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森選擇一直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雖然從理論上說你總是有許許多多的選擇,但因某些限製的存在,減少了你選擇的範圍,甚至隻允許你有一種選擇。受到限製的選擇也並不是一無是處。現代商品經濟下,生產資料日益豐富,走進超市麵對各種品牌的同類商品往往會感覺有點無從下手,不知道自己該選擇哪個,很擔心自己會選中了質量差的產品。誰能保證自己的選擇就一定是正確的呢?如果隻有一種商品可供選擇,人們對該商品的認知已經很清晰,不再有這些擔心,人們至少可以選擇買或不買。此外,如果隻有一種選擇,也可節省選擇的機會成本。
精神自由乃真自由
無知者是不自由的,因為和他對立的是一個陌生的世界。
——(德國)黑格爾
莊子告訴我們,一個人要從重重束縛和限製中擺脫出來,達到自由的境界。這自由是怎樣的自由,該如何獲得自由?徐複觀先生認為,莊子告訴我們的自由方式是精神的自由,一個人人身的自由算不上自由,隻有精神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無論如何,一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自由精神,否則,就隻能拾人牙慧,成為別人的精神附庸,永遠活不出真實的自己,又談何自由?
普魯斯特是法國著名作家,他所開創的意識流寫作方法已成為現代小說的一大奇觀。
普魯斯特是一個家境富裕、體弱多病然而很有才華的年輕人,他酷愛書籍和繪畫,經常出入巴黎社交場合。他在一次療養過程中愛上了一個叫阿爾貝蒂娜的姑娘,初時遭到拒絕,後來姑娘態度有所改變,他更狂熱地愛戀著她,想將她迎娶回家。但是那位姑娘卻不辭而別,他到處找尋,最後得知她已突然死去。
普魯斯特在深感絕望之中,決定從事文學創作,寫出一生經曆的悲歡苦樂。由於身患疾病,所以他幾乎足不出戶,一生都幽居在他的病榻之上,連陽光都極少見。但是他憑借著自己的思想在精神領地語言疆土上自由馳騁,在他的病榻上開創了意識流的寫作方法。20世紀最偉大的意識流派文學作品《追憶逝水年華》就是這樣在病榻上寫就的。
普魯斯特因疾病被困在病榻之上,從來不能自由行走在繁華的世界中,但是普魯斯特有一顆自由馳騁的心靈,所以他依然能夠依靠心靈在世間飛馳。
莊子曾經就精神自由用了一個很動感的詞來表達:坐馳。怎樣才能坐馳呢?坐在那裏,身子不動,心靈在宇宙之間自由飛翔馳騁。一個人的肉體是可以被羈絆的,但是一定不要給你的心靈戴上枷鎖。一個人如果能夠保持心靈的自由飛翔,那他在人間就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偉大的代價即是責任
偉大的代價即是責任。
——(英國)丘吉爾
丘吉爾的這句名言激勵著一代代英國人去擔負起時代賦予的重大責任與使命。詹姆斯曾告誡自己的兒子,作為國家的一員,他要背負為了國家的前途而努力奮鬥的責任。在他們看來,具有一顆崇高的責任心,一個人就擁有了生命的脊梁。
美國總統本傑明·富蘭克林小時候很喜歡釣魚,他把大部分閑暇時間都花在了那個磨坊附近的池塘旁邊。在那兒,他可以得到從遠方遊來的鼬魚、河鱸和鰻鱺。
本傑明和小夥伴們最喜歡到波士頓郊外的一個地方去釣魚,那兒的水邊有一片深深的泥塘。有魚上鉤的時候,他們必須站到泥塘裏才能抓住它們。
一天,大家都站在泥塘裏,本傑明對夥伴們說:“站在這裏太難受了。”
“就是嘛!”別的男孩子們說,“如果能換個地方多好啊!”
在泥塘附近的平地上,有許多用來建造新房地基的大石塊。本傑明爬到石堆高處。“喂!”他說,“我有一個辦法。站在那爛泥塘裏太難受了,泥漿都快淹沒到我的膝蓋了,你們也差不多。我建議大家來建一個小小的碼頭。看到這些石塊沒有?它們都是工人們用來建房子的。我們把這些石塊搬到水邊,建一個碼頭。大家說怎樣?我們要不要這樣做?”
