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726709024108786790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嚐試為別人想一想
美國流行音樂天王邁克·傑克遜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別站在你的角度看我,你看不懂。”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這是部分人在解決問題時存在的一個盲點。心理學家發現,無論人際交往中發現了什麼問題,隻要你堅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盡量了解並重視他人的想法,就比較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位高僧受邀參加素宴,席間,發現在滿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盤菜裏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隨從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主人看到,沒想到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聽到後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
宴後高僧辭別了主人。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傅,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麼把豬肉放在素菜中,徒弟隻是要讓主人知道,處罰處罰他。”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都不是我願意看見的,所以我寧願把肉吃下去。”
待人處事固然需“得理”,但絕對不可以“不饒人”。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不但不會吃虧,反而還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感動。
每個人的價值觀、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現分歧在所難免。人一旦身陷爭鬥的旋渦,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一方麵為了麵子,一方麵為了利益,因此會變得得“理”便不饒人,非逼得對方鳴金收兵或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響了勝利的號角,卻也是下一次爭鬥的前奏。因為對方雖然“戰敗”了,但為了麵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贏”回來。
在日常生活當中,切記: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少講兩句,得理也饒人。否則,不但消滅不了眼前的這個“敵人”,還會讓身邊更多的朋友疏遠你。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放對方一條生路,給對方一個台階下,這樣做並不是很難,如果能做到,還能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
如果你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就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擇手段,不顧後果,這將對你自己造成傷害。放他一條生路,他便不會對你造成傷害。即使在別人理虧時,你放他一條生路,他也會心存感激,就算不如此,也不太可能與你為敵,這是人的本性。況且,這個世界本來就很小,若哪一天兩人再度狹路相逢,屆時若他勢強而你勢弱,你想他會怎麼對待你呢?得理饒人,也是為自己留條後路。
有一句名言說:“人不講理,是一個缺點;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可不是嗎?很多時候,理直氣“和”遠比理直氣“壯”更能說服、改變他人。“理”字既明,何必逼人太甚,況且,饒人也是一種快樂和一種解脫。
那麼如何饒人呢?就要換位思考,多為別人想一想,具體做法可以參考如下建議:
第一,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當自己無法理解別人的所作所為時,就應該試著想象一下,從別人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體驗麵對棘手問題時所采取的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學會體驗對方的生活,通過親身感覺來提高換位思考的能力。由於不同的人通常生活環境是不一樣的,要想了解一個人,就必須了解其所處的環境,這樣才能更徹底地理解對方,從而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第三,加強溝通,隻有通過溝通才能了解對方,才能更好地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也可以通過這種方法來提高換位思考能力。
