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抗爭命運:這輩子隻能這樣了嗎(2 / 3)

叔本華以一種絕對否定的方式來看世界,突出生於其中難以解脫的不幸命運。“人生是苦”的生命本質,雖然有些誇大,卻讓我們難以拒絕這一令人警醒的斷言。叔本華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爪哇漫山遍野全是屍骨,令人恍如置身戰場。這些都是雌性大海龜的屍骨。它們每年必須爬上岸來產蛋,於是岸上的野狗就撲到它們的背上,撕去它們的硬殼,活生生地吃掉它們。這一悲劇年複一年地重演了千萬遍,那些海龜就是為此而出生的……

海龜簡直就不是為了自己而被造出來的,它是作為野狗的食物而生的,而其他被海龜所食的動物同樣也是這樣的悲劇命運。在叔本華看來,“這裏生存意誌把它自身客觀化了”。

在美國黃石公園裏,有一扇門,上麵寫著:“這裏關著最可怕的動物”。拉開門一看,隻是一麵鏡子,照見的正是人自己。

然而,人類如此的種種行動,目的卻是虛無的、悲劇性的,“是為了在短暫的一段時間內維持那些轉瞬即逝又痛苦不堪的個體生存”。

那麼,人生如此痛苦,難道就不能超越嗎?如何才能擺脫欲望意誌的強大迫使力,從而不受其苦?叔本華說,至少有兩條出路:德提升與審美提升。

既然是欲望產生了侵略、占有、毀壞和自我執著之苦,那麼,如果我們能夠完全擺脫它們,讓自己從洶湧不息的欲望長河中抽身出來,而立於岸上漠不關心的旁觀位置,一個人就可能至少達到片刻寧靜的真正幸福。

凡是以欲望之求的滿足作為幸福目標的,必然會不幸地墮入不幸。恰是放棄這種幸福渴求的折磨的,反而能達到寧靜的幸福快樂。

也有人曾經這樣說過,人生本來就是空虛的,如果把世界看成一個平台,無論相對於誰,每個人都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推動這個平台的齒輪,無論有著何等的功績,但最終的結局依然逃不過命運。麵對這種虛無論調時,我們需要牢牢記住美國總統富蘭克林曾說過的一句話:“命運的變化猶如月之圓缺,對強者毫無妨害。”唯有敢於奮鬥的勇者才能夠改變世界,遏製命運,對抗死亡;隻有善於奮鬥的強者才能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隻有堅持奮鬥的鬥士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贏得生命最珍美的果實——幸福。麵對虛無,奮鬥能夠創造意義,就像上帝從虛無中創造世界一樣,而奮鬥本身就是幸福的真義。

第二章盡人事而知天命

隨緣隨喜,順其自然

聰明人不注意自己不可能得到的東西,也不會為它們煩惱。

——(英國)喬·赫伯特

世間萬物皆有其自身的規律,水在流淌的時候是不會去選擇道路的,樹在風中搖擺時是自由自在的,它們都懂得順其自然的道理。因此,揠苗助長固不可取,逆流而上也是一種愚蠢。

再美好的事物,其結果都是一樣的——或好或壞、或高或低、或美或醜、或大或小,感覺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不同的則是它們的過程,在過程中享受奮鬥的愜意,那才是幸福快樂的,而這個過程便是境遇,一種無法抵抗的客觀事實,你隻能順其自然而為。

下麵這個小小的禪院故事很好地闡釋了順其自然的真意:

三伏天裏,禪院的草地已經是一片枯黃。

“快撒點草籽吧!好難看啊。”小和尚說。

“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的時候,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播種。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

“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風吹飛了。”小和尚喊道。

“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即使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種子剛撒完,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

“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兒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跳腳。

“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下了一陣驟雨,小和尚一大早就衝進禪房:“師父!這下全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衝走了!”

“衝到哪裏,就在哪裏發芽!”師父說,“隨緣!”

轉眼一個星期過去了,原來光禿禿的地麵居然長出了許多嫩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拍起手來。師父點點頭說:“隨喜!”

