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哲學的慰藉:在咖啡館中遇見哲學
哲學:“有智慧”還是“愛智慧”
我除了知道我的無知這個事實外一無所知。
——(古希臘)蘇格拉底
不知從何時起,一說起哲學,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高深莫測的語言、艱澀難懂的理論。哲學的本意並不僅僅局限於書齋中的枯坐參禪,也不是現實中的賣弄玄虛。哲學是一門“愛智慧”的學問。
“哲學”的英文單詞是philosophy,這個詞是從希臘語philo-sophia轉變而來,philo意思是熱愛,sophoia意思是智慧,哲學因此被稱為“愛智慧的學問”。1874年,日本啟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中文“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
“愛智慧”與“有智慧”不是同一個概念,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曾舉自己的老師蘇格拉底和“智者”的故事來說明:
在古希臘前期的城邦中出現了這樣一批“智者”,他們自稱是有智慧的人,通過傳授給別人辯論和修辭技巧來獲得報酬。智者雖然是“有智慧的人”,但卻不是以智慧為追求目標的“愛智慧的人”,與其說他們傳授的是“學”倒不如說是“術”,智慧隻是他們用來達到目的、獲得報酬的手段。柏拉圖站在哲學家的立場,把智者斥為“批發或零售精神食糧的商人”。在柏拉圖看來,真正的哲學是不計較功利目標的,真正的哲學家是“愛智慧的人”,典型的代表便是他的老師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他出生於雅典的中等階級家庭,父親是雕刻匠,母親是一個助產士。傳說蘇格拉底麵目醜陋,身材矮小,步履蹣跚,這與人們想象中的智者溫文爾雅的形象相去甚遠。他平時像一個智者一樣生活,以教育青年為己任。但他與智者有本質上的區別:他從不收取學生的學費,更反對詭辯和似是而非的誇誇其談,他自稱是沒有智慧但愛智慧的人。
哲學對於蘇格拉底來說不是純思辨的個人私事,而是他對當時自己所生活的城邦和時代所盡的義務。在此意義上,他自稱是針砭時弊的“神聖牛虻”。蘇格拉底的言論使有些人感到了恐懼,為此他遭到了所謂“有智慧”的智者的反擊和汙蔑,同時很多雅典人也不理解蘇格拉底的意圖,認為他既然沒有智慧又何以教導雅典民眾呢?蘇格拉底最終被誣陷為“褻瀆神明”和“腐化青年”而入獄,盡管他在法庭上發表了義正詞嚴的申辯,仍被雅典民眾以公投的方式處死。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愛智慧者”與“有智慧者”雖然隻有一字之差,含義卻根本不同。前者指追求確定真理的哲學家,後者指靠炫耀技巧賺錢的“智者”。毫無疑問,蘇格拉底是有智慧的人,但是他更願意把自己定位為愛智慧的人,一方麵不斷前進追求真理,另一方麵不誇誇其談賣弄炫耀。
“哲學”的本意告訴我們要“愛智慧”,要做一株虛心思考的蘆葦,而不做一隻誇誇其談的烏鴉。
哲學的意義:走出洞穴的囚徒
每一個人在本性上都渴望求知。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
哲學與哲學家最重要的精神,即批判精神和求真精神。所謂批判精神,是指哲學不會對慣常的說法、權威和傳統屈服,而是敢於質疑一切,批判一切。所謂求真精神,是指哲學不會滿足於停留在事物表麵,而是要穿透表象,挖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寫下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一個洞穴中。從出生起,他們就像囚犯一樣,被鐵鏈鎖在固定的地方,甚至連脖子也被套住,不能轉動,更不能回頭,隻能直視前方。在他們身後,有一堆篝火,在火與囚犯之間有一堵矮牆,牆後有人舉著各種各樣的雕像走過,火光將雕像的影子投射到囚犯對麵的洞壁上。就這樣,這些囚犯的一生都猶如在看皮影戲,他們不能相互觀望,不知道自己的模樣,也不能回頭看這些影像是如何形成的。於是,他們都以為眼前晃動的影子就是真實的事物,並用不同的名字稱呼它們。