第四,真誠相待,與對方達成共識,讓對方對你產生信任感。同時根據遇到的問題,設法征得對方的意見和建議,這樣可以從側麵來了解對方的性格特點,更重要的是了解對方處理問題的特點和做法。
第五,了解對方的處境以及對方的性格特點,同時抓住問題的重要矛盾,隻有這樣才能做到換位思考。尤其是當和別人鬧矛盾的時候,就更應該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一下,想想當問題出現時,應該如何從更加理性的角度出發來思考問題。能夠做到如此,問題就可以得到很好地解決,雙方的矛盾就可以及時化解。
消除你的盲點
與人相處,切不可得理之時不饒人,要多為別人想一想,這樣,你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好結果。
人際交往的核心在於互助互利
人與人之間沒有彼此信任,就沒有互助互利;沒有較深的感情,則沒有彼此的信任。在人際交往中重視情感因素,不斷增加感情的儲蓄,就是聚積信任度。
你在感情賬戶上儲蓄,就會贏得對方的信任。當你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就可以利用這種信任。所以,我們強調請求別人的支持和幫助,應該自信主動、坦誠大方地提出,盡管有許多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可以采用,然而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樂於助人,關心他人,不斷增加感情賬戶上的儲蓄。
如果說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人際關係有什麼訣竅的話,那麼這是唯一的和可靠的訣竅。
反之,不肯增加儲蓄而隻想大筆支取的人是無人理會的,這樣的銀行賬戶是根本不存在的。你毫無儲蓄,到需要用錢時也就必然無錢可用,隻有欠債了。但欠債總是要還的,到頭來還是要儲蓄。這是社會與人生的大海上平等互利、收支平衡的燈塔。
互助互利不僅指物質利益,而且還有精神利益。作為被求助的一方不一定非要你給他什麼幫助和好處不可,人際交往的互利互惠也不同於做買賣那樣必須是等價交換,立刻兌現。但作為求助者,最好能讓對方了解助人也會助己。
你請某人來幫助粉刷住房,說好幹半天,他可能幹了不到一個小時就走掉了;你拜托某人為你辦理開辦公司的手續,他也許隻起了牽線搭橋的作用,具體的手續還要你自己去四處奔波……遇到這類情況,千萬不可埋怨,不可責怪對方說話不算數。因為事實上人家已經幫了一點兒忙,這就值得你表示肯定和感謝。你感謝對方幫忙一小時,下回他可能會幫忙兩小時,你感謝人家為你辦手續探明了路線,下回他也許會一幫到底。
自己樂於助人,多主動幫助別人,會不斷增加感情賬戶上的儲蓄。如上所述,求人與被人求,是一筆人情賬。盡管是人情賬,無法精確地計算,但是也應當心中有數。
在求對方辦事時,對方並不情願為你白忙乎,他希望你也能幫他做些事情。有的甚至希望在他辦事之前,你得先為他辦成。如果你了解對方這種心理,主動滿足他的欲望,他就會很痛快地幫助你。
有時對方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事情,此時你要讓對方精神上得到滿足,表現出對對方的崇拜和尊敬,不斷地誇獎對方的能力。
如果你與對方關係很密切,求他幫忙時,他會提出條件來,那你也要多為對方考慮,盡量多為對方解決一些困難。不論關係多密切,你總是求人家而沒有回報,時間久了也就不行了。
如果你求別人幫助的是一件名利雙收的事,那對方也希望從中得到一些名或利。如果對方什麼都得不到,而你卻名利雙收,對方就會在心理上失衡。所以,你最好要提前滿足對方的欲望。如果不能,也一定要守信用。如果你不能履約,以後再求對方就難了。
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人,幫了別人的忙,就覺得有恩於人。於是心裏有一種優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這種態度是很危險的,常常會引發反麵的後果,也就是:幫了別人的忙,卻沒有增加自己人情賬戶的收入,這是因為這種驕傲的態度把這筆賬抵消了。
所以,給人幫忙時應該注意下列事項:
1.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
2.要做得自然,也就是說在當時對方或許無法強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體會出你對他的關心,能夠做到這一步是最理想的;
3.為人幫忙時要高高興興的,不可以心不甘、情不願。
如果你在幫忙的時候覺得很勉強,存在著“這是為對方而做”的觀念,假如對方對你的幫助毫無反應,你一定很生氣,認為“我這樣辛苦地幫你忙,你還不知感激,太不識好歹了!”如此的態度和想法都是不自然的表現。