隨,不是跟隨,而是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而是把握機遇,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

是的,順其自然並不是消極地去等待,更確切地說,順其自然是尋求生命的平衡。

很多時候,順其自然也是一種境界。許多人探討過煩惱的來源,從某個角度看,來源其實隻有一個:不願順其自然,不願接受冥冥之中的安排。但這都是有代價的,隻是當事人不知而已。上帝公平得很,賦予的同時總伴隨著索取。佛則認為人的煩惱的產生是由於我們對某物的執著和放不下,我們總是希望事情按照我們的意願去發展,而事實則正好相反,但我們卻依然執著於當初的意願,這便產生了所謂的“煩惱”。

“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生活中有許多東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時能有某種體驗就足夠了,不完美的才是真實的,正如徐誌摩所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這就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生活態度——順其自然,不屬於你的,大概永遠也不會屬於你,譬如天上的月亮。你想真正得到你所珍惜的東西最好順其自然,如果它微笑著翩然而至,它將永遠屬於你;如果它無意降臨,你又何必像放風箏似的,死死吊住它不放呢?

麵對此種情形,我們不妨讓很多事情都順其自然,這樣你會發現你的內心會漸漸清朗,而思想的負擔也會隨之減輕許多。的確,順其自然可以說是經曆了萬千風雨之後的大徹大悟;是領略了人生的峰回路轉之後的空靈;也是一種幽幽暗暗、反反複複追問之後的無奈。

栽好樹,兔子才會撞上來

我從來就認為人的自由並不在於可以做他想做的事,而在於可以不做他不想做的事。

——(法國)盧梭

幾乎每個人從小學時就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雖然那個守株待兔的農民被嘲笑了幾千年,雖然我們大都認為守株待兔的成功概率和“天上掉餡餅”基本持平,但還是有很多人固執地守在那一截木樁旁邊,等著兔子撞過來,更有甚者站在曠野裏,等著好運砸到自己頭頂上。

守株待兔的典故出自《韓非子·五蠹》,一般用來比喻那些存有期望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的人。其實,守株待兔倒也算不得是什麼天方夜譚,但假如你真的希望會有一隻兔子撞死在自己身邊,起碼首先得擁有一棵樹吧?所以,如果真的希望能有好的機遇降臨在自己身邊,首先就要做好迎接機遇的準備,也就是在兔子撞過來之前要先把樹栽好。

有位作家做過這樣的比喻:“機會猶如梯子兩邊的側木,本人的拚搏奮鬥和準備猶如梯子中間的橫木,兩者兼有,才能成為攀向成功的梯子。”我們都需要機遇,但據說機遇的頭發全部長在前額上,所以一旦走過去,你就無法再抓到它了;而且它的後腦勺是光的,還從來不回頭。既然機遇無法掌控,那麼我們隻有先準備好梯子的橫木。法國科學家巴斯德也曾說過:“機會總是偏愛有所準備的人。”

既然機遇轉瞬即逝,那麼當它出現時,能否捕捉得到,就因人而異了。常常有這種情況,同一條信息,同樣一個機會,有些人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甚至讓機遇在鼻尖前溜過去;有些人卻獨具慧眼,機遇一旦出現,就能敏銳地察覺到,抓住不放,迅速做出決策,並發揮平時儲備的能力,最終便能獲得收益。這說明,對機遇的成功認識和把握,並不僅僅是一個認識問題,還有一個準備問題,從心靈到身體的雙重準備。

這種提前栽樹的例子在科學界尤為常見。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獲,常有人把科學家重大發現、發明的原因歸結為偶然的機遇,這實在是一個謬誤。

亞曆山大·弗萊明是青黴素的發現者,這項發明為他在全世界贏得了25個名譽學位、15個城市的榮譽市民稱號以及其他140多項榮譽,其中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可是,弗萊明得到這一發現確實是出於一次比較偶然的機會。

1928年,弗萊明外出休假了兩個星期。在這段時間內,實驗室裏一個被他忘記刷洗的培養皿中長出了一種神奇的黴菌。他休假歸來後發現了這種現象,於是他對這種黴菌進行了觀察,發現它居然有抗菌作用——細菌覆蓋了器皿中沒有沾染這種黴菌的所有部位。而且,這一次感染的細菌是一種嚴重的、有時是致命的感染源——葡萄球菌。