囚徒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並沒有感到命運的悲慘,也沒有想過掙脫束縛他們的鎖鏈。然而,有一天,一個囚犯偶然掙脫了鎖鏈,他移動腳步,回過頭來,生平第一次直接看到了炫目的火光,這使他感到刺眼,以致看不清原先已經習以為常的影子。
過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的眼睛逐漸適應了火光,終於能分清影子和雕像,明白了雕像比影子更真實。於是,他不顧眼睛的難受,朝火光走去,走到了洞口,被人一把從陡峭的洞口拉出了洞外。
當他第一次看到陽光下真實的事物時,再次感到眼花繚亂,比先前見到火光時更為痛苦。所以,他隻能一步一步適應洞外的生活,先看陽光下的陰影,再看水中的倒影,再抬頭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最後,他終於能直視太陽了,才明白太陽是歲月和季節變化的原因,主宰著世間的萬事萬物。
然而,解放的囚徒並沒有得到一個好歸宿。這個走出洞穴的囚犯,回想起往事,在慶幸的同時,開始憐憫他的同伴。這些囚徒中最有智慧的,也不過是善於捕捉倏忽即逝的影子,善於記住影子的形狀,善於推測即將出現的影子而已,但仍然隻是一條可憐蟲。知道事物真相的人不會再留戀洞穴中的榮譽和獎賞,再也不願回到洞中做囚犯。
為了解救他的同伴,走出洞穴的囚犯還是義無反顧地回到了洞穴裏。可是,他從光明的地方重返黑暗的地方,已不能適應那裏的生活。別人因為他看不清影子而嘲笑他,說他在外麵弄壞了眼睛。沒有人相信他在洞外看到的東西,他不得不到處和他們爭論幻覺與真理、偶像和原型的區別,卻因此激起了眾怒,大家恨不得把他處死。
柏拉圖用洞穴中的囚徒來比喻世人把表象當作真實,把謬誤當作真理。哲學家就是那些掙脫束縛走到洞外的囚犯,雖然解放的曆程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和痛苦,但畢竟看到了真實的世界,而不是一輩子活在黑暗當中。
雖然走出洞穴的囚犯沒能成功地幫助自己的同伴,但畢竟他走出過洞穴,看到過真實,經曆過真正的幸福,他是值得稱讚的,他的失敗是因為光明不能適應黑暗。相反,他的同伴是可悲的,他們沒能走出黑暗,獲得解放。
反思的智慧:密涅瓦的貓頭鷹
哲學的認識方式是一種反思——意指跟隨在事實背後的反複思考。
——(德國)黑格爾
哲學是對於世界本質的思考,這種思考是剝離表象、褪去浮華的,因而有時候顯得有些冷峻,有些不近世事。同時哲學又是帶有反思性質的,它通常會以犀利的眼光穿透現實的迷障,讓我們從紛繁的表象中看到隱藏在背後的知識和智慧,成為我們繼續前行的良師益友。哲學也正是因為這種冷峻的反思才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在這個意義上,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將哲學形象地比喻成“密涅瓦的貓頭鷹”。
在古希臘神話中,智慧女神雅典娜多才多藝,她同一隻貓頭鷹共同守護雅典平安。密涅瓦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娜女神,她們有著相同的神力和特征。傳說正是她把紡織、縫紉、製陶、園藝等技藝傳給了人類。貓頭鷹是密涅瓦的象征,代表智慧、理性和公平。所以,英語中有一句諺語:像貓頭鷹一樣聰明。貓頭鷹眼睛明亮、目光銳利、洞察力強,濃密的眉毛給這種鳥深思熟慮的表情。古希臘哲人畢達哥拉斯將哲學定義為“愛智慧”,而象征智慧的貓頭鷹也因此成了哲學的代稱。密涅瓦的貓頭鷹從此流傳於世。
在黑格爾看來,密涅瓦的貓頭鷹飛翔了,就意味著人類的智慧啟動了。但貓頭鷹不是在晨曦中迎旭日而飛,也不是在午後的藍天白雲間自由飛翔,而是在黃昏降臨的時候才悄然起飛,同時用冷峻的目光掃視一切。
黑格爾借這個譬喻說明:“哲學的認識方式是一種反思——意指跟隨在事實背後的反複思考。”按照黑格爾的說法,“反思”是“對認識的認識”“對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為對象反過來而思之。如果把“認識”和“思想”比喻為鳥兒在旭日東升或豔陽當空的藍天中翱翔,“反思”當然就隻能是在薄暮降臨時悄然起飛了。