“要!要!”大家齊聲大喊,“就這樣定了吧!”
他們決定當晚再聚到這裏開始他們“偉大的”計劃。在約定的時間裏,孩子們都到齊了,他們開始兩三個人一起搬運石塊。最後,他們終於把所有的石塊都搬來了,建成了一個小小的碼頭。
“夥計們,現在,”本傑明喊道,“讓我們大喊三聲來慶祝一下再回去,我們明天就可以輕輕鬆鬆地釣魚了。”
“好哇!好哇!好哇!”孩子們歡叫著跑回家去睡覺了,夢想著明天的歡樂。
第二天早晨,當工人們來做工時,驚奇地發現所有的石塊都不翼而飛了。工頭仔細地看了看地麵,發現了許多小腳印和小鞋印,沿著這些腳印和鞋印,他們很快就找到了失蹤的石塊。
“嘿,我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工頭說,“那些小壞蛋,他們偷石頭來建了一個小碼頭。不過,這些小鬼還真能幹。”
他立即跑到地方法官那兒去報告。法官下令把那些偷石頭的家夥帶來。
幸好,失物的主人比工頭仁慈一點,否則本傑明和他的夥伴們恐怕就麻煩了。石頭的主人是一位紳士,他十分尊重本傑明的父親。而且孩子們在這整個事件中體現出來的氣魄也讓他覺得非常有趣,因此,他表示不追究責任。
但是,這些孩子們卻要受到來自他們父母親的教訓和懲罰。在那個悲傷的夜晚,許多荊條都被打斷了。至於本傑明,他更害怕父親的訓斥而不是鞭打。事實上,他父親的確是憤怒了。
“本傑明,過來!”富蘭克林先生用他那一貫低沉嚴厲的聲音命令道。
本傑明走到父親的麵前。
“本傑明,”父親問,“你為什麼要去動別人的東西?”
“唉,爸爸!”本傑明抬起了先前低垂的頭,正視著父親的眼睛說,“要是我僅僅是為了自己,我絕不會那麼做。但是,我們建碼頭是為了大家都方便。如果把那些石頭用來建房子,隻有房子的主人才能使用,而建成碼頭卻能為許多人服務。”
“孩子,”富蘭克林嚴肅地說,“你的做法對公眾造成的損害比對石頭主人的傷害更大。我確信,人類的所有苦難,無論是個人的還是公眾的,都來源於人們忽視了一個真理,那就是罪惡隻能產生罪惡。正當的目的隻能通過正當的手段去達到。”
一個人隻有真正為公眾的利益擔當起自己應有的責任時,他的所作所為才會變得偉大而值得稱頌。人們從來不會指望一個遊手好閑、沒有責任感的人能夠成功。隻有在真正懂得了責任的意義和內涵,並付諸行動時,才預示著開始走向新的曆程。
正心誠意,敬鍾如佛
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
——(古希臘)柏拉圖
如果人的心中沒有如來佛祖,那麼即使學佛一萬年,也無法領會其中的奧妙。所以,學佛法,首先要正心。心正了,思想不再扭曲;身正了,行為不再偏頗;身心都正了,語言不再苦澀,人就不會有偏離正道的危險。
正心的人眼裏隻看到一種事物,看山時,山是佛祖;看水時,水是佛祖;看鍾時,鍾亦是佛祖。普通人如果也能達到這種境界,做事也會更容易成功。
鍾是佛教叢林寺院裏的號令,清晨的鍾聲是先急後緩,警醒大眾,長夜已過,勿再沉睡;而夜晚的鍾聲是先緩後急,提醒大眾覺昏衢,疏昏昧!故叢林的一天作息,始於鍾聲,止於鍾聲。
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定中起來時,剛好聽到陣陣悠揚的鍾聲,禪師特別專注地豎起心耳聆聽,待鍾聲一停,便忍不住召喚侍者,詢問道:“早晨司鍾的人是誰?”
侍者回答道:“是一個新來參學的沙彌。”
於是,奕尚禪師就讓侍者將這沙彌叫來,問道:“你今天早晨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在司鍾呢?”
