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146140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是因為沒有參透生活
不要讓習慣使大腦變得遲鈍
總是按習慣行事,這是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存在的盲點之一。事實上,習慣會讓我們的大腦變得遲鈍,而認真審視一件事,隨機應變,才能正確應對瞬息萬變的生活。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威克教授曾做過一個實驗:他首先把一隻玻璃瓶平放在桌子上,瓶底朝向窗戶有亮光的一方,然後把瓶口敞開,放進幾隻蜜蜂。隻見蜜蜂在瓶內朝著亮光飛去,不停地在那裏尋找著出口。蜜蜂很堅持地朝向亮光處,可每次都隻能撞在瓶壁上。
經過太多次的嚐試後,蜜蜂發現自己永遠也無法飛出去,終於絕望,最後隻好認命,奄奄一息地停在有亮光的瓶底。
接著,威克教授將瓶子像原來一樣擺好,不過這次放進去的是幾隻蒼蠅。沒頭沒腦的蒼蠅十分慌亂,在瓶底、瓶壁到處亂闖,可沒過多久,它們竟一隻不剩地從瓶口飛了出去。
為什麼蒼蠅能找到出路,而蜜蜂卻隻會認命?蜜蜂和蒼蠅截然不同的命運告訴了我們什麼?在蜜蜂的思維裏,玻璃瓶的出口必然會在光線明亮的地方。可憐的蜜蜂一味堅持著自己的習慣,不停重複著這種“合乎邏輯”的行動,即使麵對無法逾越的瓶底也不回頭,最後隻能陷於困境,以失敗告終。
而蒼蠅對事物的邏輯毫不在意,也沒有固定的習慣,熱衷於多方嚐試,一旦發現此路不通便立即改變方向,這種誤打誤撞的方式反而增加了飛出去的概率。
蒼蠅在非常規思維中和無目標的飛行下得以撞上那個出口,幸運地獲得自由和新生。
當我們在一個固定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久了,便會形成一種固定思維模式,其稱為思維定式。思維定式是一種習慣,習慣從固定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事物,正如蜜蜂的思維導致其最終死亡一樣,每個人也都不同程度地被自己的習慣和慣性思維所左右。
某空軍大隊召開誓師大會,隊長衝著隊員大聲問:“有沒有決心?”
回答之聲氣如洪鍾:“有!”
隊長又問:“有沒有信心?”
回答之聲依然洪亮:“有!”
隊長接著又問:“有孬種沒有?”
回答之聲更加洪亮:“有!”
隊長停下喊話,過了好大一會兒,人們才醒悟過來,繼而哄堂大笑,這就是最形象的習慣性思維定式。今天,我們因為習慣鬧出了笑話,可以引大家哈哈一笑,但是,如果有一天,因為習慣導致我們丟掉了夢想呢?