黃昏時起飛的貓頭鷹同時寓意哲學的反思必須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同時是冷峻的。現實的壓力和繁雜瑣碎的事物使我們疲於奔命,在不停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追求物質利益和享樂生活的時候,我們往往忽略了對生活和自我本身的審視。時代的艱苦使人對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瑣屑事情予以太大的重視,讓人們沒有自由的心情去理會那較高的內心生活和較純潔的精神活動。哲學所要反對的,一方麵是精神沉陷在日常功利的興趣中,一方麵是意見的空疏淺薄。精神一旦為這些空疏淺薄的意見所占據,理性便不能追尋它自身的目的,因而沒有發展的餘地。哲學的反思需要“精神上、情緒上深刻的認真態度”,需要從“日常功利的興趣”中超脫出來,需要排除“意見的空疏淺薄”。
貓頭鷹是智慧的代名詞,而哲學就是對於智慧的認識與應用。黃昏中起飛的貓頭鷹給我們帶來啟迪和智慧,同時也要求我們排除紛繁雜念,用冷峻的眼光審視現實和自己。
旁觀者的智慧
研究哲學是為了求知,不是為了實用。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
哲學追求的是一種思辨的智慧,而古希臘人顯然對此非常擅長。古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豐碑,它讓哲學從一開始就到達了一個以後一千年都難以企及的高度。約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古希臘哲學達到了一個高度繁榮的階段,同時期的中國正處於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印度正處於《奧義書》形成的時代,20世紀的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把人類精神的這一突破時期稱為“軸心時代”。希臘哲學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在於希臘人對哲學存在的本質和方式、對哲學家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在希臘人看來,哲學家是熱鬧的競技場中冷靜的思考者。
古希臘人非常喜歡運動,競技場通常是一個城邦中最熱鬧的地方,在這裏,各種各樣的人群聚集、競賽、討論。
在與人談到人生的時候,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說:“人生有如一場奧林匹亞競技,在這裏,有一種人在參加競賽,贏得光榮;有一種人在做生意,獲取財富;而第三種人隻在觀看,他們就是哲人。”
運動會中的運動員通過自己的拚搏贏得比賽,得到榮譽,顯赫一時;生意人通過自己的買賣得到報酬,心滿意足;唯有哲學家始終保持冷靜的態度,注視著場上發生的一切。
畢達哥拉斯眼中的哲人也是非常尷尬的。因為,哲學家本身也身處人生的競技場,而不是像和尚與道士一樣隱居。但是,他們更多的時候是像個局外人一樣冷靜地觀察這個世界,而不能全身心地參與到競爭中去。
在畢達哥拉斯看來,哲學是孤獨的,哲學家要有關懷世界的情懷,但又不能入世太深。最理想的狀態莫過於中國古代士人所推崇的“內聖外王”的模式,也就是說,在心靈上超脫,在現實中進取。當然,要實現這一理想並不那麼容易,因為這往往會導致人在現實中不知所措。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古代士人的尷尬處境和古希臘哲學家有類似之處。與現實保持適當的距離,不僅能避免被物質利益綁架,也是我們獨立思考的基礎。
在畢達哥拉斯看來,哲學家作為世界的觀察者,需要保持天生的好奇心,即使是常人眼中習以為常之事,哲學家都要保持觀察和研究的好奇心。競技場上的哲學不是看熱鬧,而是在不停地麵對現實觀察、思考。我們也許不能每個人都成為像畢達哥拉斯那樣的大哲學家,但如果我們能多一點競技場上哲人的心態,生活就會變得更愜意一些,同時也更有意義一些。
