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行軍過程中,他的敵人取笑他說:“你們看,他哪兒像一個軍官,倒像一個放牧的。”
軍官聽後,便走在了隊伍的中間,他的敵人又譏諷他說:“你們看,他哪兒像個軍官,簡直是一個十足的膽小鬼,躲到隊伍中間去了。”
軍官聽後,又走到了隊伍的最前麵,他的敵人又挖苦他說:“你們瞧,他帶兵打仗還沒打過一個勝仗,就高傲地走在隊伍的最前邊,真不害臊!”
軍官聽後,心想:如果什麼事都得聽別人的話,自己連走路估計都不會了。從那以後,他想怎麼走就怎麼走了。再也不理敵人怎麼說了。
我們每個人絕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知識和信息都要來自別人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但你怎樣接受、理解和加工、組合,是屬於你個人的事情,這一切都要獨立自主地去看待、去選擇。誰是最高仲裁者?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歌德說:“每個人都應該堅持走自己開辟的道路,不被流言所嚇倒,不受他人的觀點所牽製。”讓人人都對自己滿意,這是個不切實際、應當放棄的期望。
我們周圍的世界是錯綜複雜的,我們所麵對的人和事總是多方麵、多角度、多層次的。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所感知的經驗現實中,別人對你的反映大多有其一定的原因和道理,但不可能完全反映你的本來麵目和完整形象。別人對你的反映或許是多棱鏡,甚至有可能是讓你扭曲變形的哈哈鏡,你怎麼能期望讓人人都滿意呢?這種不切合實際的期望,隻會讓你背上一個沉重的包袱,顧慮重重,活得太累。
討好每個人是愚蠢的,也是沒有必要的。與其把精力花在一味地去獻媚別人、無時無刻地去順從別人,還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踏踏實實做人上、兢兢業業做事上、認認真真學習上。
消除你的盲點
不要拿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更不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縱使外麵議論紛紛,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就要堅持走下去。這個時候才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永遠不要向挫折低頭
遇到挫折難以自拔,這是部分人在生活上存在的一個盲點。生活中的挫折在所難免,我們不應該低估自己的抗打擊能力,而應該越挫越勇,盡力去戰勝挫折。
在一次討論會上,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沒講一句開場白,手裏卻高舉著一張20美元的鈔票。
麵對會議室裏的200個人,他問:“誰要這20美元?”一隻隻手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這20美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準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後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
他又說:“那麼,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麼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隻腳,並且用腳碾它。爾後他拾起鈔票,鈔票已變得又髒又皺。
“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
“無論我如何對待那張鈔票,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為它並沒貶值,它依舊值20美元。那麼,人生路上,你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淩甚至碾得粉身碎骨。這時,你們覺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在上帝的眼中,你們永遠不會喪失價值。在他看來,肮髒或潔淨,衣著齊整或不齊整,你們依然是無價之寶。”
在人生的道路上,誰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戰勝它。戰勝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強者。
傳說,上帝在造人的時候,順便也為每一個人造就了一條走向成功的路。後來有許多死去的人找到上帝,說上帝欺騙了他們,因為他們至死也沒有走出一條成功的路。上帝笑著對那些人說:“回首看看吧,你們的無數個足跡都在成功的路上,但你們又無數次中途讓它改變了方向。如果逃避路途中的挫折,那你們永遠也找不到一條通往成功的路。”
有一個博學的人遇見上帝,他生氣地問上帝:“我是個博學的人,為什麼你不給我成名的機會呢?”
上帝無奈地回答:“你雖然博學,但樣樣都隻嚐試了一點兒,不夠深入,用什麼去成名呢?”
那個人聽後便開始苦練鋼琴,後來雖然彈得一手好琴卻還是沒有出名。
他又去問上帝:“上帝啊!我已經精通了鋼琴,為什麼您還不給我機會讓我出名呢?”