有個年輕人聽說在遙遠的海邊有一塊不老石,於是不遠萬裏來到海邊尋找傳說中的石頭。曆經險阻,他終於看到了大海,但同時,他也看到了無數的碎石塊不規則地散布在沙灘上。為了找到不老石,年輕人開始將普通的石頭一塊塊扔到海裏。
年複一年,年輕人已經變成了老年人,每天他都在重複地做著一件事情,那就是撿起石塊,看一眼扔掉。
蒼天不負苦心人,終於有一天,他發現了傳說中的不老石,但是習慣讓他身不由己,手也不聽使喚,隻聽“撲通”一聲,他將不老石扔進了海裏。
我們總是習慣把一些不習慣過渡到習慣。如果不去習慣,就會被這個社會淘汰。這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在一個經常變化的世界裏,生存環境很可能會突然從正常狀態變得不可預期。所以,要時常適應變化,而不要做個撞了南牆也不回頭的蜜蜂。
消除你的盲點
影響創造性思維的關鍵因素就是我們的習慣性思維。幹一件事情越富創造性,承擔的風險就會越大,要改變以往的習慣性行為也就更多。但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在很多特定的時期,如果我們不能打破這種思維定式,那將會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因此,我們必須學會改變,學會靈活應對。千萬不要讓習慣思維使自己的大腦變得遲鈍。
克服對別人的依賴
麵對困難,習慣依賴別人,這是部分人在生活中存在的一個盲點。真正能拯救你的是別人嗎?與其被動地受製約,不如去發掘你無限的潛能,相信隻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自己可以比別人做得更好。
心理學認為:依賴型人格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感情無關。依賴型人格的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隻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扶持就心滿意足了。這使得他們越來越懶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由於處處委曲求全,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壓抑感,這種壓抑感阻止著他為自己幹點什麼或培養什麼個人的愛好。
生活中,喜歡依賴別人的例子屢見不鮮,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極具代表性。有一對夫婦晚年得子,十分高興,把兒子視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飛了,含在口裏怕化了,什麼事都不讓他幹,兒子長大以後連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婦要出遠門,怕兒子餓死,於是想了一個辦法,烙了一張大餅,套在兒子的脖子上,告訴他想吃時就咬一口。等他們回到家裏時,兒子已經餓死了。原來他隻知道吃脖子前麵的餅,不知道把後麵的餅轉過來吃。
這個故事雖然有些刻薄,但現實生活中類似的現象也不能說沒有,特別是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視之為寶貝,孩子的日常生活嚴重依賴親人,造成長大以後生活自理能力極差。
一天,一個人在屋簷下躲雨,忽然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這人就對觀音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
觀音說:“現在我在雨裏,你在簷下,而簷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這人立刻跳出簷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裏拜觀音求菩薩。走進廟裏,看到觀音的像前已經有一個人在拜,奇怪的是那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這人很驚詫,問那人:“你是觀音嗎?”
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
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
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是的,靠天靠地靠祖宗,不如靠自己。人的一生中,他人的幫助和扶持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人無完人,需要尋求他人的幫助,也需要學習他人身上優秀的品質和處理問題的思路,汲取經驗,提升自身素質。但也要學會獨立麵對問題,解決問題。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救世主,當你相信自己並作出努力時,往往能激發出身上的潛能。
不自信的人都有一種依賴他人的心理,總想著去求人,往往問題解決了,頭腦裏卻沒有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還得去求人幫助。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夠撬動地球。”如果沒有主觀上改變現狀的願望和行動,別人給你再多的支點,可能也無法撬動一塊石頭。
與依賴型人格相對立的是獨立型人格。人格獨立,表現為習慣獨立思考,獨立實踐,有較強的理性能力。在大多數國家,孩子的早期教育都表現為獨立思維的教育。孩子從小就被看成了獨立的人。我國的大多數孩子,在工作以前,甚至結婚生子以前,一直是被保護和安撫的對象。
一個美國女孩兒乘坐父親駕駛的私人飛機,不幸失事墜毀,機上父母、姐姐和表姐當場喪生,隻有小女孩獨自生還。小女孩穿著短衫短褲,身上流著血,冒著四攝氏度的嚴寒,光腳行走1.6公裏,穿過兩處堤壩、一座山、一處河床,憑著黑暗中一點微弱的燈光,找到荒野裏的人家。那個社區隻有三戶人家,隻要朝相反方向走,她就沒有生存希望。
父母親倒在血泊裏,一個孩子碰到這種場景,很多除了坐在地上啼哭之外,大概不會鎮定下來,想一想活命的辦法,但這個隻有八歲的小女孩做到了。
據說她父親是飛行教練,平時有教她野外求生的辦法,或許在危急時刻她想到了那些方法。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從小就養成的獨立性格,凡事都自己處理,不依賴父母,在沒有人可以倚靠的絕境中發揮了作用。
消除你的盲點
如果你依賴別人,那麼你將失去自己的特色;如果你依賴別人,你就至少部分地把自己交付給了自己所依賴的人,就受到了他的製約;如果你依賴別人,就會喪失主動進取的精神,使自己陷入被動的境地。你從依賴走向自立自強,你就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走出自我封閉的誤區
把自己生存的環境當作了整個世界,這是如今很多心胸狹小的年輕人在認知上存在的一個盲點。你以為自己經曆了很多,其實是“封閉”的你見得太少,走出自我封閉的誤區,才能走向更加豐富的人生。
青蛙在井邊碰上一隻從東海來的海鱉,便對它吹噓自己的愜意:“你瞧我住在這兒多麼快樂呀!我從井欄上蹦進淺井,可以在井壁的縫隙裏小憩。在井水裏遊耍,水麵就托住我的胳膊和下巴。在軟綿綿的泥地上漫步,淤泥就漫過腳背。看看周圍的紅蟲、小螃蟹,它們誰也不能比我自由自在。”
青蛙喋喋不休地誇耀自己的安樂:“我獨自享受這口井,得意揚揚地站著,真是快樂極了。”它對海鱉發話:“先生,您為什麼不來遊覽觀光一番呢?”