物理學與形而上學
哲學是研究實體的本性和最確定的原則的。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
早期哲學的主體是形而上學,其英語單詞是metaphysics,意思是“物理學之後”。那麼,形而上學與物理學之後又是什麼關係?這還要從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說起。
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一生著述甚豐,涉及政治、經濟、哲學、倫理學、美學、曆史、數學、邏輯學以及當時所有的自然科學領域,可以稱得上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天才人物。
亞裏士多德死後200多年,他的後繼者安德羅尼柯著手編纂他的手稿,在編完了《物理學》(Physics)之後,開始編亞裏士多德關於第一哲學的手稿,然而安德羅尼科想不出合適的名稱,於是就取名為《物理學之後諸卷》(Metaphysics),主要討論的是實體、存在和神等玄虛的問題。Metaphysics一詞源自希臘語metá,意思是“之後或之上”,而physiká在希臘語原意是“自然,自然的產物”,兩個字根組合起來,Metaphysica的意思就是“在自然之後”。因此,這部編寫於物理之後的著作所探討的問題就成了現在形而上學研究的基本問題。“物理學之後”意味著形而上學研究的不是自然科學所關注的自然界的問題,而更多地集中在物質性的認知背後的本質、現象背後的真理。
20世紀,《物理學之後》傳入中國,被譯為《玄學》,表明書的內容和中國魏晉時期的玄學有相似之處,都以超感性、非經驗為研究對象。後來,嚴複取《周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將之譯為《形而上學》,“形而上學”由此而來。
形而上學是指通過理性的推理和邏輯研究,不能直接通過感知所得到的問題。
形而上學是指哲學的基本法則。形而上學關注理論哲學的核心問題,如基礎、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結構,如所有真實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形而上學研究的範圍很多時候是超形態的。
形而上學也叫“第一哲學”,如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錄》也被稱為《形而上學沉思錄》。亞裏士多德把人類的知識分為三部分,用大樹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礎的部分,也就是樹根,是形而上學,它是一切知識的基礎;第二部分是物理學,好比樹幹;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學,以樹枝來比喻。
皇帝擋住了哲學家的陽光
肉體快樂是不足道的,要緊的是精神安寧。
——(古羅馬)塞涅卡
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過著單純的生活。他認為除了自然的需要必須滿足外,其他的任何東西,包括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無足輕重的。他強調禁欲主義的自我滿足,鼓勵放棄舒適環境。作為一個苦行主義的身體力行者,他居住在一個木桶內,過著乞丐一樣的生活。第歐根尼在生活中體現出了一種“犬儒”的精神。關於第歐根尼有一則很著名的故事:
冬天清晨的陽光出奇地刺眼。第歐根尼的眼珠在眼皮底下骨碌轉了兩下,猛地睜開了眼。
“不錯的早晨。”第歐根尼開心地對著空氣說著,爬出了他的屋子。也許我們應該說得更準確一點:第歐根尼爬出了他居住的木桶。
第歐根尼吃完他的早飯,把頭伸到廣場上的水池裏喝了個飽,然後靠著水池躺了下來。太陽暖洋洋地照在第歐根尼身上,他舒服地眯起了眼睛。
可是很快陽光就被一片陰影擋住了。
“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嗎?”
