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 發現生活的盲點——你不滿意生活(2 / 3)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喜歡抱怨。偶爾抱怨一下不足為奇,若不分時機、場合,經常抱怨,就屬於病態心理了。抱怨所帶來的不良後果不容忽視,有時甚至會讓人喪失理智,失去與困難做鬥爭的勇氣。那麼,我們要怎樣避免或緩解乃至擺脫“抱怨心理”呢?

第一,不要過分地苛求自己,凡事不必追求十全十美。

有些人做事相當嚴肅認真,總希望十全十美。但是,世界上的事情不可能達到十全十美。而那些對自己要求近乎吹毛求疵的人,往往也是最愛抱怨的人。同時,他們也是抱怨的受害者。

若是因為一個小小的瑕疵而深深地自責,結果受傷害的人還是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沒有必要為此而斤斤計較。倘能做到這點,自然也就心情舒暢了。

第二,端正自己的處世態度,正確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成敗。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心想事成”不過是人們心中的一種良好願望而已,世上也沒有常勝將軍。如果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能力,或者把奮鬥的標杆定得太高,那麼,失敗的可能性反而會更大。

所以,古人告誡我們:勝不驕,敗不餒。我們隻有把“勝敗”看得淡一點,才不會有太多的抱怨。

第三,發現自己有了抱怨情緒,首先要學會冷靜。

凡事不成功一定有自身的理由,如果我們急於馬上去解決,可能會導致“忙中出錯”。

所以,首先要在情緒上保持冷靜,防止“衝動是魔鬼”,以免犯下“茫然冒進”的錯誤。冷靜之後,仔細思考、分析,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各個擊破。

第四,遇到失敗不要灰心,應積極查找原因。

萬一我們把事情搞砸了,不必灰心、更不要退縮,而應當查找自身的原因,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失誤才導致了失敗。比如:選項欠周全,投資失誤,用人不當,辦事過程沒有一環扣一環做好等,這都有可能遭遇滑鐵盧。

然而,失敗了不要緊,我們可以吃一塹長一智,從頭再來。倘若一遇到困難險阻就怨天尤人,推卸責任,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火上澆油,甚至離原來的目標漸行漸遠。

第五,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設定目標。

生活中,常常聽到有人抱怨活得太辛苦,壓力太大,其實,這往往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興趣、經驗等,便給自己設下了過高的目標。這樣的目標會讓你隻是為了完成任務而生活,從而背上抱怨的包袱,忍受辛苦和疲憊的折磨。

第六,和衷共濟,與人為善。

我們每個人都好比棋盤上的一粒棋子,不論是將帥還是兵卒,都有一定的權力,這種權力是與我們的社會角色相符合的,可以自行支配的力量。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下棋那樣,通盤考慮,既能恪盡職守,又能為其他人的存在創造便利,那麼,我們的權力就可以形成一種強大的合力,這種合力有利於自身的發展。

第七,學會排遣,善於調整自己。

抱怨,不僅不利於解決問題,而且還有損於健康。學會換位思考,矛盾就不那麼激烈了;心胸寬廣一點,問題就不那麼嚴重了。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未到來,一切抱怨都是無益的,問問自己現在能夠做些什麼、能夠做好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消除你的盲點

如果你還在抱怨,請從現在開始立即放棄抱怨,轉而用信心去改變自己,用積極的眼光去欣賞自己的生活。請記住:一棵草改變不了大地,但它總能選擇根的深度。當自信深植在你的心田,抱怨將沒有絲毫的立足之地!

做人常存敬畏之心

所謂敬畏之心,就是指人類在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麵前所懷有的一種敬重與畏懼心理。懷有這種心理,它能讓人懂得自警與自省,它還有助於人規範與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僅如此,它還具有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形成和諧關係的作用。

做人常存敬畏之心,在我國有著優良的傳統。儒家有“畏天命”、“畏聖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愛人之說;道家也強調,人對自然規律、對人與自然相和諧應懷有強烈的敬畏感。這些學說、主張對當時人和後來者都是大有教益的,它拓展了人們的視野,洗滌著人們的心靈。更可敬的是一些賢人能士把自己的敬畏之心切切實實地落實在了自己的行動上。