如果對方也是一個能為別人考慮的人,你為他幫忙的種種好處絕不會像打出去的子彈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會用別種方式來回報你。對於這種知恩圖報的人,應該經常給他些幫助。
消除你的盲點
情感是一種無形資產,巧妙地運用這種資產,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回報。
反常習慣最能體現個性
反常習慣是一個人不同於眾人的做人習性。它是最能體現一個人個性的習慣。
許多有才華的人,具有相互矛盾的雙重性格。他們一方麵口頭上對榮華富貴表示厭惡,可是在榮華富貴麵前眉開眼笑,言談中對清淡寡欲者表示羨慕;另一方麵,一旦身處淡泊又會悲觀消沉。所以,隻有消除濃與淡、厭與喜的分別心,才能忘卻世俗的榮華而甘於淡泊。莊子曾經提出過一連串的設問:“大道是怎麼隱匿起來而有了真和假呢?言論是怎麼隱匿起來而有了是與非呢?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隱蔽,言論被浮華辭藻所掩蓋。”不能達到莊子所提出的這個境界的人,通常隻有用反常之舉來表示自己獨特的個性。
人生在世,擁有成就感和滿足出人頭地的願望,幾乎每個人都在內心深處充滿這樣的向往。一般的人通常會直接顯示出他們的目標和追求,而那些緊盯著目標的有識之士,卻常常閉口不談這方麵的話題。這在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中是個很普遍的現象,而在當今社會也不乏其人。
這類人大多不滿現實,以狂放不羈、恃才傲物、旁若無人為個性特征,憤世嫉俗,為人耿介樸厚,有高人之風,但寬容不足,機巧圓潤不足,因此為人行事自成一格,既不為他人理解,也不肯屈尊去遷就人。因孤獨而能沉心於個人興趣之中,聰明,鑽研,發奮,持之以恒,終於有了自己的成就,曆史上的司馬遷就是這類人物。不少才華過人的能人異士,常有不同流俗之舉,這些反常習慣,常常讓他們不能見容於世。
三國時張鬆欲投靠曹操,但曹操卻不能賞識他。曹相府主簿楊修,惜鬆之才,力勸曹操再見張鬆。曹雖答應,但為威嚇張鬆而列兵教場,以言激之。誰知張鬆軟硬不吃,反將曹操奚落一頓。曹操大怒,欲殺張鬆,幸得楊修等人強諫。操免其死,將張鬆亂棒打出。張鬆有心獻圖,不得見納,受盡怠慢,心中不快,又兼在劉璋麵前誇下海口,自感空手而歸麵上無光,遂生過荊州拜訪劉備之心。劉備待之以上賓之禮,虛心求教,臨別之際依依不舍,潸然淚下。張鬆感劉備之寬仁愛士,遂推心置腹詳陳利害、力勸劉備西取西川,以建大業,將西川地理圖獻於劉備。劉備後來取川成功,張鬆獻圖之功恐可不沒。這個故事說明,在你心懷大誌之時,一定要任人唯賢,不可使明珠暗投。無獨有偶,被水鏡先生譽為和諸葛亮齊名的龐統,此人在赤壁之戰中獻上連環之計,讓孫權和劉備戰勝了曹操建立了奇功,隻是此人相貌醜陋,又恃才傲物。他投靠孫權,孫權以貌取人,因之未納,他被諸葛亮推薦給劉備,隻是他又是個天生的矮個兒,劉備本來對他慕名已久,求之若渴,而一朝見麵,心中馬上涼了半截,暗自嘀咕:此人其貌不揚,想必腹中空空,要不孫權怎能不用?便不委重任而胡亂派了個差事。幸虧張飛到龐統掌事耒陽巡視,發現龐統果然才能過人,報告了劉備,這才引起了劉備重視,趕忙請回龐統,向他作揖請罪,並委任他當了副軍師。
自古到今,分辨出一個人真正的內在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有的人貌似溫柔善良,實際上是虛偽奸詐;有的人外表恭敬謹慎,可是卻心懷欺詐;有的人表麵上勇敢,而實際上內心怯弱;有的人看上去盡心盡力,而實際上並不忠誠可靠。因此,辨識人心宜采取以下7種方法:混淆他,察看他的心誌;以言辭論辯使他困窘,觀看他是否有應變能力;向他詢謀問計,觀看他的見識如何;告訴他禍患困難,察看他的反應如何;用酒灌醉他,觀看他的本性如何;請他麵對著財物利誘,觀他是否廉潔;要求他定期完成某事,看他是否可靠。
古人指出,從馬的奔跑可以看到馭手是良還是劣。識別人才要在實踐中考驗。天若不降霜雪,就顯不出青鬆比小草耐寒;地若無山河阻險,還有誰看重康莊大道。在考驗中見強弱,在比較中見分曉。
光審察劍的顏色,連歐冶子也不一定能判斷劍的好壞,如果把它拿去在空中斬殺天鵝、大雁,在陸地斬殺馬匹,那連一般奴隸也會毫不猶豫地判斷劍的利鈍。撥開馬的嘴唇和牙齒、看馬的外表,伯樂也不一定能判斷馬的好壞;如果給它駕上車,察看它是否能最快地到達終點,那連普通的奴隸也會毫不猶豫地斷定馬的好壞。
消除你的盲點
要想識別一個人,不能隻看外表,還要觀其行動,察其習慣,這樣,才能從本質上了解一個人。
成全別人往往就是成全自己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是部分人在為人處世方麵存在的一個盲點。孔子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成人之美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高尚的品德,它需要有寬廣的胸襟和與人為善的心態。
傳說,世間的一切生靈皆可修煉成仙,而貓自然也在其中。每修煉二十年,貓就會多長出一條尾巴,等到有九條尾巴的時候,就算功德圓滿了,連天上的神仙都要敬讓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