上帝搖搖頭說:“並不是我不給你機會,而是你抓不住機會。第一次我暗中幫助你去參加鋼琴比賽,你缺乏信心,第二次缺乏勇氣,又怎麼能怪我呢?”
那人聽完上帝的話,又苦練數年鋼琴,建立了自信心,並且鼓足了勇氣去參加比賽。這一次,他果然成功了。
生活之所以不是那麼令我們滿意,是因為我們的能力還有所欠缺。而挫折會把我們曆練得更加優秀。不要害怕挫折,更不應該在遇到挫折後難以自拔,我們應該樂觀麵對挫折,這樣,你才會發現更優秀的自己。人在遇到挫折後,往往有各種各樣的消極表現,常見的有:
第一,合理化。
就如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一樣,對自己失敗行為進行辯解,以使自己心安理得,阿Q的精神勝利法正是如此。如學生成績差,便安慰自己道:“反正要有成績差的學生,不可能人人都是好學生。”
第二,幻想。
在現實中需要得不到滿足,便想入非非,將自己置於虛幻之中,以想象成功來代替現實,以得到安慰。如有的學生知識貧乏,總是想象自己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的情形。
第三,攻擊。
有的人在遭到挫折後,產生了憤怒情緒,由此表現出攻擊行為。如有的學生在受到老師批評後,就故意違紀搗亂,或與其他同學吵架。有的在遭到比較重大挫折後,將攻擊對象轉向自身,甚至導致自殺。
第四,壓抑。
指一個人受到挫折後,強行壓製自己的欲望或痛苦經曆,表現得若無其事。如考試考不好,就根本不去想它,讓時間去衝淡一切。
這些消極的表現是抗打擊能力弱的表現,“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每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有為青年,都要受到逆境的考驗,挫折就如一塊試金石。那麼,當麵對挫折時,我們究竟該怎樣戰勝它呢?
第一,要學會冷靜。
冷靜,是我們遇到挫折時首先要學會的本領,很多人一遇到挫折或者不如意時,往往都會表現得很衝動和急躁,甚至對身邊的人發脾氣,這樣不但不利於解決問題,還會將問題嚴重化。
第二,不要去抱怨。
很多人在遇到挫折時,總是會不停地抱怨,比如說一些要不是別人怎樣的話,我早就可以成功之類的話,或者說一些早知道結果是這樣當初就不會那樣做的後話,這些抱怨都是於事無補的,還不如想辦法去解決問題更好。
第三,要避免消極。
有些人遇到挫折時雖然沒有表現得很急躁、衝動和抱怨,看起來很平靜,但已經是心灰意冷了,覺得自己沒有關係,沒有資源,不可能會成功,不管多努力到頭來也是白費心機,這種消極想法一定要杜絕,因為這樣想隻有百害而無一利。
第四,不要選擇逃避。
選擇逃避,這是大部分人遇到挫折時的第一想法,肯定沒有人會喜歡挫折,麵對挫折,逃離得越遠越好,雖然說逃避也算是麵對挫折的一種方式,但絕對不是最好的方式。
第五,可以停一停。
必要的時候,可以讓自己先停下來,想一想,有時候路不是一直往前走就能走到終點的,在遇到障礙時,先停下來,看清楚前麵的狀況,然後再想辦法繞開它,也是有可能達到目標的。
第六,請人幫忙。
自己能夠輕易解決的事情就不叫挫折了,俗話說:“一人計短,兩人計長。”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不要覺得找人幫忙不好意思,朋友之間就應該互相幫忙,這次請朋友幫忙,下次再幫朋友就可以了。
消除你的盲點
挫折並不可怕,我們都與它握過手。我們要向那些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強者學習,戰勝挫折,塑造更優秀的自己。
妄圖改變別人,不如嚐試調整自己
不管是被迫還是主動,當我們“與別人較勁”的時候,收獲的往往是零和遊戲。當我們“與自己較勁”的時候,你贏我贏,沒有輸家。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與自己較勁談何容易!而且,由於自己的本性都是長時間以來形成的,已經成了一種習慣。要改變習慣,就像是割一個人的肉、抽一個人的血一樣難受,何況是自己主動做出改變。
於是,很多人在出現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改變別人。
既然改變自己非常難受,那出現問題的時候指責別人、希望別人做出改變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這樣做的人忘記了,別人也有自己的習慣,你強迫別人做出改變,他自然會奮力地抵抗、反擊。除非你在對方那裏有絕對的權威,否則,最後的結果一定是事情已經忘在一旁,雙方互相掐起來。
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在麵對問題的時候,從自身開始考慮,考慮是不是自身的問題,自己能不能做出改變?自己還需要做出什麼改變?