沙彌不知禪師為什麼要這麼問他,他回答道:“沒有什麼特別的心情!隻為打鍾而打鍾而已。”
奕尚禪師道:“不見得吧?你在打鍾時,心裏一定念著些什麼,因為我今天聽到的鍾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聲音,那是正心誠意的人才會發出的聲音。”
沙彌想了又想,然後說道:“報告禪師!其實也沒有刻意念著,隻是我尚未出家參學時,家師時常告誡我,打鍾的時候應該要想到鍾即是佛,必須要虔誠、齋戒,敬鍾如佛,用入定的禪心和禮拜之心來司鍾。”
奕尚禪師聽了非常滿意,再三地提醒道:“往後處理事務時,不可以忘記,都要保有今天早上司鍾的禪心。”
這位沙彌從童年起就養成了恭謹的習慣,不但司鍾時如此,做任何事、動任何念,一直記著剃度師和奕尚禪師的開示,保持司鍾的禪心。他就是後來的森田悟由禪師。
森田沙彌雖小,但連司鍾時都知道敬鍾如佛的禪心,這對他日後成為禪師大有裨益。
有些人看不起老實人,他們期望以最小的投入去攫取最大的利潤,而不具有集中全部精神的虔敬心,這種心態本身就是不正;而虔誠的人,卻能憑借虔敬帶來的韌性和智慧,創造輝煌,這對於那些崇尚機巧的所謂“聰明人”,真是一種有力的嘲諷。
權力並不是一切
在這個世界上,最渺小的人與偉大的人同樣有一種責任。
——(法國)羅曼·羅蘭
在許多人眼裏,權力象征著一切,擁有了權力,也就擁有了金錢,也就擁有了幸福與自由。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在世人的眼中,亞曆山大大帝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征服者之一。據說,當時的人們把他當作是太陽神的兒子,將其奉為自己的守護神,對他畢恭畢敬。因為怕被他的眼睛灼傷,沒有人敢與他直視。亞曆山大的權力可以說是達到了頂峰,那麼他幸福嗎?
在古希臘作家盧奇恩的《對話錄》中,第歐根尼和亞曆山大大帝兩人死後在陰間有這樣一段對話:
第歐根尼問亞曆山大:“你不是太陽神的兒子嗎?怎麼你也會死啊?”
亞曆山大沮喪地說:“現在我知道,那不過是騙人的妄想。”
接著,亞曆山大大帝感慨道,世間的權力和榮耀不過是一場空。他剛閉眼,將士們就忙於爭權奪利,瓜分他的帝國,都沒有人想著為他下葬。
他怨恨老師亞裏士多德誤導了自己。第歐根尼問他:“難道你老師沒有告訴你命運的眷顧是不可靠的,世俗的榮耀是不可靠的嗎?”
亞曆山大憤怒地對第歐根尼說:“他是個騙子!一個金牌騙子!我的一切他都說好,我的行為和我的錢——他把錢也算成一種‘善’,這就意味著他不會為收錢而羞恥。是他的‘智慧’教導我執著於金錢、權力和征服,而讓我遺忘了最重要的‘自由’!”
在對話的結尾,第歐根尼建議亞曆山大喝下忘川水,忘記塵世的經曆,以減少兩相對比徒增的煩惱。他還告訴亞曆山大要小心,因為他生前得罪和傷害過許多人,他們也要來陰間了。
亞曆山大權傾一世,卻身不由己,生活並不幸福。權力越大責任就越大,責任越大壓力就越大,壓力越大就越難快樂。一句話,幸福並不等於權力。
第四章無奮鬥,不人生
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這個世界上,最堅強的人是孤獨的隻靠自己站著的人。
——(挪威)易卜生
人,要想經曆風雨而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學會自立,我們不能靠天,不能靠地,我們隻能靠自己。人要學會自立,遇到困難時,不可畏縮,但是要想戰勝困難,自立隻是第一步,還要學會自強,欲成事,先壯大自己的力量,練就一身真本領。
西晉時期,司馬家族的統治極其腐敗,致使國力衰弱。北方匈奴乘機入侵,打敗了晉軍主力,攻陷了晉都洛陽,俘虜了晉湣帝。匈奴對晉湣帝百般羞辱,最後殺了他。在匈奴的統治下,百姓的生活更是水深火熱。
這時,一位名叫祖逖的愛國誌士,發誓要收複失地,拯救苦難百姓。他與好友劉琨住在一起,每日淩晨雞鳴之時,兩人就起床練劍。無論酷暑嚴冬、刮風下雨,從不間斷。就這樣,他們練就了高超的武藝,磨礪了堅定的意誌。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市)建立了東晉政權,史稱晉元帝。東晉朝廷苟安於江南一隅,並沒有收複失地的意圖。祖逖為此十分焦慮,他專程趕到建康求見司馬睿,請求領兵北伐,收複中原。