弗萊明在確認這種黴菌是一種青黴菌之後,為它取了“青黴素”這個名字。在後續的試驗中,他逐步證實了這種黴菌液還能夠阻礙其他多種病毒性細菌的生長,並最終促成了青黴素這種“神奇藥物”的出現。這對當時乃至之後的醫學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試想,如果弗萊明不是一個細菌學專家,或者對葡萄球菌沒有進行數年的研究,或者粗心大意,把發了黴的培養液隨手倒掉了,那他根本就不可能成為“青黴素之父”,而醫學上青黴素的發現可能還會延後數十年。

事實上,命運是公平的,它公正地對待每一個人,你付出多少勞動,它就給你多少回報。我們每個人都是自身的設計師,在人生的盛大舞會開場之前,我們隻需先為自己準備一雙合適的舞鞋,隨後靜待音樂的響起。

向左哲學家,向右皇帝

人類總要順從那不可避免的命運,在心中拋掉那不可能的事情,而另尋一種新的生活興趣。

——(德國)歌德

風雨兼程人生路,麵對人生中的種種“命運”,慶幸還是哀歎?創造還是順從?抗拒還是接受?既然無法改變現實,那我們就坦然麵對它,在“上帝的笑聲”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繼續我們的生活。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隻有在命運麵前坦然麵對的人,才能不被命運控製,在自我的人生路上生活幸福。

馬可·奧勒留的智慧才華深得羅馬教皇安東尼的賞識,教皇收他為養子,希望把他培養成國家的領導者。可是奧勒留向往的是隱居靜思的哲人精神生活,成為一個像蘇格拉底那樣的哲學家是他的夢想。麵對命運的安排,他沒有抗爭,而是聽從斯多葛哲學的教誨,做一個順從命運的人。他的內心呼喚他:“讓命運成為你唯一的意向吧!因為此外再沒有更合理的事情。”

於是,奧勒留在19歲的時候,就被推舉為羅馬的執政官,此後又兩次連任,並娶了皇帝的女兒為妻。直到公元161年,安東尼駕崩之後,他被推上了帝國最高統治者的座位。

一個渴望歸隱的聖人卻坐上了世俗王權的寶座,一個哲學家成了一個皇帝,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然而,具有哲學家稟賦的他又同時具備優秀的治國才能,並能夠平神靜氣地順應命運,成為“羅馬五大賢帝”中的一位,更是帝王史上的一個奇跡。

馬克·奧勒留是一個悲愴的人。在一係列必須加以抗拒的欲望裏,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種就是引退,去一個寧靜的鄉村生活。但是實現這種願望的機會始終沒有來臨。

理性的狂妄與自我的驕縱隻能戲劇性地反證人類的無能與蒼白——古希臘英雄阿喀琉斯雖貴為神之後代,卻隻能選擇以死亡為代價的榮譽;俄狄浦斯雖為躲避厄運背井離鄉、跋山涉水,仍然無法逃脫殺父娶母的悲劇。正如古人所言:“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扇翼,飛不過鴉。馬有千裏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衝天之誌,非運不能自通。”

此心安處是故鄉

你總是隨身攜帶你自己,又怎能驚訝於你的旅行未能給你帶來幸福?正是驅使你向前的東西本身成了壓在你身上的重擔。

——(古希臘)蘇格拉底

對於隨遇而安,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和體悟。不少人愛用“隨遇而安”一詞來批評他人或自嘲,以致使其成了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的同義詞。細細品味這四個字,覺得不但含義頗深,而且包含著兩層意思。

“隨遇”者,順隨境遇也,“安”者,一可理解為聽天由命,安於現狀;二可理解為心靈不為不如意之境遇所擾,無論於何種處境,均能保持一種平和安然的心態,並繼續堅持自己的追求。前者之“安”,或許可以稱之為“消極處世”;而後者之“安”,則需要一種良好的心理調節能力,甚至需要一種超脫、豁達的胸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莊子有言:“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者,有心靈之安,不僅可以使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而且還可以使人樂觀處世,長葆青春。

蘇軾的友人王定國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眉目娟麗,善於應對。其家世代居住京師,後王定國遷官嶺南,柔奴隨之,多年後,複隨王定國還京。蘇軾拜訪王定國時見到柔奴,問她:“嶺南的風土應該不好吧?”不料柔奴卻答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聞之,心有所感,遂填詞一首,這首詞的後半闋是:“萬裏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在蘇軾看來,偏遠荒涼的嶺南不是一個好地方,但柔奴卻能像生活在故鄉京城一樣安然處之。從嶺南歸來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輕,笑容仿佛帶著嶺南梅花的馨香,這便是隨遇而安,並且是心靈之安的結果了。

