車出縣衙,走過街巷,直奔鄉下而去。縣太爺自己騎上了一頭毛驢,親自送女兒出嫁。
鄭板橋看似糊塗——隻給了女兒匾子與針線,其實他明白無論送多少金銀財寶,總有花光的時候,於是看似糊塗的他送給了女兒自食其力的能力,這正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體現。其實這就是鄭板橋生活中的糊塗學。
性格與命運
難得糊塗的人其實不是真的糊塗,而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可以助人成就大事業,也能經受住時間考驗。聰明隻能帶來一時的成功,總有機關算盡的時候。當然,聰明不是錯,更不是罪,關鍵是要用好自己的聰明,把聰明轉化為智慧。這樣才能為自己的人生錦上添花,趨利避害。
一般說來,假愚型性格的人能夠很好地把握形勢,做人較為低調,懂得韜光養晦。假愚型性格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性格,這種性格的人一般都能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