司馬睿沒有辦法拒絕祖逖的請求,就任命祖逖為豫州刺史,卻不給他一兵一卒,隻撥給他1000人的糧食和3000匹布,要他自己招兵買馬,建立軍隊。
雖然得不到朝廷的全力支持,可祖逖並沒有放棄北伐的決心。他帶領幾百名誌願北伐的壯士,渡江北上。船到江心,祖逖敲著船槳,大聲地發誓:“北伐如不成功,我祖逖決不再踏入這條大江。”隨行的人聽了祖逖的豪言壯語,一個個熱血沸騰。
過江以後,祖逖一邊召集人馬,打造兵器,一邊與敵人英勇作戰。中原的老百姓給他們送來了糧草。軍民同心協力,浴血奮戰,祖逖很快就收複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土地。
《周易·乾卦》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論是想在世界上安身立命,還是想實現宏圖偉業,都需要自立自強。
也許臘梅並不喜歡嚴寒霜凍,也許青鬆並不喜歡懸崖峭壁,也許海燕並不喜歡狂風暴雨。但它們不甘於放棄,自己做自己的救星,它們為自己奏響了生命樂章。
雨果曾經寫道:“我寧願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的垂青。”隻要一個人是活著的,他的前途就永遠取決於自己,成功與失敗,都隻係於自己身上。而依賴作為對生命的一種束縛,是一種寄生狀態。
態度決定人生的高度
人類的一切事物都是懸吊在一根細絲上,昔日的強盛可以因時運的倒轉而毀於一旦。
——(古羅馬)奧維德
一天,有位哲學家帶弟子們出行。途中,他問弟子們:“有一種東西,跑得比光還快,瞬間能穿越銀河係,到達遙遠的地方,這是什麼?”弟子們爭著回答:“我知道、我知道,是思想!”
哲學家微笑著點點頭:“那麼,有另外一種東西,跑得比烏龜慢,當春花怒放時,它還停留在冬天;當頭發雪白時,它仍然是個小孩子的模樣,那又是什麼?”
弟子們不知如何回答。
“還有,不前進也不後退、沒出生也不死亡,始終漂浮在一個定點。誰能告訴我,這又是什麼?”
弟子們更加茫然,麵麵相覷。
“答案都是思想!它們是思想的三種表現,換個角度來看,也可比喻成三種人生。”
望著聚精會神的弟子們,哲學家解釋說:“第一種是積極奮鬥的人生。當一個人不斷力爭上遊,對明天永遠充滿希望和信心,這種人的心靈不受時空限製,他就好比一隻射出的箭矢,總有一天會超越光速,駕馭在萬物之上。”
“第二種是懶惰的人生。他永遠落在別人的屁股後麵,撿拾他人丟棄的東西,這種人注定被遺忘。”
“第三種是醉生夢死的人生。當一個人放棄努力、苟且偷安時,他的命運是冰凍的,沒有任何機會來敲門,不快樂也無所謂痛苦。這是一個注定悲哀的人,像水母的空殼漂浮於海中,不存在現實世界,也不在夢境裏……”
弟子們大悟。播種怎樣的人生態度,就將收獲怎樣的生命高度和深度。
人的一生中,緊要處隻有幾步,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態度至關重要。正如英國曆史學家弗勞德所說:“一棵樹如果要結出果實,必須先在土壤裏紮下根。同樣,一個人首先需要學會依靠自己、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運的饋贈。隻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可能有所成就。”
為人所不肯為,成人所不能成
故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
——孟子
的確,一個肯做別人所不願意去做的事情並且能將該事情做好的人必將有所成就。
佛家注重悟,更看重“行”。行動勝過語言,一萬句空話也比不上一個有力的行動。麵對天下的難為之事,隻有勇於嚐試別人所不敢做或不屑於做的事,才能收獲別人所無法體會的成就和輝煌,生命也會變得更加圓滿。
歸省禪師擔任住持期間,由於天旱,很少有人能拿出糧食來養活這些僧人,僧人們隻能每天喝粥吃野菜,個個麵黃肌瘦。
有一日,歸省禪師外出化緣,法遠就召集大家取出櫃裏儲藏的米做起粥來。粥還沒做好,歸省禪師就回來了,小師弟們一下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歸省禪師看到法遠居然把應急用的米都用了,生氣地說:“誰讓你這麼做的?”
