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一部分男、女在婚姻危機到來的時候,采取不斷地找親朋好友訴說的方式,結果使本來糟糕的狀況越來越糟,這是為什麼呢?據婚姻專家介紹,這種傾訴促使自己對於夫妻關係越發有偏見,一遍又一遍地訴說,隻會使親朋好友偏袒於你,於是他們會幫你討伐對方反而使得火上澆油。
(五)不要試圖用婚外戀衝淡婚姻危機
有不少人在麵對困難時采取回避或尋找替代的方法解決問題,麵對婚姻危機時也不例外。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在麵對婚姻危機時試圖采取以婚外情的方式來衝淡婚姻危機,結果他們進入這樣一個誤區,婚外情的激情和暫時的幸福感並不能滿足他們最終的需要,結果多以結束第一次婚姻為代價。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來,這也是一種不成熟的防禦機製。所以,在麵對婚姻危機時,夫妻雙方的積極溝通,以平等而非指責的態度共同尋找問題的症結,並付諸實際行為才是解決危機的王道。
(六)期望解決婚姻危機的一方不要認為自己太委屈
對於期待的目標而言,承受這些小委屈還是值得的。有人說,在兩人感情的困局中,首先轉身說“對不起”的人都是天使。記住這樣一點,隻有主動改變自己,才可以主動掌握婚姻的命運。
(七)不要效仿別人的辦法解決婚姻危機
有許多人在麵對婚姻危機時,喜歡到處征詢意見,查找解決危機的辦法。病急之下亂投醫,他們忘記了這樣一個普通的道理:這個世界絕沒有兩個相同類型的家庭,當然也不會有和自己的危機一模一樣的矛盾,更沒有解決這種矛盾的標準程序和方法。也許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之道,可它偏偏就不適合你,因為你、你的家庭和你所麵臨的婚姻危機是獨一無二的。
麵對婚姻危機時,心理學專家指出,在選擇解決問題的辦法時,不可以效仿他人。努力尋找自己婚姻甚至是戀愛時候的“好時光”反而顯得更有必要,或許從中你可以找出解決眼下婚姻困局的方法。
(八)尋找積極的衝突
每一個家庭都應該學會尋找積極的衝突,這也許是解決婚姻危機和緩解婚姻矛盾的良方。積極的衝突就是指最終結果沒有對雙方造成極大的傷害,隻是一種激烈的磨合方式和溝通方式,衝突以後反而解決了許多問題,有助於雙方的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家庭夫妻雙方從不紅臉吵架,然而在一次小小的爭執之後,婚姻卻意外破裂;還有另一種家庭,夫妻兩人總是爭吵不斷,卻一直不離婚,兩人的感情反而日漸緊密。後一種家庭看似危機重重,其實吵架正是上麵所說的積極的衝突方式。
(九)定短期具體目標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婚姻危機也是一樣,想要解決危機也不能用“猛藥”,需要製定短期具體目標,一個現實可行的短期目標最可能圓滿實施。不要期望一個小的改變就可以使婚姻相安無事,也不要製定一個婚姻美滿的抽象目標。短期具體目標不需要過多的體係支持,隻要希望改善婚姻危機的一方在一個小動作,或者是一個小言語上做出與矛盾激化時相反的做法,就可以改變全局。
我們是否需要精神外遇
當我們年輕時,帶著憧憬,帶著希冀,我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通向幸福之路——婚姻的旅程。
在旅途中,我們的憧憬慢慢地被現實擊得粉身碎骨,婚姻的另一半已不再那麼可愛、美麗。每天鍋碗瓢盆交響曲,柴米油鹽醬醋茶,老人、孩子和同事,生活變得無奈,變得讓我們透不過氣來。
多年以後,當我們已不再年輕,忙碌一天後,靜靜回味走過的旅程,有滿足,也有些許心湖的漣漪,餘下的旅程還要這樣去度過嗎?想要告訴身邊最親的人,希望能執子之手,死生契闊,卻突然發覺與之溝通的心路已支離破碎,已經陌生的不再像從前,究竟是誰已經做出了改變?我們在思索,我們在努力爭取,更多的時候,我們在期待,期待彼此的改變,也在期待生活中新的旅程的重新開始,可是一次次的失望,讓我們一次次地在懷疑自己當初無悔的選擇,是對還是錯,這樣的生活是否還需要繼續。
