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的結尾,深知難逃懲罰的莫奇森大夫把槍口對準了彼特森,可是被勇敢的彼特森一番話說得心悸之後,慢慢地把槍對準了自己,即對準了攝影機,也就是對準了觀眾,接著子彈飛出,火光一閃,出現了這部黑白片中唯一的紅色。整個過程一氣嗬成,令人心跳不已。
在電影中,約翰的精神異常在醫學上被解釋為臆想性遺忘症,他所遺忘的是曾對他有過創傷性和曾使他痛苦的事情。這類病症導致的遺忘程度往往因人而異,但最主要的核心就是這類病人在清醒的時候是絕對不可能回憶起來的,所以影片中當約翰看到一些類似於條紋型的物品時才會想起那些痛苦的往事,並且人們潛意識裏被壓抑的成分在做夢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來,所以通過對夢境的解釋也可以表現出平常不會表達出來的事情。
此外,選擇精神病醫院為場景來圖解精神分析的理論是非常合適的,因為精神病醫院往往被比做是社會層次中最極端的一個體現。這類題材還出現在《飛越瘋人院》、《夢旅人》、《雨人》等影片當中。20世紀80年代這部電影曾在我國公映,在觀眾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到今天為止,在學習、研究心理學的人群中,在很多精神病醫院裏,《愛德華大夫》仍然是必看的影片。它是精神分析類題材影片中永遠的經典。
《美麗心靈》——美麗人生
邏輯是什麼?誰去決定原由?隻有在這神秘的愛情方程式中,才能找到邏輯或原由來。
——小約翰·福布斯·納什
《美麗心靈》是一部關於一個真實天才的極富人性的劇情片。故事的原型是數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納什早年就做出了驚人的數學發現,開始享有國際聲譽。但納什出眾的直覺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擾,使他向學術上最高層次進軍的輝煌曆程發生了巨大改變。麵對這個曾經毀滅了許多人的挑戰,納什在深愛著他的妻子艾麗西亞的相助下,毫不畏懼,頑強抗爭。經過了幾十年的艱難努力,他終於戰勝了這個困難,並於1994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劇情介紹
1947年小約翰·福布斯·納什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學習並研究數學。這個“神秘的來自西弗吉尼亞的天才”並沒有上預備班的經曆,也沒有遺產或富足的親戚資助他進入“常春藤盟校”,但普林斯頓最具聲譽的獎學金證明他確實屬於普林斯頓。這對納什或是對普林斯頓來說是很不容易的。優雅的社會交際他根本不屑一顧,上課也提不起什麼興致。他整天沉迷於一件事:尋找一個真正有創意的理論。他深信這才是他應該從事的事情。
普林斯頓數學係的競爭十分激烈,納什的一些同學也十分樂於看到納什的失敗。但是,他們仍然十分容忍他,並有意無意地慫恿他當個偉人。一個晚上他與一些同學在酒吧娛樂,當時他們對一個熱情的金發碧眼女人的反應引發了他的靈感。當納什觀察著這些競爭對手時,常常在他腦海裏醞釀的想法突然變得清晰起來。他隨之撰寫出了關於博弈論的論文——“競爭中的數學”——大膽地將現代經濟之父亞當·斯密的理論作出了不同的解釋。這個已經被人們接受了150年的思想突然變得陳舊過時了,納什的生活也從此發生了改變。
納什後來獲得了在麻省理工學院進行研究和教學的工作,這可是一個眾人覬覦的工作,但是他對這些並不滿意。科學曾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獲勝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現在,冷戰盛行,納什渴望在這場新的衝突中發揮自己的優勢。他的願望得到了實現,神秘兮兮的威廉·帕徹招募他參加一個絕密的任務:破解敵人的密碼。
納什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的同時,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耗神的工作中。在這裏,納什受到了一種全新的挑戰,但是這次的挑戰卻是來自光彩照人的艾麗西亞·拉迪,一個物理係學生,她向納什引入了一個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的觀念——愛情。
不久,納什和艾麗西亞結婚了,但是他不能告訴她他正在為帕徹所從事的危險項目。這項工作稍有不慎泄了密,後果將不堪設想。納什一直是在悄悄地幹,他被這項工作深深地迷住了,並最終迷失在這些無法抵禦的錯覺中。經診斷,他得的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納什的遭遇把艾麗西亞嚇壞了,她掙紮在被毀天才愛的重壓下。隨著每一天都似乎會給他們帶來新的恐怖,這對令人羨慕的伴侶已失去了當初讓人羨慕的份兒。但是艾麗西亞仍然在她愛著的男人身上發現了他的超凡魅力,這也是支撐她對他承諾的源泉所在。受到她那堅貞不渝的愛情和忠誠的感動,納什最終決定與這場被認為是隻能好轉、無法治愈的疾病作鬥爭。