這則小故事傳遞給我們的是人生的另一種境界——隨遇而安。那柔奴便是因為深諳了“隨遇而安”的內涵與要義,因而能做到“此心安處是吾鄉”,並使自己“萬裏歸來更年少”。

“此心安處是吾鄉”,直到今天,仍然被無數漂泊者當作自況、自慰之語。多少“身在異鄉為異客”的人,因能隨遇而安,故而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裏,均能安之若素。能安之若素,方可心無煩憂,一心做自己應做或愛做之事。

樂天知命,各享逍遙

快樂純粹是內發的,它的產生不是由於事物,而是由於不受環境拘束的個人舉動所產生的觀念、思想與態度。

——(美國)馬修·傑波

莊子在《逍遙遊》中說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意思是說樹根上的小蘑菇壽命不到一個月,因此它不理解一個月的時間是多長;蟬的壽命很短,生於夏天,死於秋末,它們自然不知道一年當中還有春天和冬天。它們的生命都是短暫的,或許一般人覺得它們很可憐。然而南懷瑾先生卻不這樣認為,他說,那些生命即使活了幾秒鍾也覺得自己活了一輩子,因為它們有它們的快樂。人生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感受的境界也是各自不同,最重要的是彼此能感受到各自生命中的快樂。

一天龍王與青蛙在海濱相遇,打過招呼後,青蛙問龍王:“大王,你的住處是什麼樣的?”

“珍珠砌築的宮殿,貝殼築成的闕樓,屋簷華麗而有氣派,廳柱堅實而又漂亮。”龍王反問了一句,“你呢?你的住處如何?”

青蛙說:“我的住處綠蘚似氈,嬌草如茵,清泉潺潺。”說完,青蛙又向龍王提了一個問題:“大王,你高興時如何?發怒時又怎樣?”

龍王說:“我若高興,就普降甘露,讓大地滋潤,使五穀豐登;若發怒,則先吹風暴,再發霹靂,繼而閃電,叫千裏以內寸草不留。那麼,你呢?青蛙!”

青蛙說:“我高興時,就麵對清風朗月,呱呱叫上一通;發怒時,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後氣消肚癟,萬事了結。”

人活在世上都要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或是“龍王”,或是“青蛙”。龍王有龍王的活法,青蛙有青蛙的活法。或許你的生活很簡單,但是你也會有自己的樂趣。

心理學家馬修·傑波博士說:“快樂純粹是內發的,它的產生不是由於事物,而是由於不受環境拘束的個人舉動所產生的觀念、思想與態度。”生命各有各的快樂,選擇屬於你自己的快樂,這就是莊子提倡的人生哲學。

人來到這個世界後,一開始無憂無慮,因為需求的東西少,負擔少,所以得到的快樂也就多。隨著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不斷地增加,要求不斷地提高,各種各樣的負擔和煩惱也由此而生,除了苦苦掙紮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之外,再也沒有時間去想自己是不是過得快樂。到了最後,終於明白了這個問題時,生命的守護神已經開始遠離你而去了,等待你的就是生命的衰落、滅亡。

天地之間三尺高

相信一切的人和懷疑一切的人,其錯誤是一樣的。

——(古羅馬)塞涅卡

在崇尚個性的今天,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心比天高的年輕人常常將“彎腰”“低頭”視為軟弱甚至媚俗,事實上少些傲氣不等於沒有傲骨,甘居人後者的卑微姿態下往往藏有一顆並不卑微的心。據說,企鵝在上岸之前,先要猛地紮到水裏,盡力下沉,然後借助海水的浮力躥出水麵、騰空而起,潛得越深,就會騰起得越高,這就是所謂的“蓄勢而待發”。

有人問蘇格拉底:“據說你是天底下最有學問的人,那我想請教一個問題。請你告訴我,天與地之間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蘇格拉底微笑著回答說:“3尺!”

“胡說!”對方非常不滿,“我們每個人都有四五尺高,天與地的高度若隻有3尺,那人還不把天給戳出許多窟窿?”

蘇格拉底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3尺的人,要想長久地立足於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呀!”