宋代文壇領袖歐陽修在改定自己的文字時,反複推敲,“用思甚苦”。他的妻子不理解,說他何必如此辛苦,難道還怕先生責怪嗎?歐陽修笑答:“不怕先生責怪,卻怕後生笑。”這種用字有所“怕”的作風、做派,讓人感動。

胡適成名很早,他在成名之後,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格外小心謹慎。尤其對寫作,更是這樣。他曾對人說:“人家以為我寫文章,總是下筆千言,一揮而就,其實我寫文章是極慢極慢的。”李宗仁曾對胡適在寫作上的極其慎重態度作了十分形象的評價:“適之先生,愛惜羽毛。”胡適先生的寫作態度和行為,令人肅然起敬。

吳冠中,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他曆來愛惜畫名,晚年幾近苛求。在他看來,一個藝術家的審美判斷,如果追求市場行情,則無異於藝術的自殺。雖然他的畫作在市場上寸紙寸金,但他從不屈從於金錢,更不附庸世俗。他把藝術看得格外神聖,他要做到“絕不讓謬種流傳”。他每每將“不滿意之作”付之一炬。對有些畫,有時連他自己都不忍心下手。於是,他就狠心地讓家人去燒。就這樣,數百幅浸染著他血汗的畫,轉瞬間就在他眼皮底下化為灰燼。吳冠中先生隻想保留那些挑不出毛病的畫給後人。他說:“騙得了今天的人,騙不了明天的人。”吳老對繪畫藝術的虔誠和謹行,讓人敬佩不已。

他們不愧為我們的人生楷模,我們理應崇敬他們,向他們學習。

心存敬畏,並不是叫人不敢想,不敢說,不敢做,而是叫人想之有道,說之在理,做之合法。也即是說,該想的想,該說的說,該做的做。這樣,心存敬畏,才更有意義。

在第七屆網商大會上,阿裏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馬雲在演講中有一段話談到了敬畏:“我覺得,我們除了感恩以外還要有敬畏。很多時候的成功不是我們自身的原因,我們不知道緣故,莫名其妙什麼事情幫了我們。走到今天,我們一次一次碰上了災難,一次一次渡過,我們很努力嗎?未必,不是很努力就可以起來的,背後總有一股力量支持著我們。我們昨天很幸運,明天還會幸運嗎?中國做企業的人一開始是膽子大、機遇好,成功以後還認為是自己能幹,自己有機會,但再試一次就失敗了。

對阿裏巴巴來講,我們有敬畏之心,我不知道背後是什麼東西,我相信未來10年、20年沒有那麼順利,我們願意為這10年、20年懷著敬畏之心不斷改變自己。所以,這兩個心我覺得非常重要,尤其是敬畏之心。很多人說,這個人好勇敢,我覺得勇而敢者死,勇而不敢者勝,我們勇而不敢。很多時候,我說我有這個勇氣,我敢動,但是最後我不敢,我對規則,對規律,對莫名其妙的力量有尊重,有敬畏。

所以,今天的阿裏巴巴能走到現在,而且越到現在我們越充滿感恩,越到現在我們越有敬畏之心。我認為,現在很多年輕人有點浮躁,缺乏了信仰。何為信仰?信就是感恩,仰就是敬畏,還有要改變自己。我們總埋怨外界,別人是錯的,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應該幹嗎,該做什麼樣的事情來完善自己。”

如今人們在極大限度地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卻丟掉了許多傳統的優秀的品質,從而出現許多現象:領導幹部貪汙受賄之普遍;個人侵占他人利益、侵占集體、國家利益行為泛濫;各種低俗、低級趣味的廣告招搖過市;當醫生的收病人的錢;博士生剽竊論文;各種殺人的新聞經常出現在頭條,欺騙、造假、自殺、他殺居然是輕巧的事……這些人敬畏什麼?他們真的缺少敬畏,缺少對人類、對自然、對生命、乃至對自己的敬畏。

消除你的盲點

人有了敬畏之心才談得到良心、義務、責任、道德,才能形成責任感,事業心,民族精神,這些才是人類不斷繁衍,社會不斷前進的動力。

快樂由心造,好心情助你成功

人們常把心情不好歸結為一籮筐的外部原因,這是影響自己心情快樂的一種盲點,暫時性的東西很快就會被時間磨滅,擁有好的心情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快樂的源泉。