謙卑的納什目標很簡單,但要實現這些目標卻是難上加難。處在病魔的重壓之下,他仍然被那令人興奮的數學理論所驅使著,他決心尋找自己的恢複常態的方法。通過意誌的力量,他才一如既往地繼續進行著他的工作,並於1994年獲得了諾貝爾獎。與此同時,他在博弈論方麵頗具前瞻性的工作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理論,而納什也成了一個不僅擁有美好情感,並具有美麗心靈的人。
當一種思想進入人的大腦後
看完影片後我們都知道,劇中主人公納什得的妄想型精神病,影片在講述納什人生經曆的同時也很好地展示了精神分裂症這一症狀的治療。
(一)精神分裂症的起病、症狀以及臨床特點
電影都是善於欺騙觀眾的眼睛的。片中納什的幻視、幻聽等給觀眾造成了錯覺,以為人物是處在真實的環境中的;然而,在影片播到一半時,導演才揭開了謎底——原來約翰·納什是一個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而且在他讀大學時已經發病。其中,查爾斯是在納什性格自閉,幾乎沒有朋友的情況下幻想出來的自我的一種原型,他擁有與約翰完全相反的個性。查爾斯多在納什自我迷茫及需要自我肯定時出現;瑪希則代表了納什對女性的經驗——幼稚的、不成熟的;威廉·帕徹是英雄原型,他是納什在五角大樓成功地破解了密碼後出現的。每個人都有一種英雄意識,都害怕被打敗,納什也如此,他需要更多的成就來緩解潛意識中害怕失敗的焦慮,而帕徹提供給他的任務正好燃起他的使命感。
當納什被精神科醫生帶走時,身為精神病人的他否認自己的病情,並反抗抓捕,一拳打到醫生臉上。在這一情節中,電影向觀眾呈現了一個容易被誤讀的信息,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一般的精神病人是沒有傷害別人的傾向的,隻有小部分患者可能對他人或社會構成危險。電影中,在麵對原封不動的信件時,納什依然堅信秘密任務的真實性,即錯誤的牢固觀念,這也是妄想症的一個主要表現。
影片中表現納什抱著自己的兒子,孩子哭得很厲害也沒有給予適當的處理,也不會主動向鄰居打招呼等;他表情淡漠、對親人和朋友們沒有多大感情。這是典型的情感淡漠的表現,另外,精神病患者還伴有意誌力下降、生活能力降低、性欲減退等症狀。此外,精神分裂症還有以下特征:思維紊亂,語無倫次,答非所問,打扮古怪,哭笑無常,等等。
(二)精神分裂症的治療
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療中,精神藥物治療是關鍵性治療。
影片中用到了電休克療法,緊張性精神分裂症、伴有明顯抑鬱症狀的精神分裂症者以及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經多種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而療效不佳者可選擇此療法,也可用胰島素休克治療或低血糖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家人的悉心配合與支持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片中納什的妻子艾麗西亞多次沒有親眼看到納什把藥吃下就離開了現場,這是不合理的,也是導致納什後來發病的重要原因。而在納什發病時,她能及時通知院方,這是值得鼓勵的。
電影還告訴我們,納什的精神分裂症並沒有痊愈(就如後來諾貝爾委員會的成員湯瑪斯·金來通知他成為諾貝爾獎候選人時那個有趣的片斷),他還要吃新研製的藥來控製病情。那些因精神分裂而出現的幻覺也從來沒有消失過,隻是他選擇了忽略他們,他的意誌力、辨別力讓他成為了一個能夠進行正常思考的精神病人。康複後的納什變得平易近人,變得愛和學生說話,再不是那個用孤傲和冷漠包裹自己,說給學生上課是浪費時間的納什了。他並沒有否定那些幻影,而是選擇和他們在一起,因為他意識到他們正是他的一部分,他和他們是隻可融合而不可分割的整體。影片這樣結尾正是告訴我們“將理性的意識和非理性的無意識重新整合為一個同質的人格整體,使心靈處於一種和諧平衡的狀態之中”才是治愈精神分裂症的王道。
《心靈捕手》和你一起成長
你有心靈伴侶嗎?就是那種和你匹敵、觸動你心靈的人。
——《心靈捕手》
劇情介紹
成長於波士頓南區貧民窟的威爾,是一位絕頂聰明卻叛逆不羈的年輕人。平日除了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大樓的清潔工作之外,便是與三五好友在酒吧喝酒、追女孩子,或是整整哈佛的“聰明小孩”;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就以“一目十行”的方式吞噬著各種人文與科學的知識。