多麼希望能有個人能給予自己精神上的鼓勵和安慰啊!這時,你會發現這個人也許就在你的身旁,隻是原來沒有關注過而已。慢慢地接觸,慢慢地了解。於是,生活中又到處充滿了陽光,充滿了歡歌笑語。充滿了激情,我們仿佛又年輕了許多,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過去,漸漸地感情的天平在逐漸地傾斜,我們又在麵臨人生的抉擇,什麼是真正的幸福,現在的精神擁有就是幸福嗎?幸福不就是事業的成功、家庭的和睦嗎?幹嘛放棄已經擁有的幸福再去重新尋找,也許當你再次擁有時,麵對的仍會是一如往昔的局麵,所以最好的精神寄托仍是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另一半、自己的事業,而不是另外的他(她)。
當我們成熟時,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就像人生旅途中的加油站。因為我們曾經擁有,在調整生活的坐標後,我們會發現家庭生活仍是我們的最愛,瑣碎也是一種美,人生的伴侶看起來仍是那麼美麗和可愛。曾經的擁有已成為生命的過客,它會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
如何麵對婚外戀
如果愛人一旦發生了婚外戀,要保持冷靜,妥善處理,盡量爭取最好的結局。
(一)冷靜分析
配偶有了外遇時,人們難免會感到天旋地轉、肝腸寸斷或者暴跳如雷。此時,最容易喪失理智,做出魯莽的事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冷靜分析一下事情的原委:到底是如何發生的?他們兩個的關係到了什麼程度?自己的反應有助於解決問題嗎……
(二)不要到處哭訴
愛人發生了婚外戀,再痛苦也不要到處哭訴與指控愛人的背叛。有的人就偏偏如此,尤其做妻子的,向父母抱怨、跟鄰居訴苦還不夠,甚至還要到愛人的領導那裏去折騰。殊不知,如此一來,隻會讓你的愛人無地容身、甚感羞辱,更堅定了離開你的決心。你的情敵也會躲在一邊竊喜。
(三)不要一哭二鬧三上吊
尤其是女性,丈夫有了外遇的時候,通常會大肆哭鬧。如果哭能使丈夫悔過,當然不妨用哭取勝。可是哭多了不僅沒有實際效用,而且可能使對方厭煩,更不願回家,因此產生反作用。上吊更不可取,這樣隻會讓丈夫覺得你遠不如情人,即使因此回到你身邊,心也會離你更遠;另外,假如你不慎真的喪命,想想你的情敵該有多高興呢?所以千萬別采用此下策。
(四)不要以牙還牙
有些人在發現配偶有外遇的時候,自己竟也去尋找婚外情以“報複”和“懲罰”配偶。這是處理婚外戀問題的最愚蠢的行徑。事情變得複雜、涉足人徒然增多,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兩人關係會更加惡化,而且本該屬於原配的權益(如贍養費、子女生活費,甚至在道德麵前的“地位”)也會完全消失。自己損失慘重,還貽笑大方,萬不可取。
(五)不要輕易有成人之美、放棄婚姻的想法
愛人有了外遇,很多情況下是可以回頭的,不致家庭破裂。如果你主動放棄婚姻,那麼家庭破裂不可避免,日後最不幸的是你自己和你的孩子。無辜的孩子其實是離婚最大的受害者。你的輕率決定會害了孩子一輩子。要有不輕易放棄婚姻的決心,這樣不僅讓自己有更大的空間去努力挽回,而且可讓你的背叛者和第三者出現關係危機,使第三者趨於死心。
(六)學會寬容,以退為進
掌握了證據而一味緊逼,本想認識錯誤的愛人也會厭煩,容易有“一不做,二不休”而與你徹底決裂的心態。此時,如果擺出寬容的姿態,則較能使配偶產生“愧疚感”深覺對不起你,不忍心再傷害你。這樣無疑增加你的向心力。然後,兩人可一起找個合理的方式把自己受到的傷害和委屈宣泄。
(七)出口轉內銷
最明智的做法是“出口轉內銷”和風細雨地交流思想、解決問題。回憶當初,哪對夫妻都有一段令人陶醉與向往的日子,隻是時間的長與短而已;檢討當前,分析矛盾與衝突的根由,各做自我批評;展望未來,探討夫妻重新契合的途徑。這樣做的目的,在於用加倍溫暖的心去喚回對方的離散之心,“拉”字當頭,不計前嫌,允許“離”心,也允許“回”心。一般來說,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婚外戀者盡管婚外戀時感情熾熱,但他們的內心始終被罪惡感和羞恥感所擾,隻要階梯搭牢,他們是會下樓的。如果對方一意孤行,視“內銷”為軟弱,視寬容為無能,則不得不訴諸法律。