為了做成、做好事情,強迫自己改變,而不是出現問題的時候去埋怨別人,指責別人,把自己擇出來。
蘇格拉底說:“讓那些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首先改變自己。”
蒙牛乳業創始人牛根生有一句名言:“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同時,他還說過:“看別人不順眼,首先是自己修養不夠。”
與自己較勁,就是一個自我修養的過程,就是一個使得自己由“小人”向君子轉變的過程。完成了這個轉變過程,人就成熟了,就會很從容,在和別人共事合作的過程中,你才會遊刃有餘。
與自己較勁的人,是希望改善自己,他需要麵對著自己的“傷痛處”痛下殺手,需要自己往自己的“傷口”撒鹽。但是,這些“自虐”是不會白白承受的,天助自助者。與自己較勁需要吃苦,苦要吃,但要吃在點兒上,要吃在關鍵處。要在自己不足的地方較勁,這樣,苦才不會白吃,才不會白較勁,自己才會變得更優秀。
一個人如果能成功地做到與自己較勁,你就會發現,隨著自己的改變,世界好像也在同時做出改變來回應你。你與外界會越來越協調,並最終跟外界渾然一體。
當你無數次地與自己較勁後,回頭再看,你就會發現,你通過改變自己而改變了別人,改變了世界!
消除你的盲點
改變別人是事倍功半,改變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地要求別人倒不如反躬自問。當我們不再將眼睛盯著別人,回到自己的心靈世界,將塵埃打掃幹淨,你會發現自己愉快了,別人也會跟著愉快。
記得欣賞奮鬥路上沿途的風景
旅遊的人常常會陷入這樣一個誤區,以為美麗的風景隻在某個遙遠的地方或目的地。於是一路奔波,急匆匆地向那裏趕,卻把沿途的風景一一疏忽、冷落了。人生亦然,人生的風景往往遍布於奮鬥的過程中,而不隻是在最後的結果。放慢你的腳步,去欣賞沿途的風景,享受奮鬥的樂趣。
有人上山去請教禪師:“有形的東西一定會消失,那這個世上還有永恒不變的真理嗎?”
禪師回答:“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山花開似錦”是說山上開的花,美得像錦緞似的,轉眼即會凋謝,但仍不停地奔放綻開。“澗水湛如藍”是說溪流深處的水,映襯著藍天的景色,溪麵卻靜止不變。
這句話描述的情景有如一幅美妙的山水畫,隱寓著世界本身就是美的,但稍不經意,就將流逝消失。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而不是結果。
人生是一個曆練的過程,每一個過程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很多人沒有耐心關注和享受過程,活得匆忙而粗糙。
有個人常常自嘲是“倒黴蛋”,因為從小到大,無論朝著哪個目標努力,他都沒有成功過。過了幾十年被失敗陪伴的日子之後,他發自心底地感到了上天的不公,於是,他決定去問問別人到底怎樣才能成功。
翻山越嶺,他來到了一條大河邊,見到了一位釣魚的老者。他走過去問道:“老人家,你知道怎麼樣才能成功嗎?我從來沒有享受過成功的滋味,我非常想嚐一嚐。”老者看了看他,便把手中的魚竿交給了他。等他釣上一條魚來時,老者對他說:“每天都能釣到魚,你就成功了。”
這個人非常不滿意老者給他的答案,於是接著往前走去。又走了一個月,過了幾條河,見到了一位正在樹林裏打獵的中年人,又向他問道:“你能告訴我怎樣才能成功嗎?”中年獵人搖了搖手中拎著的新鮮獵物:“每天都能捕獲野獸,這就是成功啊。”
依然不滿意這個答案的他又向前走去,穿過森林,穿過沙漠,最後終於見到了上帝。
“怎麼樣才能成功?”他忙不迭地問上帝。
“就像你這樣。”上帝給了他一個非常出乎意料的答案。
“我這樣?”他迷惑地反問道。
“是啊,”上帝慈愛地回答道,“我的孩子,這一路走來,你見識了無數人與物,無論胸懷、眼光、智慧都大有長進,這就是成功啊!如果僅僅把成功定義為一個結果,你就很難享受到成功的真正滋味,隻有把過程化作成功的一部分,你才能時時刻刻享受到成功的滋味啊!”