法遠毫無懼色地說:“弟子覺得大家麵如枯槁,無精打采,於是就把應急用的米拿出來煮了,請師父原諒。”
歸省嚴厲地說:“依清規打三十大板,驅逐出寺!”
法遠默默地離開了寺院,但他沒有下山,而是在院外的走廊覓了個角落棲息下來。無論刮風下雨,都不曾動搖他向佛的決心。
歸省禪師有一次偶然看見他在寺院的角落睡覺,十分吃驚地問道:“你住這裏多久了?”
“已半年多了!”
“給房錢了嗎?”
“沒有。”
“沒給房錢你怎麼敢住在這裏!你要住,就去交錢!”
法遠默默托著缽走向市集,開始為人誦經、化緣,賺來的錢全部用來交房錢。
歸省禪師笑著對大眾宣布:“法遠乃肉身佛也!”
後來法遠繼承了歸省禪師的衣缽,將佛學發揚光大。
在人生中,能夠去做別人所不願意做的事情,不僅需要巨大的勇氣,更需要我們踏踏實實地去做的一種精神。而且,機遇往往蘊涵在別人不願意去做的事中,正因為別人不願意去做,因此機會才會被願意做的人所把握。
成功,從選定方向開始
對於一隻盲目航行的船來說,所有的風都是逆風。
——(英國)哈伯特
一個人無論他現在多大年齡,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從選定方向的那一天開始的,以前的日子,隻不過是在繞圈子而已。
比塞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顆明珠,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旅遊者來到這裏。可是在肯·萊文發現它之前,這裏還隻是一個封閉而落後的地方。這裏沒有一個人走出過大漠,據說不是他們不願離開這塊貧瘠的土地,而是嚐試過很多次都沒有走出去。
肯·萊文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用手語向這兒的人問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一樣: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都還是會轉回出發的地方。
比塞爾人為什麼走不出來呢?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後他隻得雇一個比塞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為什麼。他們帶了半個月的水,牽了頭兩峰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現代設備,隻拄著一根木棍跟在後麵。
十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800英裏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這一次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鬥星。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裏,一個人如果隻憑著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塞爾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公裏沒有一點兒參照物,若不認識北鬥星,又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肯·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帶了一位叫阿古特爾的青年,就是上次給他帶路的人。他告訴這個人,隻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麵那顆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爾照著去做,三天之後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阿古特爾因此成為比塞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小城的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為了求生存、求成功,我們必須在雜亂中建立秩序,找出一個正常的步調,確定一個方向。如果沒有方向,就隻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遠到不了目的地,正如空氣對於生命一樣,方向對於成功也有絕對的必要。
勤勉,使人成為幸運之寵
凡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那流著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
——《聖經》