(八)不要把孩子當作砝碼
孩子是無辜的,針對婚外戀的夫妻爭吵,請不要讓孩子看見或聽見,更不要將孩子拉來扯去,當作談判的砝碼。可是現實情況是人們常犯這樣的錯誤。要麼用物質利益收買孩子,希望孩子站到自己一邊,要麼是故意在孩子麵前揭發配偶的醜事,好讓孩子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和自己一起憎恨背叛者。如此一來,不但使孩子學會了要挾大人以取得物質利益的不良行徑,更會造成孩子的困惑、自卑及無所適從等不良心理,對孩子的成長遺害無窮。
(九)清醒認識,當離則離
如果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來挽回婚姻、避免家庭破碎,但背叛者就是屢教不改,視原配的寬容為無能,則原配要清醒認識,當離則離,不可一味姑息縱容。到了這一地步,尤其是女方,要先做到在經濟上、心理上不依附於丈夫的準備,盡可能減少因離婚對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造成的傷害。
婆媳矛盾的心理原因及調適
婆媳矛盾的心理
在家庭關係中,最為敏感的就是婆媳關係,婆媳之間最容易產生矛盾。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婆媳矛盾的產生有哪些原因呢?
(一)個性心理
婆媳原來生活在各自家庭,具有不同的個性心理,在思想觀念、脾氣性情、生活習慣和飲食嗜好等方麵會有很多的不一致。現在突然生活在一起,要改變各自的思想觀念、脾氣性情、生活習慣和飲食嗜好等來適應對方,這是不易做到的,難免會發生矛盾。
(二)代溝心理
婆媳是不同的兩代人。兩代人之間在價值觀念、思想意識、生活方式等很多方麵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差異,這就會導致婆媳發生矛盾。另外,婆媳又會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有較多的接觸。如果雙方的教育方式、教育觀念以及教育目的不一致,矛盾就更容易發生。
(三)人際心理
在家庭人際關係中,婆媳關係是唯一不屬於親子關係的人際關係,因而在人際心理方麵一旦發生矛盾,不像親子關係那樣能較快消失或毫不介意。偏偏就是這樣的兩個人,要有更多的交往。媳婦未進家門前,家務大都由婆婆主持。媳婦進門後,要與婆婆分管家務,甚至主管家務,雙方在安排日常生活等問題上,難免有意見不一致的地方。
(四)補償心理
俗話說“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當慣了媳婦的女人,一旦成為婆婆,難免會有“補償心理”產生,往往會以自己的婆婆曾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兒媳。
(五)嫉妒心理
在有的家庭中,母親與兒子的心理關係是極其微妙的。生活就是如此,母親一手把兒子拉扯大,付出了大量的辛苦和愛,期望兒子長大後能給予她愛的回報,希望獨占兒子的愛。兒子娶了媳婦後,小兩口甜甜美美、互敬互愛,雖然原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母子相依相融的美妙圖景被打破,為母者從心理上就極易產生失落感,從而產生對媳婦的嫉妒心理。因為兒子將愛給了他的媳婦。一旦兒子結婚,如果兒子再對母親稍有冷淡怠慢,母親便會將兒子的過失全部歸咎到媳婦身上。
(六)更年期心理
一個女人成為婆婆之時,大多正處在更年期前後。這一時期往往易煩躁、惱怒,與一般人都較難相處,與媳婦這一特殊對象相處,自然就更容易生出事端了。
婆媳矛盾的心理調適
隻要積極調適,婆媳一樣能夠融洽相處。一般說來,婆媳關係中婆婆是主導方麵。那麼,就婆婆方麵說,怎樣主動調適婆媳關係呢?