天地間的高度隻有3尺,想安身者務須學會忍耐,這不僅是西方哲人對人生的認識,也是東方先賢們用親身經曆佐證過的。熱衷做預言家或批評家的人常常會對身邊剛剛或正在發生的事情做出評判,既可能會失了公允,又可能會囿於眼光的短淺。如此一來,倒不如做個善於歸納的匠人,從幾千年曆史的興衰榮辱中觸摸生活的脈搏。

古來由忍得以避禍、先忍而後顯貴的人不勝枚舉。提到忍辱負重的典型,臥薪嚐膽的勾踐和受胯下之辱的韓信真是家喻戶曉。除了他們,從屈辱中萃取財富,從磨難中提煉智慧人還有很多,如在外流亡十九載的公子重耳,假如他沒能經受得住顛沛之苦和流離之悲,怎麼能在春秋五霸中占據一席;又如將父仇和血吞咽、委曲求全的秦孝公渠梁,忍下割地之辱的“赳赳老秦”自此休養生息,從任人宰割的貧瘠小邦變成了一統天下的泱泱大國。

反觀那些受不了氣、彎不下腰的人,他們時常怒發衝冠或任性行事,最終的結果常常是或淪為庸人,或功敗垂成。

雄鷹有時候飛得比雞還要低,但雞永遠不能飛得像雄鷹那樣高。學會低頭,這是一種智慧。人生之路何其漫長,不可能每一扇門都是按照我們的高矮胖瘦修建成的,執拗的人若隻知一味向前、不懂迂回,難免會磕在門框上,甚至撞得頭破血流;智者就懂得側一側身、彎一彎腰,甚至從低矮的門洞中爬過,姿勢固然醜了些,但終歸是安全通過了那些沒必要為之流血犧牲的障礙。

第三章究竟什麼是自由

堅持有原則的自由

一個人隻要宣稱自己是自由的,就會同時感到他是受限製的。如果你敢於宣稱自己是受限製的,你就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德國)歌德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就是生物鏈,而生物鏈就是自然界中自由與約束的關係。沒有一種生物是沒有天敵的,它們在和同類生活的同時,也必然要提防天敵的襲擊。假設哪天獅子不吃羊了,豹不吃兔子了,所有動物都安樂地繁殖,那麼終有一天,世界上的動物會越來越多,那麼除了“人口危機”外,還會出現“牲口危機”,到時候動物們是不是也需要找一個星球來移民呢?

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便在於,人有一種非凡的能力,那便是:人懂得自我約束。

任何事物都需要有一定的約束,所以佛法中存在十分嚴格的“持戒”。俗話說:“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的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要受到一定的約束,沒有一個事物是絕對自由的。有這樣一則寓言:

車輪對方向盤說:“你總是限製我的自由。”

方向盤說:“我若不限製你的自由,你就會跌到深淵中去。”

汽車不能離開方向盤的限製,人也離不開社會的約束。

世上並沒有無約束的自由,而隻有不同約束條件下的自由。自由與約束是相對的,自由和約束總是在變化,約束少一點,自由就會多一些;約束多一些,則自由便會少一點。

生活中,很多人都崇尚自由,反對約束,但世界上有絕對的自由嗎?

雲雀總以為籠子是它的束縛,想方設法地逃離那裏,飛向心中的自由之所——天空。後來,它發現籠子外的世界有太多危機,有太多的艱辛束縛著它,使它疲憊,於是它又回到了那個原本是約束,現在又成為它眼中自由的地方——籠子。

從雲雀身上,我們不難看出,約束和自由並非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有了約束才會有自由,因為自由存在的前提是束縛,沒有各種各樣比如道德法律上的約束和規定,或者各種人為的規則和要求,自由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麵,沒有自由,約束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具有的意義和作用。

所以,自由和約束看似矛盾,卻又和諧統一。

其實,人類是經過了無數次“包裝”的,約束就是那一層又一層的包裝紙,沒經過包裝的人做起事來隨心所欲、無法無天,這種人將無法立足於社會。

我們不願被別人拋棄,不想被社會淘汰,那麼,我們必須約束自己。

方向盤對車輪的限製、約束,是為了不讓它走錯路,以致跌入深淵;人們對花、草、樹、木的約束,是為了塑造它們美的氣質,讓它們供人觀賞。因此,約束是必要的,而且對人對事的成就都具有促進作用。放任自由隻會導致泛濫成災,隻有約束才能成就秩序,成就和諧,成就圓滿的人生。