某天,清潔樓道時威爾“隨意”解答了麻省理工學院數學係蘭博教授給學生們所留下的兩個數學難題,這個難題是蘭博教授和他的助手花了數年時間才解答出來的,旋即引起學校師生們的驚異和蘭博教授的注意。威爾在與他人打架滋事,並被宣判送進少年管護所之後,蘭博教授費心地將他保釋出來,要求他參與自己的數學研討並接受心理輔導。
蘭博教授期望威爾能重視並發揮自己在數學領域的天賦異稟,不再惡作劇、自吹自擂而耗費生命。不過,威爾卻毫無在意,經常耍弄前來為他輔導治療的心理專家。
蘭博教授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隻好求助與他有“愛恨交織心結”的大學好友尚恩出馬,開導並救助前途岌岌可危的威爾。於是,閱曆豐富的尚恩與桀驁不馴的威爾之間,展開一輪又一輪的心靈角力。威爾自恃才高,天賦的異能使他可以將在圖書館閱讀的書籍一一記在腦中,他曾以此擊敗過賣弄常識的麻省學生,這些伎倆在同樣博學的尚恩麵前卻不起作用。但威爾並不服氣,他用揭開尚恩內心隱痛的方式來激怒對方,兩人就這樣開始了長期的心理對峙。尚恩年紀不小,但生活和事業都平平無奇,與他的同學兼好友蘭博全然是天壤之別。而實際上,當年同窗時尚恩在各方麵都強過自己的同學,之所以選擇退隱的生活,是因為太太的過世。威爾在人前喜歡裝出一副高傲自大的樣子,即使麵對自己深受的女友,他都用一個又一個的謊言對待,目的都是為了掩飾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卑。通過真誠交流,尚恩與威爾相互了解,看到彼此靈魂的閃光和不為人知的心理缺陷。在尚恩這位心靈導師的不懈努力下,威爾看到了最真實的自己,他終於能夠正視自己的缺陷,流露內心的真實情感,鼓起勇氣向女友表達愛意,並懂得珍惜異於常人的才華。在此同時,難忘喪妻之痛的尚恩在與威爾彼此心靈角力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威爾莽撞的生命力衝擊,亦逐漸開啟因喪妻而封閉的心房,重新追尋情感的歸宿。
影片最後的鏡頭,威爾驅車駛在望不到頭的公路上,未來的人生之路還漫長,他一定能重新尋找到生命的真義。
重新尋找生命的意義
影片《心靈捕手》的主要情節是描繪一位憤世嫉俗的青年威爾,透過與心理醫生尚恩的情感互動,逐漸自我揭露對知識學問、人際互動、愛情探索、人生信念以及親情傷害等心理過程,走出童年受虐的陰影,並嚐試與他人建立親密及信任的關係。這部以人物主導的影片重心是放在威爾心靈受創的自我揭露與重建過程,細膩地開展了一場“心靈角力的戰爭”。
先是通過破解蘭博教授所提出的難題、嘲弄哈佛的“聰明小孩”以及戲耍自以為是的心理專家等敘事鋪陳,生動地展露了威爾才華橫溢的天才形象,一直到遇見遍嚐人生甘苦而擁有豐富情感經驗的心理醫生尚恩,才使博覽群書的威爾逼視自己真實人生體驗的貧乏:能如數家珍地評論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卻沒有聞過西斯廷教堂的氣味;輕慢地提出有關女人的偏好謬論,卻說不出在女人身旁醒來的幸福心情;隨意地引用莎士比亞的詩文來談論戰爭,卻從未參加過戰役;更不了解真正的情感失落,因為他從未愛別人勝過自己。
尚恩用刻骨銘心的生命體驗向威爾發出邀約,但是,威爾卻因童年創傷以防衛的心理來隔絕自己真實情感的表達。除了在與同住南區的好友查克等夥伴相處時,會不時流露出不待言傳的兄弟般情誼之外,他都是以防禦和攻擊的心態對待他人,從而抹殺自己生命中的真實情感表露,生活在自負與自卑衝突的矛盾世界。電影多次出現威爾孤獨落寞地坐在疾行的車廂裏,任憑萬籟俱寂的夜景與曙光微露的晨曦自窗外飛逝;淡淡的樂聲陪襯著他一人靜默的畫麵,勾勒出威爾既自負又無助的複雜心情。
在這二人“心靈角力”的過程中,尚恩以自己與妻子相知相守的情感經驗,鼓勵威爾建立親密關係的第一步便是嚐試,甚至直言逼問威爾最基本的生命問題:為何而活?該做何事?並且,不再接受他胡扯一通。威爾在麵對女友離去、老友好言相勸,以及尚恩真情相待的衝擊下,心防潰決,與尚恩相擁而泣,走出童年受虐的陰影;放棄蘭博教授所推薦的高薪工作,直奔加州與女友複合。影片在八次谘詢的場景中講完了輔導者和被輔導者兩個人共同成長的感人故事。缺乏愛是導致心理疾病的主因,而愛則是心理治療的要素。肖恩與其他專家對待威爾的不同之處在於,愛是他唯一的技術(如果這也算是技術的話)。他理解這個天才少年的內心,在童年便被粉碎、分裂,他要幫助他找回屬於自己的感受。背離自己的真實感受,不讓自己信任任何人,幫助威爾度過了苦難的童年,卻也妨礙了他現在去真正信任、愛一個人,真正去實現自己天才,做真實的自己。這就是心理防禦的作用。當尚恩像父親一樣伸出手來的時候,威爾無法相信自己可以獲得這樣美好的情感,隻有用拒絕來對待,避免自己再一次經受遺棄和傷害。真實的自我是在體驗自己真實的感受中建構起來的,一個飽受創傷的孩子,隻能建立虛假的自我。這就是為什麼威爾能夠用詩歌吟誦愛情卻無法用心來體會愛情的真實原因。肖恩的愛是幫助威爾重建信任的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