健康像天上的月亮,圓少缺多;錢財像水中的浮萍,時聚時散。唯有心情是你不能被剝奪的財富。

同樣走進大觀園,劉姥姥開心,林妹妹傷心;同樣麵對江水,李後主低吟“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蘇東坡則豪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同樣麵對夕陽,李商隱歎息“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而葉劍英元帥卻道“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所以,景無異,異的是心情。

世間百花圖,人生七彩虹。不同的人,不同的境況,自然有著不同的心情:

一位懷孕的母親是這樣的心情:“他現在已經是一個生命,生長在我的體內了。一縷莊嚴的、溫柔的、慈愛的情絲,在我心裏冉冉升起。生活,有了新的意義、新的責任和新的樂趣。走在路上,我的目光在人流中搜尋著孕婦——我的同類和同行。過去感覺孕婦太醜了,挺著這麼難看的大肚子在大街上露麵,竟還那樣心安理得、揚揚得意。現在的感覺不同了,懂得了那是一種母性的美與崇高,是一種最為美好的心情。”

一位剛生下嬰兒的母親是這樣的心情:“我托著這一尺多長的小肉體,神聖極了,神聖得像是接過玉皇大帝給我的一個最為貴重的寶物。雙手托著他長時間地欣賞,看他的鼻子長得像誰,看看那花瓣似的小嘴,一會兒嘴角往上翹翹,一會兒又朝下撇撇,表示著自己的開心或委屈。護士再三勸說不要抱他時間長了,產婦自己也不能坐得太久,我這才戀戀不舍地用雙手托著那柔軟可愛的小生命,送到護士手裏。當護士轉身要走時,我又招呼一聲:‘護士,你說他是不是生活的繪畫,生活的詩歌和音樂?’護士笑了,我也笑了。”

一位健康專家介紹過這樣一種現象:治癌症,一個一個地治,病人死得快。美國人怎麼治呢?小組治療,七八個癌症病人每個禮拜來一次座談,大家一起聊聊天、說說話,心裏難受,盡管說出來,互相鼓勵鼓勵。這樣的小組療法,讓病患們心情好,結果呢?副作用少,死亡率低,成活率高。北京對一些“抗癌明星”進行過調查,癌症患者隻能活一年半載,可他們的癌細胞怎麼轉移得那麼快,還活得那麼久呢?原來,這些人每天早晨都到公園去,那裏有很多人在唱啊、跳啊、活動啊、高高興興聊天啊!他們還成立了“抗癌俱樂部”。那些活得很久的“抗癌明星”個個說:“我心情很愉快,充滿信心,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我一點都不害怕。”總結他們的經驗,第一條全都是心理狀態良好,心理平衡;第二條,他們都有一個很和睦的家庭,家人對他們很關心,單位對他們很關心,有強大的社會支柱。這些是主要的,藥物是次要的。

其實,說到底,還是心情是主要的,快樂是主要的。而快樂由心造,沒有什麼都別沒了好心情。

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一塊隨意濺塗了紅墨水的白布給三個際遇不同的人看,問他們從中看到了什麼?

第一個人答道:“像花,鮮紅嬌豔,就像前天結婚時人家送給我和妻子的一束杜鵑花。”

第二個人答道:“像火,昨晚鄰居家失火,火光衝天,就是這個樣子。”

第三個人答道:“像血,上周我遭汽車撞傷,襯衫上的血跡正是這副模樣。”

三人當時的心情不一樣,各人把自己的內在情感投射在畫麵上,在頭腦中產生了不同的感覺。

何為快樂?快樂是一種精神狀態,人類在得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東西時總是快樂的,但它就如時間上的一個點,你得到的那一刻就會成為過去。當它們來臨的時候,你要感激,感謝生命的美麗與上天的眷顧;當它們離開的時候,你要想到我擁有過,保持心靈的平靜,快樂來臨時不大喜,離去時不大悲,用樂觀的心情去迎接下一個快樂時刻的到來。