自由的,就可自由選擇嗎

不能製約自己的人,不能稱之為自由的人。

——(古希臘)畢達哥拉斯

當代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認為,人的存在先於人的本質。他的意思是說,人生下來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本質,其本質是在生存的過程中逐漸呈現出來的——先存在,後本質。那麼,所謂本性,是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個形成過程的關鍵是個人自由的選擇。在每一次選擇中,每個人的本質就出現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占領了法國,有個法國青年前來請教薩特,因為他不知道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這個年輕人麵臨著兩個選擇:選擇參加抵抗運動,離開自己年邁的、需要照顧的母親;選擇留在母親的身邊,而聽任德國人在法國肆虐。二者隻能選擇其一,一經選擇,這個青年就會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因此希望薩特能給他指點迷津。

聽完青年人的陳述,薩特給他分析了兩種選擇的後果:如果選擇抵抗運動,他就成為麵對侵略奮起反抗的英雄,但失去了做一個孝子的可能;相反,如果留在母親身邊,他就可以服侍母親,全盡孝道,但卻成了沒有血性的懦夫。然後薩特說,這兩種選擇並沒有什麼高下之分,完全是不同的選擇而已,選擇不同就是不同的人生,他就成為不同的人——英雄或懦夫,不肖或孝子。最後,薩特說:“你是自由的,所以你自由選擇吧。”

薩特的自由選擇強調人在選擇麵前的自由,堅持不屈服於傳統、權威和說教,無疑具有巨大的解放作用。但是,每一種人生選擇都是選擇,都有其理由,都是人的本質形成的過程。那麼,殺人越貨與舍生取義在實質上都是一樣的,沒有好壞之分,因此,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吧!顯然,這種自由選擇在現實生活中有時是行不通的。

自由選擇之後呢?薩特說,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因為選擇是自由的,沒有人逼迫你選擇。這樣一來,無論一個人的人生出現了什麼情況,都不能抱怨,隻能怪自己的選擇。這種觀念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同時也是冷酷無情的。

按照這種邏輯,人世間的不幸都是個人造成的,社會就沒有任何責任了。一個人出生的時候,父親是酒鬼和小偷,母親是妓女,他從小在妓院長大,社會拋棄了他……最後他成了一個罪犯——難道悲劇的所有責任都該由這個可憐的人來負嗎?如果是這樣,“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社會對個體的幫助,比如慈善活動、公益事業甚至包括政府履行的社會救助職責就都不需要了。實際上,個人問題也是社會問題,不能把所有的責任歸結到個人的身上。可以說,薩特的自由選擇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逃避。

隨野雞自由遊走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裴多菲

《莊子·養生主》曰:“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在莊子的眼中,野雞為了生存,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一天到晚四處找食。雖然如此,但它覺得很快樂,因為野雞沒被關在籠子裏。而那些被關在籠子裏的動物,雖然不必四處覓食,可它們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自由是珍貴的,一旦失去了就再也無法挽回,這也是做人的道理。

戴晉生是個很有才學的人,魏王聽說後,便把他請到王宮中麵談。談話間,魏王見他氣度不凡,是經國濟世之才,於是要留戴晉生在宮中做官,賜給優厚的俸祿。

戴晉生卻拒絕了,他說:“您見過那沼澤荒地中的野雞嗎?它沒有人用現成的食物喂養,全靠自己辛勤覓食,總要走好幾步才能啄到一口食,常常是用整天的勞動才能吃飽肚子。可是,它的羽毛卻長得十分豐滿,光澤閃亮,能和天上的日月相輝映;它奮翅飛翔,引吭長鳴,那叫聲彌漫在整個荒野和山陵。您說,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野雞能按自己的意誌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不停地活動,無拘無束地來往於廣闊的天地之中。現在如果把它捉回家,喂養在糧倉裏,使它不費力氣就能吃得飽飽的,它必然會失去原來的朝氣與活力,羽毛會失去原有的光潤,精神衰退,垂頭喪氣,叫聲也不再雄壯了。”

“您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是不是喂給它的食物不好呢?當然不是。隻是因為它失去了往日的自由,禁錮了它的誌趣,它怎麼會有生氣呢?”