隨著新媳婦的進門,婆媳兩人的角色都發生了變化:母親變成了婆婆,姑娘變成了媳婦。在角色變化的初期,婆媳矛盾極易產生,因此,做婆婆的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積極進行心理調適。
(一)適當降低期望水平
決定人情緒感受的主要因素是人原來對某事物所抱的期望值,就是說,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緒衝突越大。因此,對媳婦期望值不要太高,這樣可以少一些失望,多一些意想不到的欣慰。
(二)經常進行心理換位
心理換位就是人與人之間在心理上互換位置。在人際交往中對所遇到的問題,能設身處地地從對方所處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處理,深刻體察他人潛在的行為動因,不以自己的心態簡單地看待問題。就婆婆方麵說,就是“將心比心”,用當年自己做媳婦時的心情來理解和體諒自己兒媳的難處,用待女兒的心情待媳婦,彼此增進理解,對兒媳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疼愛。當然,對媳婦也不要熱心過頭,以免媳婦產生幹涉限製之嫌。
(三)防止感情混淆,應注意防止在心理上把愛情與親情混淆
兒子與媳婦之間的愛是異性間的情愛、性愛,與兒子對母親的敬愛、疼愛非同一種情感。這兩種情感互相不能替代,也不是你增我減或此消彼長。所以,做婆婆的不要去吃媳婦的“醋”,更不要有意無意地去幹涉甚至破壞他們的情感生活,而應為小兩口的和美相處而高興。再說,現代人的情感生活相對外露,他們不在乎他人的存在,也不避諱他人。長輩對他們之間愛的舉動不必看不慣,更不要妄加評論。隻要他們過得好,做長輩的就應該高興才對,要從內心深處摒棄那種狹隘的情感。隻有這樣,長輩們才能與兒媳和睦相處,長輩自己也活得開心,過得順心。
(四)不妨裝聾作啞
在人際關係中,常常會出現傳遞信息的失真現象。
一是說話的人未必能很好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二是經過中間傳遞時,傳遞者又會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對信息進行主觀加工。信息的接受者所接收的信息與信息的傳播者所傳播的信息常常會有出入,甚至會完全走樣。所以對媳婦所說的一些不利於婆媳關係的話,特別是那些間接聽來的話,最好是左耳進右耳出,權當沒聽見,也不要往心裏去。對鄰居間長舌婦的搬弄是非,更不要輕信。
當然,良好的婆媳關係要靠婆媳雙方共同營造,做媳婦的自然應該努力做好自我調整。不過,一般來說假如婆婆能做到這些,就會有一個婆媳和睦的家庭氛圍了。
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教育
對孩子進行健康的心理教育,最根本的還是要做到防患於未然,要學會教育,春風化雨,讓孩子生活在真實的空間裏。
(一)幫助孩子了解和接受自我,樹立信心
通過合理有效的教育,讓孩子對本身有適當的了解,並能悅納自己,願意努力發展其身心的潛能,即使是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坦然接受,不以為羞,不做無謂的怨尤。具體做法:
1.做一個細心的教育者,努力挖掘孩子的潛能,捕捉他的閃光點,(即使是不起眼的小事)並擴大化宣傳。讓孩子明顯感覺到我是有優點的,我能行。
2.做一個有愛心的教育者,孩子表現出的點滴進步,要毫不吝嗇地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且乘勝追擊,督促他繼續努力。
3.做一個有恒心的教育者,孩子表現出來的進步可能是瞬間即逝的,要持之以恒的關心他,愛護他,為打贏這場持續戰而時刻準備著。