在猶太人心中,成功的背後定有辛苦,勤勉和成功互為表裏。常常有很多人因為勤勉而成功,卻很少有因懶惰而成功的人。雖然勤勞並不一定能獲得成功,但無論如何,人們都要辛勤工作,因為這是獲得成功的最基本條件。遠古人取火,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摩擦木頭或石頭;要吃果實,就要爬到很高的樹上去摘。
範仲淹幼年喪父,家境清寒,但誌操高潔,力學不輟。他求學時“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麵;食不給,至於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宮。浩浩蕩蕩的車馬路過南京(今河南商丘)時,整個城市轟動了,人們都爭先恐後地看皇帝,唯有範仲淹閉門不出,仍然埋頭讀書。
有同學特地跑來叫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他隻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抬地繼續讀他的書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進士,見到了皇帝。
英國哲學家羅素也說,當人可以毫不費力地得到他所希望的東西時,單是生活中努力的缺乏就必然使他失去了獲得幸福的一個重要因素。“大人不化,君子務實”,隻要務實興利,不務浮言虛名,方能致福於人,有福於己;而治國者隻有做到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才是萬民之福。幸福總是與“造福”的艱辛與勤勉相關聯的,畢竟天道酬勤。
持誌如心痛,必須專一
持誌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
——王陽明
用心不專是成功路上的大忌,一事無成常常是人用心不專的惡果。歌德也說過:“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會丟掉那匹。聰明人會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隻專心致誌地學一門,學一門就要把它學好。”在現實生活中,為什麼許多人會學無專長、一生碌碌無為?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的突出缺點就是難以專心致誌。他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竭盡心力,於是就像鑿井,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開鑿許多淺井,卻不知道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深井,所以,也就喝不到甘甜的井水。
從前,有一對仙人夫妻,很喜歡下圍棋,在他們下棋的地方,剛好有一棵大樹,樹上住著一隻猴子。
就這樣,這隻猴子長年累月地躲在樹上看這對仙人下棋,潛移默化,練就了一身高超的棋藝。
不久,這隻猴子下山來,到處找人挑戰,結果沒有人是它的對手。
後來,隻要是下棋的人,一看到對手是這隻猴子,就甘拜下風,不戰而逃了。
最後,這個國家的國王實在看不下去了,全國這麼多圍棋高手竟然連一隻猴子也敵不過,這實在是太丟臉了。
於是,國王下詔:一定要有人贏過這隻猴子。然而猴子的棋藝卓絕,舉國上下,論實力根本沒有人是它的對手。
這時,有一位大臣自告奮勇地說他要與猴子下一盤。
國王問他:“你有把握嗎?”
他回答說絕對有把握,但是在比賽的場地一定要放一盤水蜜桃。
比賽開始了,猴子與大臣麵對麵坐著,在大臣桌子的旁邊放著一盤鮮豔欲滴的水蜜桃。
整盤棋賽中,猴子的眼睛始終盯著這盤水蜜桃。結果,猴子輸了。
做事要專注,心無旁騖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人的能力是無限的,也並不是完美的,他可以執著地挖掘一個問題,卻不適合同時做太多事。不管你擁有多麼聰明的頭腦,具有多麼突出的能力,如果你同時做各種事情,你的思維就會變得混亂而複雜,你的能力也就無法得到很好的發揮。
清代大將胡林翼說:“凡辦事皆須神情貫注。若心有二用,則不能有成。”你做事夠不夠專注?一個專注的人,必然不易為周圍的事物分心。如果辦什麼事情都不專心,必將一事無成。
世界上沒有任何可以坐享其成的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腳踏實地地去做。成就人生最根本的一條法則就是:把精力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想辦法把事情做好,而不去理會那些與事情無關的東西。
人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
人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他可以被摧毀,但不能被打敗!
——(美國)海明威