海鱉經不住青蛙的慫恿,抵不住誘惑,就想走到井邊去瞧瞧,誰知它的左足還沒踏進井底,右足就被井欄絆住了。它進退不得,遲疑了一會,回到了原處。
海鱉算是親自領教了一番青蛙炫耀不已的井邊環境。於是,它開始向青蛙介紹大海的景象:“我生活的大海用千裏的遙遠不足以形容海麵的遼闊,用萬尺深度不足以窮盡海底。在大禹時代,10年中有9年遭水災,海麵也並不因此而上漲;商湯時代,8年中有7年遇旱災,海水也並不因此而下降。你要知道大海是不受旱澇影響而漲落的,這也是我棲息在廣闊東海的樂趣!”
青蛙聽了海鱉對大海的描述,吃驚地瞪著圓圓的小眼睛,臉漲得緋紅,羞愧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青蛙以為自己得到了很多。但是不得不承認,有時候,人的生存環境決定人的思想認識,隻有開闊眼界,才能解放思想,自以為是、自鳴得意往往是孤陋寡聞的結果。
坐井觀天就是人常常存在的一個盲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你以為你經曆了很多,其實是你看見得太少。
造成自我封閉狀態的原因,後天因素占很大比重,很多行為和心理實際上是你在現實的生活和工作中“習得”的。
一方麵,性格上怯懦、保守的人在生活中往往追求穩妥,沒有勇氣去主動承擔責任與挑戰,把自己局限於一個相對安逸和舒適的境界裏,這樣,久而久之為自我封閉狀態提供了形成的溫床。
另一方麵,社會生活中“惰性”也有可能為自我封閉創造條件。隨著社會的信息化,現代人在思想上和行為上跟上時代的腳步是很重要的,有的人可能迷戀過去那種安逸的生活,不主動去接受外界的信息,隨著時光的流逝,可能有一種“一步趕不上,處處趕不上”的感覺,久而久之就有可能落入自我封閉的泥潭。
具有自我封閉心理的人一般都會表現出如下特征:
第一,恐懼社會交往。
有些人,由於幼年時期受到過多的保護或管製,內心比較脆弱,自信心也很差,隻要有人一說點什麼,就胡亂對號入座,心理緊張起來。他們最怕公開場合,在生人麵前常顯得束手無策,於是幹脆把自己封閉起來。
第二,自責心理。
有些人,因生活中犯過一些“小錯誤”,導致自責自貶,甚至討厭、摒棄自己,總覺得別人在責怪自己,於是深居簡出,與世隔絕。
第三,消極的心理暗示。
有些人十分注重個人形象的好壞,總是覺得自己長得醜。這種自我暗示使得他們非常注意別人的評價,過於在乎別人的目光,最後幹脆拒絕與人來往。
自我封閉阻隔了個人與社會的正常交往。它使人認知狹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終可能導致人格異常與變態。因此,自我封閉心理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要讓自己走出自我封閉的誤區,平時就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麵加強鍛煉:
第一,悅納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會麵對許多挫折,有些人習慣將失敗歸因於自己,總是自怨自艾。他們十分關注別人的評價,遇事忐忑不安。對此,我們應學會不在乎別人說三道四,“走自己的路”,樂於接受自己。
曾有一個長相有缺陷的青年,因害怕別人譏笑而不願見人,後來他努力發掘自己的優點,如聰明、成績好等。優點發掘得越多,他就越自信,最後完全走出了自我封閉的圈子。
第二,開放自己。