(二)嚐試“懲罰”教育,發展孩子的責任感
一個12歲的少年在院子裏踢足球,不小心把鄰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鄰居說,我這塊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買的,你賠。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買125隻雞。這個孩子沒有辦法,回家找爸爸。爸爸問玻璃是你踢碎的嗎?孩子回答是。爸爸說,你踢碎的你就賠,沒有錢我借給你,一年後還給我。在接下來的一年裏,這個孩子擦皮鞋、送報紙、打工掙錢,掙回12.5美元還給父親。這個孩子就是美國的前總統裏根。
這個故事,對改變我們家長以往固有的、傳統的教育方式很有意義。時下,無論學校還是家庭,普遍提倡對孩子進行“賞識教育”。於是,父母總樂意給孩子聽“好話”,即使孩子已犯了錯,家長也不會讓孩子主動去承擔責任,而大多由自己去向別人賠禮道歉。孰不知,長此以往,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就該給他們一些“懲罰”。當然,決不是體罰、傷害,也不是心理虐待和歧視,而是一種建立在對教育對象尊重的基礎上的教育技巧。就拿孩子損壞別人的財物來說,如果家長隻是一味的無條件的替孩子提供賠償,或者是進行簡單的責罵,這不僅包庇了孩子的行為,更嚴重的是孩子的心中沒有產生一點責任感和愧疚感,認為這件事與自己沒有多大聯係。相反一種情形是,盡管由家長代替孩子賠償,但家長有言在先,或者通過某種合理的方式與孩子訂立“君子協定”,孩子必然心存感激,努力通過正當的途徑實現自己給父母的承諾。這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三)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培養生活適應能力
家庭不是孩子成長路途中的終點站,總要不斷去麵對新的生活環境,這就需要從小培養孩子不斷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1.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凡是他自己能做的事決不包辦,遇到困難時給予適當的指導,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同時注意培養他的交往能力。
2.及時與老師溝通,密切配合,是穩定孩子在校學習生活的關鍵。入校後,經常與老師交流,主動向老師反映孩子的情況,努力與老師達成默契,使孩子感受到老師和媽媽一樣愛自己,讓孩子產生在校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四)學習如何“做決定”和“解決問題”
有這樣一個故事:威爾遜要到山裏去參加為期兩天的野營,他自己做了準備工作。媽媽檢查了他的行李,發現他沒帶足夠的衣服,因為山裏要比平原冷得多,而且也沒帶手電筒,這是野營時經常需要帶的東西。但媽媽並沒有給兒子提示。
過了兩天,媽媽問回來的兒子:“怎麼樣,玩得開心嗎?”
威爾遜說:“我的衣服帶得太少了,而且,由於我沒帶手電筒,每天晚上都問別人借,這兩件事搞得我好狼狽。”
媽媽說:“為什麼衣服少帶了呢?”
“我以為那兒的天氣和這兒一樣,沒有想到山裏會那麼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下次如果去佛羅裏達,也帶同樣的衣服嗎?”
“不會的,因為佛羅裏達很熱。”
“是的,你應該了解一下當地的天氣情況,再做決定,是嗎?那手電筒是怎麼回事呢?”
