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借勢乘力 白手起家(1)(2 / 3)

於是,希爾頓又找到老德米克,“我想以土地作為抵押去貸款,希望你能同意。”老德米克非常生氣,可是又沒有辦法。

就這樣,希爾頓擁有了土地使用權,於是從銀行順利地獲得了30萬美元,加上他已經支付給老德米克的3萬美元後剩下的7萬美元,他就有了37萬美元。可是這筆資金離100萬美元還是相差得很遠,於是他又找到一個土地開發商,請求他一起開發這個旅館,這個開發商給了他20萬美元,這樣他的資金就達到了57萬美元。

1924年5月,希爾頓旅店在資金缺口已不太大的情況下開工了。但是當旅店建設了一半的時候,他的57萬美元已經全部用光了,希爾頓又陷入了困境。這時,他還是來找老德米克,如實介紹了資金上的困難,希望老德米克能出資,把建了一半的建築物繼續完成。他說:“如果旅店一完工,你就可以擁有這個旅店,不過您應該租賃給我經營,我每年付給您的租金最低不少於10萬美元。”

這個時候,老德米克已經被套牢了,如果他不答應,不但希爾頓的錢收不回來,自己的錢也一分回不來了,他隻好同意。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並不吃虧——建希爾頓飯店,不但飯店是自己的,連土地也是自己的,每年還可以拿到10萬美元的租金收入,於是他同意出資繼續完成剩下的工程。

1925年8月4日,以希爾頓名字命名的“希爾頓旅店”建成開業,他的人生開始步入輝煌時期。

希爾頓就是用借的辦法,用5000美元在兩年時間內完成了他的宏大計劃。這不能不說是善於利用別人的高手。其實這樣的辦法說穿了也十分的簡單:找一個有實力的利益追求者,想盡一切辦法把他與自己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共同體,讓他幫助自己實現自己的目標。

猶太人這種“不做存款”的秘訣,是資金管理的科學。俗語講:“有錢不置半年閑”,這是一句很有哲理的生意經。

做生意總得要有本錢的,但本錢總是有限的,連世界首富也隻不過擁有幾百億美元左右。但一個企業,哪怕是一般企業,一年可做幾十億美元的生意,如果是大企業,一年要做幾百億美元的生意,而企業本身的資本,隻不過幾億或幾十億美元。他們靠的就是資金的不斷滾動周轉,把營業額做大。一個企業會不會做生意,很重要一條就是看它能否以較少的資金做較多的生意。

猶太人不論在商界、政界還是在科技界的成功者,都是善於借用別人之“勢”,巧借別人之“智”的高手。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他處理白宮內的事務工作時,就是一位典型的巧於借用別人力量和智慧的能手。他有一個慣例,凡是下級呈報來的工作方案或議案,他先不看,壓上幾天後,把提出方案或議案的人叫來,問他:“這是你最成熟的方案(議案)嗎?”對方思考一下,一般不敢肯定是最成熟的,隻好答說:“也許還有不足之處。”基辛格就會叫他拿回去再思考和修改得完善些。

過了一段時間後,提案者再次送來修改過的方案(議案),此時基辛格把它看完了,然後問對方:“這是你最好的方案嗎?還有沒有比這方案更好的辦法?”這又使提案者陷入更深層次思考,把方案拿回去再研究。

就是這樣反複讓別人深入思考研究,用盡最佳的智慧,達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這就是基辛格的一手高招,也反映出猶太人的一種成功的訣竅。

猶太人密歇爾·福裏布爾經營的大陸穀物總公司,能夠從一間小食品店發展成為一家世界最大的穀物交易跨國企業,主要就在於他善於借助先進的通訊科技和善於借助大批懂技術懂經營的高級人才,他不惜成本不斷采用世界最先進的通訊設備,寧肯付出極高的報酬聘請有真才實學的經營管理人才到公司工作。這樣,使他的公司信息靈通,精通操作技巧,因此競爭能力總是勝人一籌。他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才取得這些優勢,但他借助這些力量和智慧賺回的錢遠比他支出的大得多,可謂“吃小虧占大便宜”。

不管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還是個人的發家發跡過程,都有一個叫做“資本原始積累”的階段,對於那些富有的豪門或旺族,後輩自然可以接過父輩打下的江山繼續前進,但是對於窮人而言,要想發家致富,光起步時的本錢就是個難題。按照一般的思路,可以去借,但對於一個毫無家底的窮光蛋,誰又能借錢給他呢?現代的銀行有嚴密的信用級別製度,對於一個窮人而言,其資信等級肯定達不到銀行的要求,因此,想從銀行借錢簡直是比登天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