第歐根尼睜開眼睛,一個身披紫色鬥篷、目光炯炯有神的年輕人站在他麵前,而在此人身後,是黑壓壓的人群。
“這是亞曆山大大帝,馬其頓皇帝,希臘的征服者。快起來向他行禮!你算是走運啦!”一個穿著金色鎧甲的侍從在第歐根尼耳邊說。
“第歐根尼先生,我能為你做些什麼嗎?”亞曆山大俯下身子,微笑著又問了一次。
“能。”這個衣衫襤褸、肮髒邋遢的人懶洋洋地說,“請往邊上站一點,你擋住了我的陽光。”
短暫的驚愕之後,亞曆山大平靜地說:“假如我不是亞曆山大,我一定做第歐根尼。”他知道,這世上,隻有征服者亞曆山大和乞丐第歐根尼是自由的。
第歐根尼的教導,一點也沒有我們現在所稱之為“玩世不恭”的東西,而是恰好與之相反,他對“德行”具有一種熱烈的感情,他認為和德行比較起來,俗世的財富是無足計較的。他追求德行,並追求將道德自由從欲望之下解放出來:隻要你對於幸運所賜的財富無動於衷,便可以從恐懼之下解放出來。在犬儒主義者看來,享受的權利從來不分乞丐與皇帝。你擋住了我享受的陽光,那麼請你讓開。
第二章哲學之用:麵包還是精神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莊子
在了解了何謂哲學之後,哲學何用便成為最迫切需要了解的話題。長久以來,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一直在追問哲學的用途。確實,哲學並不能直接烤出麵包,然而越是沒有實際用途的東西,越是有大用,正如老子所說的“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哲學有什麼用處?惠子和莊子關於這個問題有一段對話,被記錄在《莊子·逍遙遊》中。
梁國的惠施是莊子的朋友,他對莊子說:“國王賜給我大葫蘆種子。我種在後院內,結了個大葫蘆。匠人加工成容器,容量五十鬥。用來盛水盛漿,擔心容器薄不堅固,容易破碎;縱剖成瓢,仍嫌太大,因為舀水、舀酒、舀湯都用不著那麼大。能說這大葫蘆不夠大嗎?不能。可是大而無用,空空然在自大。”
大葫蘆者,太糊塗也。莊子心頭明白,一點也不生氣。莊子說:“先生實在是不善於使用大東西啊!宋國有一善於調製不皸手藥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職業。有個遊客聽說了這件事,願意用百金的高價收買他的藥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們世世代代在河水裏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金,如今一下子就可賺得百金,還是把藥方賣給他吧。’遊客得到藥方,去遊說吳王。正巧越國發難,吳王派他統率部隊,冬天跟越軍在水上交戰,大敗越軍,吳王賜土地封賞他。同樣是使手不皸裂的藥方,有的人用它來獲得封賞,有的人卻隻能靠它在水中漂洗絲絮,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十鬥容積的大葫蘆,怎麼不考慮用它來製成腰舟,而浮遊於江湖之上,如此哪裏還會擔憂葫蘆太大無處可容呢?看來先生你還是心竅不通啊!”
惠子又對莊子說:“我有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它的樹幹疙裏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生長在道路旁,木匠連看也不看。現今你說大而無用,大家都會鄙棄它的。”
莊子說:“先生你沒看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低著身子匍匐於地,等待那些出洞覓食或遊樂的小動物。一會兒東,一會兒西,跳來跳去,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上躥下跳,不承想落入獵人設下的機關,死於獵網之中。還有那斄牛,龐大的身體就像天邊的雲,它的本事可大了,不過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這麼大一棵樹,卻擔憂它沒有什麼用處,怎麼不把它栽種在什麼也沒有生長的地方,栽種在無邊無際的曠野裏,悠然自得地徘徊於樹旁,優遊自在地躺臥於樹下。大樹不會遭到刀斧砍伐,也沒有什麼東西會去傷害它。雖然沒有派上什麼用場,可是哪裏又會有什麼困苦呢?”
