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社交生活問題,不僅要憑借聰慧,還要憑借對他人心理的洞察和引導,這就需要誘導心理學。誘導心理學上的鬥智不鬥力,客觀上是指在計謀上較量,而不從武力上比高下。
中國人對智鬥的熱衷,源於中國農耕社會是一個講究忠孝、順從而壓抑個性的社會,這樣的社會製度無疑會引起被壓迫者的不滿。但被壓迫者不滿歸不滿,若要付諸行動,還得反複掂量:官府既有文治又有武功,明目張膽地跟他們訴諸武力無異於以卵擊石。隻有借助於智鬥,正麵不行從反麵,明的不行來暗的,硬的不行用軟的,方有獲勝的可能。
於是乎,借刀殺人、趁火打劫、無中生有、隔岸觀火、笑裏藏刀、渾水摸魚、金蟬脫殼、偷梁換柱、調虎離山、欲擒故縱、破釜沉舟、瞞天過海、美人計、反間計、苦肉計、空城計等計謀智術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各樣的爭鬥場中,愈演愈烈,經久不衰。
所以,中國人在名利場上的較量,大多會采用智鬥而絕少采用武鬥,尤其是暫時處於弱者的一方。弱者跟強者爭鬥,硬碰硬肯定不行,明智的做法應是兜個圈子,繞個彎兒,想個法子,再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身處這樣的氛圍,如果誰不分對象,不分場合地堅持誠實守信,那一定會大吃苦頭。楚漢相爭時,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項羽曾希望和無賴出身的劉邦單挑,話音剛落,就被劉邦以一句“吾寧鬥智不鬥力”回了個幹淨。在劉邦看來,好勇鬥狠,那是頭腦簡單的赳赳武夫們幹的粗活,檔次低,堂堂大丈夫要玩就玩智慧,才夠檔次,夠水平。
事實上,科學研究也證明,懂得鬥智的人總比鬥力的人在事情上的成功率要高很多。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所謂知己知彼,無非就是懂得對方的心理思維。其實人都是感性動物,當你學會怎樣觸動一個人的內心情緒的時候,遠比蠻橫地以武力解決問題要容易得多。
其實,生活本就是一場鬥智的過程。無論你是馳騁在商場的經商高手,還是在職場不斷晉升的職場達人,還是剛剛走上社會的青年,你都應該掌握一些鬥智不鬥力的心理戰術,這樣才能保證你趨利避害,不斷地實現人生質的飛躍,而本書正是你最好的選擇。
本書從“鬥智不鬥力”入手,通俗易懂地講述了如何誘“敵”深入,掌控對方心理的學問,通過對大量鬥智案例的講解和闡述,相信一定會幫助大家掌握“鬥智不鬥力”這項心理戰術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