世間萬物都是因為進取才創造了欣欣向榮的美好世界。小溪因為進取,才能體驗到百川歸海的氣勢;雄鷹因為進取,才能感受到搏擊長空的壯美;蛹因為進取,才會脫殼而出化成翩翩飛舞的蝴蝶;候鳥因為進取,才有飛越太平洋的毅力,最終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由此可見,進取心猶如罐子裏的火藥,隨著罐中火藥數量的增加,它離引爆點也就越來越近,最終將以一次巨大的爆炸釋放自身的能量。人生也將在這次能量的爆炸中得以提煉和升華。佛家的精進要求,做人要效仿水,像水一樣奔騰不息,不斷前進,才能成功地到達大海。同樣的道理,人生思想、觀念都要不斷地進步。滿足於今日的成就,即是落伍。
夜色中,法演禪師和佛果、佛眼、佛檻三個弟子在一座亭中閑話。這三位弟子號稱“三佛”,禪功不相上下,都很得法演的賞識。此時隻聽他們縱論滔滔,氣氛相當熱烈。
不覺中已至深夜,他們裹緊袈裟,準備回去休息。
歸途中,忽一陣風吹過,把走在前麵的佛眼手中提著的燈吹熄了。四周一片黑暗,法演不失時機地對幾位弟子說:“快把你們此時領悟的心境說出來。”話音剛落,佛檻答道:“彩鳳舞丹宵。”黑暗和光明並沒有分別,此時在禪者的心裏也像是五彩斑斕的鳳凰翩翩起舞於紅霞明麗的天空。
法演把頭轉向佛眼,佛眼說:“鐵蛇橫古路。”隻要心地空明,就沒有什麼能阻止求法者的腳步。
輪到佛果了,佛果指指路麵:“看腳下。”燈火滅了。腳底下的任何東西,都要注意。所以在黑暗中走路也和悟禪一樣,都要看腳下自己凝視的地方,實實在在地踏出一步。
法演這才點頭歎道:“能夠勝過我的,隻有佛果了。”
也許,進取的人生不等於成功的人生;但是,成功的人生一定是進取的人生。
同樣的時間和生命,有的人用它來書寫輝煌;有的人卻碌碌無為,任年華如流水般逝去,隻留下庸碌和遺憾。世界“創價學會”的會長池田大作先生說過:“平庸的生活使人感到一生不幸,隻有波瀾萬丈的人生才能讓人感到生存的意義。”一個人應當積極進取,努力開創卓越的人生,而不應當滿足於安逸的生活,不思進取,為自己的人生定下平庸的基調。
在整個宇宙中,人類不過是微不足道的浮塵微粒,但我們的意誌和進取心卻可以衝破肉體的束縛,擺脫本能的恐懼與懦弱,向艱難和失敗勇敢地說“不”,去追求與頭頂星空一般永恒的榮耀。
有願望的石頭能走多遠
希望絕不會離開,即使在墳墓之旁。
——(德國)歌德
如果你曾經相信自己有過人的才華,或者曾有過還未實現的如濟世般偉大的理想,就不要輕言放棄。因為有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即使在情況惡劣的時候,隻要靜心等待,隻要不失去希望,隻要仍有信心,隻要不斷努力,就能等來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一個冬天裏,一位老人為了找柴火砍倒了一棵枯樹。他本以為那棵樹已經死掉了,但是第二年春天,被鋸斷後留下的半截樹樁周圍綻出了新芽。
老人看著嫩芽感慨不已,說道:“別忘了這個重要的教訓,不要在冬天砍倒一棵樹。”
老人之所以會選擇砍那棵樹,是因為他認為樹已經死了,但是事實證明那棵樹是活著的,也就是說老人在冬天做出的那個判斷是錯誤的。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生命中的冬天——在沮喪、倒黴、低落的時候,當我們覺得自己已經陷入了無法擺脫的困境時,也不要輕易給自己下“絕望”的診斷書。
在法國的鄉村,有一位普通的郵遞員每天奔走於各個村莊,為人們送信件。
一天,他在山路上不小心摔倒了,不經意發現腳下有一塊奇特的石頭,看著看著,他有些愛不釋手,最後他把那塊石頭放進了郵包。
村民們看到他的郵包裏還有一塊沉重的石頭,都感到很奇怪。
他取出那塊石頭晃了晃,得意地說:“你們有誰見過這樣美麗的石頭?”
人們搖了搖頭說:“這裏到處都是這樣的石頭,你一輩子都撿不完的。”可是,他並沒有因為大家的不理解而放棄自己的想法,反而想用這些奇特的石頭建一座奇特的城堡。
此後,他開始了另外一種全新的生活。白天,他一邊送信一邊撿這些奇形怪狀的石頭;到了晚上,他就琢磨用這些石頭來建城堡的問題。
所有的人都覺得他瘋了,因為用這樣的石頭建城堡是不可能的事。
20多年以後,在他住處出現了一座錯落有致的城堡,可在當地人的眼裏,他是在幹一些如同小孩建築沙堡一樣的遊戲。
20世紀初,一位記者路過這裏時發現了這座城堡,這裏的風景和城堡的建造格局令他慨歎不已,為此寫了一篇文章。文章刊出後,郵差希瓦勒和他的城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甚至藝術大師畢加索也專程拜訪。今天,這個城堡已成為法國最著名的風景旅遊地。
據說,當年被希瓦勒撿起的那塊石頭立在入口處,上麵刻著一句話:“我想知道一塊有了願望的石頭能走多遠。”
有了人生的理想還不夠,還要看有沒有堅持追求理想的勇氣和信心。如果做事情總是三心二意,即使是天才,也會一事無成。隻有仰仗恒心,點滴積累,才能看到成功之日。勤快的人能笑到最後,而耐跑的馬才會脫穎而出。夢想是人生的舞台,但是很多時候,它被時間鎖在環境的空樓裏。隻有堅持做一個快樂的小醜,全力以赴地與時間抗衡,最終才能以勝利的姿態笑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