提高對社會交往與開放自我的認識。現代社會要求人不僅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而且還要“交八方友”。交往能使人的思維能力和生活機能逐步提高並得到完善;交流能使人的思想觀念保持新陳代謝;交往能豐富人的情感,維護人的心理健康。
隻有開放自我、表現自我,讓自己成為集體中的一員,才能享受到社會的快樂和溫暖。一個人的發展高度,取決於自我開放、自我表現的程度。誰敢於開放,誰敢於表現,誰就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第三,提升自己。
努力求知,主宰生活,把注意力轉移到培養求知欲和豐富生活情趣上去,跟上時代發展的節奏,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一旦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我們就會忘掉自己的不足,成為一個自信的人。
消除你的盲點
事實上,你誇誇其談的時候,已經錯過了很多,低下你那高昂的頭顱,去看看外麵的世界。
停止抱怨,學會欣賞自己
為什麼別人總是好的?很多人老是抱怨自己,卻不懂得欣賞自己。這是部分人在認知上存在的一個盲點。俗話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停止你無用的抱怨,經營好你獨一無二的生活吧。
命運對於李建來說,可謂不公平,由於家庭條件不好,他不得不中途輟學養家。更為糟糕的是,由於小時候的一場車禍,他的一條腿留下了殘疾。因此,即使是做普通工作,李建也往往感到難以勝任。
一開始,李建和幾個同鄉一起進了廣州一家電子廠,他根本跟不上工作的節奏,雖然忙得滿頭大汗,但和其他工友相比無疑差得很多,這自然影響了整體效益。於是,領導對他發脾氣,同事們對他也很輕視,有的人甚至譏諷他說:“你天生不是幹活的料,不如回家領點低保湊合著混日子得了。”李建知道,自己的確存在缺陷,因此他從不計較,相反他決定用行動證明自己能幹好這份工作。於是,他每天早出晚歸,甚至以廠為家,每天不是研究技術就是研究工作要領,一天到晚累得滿頭大汗。
天道酬勤,李建的工作越來越出色。到年底時,他竟然被評為“年度最佳員工”,不僅受到了單位的嘉獎,還被提升為車間主任。但是李建並沒有滿足,他總是在工作中身先士卒,贏得了上司和下屬的尊敬,在工作兩年後被提升為副廠長。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很多時候甚至令人心酸。但是一味地抱怨總不是辦法。抱怨非但於事無補,反而會使我們失去冷靜、平和的心境以及前進的動力。李建的成功,再次印證了這樣一個道理,即使我們並不優秀,甚至有著明顯的不足,但隻要我們擁有信心和百折不撓的勇氣,就能夠劈開困難的枷鎖,最終贏得勝利。
哲人說:“如果不能改變,那就要學會適應。”於是很多人學會了適應。但是他們與其說是在適應,倒不如說是在苟且偷生。苟且偷生之餘,他們還要抓緊一切時機發泄他們的不滿,抱怨上蒼的不公。
很顯然,他們曲解了哲人的原本用意。山中有狼,這個現狀鹿改變不了,鹿變不成狼,但是鹿不能因為狼的存在,就躲在灌木叢裏抱怨上蒼的不公平。它必須不停奔跑,不停奮鬥,直到強壯了自己,強化了基因。它們不能改變自己是鹿、注定要被狼吃的宿命,它們隻能通過改變自己,盡量謀求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