其實,生命的意義就寓於過程之中,那些忽略過程而隻注重在結局中尋找意義的人,找到的隻是虛無。因為生命並沒有結局,每一個結局隻是一個新過程的開始罷了。結果的成與敗,隻是一瞬間。如果僅享受結果,人生的快樂與價值將會大打折扣。隻有享受整個過程,我們才能長久地生活在希望與滿足中。
有一隻狐狸在路上閑逛,眼前突然出現一個很大的葡萄園,葡萄藤上果實累累,每顆葡萄看起來都很可口,讓它垂涎三尺。葡萄園的四周圍著鐵欄杆,狐狸想從欄杆的縫隙鑽進園內,卻因身體太胖了鑽不過去。於是狐狸決定減肥,它在園外餓了三天三夜後,果然變苗條了,蒼天不負有心人,它終於順利地鑽進了葡萄園內。這就和很多人做事兒一樣,目標和現實之間往往隔著一道柵欄,經曆了一些苦難改變了自己,才能讓自己和你的夢想離得更近一點兒。
狐狸在園內很快樂,葡萄真是又甜又香。不知吃了多久,它終於心滿意足了,當它想溜出園外時,卻發現自己又因吃得太胖而鑽不出欄杆了,於是隻好又在園內餓了三天三夜,餓得和原來一樣時,才順利地鑽出園外。回到外麵世界的狐狸看著園內的葡萄不禁感歎:空著肚子進去,又空著肚子出來,真是白忙一場啊!
狐狸這樣折騰一圈,什麼都沒有得到嗎?其實狐狸收獲了很多。收獲了為夢想努力的過程,得到了甜美的葡萄,獲得了成功的自信心,這些都比站在柵欄外麵獨自等待的人要強很多。
生活不是速度的競賽,更不隻需要鮮花,假如我們學會放慢生活的舞步,享受一下“走路”的過程,或許路邊會有野花點點,會有青草一片,細細品味生命的樂趣,充分享受過程的美好,或許你會聽見花開的聲音……
中國女子羽毛球運動員張寧,1994年就開始代表國家隊出戰,雖然一直在國家隊,但狀態不是很理想,隻能在國家隊任第三單打。2004年,在她29歲“高齡”時,她卻達到了運動生涯的巔峰,取得了奧運會單打冠軍。記者問她狀態如此之好的原因。她說:“以前我是為取得好成績而訓練、比賽,現在我是喜歡羽毛球運動,我能夠享受訓練和比賽。當注重過程了,你自然就會有好的結果。”
其實,過程與結果是一種辯證的關係。不懂得享受過程,就一定不會有好的結果;懂得享受過程,才可能會有好的結果。
消除你的盲點
年輕時我們認為過程是手段,結果是目的,沒得到好結果就是失敗。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曆豐富,我們會明白過程是漫長的,結果是短暫的,人生就是一種過程,享受人生就是享受人生的過程。真正的好時節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