世人都講功用,有用的東西總是招人喜歡。人們對待知識也是一樣,有用的學科總是熱門專業。像哲學這樣的學科,看不出有什麼直接的作用,隻好坐冷板凳。哲學就好比大葫蘆和大臭椿,雖然無用,卻得以長存——隻要有人類,就有哲學。實際上,正如莊子所說,哲學不是沒用,而是沒有直接的用處。
哲學家的興趣不在賺錢
隻有那些永遠躺在坑裏而從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會掉進坑裏。
——(德國)黑格爾
“哲學有什麼用?”幾乎每一個哲學家都被問過這樣的問題,而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顯然是第一個被問到的。在泰勒斯的時代,哲學家被認為思考的是世界本源的問題,但真正的意義在於改變世界。僅僅靠思考能獲得經濟收入嗎?能養活自己和家人嗎?還不如腳踏實地老老實實賺錢來得實在。仰望星空還是腳踏實地?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哲學家通常都被認為是仰望星空的思考者,但同時他們也對現實的大地有所關注。哲學家不是不會賺錢,隻不過他們不願意罷了。
有一天晚上,哲學家泰勒斯走在曠野之間,抬頭看著星空,滿天星鬥,可是他預言第二天會下雨。正在他預言的時候,腳下一個坑,他就掉進那個坑裏差點摔了個半死,別人把他救起來,他說:“謝謝你把我救起來,你知道嗎?明天會下雨啊。”
於是就有了關於哲學家的笑話,哲學家是隻知道天上的事情而不知道腳下發生什麼事情的人。人們嘲笑泰勒斯是一個商人,可是他不好好經商,不好好賺錢,老去探索些沒用的事情。泰勒斯決定運用自己的知識來證明自己可以賺錢。
根據他對天象的觀測,他預測到今年雨水頗豐,那橄欖肯定會豐收,於是在天還很幹旱的時候他就租下了全村所有的榨橄欖的機器。當時大家以為泰勒斯又發瘋了,因為明明是旱天,今年的橄欖肯定會歉收的。但是隨後的時間果然風調雨順,橄欖大豐收,大家不得不到處去找榨油機,但是所有的榨油機都在那個隻知道看天象的哲學家手中。泰勒斯於是乘機抬高價格賺了一筆錢,以此來證明哲學家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有更樂於追求的東西要去追求,如果他想賺錢的話,他是可以比別人賺得更多的。
哲學家對普通人習以為常的事情感到驚詫,他們提出和解決這些問題,並不是為了達到什麼實用目的,而更多的是為了內心的滿足和人類認知的進步。他們常常像掉進坑中的泰勒斯一樣不被人理解,甚至被人嘲笑。對租用橄欖機的例子,亞裏士多德的結語是:“這件事情表明,哲學家如果想賺錢的話,是很容易做到的,但這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
哲學烤不出麵包
一切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樹常青。
——(德國)歌德
哲學是不能給我們提供任何知識和技能的,它無法讓我們找到一份謀生的職業,更無法指導我們烤出麵包。如果有一門哲學稱自己能夠經世致用,這門哲學肯定不是真正的哲學。
古希臘時,一個青年來找蘇格拉底,說:“我想跟你學哲學。”
蘇格拉底問他:“你想學到什麼呢?學法律,可以掌握訴訟的技巧;學木工,可以製作家具;學經商,可以賺錢;學了哲學,將來能做什麼呢?”
青年無法回答。
哲學能做什麼呢?哲學是沒有什麼實際用途的,既不能解決溫飽,也不能防身。馬克思也講過一個關於哲學的故事。
一個哲學家坐在船上,他問船夫:“你懂哲學嗎?”
船夫說:“不懂。”
哲學家說:“那你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生命。”
船夫沉默不語。這時一個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學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裏。看著在水中掙紮的哲學家,船夫問:“你會遊泳嗎?”
哲學家說:“不……會……”
船夫說:“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哲學真的沒什麼具體用途,關鍵時刻連命都救不了,還不如去學習一項具有實際用途的技能實在。但是“無用之用,乃大用”,越是沒有實際用途的東西往往越有大的用途,哲學家不會烤麵包,但有經世濟民的“大用”。
人無麵包不能活,人無思想同樣不能活,生活因思想而精彩,思想因生活而豐富。於是,有了哲學的生活便有了厚度,有了意義。
哲學授人以漁
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麼,顯然,哲學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研究之母。
——(美國)愛因斯坦
人們常說,哲學便是智慧,但是如何在現實中用好哲學、體現出智慧卻是不太好把握的。哲學帶給人的不僅是靈魂的啟迪,還有實際中的應用和好處。哲學可以教人方法,教人策略。田忌賽馬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根據《史記》記載,齊國的大將田忌和齊威王約定賽馬。他們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上等馬對上等馬,中等馬對中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由於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一些,三場比下來,田忌都失敗了,他感到很失落。這時,孫臏對田忌說:“從剛才的情形看,齊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
孫臏還沒說完,田忌說:“想不到你也來挖苦我!”
孫臏說:“隻要你再同他賽一次,我保證讓你取勝。”
田忌疑惑地看著孫臏:“你是說另換幾匹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