當然,有時候你也會麵臨無比痛苦的事情,但那又能怎樣呢?痛苦雖然是與生俱來的,但你要記住,它不可能讓你痛苦一輩子,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淡化。

有個脾氣很急躁的年輕人在與戀人約會時,他來得很早,就在樹下不停地埋怨對方怎麼不像他一樣早點兒來:“為什麼連約會都要等待呢?做什麼事都讓人不開心!”這時候,一位白眉垂肩的老禪師給了他一塊神奇的鍾表,說:“你隻要隨意向前撥動一下,你就會來到你想到的空間,你就不會像現在這麼痛苦了。”

年輕人想了想,就接過老禪師的鍾表決定試試。他想,我要知道我女朋友現在在做什麼,為什麼不能像我一樣把約會看得重要一點兒呢?於是,他悄悄轉動了一下指針。他看到他的情人正飛速來跟他約會。她的表情是那麼的真誠,嘴裏還在不停地叫道:“要遲到了,要遲到了……”年輕人正想給她說,沒事,跑慢點時,他卻看到他女朋友在一輛車飛快行駛過後也跟著倒下了。他急得大叫,怎麼會這個樣子呢?

突然,他那可愛的情人出現在自己眼前,她還是那麼美麗年輕,周圍鳥語花香,藍天白雲,小雞悠閑地在草地上吃蟲子,好可愛的一天呀!原來剛才的情形隻是一場夢。他高興地跳起來,拉著情人的手說:“能夠等你,真是一種幸福!”這時那個老禪師真的出現了,他對小夥子說:“生命中還有一個這麼重要的一個人讓你等待,怎麼還這麼痛苦,應該覺得幸福和快樂呀!”

其實,快樂與痛苦隻在一念之差,如果這裏有半杯水,樂觀的人會說:“原來還有半杯水”,悲觀的人會說:“隻有半杯水了。”快樂由心造,為何不感恩實實在在的擁有,而要抱怨會隨時間推移而淡化的痛苦呢?

消除你的盲點

快樂與痛苦,隻在於一念之間。境由心造,世界上沒有永恒的快樂,也沒有永恒的痛苦,沒有什麼都別沒有好心情,如何擁有一個好心情,其實就在於自己的一念之間。

不要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

活在別人的嘴裏,這是很多人在生活中存在的一個盲點。人的一生那麼短,應該為自己而活。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畫家,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想畫出一幅人人見了都喜歡的畫。畫完,他拿著它到市場上去展出。仿效著春秋時期秦相呂不韋修撰《呂氏春秋》時“一字千金”的做法,他在畫旁放了一支筆,附上說明:每一位觀賞者,如果覺得此畫還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就請在相應之處做上記號。

結果令這位著名畫家很驚訝,因為他發現竟然整個畫麵被塗滿了記號,沒有一筆一畫不被指責。畫家很不解,以自己的實力不至於受到這麼多批評吧?因此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在苦思冥想之後,畫家決定換另一種嚐試的方法。於是,他又畫了一張同樣的畫,然後依舊拿著它到市場上展出。不同的是,這一次,他要每位觀賞者指出的,不再是畫的欠佳或不妥之處,而是請每一位觀賞者,在自認精彩的地方做上記號。結果令畫家再一次感到震驚,原先所有被否定指責過的地方,現在也都被做上了標記,不過這次是讚美的記號。

最後,畫家充滿感慨地說:“我如今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在任何時刻都要堅持自己的,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因為別人的看法永遠是別人的看法,有讚美就會有批評,誰都無法讓所有人都滿意,重要的是有自己的主見。”

如果一個人的行動完全取決於別人的看法,就會失去自我,成為別人意願的奴隸。請堅持你的主見,切莫讓別人的建議反客為主,取代了你的主見!在麵對雙向甚至多向選擇時,決定權永遠在我們自己的手中,也許有的時候我們自己的選擇並不是最好的,但這就是人生。讓自己成為掌舵人,即使這艘船在我們的生命中行駛得有點顛簸,也會在航行的快樂中到達自己的生命彼岸。

從前,有一個士兵當上了軍官,心裏甚是歡喜。每當行軍時,他總喜歡走在隊伍的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