自由是比任何物質的享受都要珍貴的,野雞尚且如此,更不用說人了。在生活中,自由的內涵是豐富的:對於一個身陷囹圄的人來說,想去哪就去哪就是自由;對於一個疾病纏身的人來說,擁有健康就是自由;對於一個為高考埋頭苦讀的學生來說,不再有考試就是自由;對於一個要養家糊口的人來說,有錢就是自由……

同時,自由也是珍貴的,不要等到失去時才追悔莫及。對於一個渴望自由的人來說,做一隻自由遊走的野雞遠比困在樊籠裏的孔雀要幸福,因為自由永遠都是無價的。

有兩隻老虎,一隻在籠子裏,一隻在野地裏。

在籠子裏的老虎三餐無憂,在野外的老虎自由自在。兩隻老虎經常進行親切的交談。

籠子裏的老虎總是羨慕外麵老虎的自由,外麵的老虎卻羨慕籠子裏的老虎安逸。一天,一隻老虎對另一隻老虎說:“咱們換一換。”另一隻老虎同意了。

於是,籠子裏的老虎走進了大自然,野地裏的老虎走進了籠子。從籠子裏走出來的老虎高高興興,在曠野裏拚命地奔跑;走進籠子的老虎也十分快樂,他再不用為食物而發愁。

但不久,兩隻老虎都死了。

一隻是饑餓而死,一隻是憂鬱而死。從籠子中走出來的老虎獲得了自由,卻沒有同時獲得捕食的本領;走進籠子的老虎獲得了安逸,卻沒有獲得在狹小空間生活的心境。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許多時候,人們往往對自己的幸福熟視無睹,而覺得別人的幸福很耀眼。想不到,別人的幸福也許對自己並不適合;更想不到,別人的幸福也許正是自己的墳墓。這個世界多姿多彩,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幸福,又何必去羨慕別人呢?安心享受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的幸福,才是快樂之道。

讓人無可奈何的假選擇

自由是令人迷惑的:人們占有它的時候,往往不知道有它;直到失去了,沒有了,他們才知道它。

——(美國)卡爾·桑德堡

生活中我們都會有這樣的體會,自己麵臨各式各樣的選擇,但很多是假選擇,我們經常被表麵上眾多的選擇項弄昏了頭,其實擺在麵前的隻有一個選項或者沒有選項。這種現象就是經濟學中所說的“霍布森選擇”,這個說法來自於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做生意的一個故事: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從事販馬生意,他說:“買我的馬或者租我的馬,價格絕對便宜,並且你們可以隨便挑選。”霍布斯的馬圈很大,馬匹很多,然而馬圈隻有一個小門。高頭大馬出不去,能出去的都是瘦馬、小馬。霍布斯隻允許人們在馬圈的出口處選。大家挑來挑去,自以為完成了滿意的選擇,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隻是一個低級的決策結果,其實質是小選擇、假選擇、形式主義的選擇。

可以看出,這種選擇是在有限的空間裏進行著有限的選擇,無論你如何思考、評估與甄別,最終得到的還是一匹劣馬。後來,管理學家西蒙把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譏諷為“霍布森選擇”。

生活中,我們也往往會遇到類似的陷阱,我們經常聽到“自由選擇”,實際上,這種自由總是或多或少受到限製和約束,這使得選擇的範圍大大縮小。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對於一個自由的大學生來說,他畢業後可以工作,可以讀研究生,可以出國留學,甚至可以成為自由職業者。但是,真實的選擇並不是這麼回事:因為囊中羞澀,出國留學的選擇實際已經名存實亡;因為英語基礎差,通過考研英語分數線的可能性很低,這無疑又使讀研成為棄選項;因為家裏強烈反對他做自由職業者,於是必須得放棄這種選擇……這就是殘酷的現實給選擇套上的枷鎖,因此他必須在畢業後找尋一份正式的工作。

一個企業家在挑選部門經理時,往往隻局限於在自己熟悉的範圍內挑選人才,選來選去,再怎麼公平、公正和自由,也隻是在小範圍內進行挑選,很容易出現霍布森選擇的局麵,甚至出現“矮子裏拔將軍”的狀況。“當看上去隻有一條路可走時,這條路往往是錯誤的。”毫無疑問,隻有一種備選方案就無所謂擇優,沒有了擇優,決策也就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