“我想到要帶手電筒的,可忙來忙去給忘了。我想,下次做事我該先列個單子,這樣就不會忘了。”
我們來看看這位媽媽的做法。首先她給了孩子一個自己做決定的機會,讓孩子在嚐試中,而且是嚐試“錯誤”的實踐過程中獲得了經驗。正是由於這樣的“錯誤”經驗,威爾遜自己找到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也為他今後運用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提供了可能性。重要的是,孩子這種自己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形成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建構”。著名的教育家帕克赫斯特說:“經驗對兒童的價值,如同對成人的價值一樣,無論怎樣估計,都不會過高。”對孩子來說,成功的經驗固然重要,但失敗的經驗更是難能可貴。要知道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重要得多,就讓我們多給孩子一些體驗的機會吧,讓他們去嚐試成功,甚至是嚐試失敗和錯誤,隻有這樣,才會使他們積累起自己的經驗,並能運用這些經驗自己去解決問題。
如何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
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可是脾氣越來越強,總是不聽話,跟你對著幹,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其實就是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所謂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條件下,人產生的與外界要求或願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動。
學齡前孩子,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觀能動性的增強,對大人的要求和安排不會一味服從,喜歡“鬧獨立”。家長如果不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特點,一味訓斥、打罵,就會使他們產生兩種不良後果:或遇事唯唯諾諾,膽小怯懦;或是執拗任性,膽大妄為。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期望不切實際
現在的家長大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他們往往忽視了孩子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不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費苦心設計好的藍圖,硬要他們去做一時還難以做到的事情,其結果隻能是適得其反,甚至一事無成,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家長提出的要求,應比孩子的實際能力略高一點,讓他們“跳一跳能摘到樹上的果子”,使他們經過努力,都能圓滿完成任務,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孩子就會不斷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過於嚴厲,損傷孩子自尊心
現在,有些家長還是滿腦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觀念。認為“嚴”就是體罰,很少考慮孩子的自尊心,隨意在外人麵前揭孩子的短處,甚至諷刺、挖苦,有時還要對孩子動武。正確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們當成一個開始有獨立意識的小夥伴,有事商量著來辦,平等相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千萬不可居高臨下,以勢壓服。
(三)壓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別強,世界對他們來說充滿神秘和驚奇,大人司空見慣,不以為然的事物,他們都要問問、玩玩、摸摸,有時就難免會闖禍。如果家長不了解他們的好奇心,認為這是胡鬧,不分青紅皂白地嗬斥、打罵孩子,就很自然地會引起他們的不滿情緒。明智的家長應該這樣告訴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們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訴爸爸媽媽,我們會想辦法幫你解答問題的。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們懂得了不少道理。
(四)反複嘮叨,引起厭煩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唯恐他們不聽,就反反複複、嘮嘮叨叨。如果孩子長期處於這種“馬拉鬆”式的說教環境中,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即使明知道家長說得有理,他們也不樂意聽。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必須要言不煩,並且尊重他們,留給他們情緒變換和思考的餘地,孩子有了思想準備,就相對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
逆反心理的正效應
孩子的逆反心理始終被認為有礙兒童身心健康。其實它雖有妨礙孩子身心發展的一麵,但也有很多正效應。逆反心理並非一無是處。
(一)產生逆反心理是幼兒教育弊端的曝光
當前,幼兒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許多年輕的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水平,對兒童提出的要求過高,讓兒童承受的學習任務過重;不知道兒童具有多方麵發展的潛能和資質,具有多方麵的興趣和愛好,為孩子過早定向,強製兒童過早地從事長時間的專門訓練。也有些父母脾氣暴躁,動輒打罵、罰站,甚至逐出門外;還有一些父母卻相反,視自己的孩子為“太陽”,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百依百順,本來孩子可以獨自很好的完成任務,父母卻要嘮叨半天,甚至包辦代替等等。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可以說正是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養方式和手段違背了孩子的天性,自然會引起孩子的抵觸、對抗和逆反心理。可見,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事出有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人們對幼兒對於錯誤的教育方法及時做出改進。
(二)逆反心理包含著許多積極的心理品質
兒童產生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它從另一方麵反映了孩子自我意識強,好勝心強,勇敢,有闖勁,能求異,能創新。現代社會充滿競爭,迫切需要具有創造性思維,能開拓、能進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於發現逆反心理中的創造性品質和開拓意識,並合理引導。隻要引導得當,逆反心理是能夠在現代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的。
(三)逆反心理在某種程度上能防止其他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質的形成
逆反心理強的孩子,在不順心的情況下,在憤懣、壓抑、不滿的時候,敢於發泄,他們不會讓不愉快的事情長期滯留心中,他們不會讓有礙自己身心健康的負麵情緒長期得不到釋放,他們不會有畏縮心理、壓抑心理,他們也不會懦弱、保守、逆來順受。他們以這種形式保持心理平衡,有時也能起到維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因此,父母應善於發現逆反心理中的積極因素,並善加利用,而不應在孩子有逆反心理的時候,一味抱怨、惱火,甚至對孩子實行高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