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哲學史略(3 / 3)

俄國民粹主義的基本理論就是理想化了俄國存在的村社製度和農民,民粹主義者認為俄羅斯農民在一定程度上有著某種與生俱來的共產主義天性,它們與西歐社會主義運動的最終理想是不約而同的,因此他們認為俄羅斯完全可以不經曆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並且和那些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國家相比,擁有優先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優越天賦。

民粹主義對俄羅斯傳統的村社製度抱有極度的幻想,他們把農民的生活加以美化,對城市裏的生活給予深惡痛絕的批判,他們覺得那是罪惡的根源,他們號召民眾到農村去,到沒有任何一點資本主義汙染的農村去尋找共產的幸福。

19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黑格爾在客觀唯心主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美學理論對俄羅斯的影響非常巨大。黑格爾的美學理論把美當做是人的理念的感性的表現,他認為美就是思維理念經過不斷發展,最終到達自然狀態的產物,而藝術美則是理念發展到精神狀態下的產物,所以黑格爾認為藝術美比自然美要高雅。而車爾尼雪夫斯基解決了美學最基礎的問題——藝術與現實生活的關係問題。他提出了“美就是生活的”的著名論題,他認為美麗不是主觀的也不是自生的,更不是一種絕對的思想所體現的最終形式,美就是反映客觀的現實,如果美不反映客觀的現實,那麼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車爾尼雪夫斯基強調美就是“應當如此的生活”。

車爾尼雪夫斯基美學遵循的是現實主義,認為文學和藝術更加應該反映現實的生活,而且,他認為藝術反映現實生活也不是它本身存在的最高使命,藝術的真正價值在於充當民眾生活的“教導員”的責任。

古希臘哲學

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5世紀出現在希臘本土以及地中海沿岸,特別是小亞細亞西部、意大利南部的哲學學說,亦稱古希臘羅馬哲學,是西方哲學最初產生和發展的階段。

古希臘哲學是在東方、埃及、巴比倫文化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公元前 6世紀,東方伊奧尼亞地方的一些哲學家開始注意到物理世界的起源與本性,這些哲學家被稱為伊奧尼亞學派。他們反對過去流傳的種種神話創世說,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質性的元素,如水、氣、火等;他們最早用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最早的有米利都學派,後有畢達哥拉斯學派和愛非斯的赫拉克利特、愛利亞學派和原子論者,一般稱之為自然哲學家或宇宙論者。

公元前5世紀,雅典成為古希臘世界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由於民主政治的需要,出現了一批以教授演說、論辯術為業的思想家,被稱為“智者”。他們討論的中心不再是自然界宇宙生成等問題,而集中到人類社會政治倫理方麵來,“人”成為研究的中心。“智者”的著名代表是普羅泰戈拉、高爾吉亞等,在他們看來,自然哲學時期的各派學說都失之獨斷,他們一般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觀的真理。普羅泰戈拉有一句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他認為一切都同樣的真,是非善惡都是相對於人的感覺而言的,他的思想是相對主義的。高爾吉亞認為一切都同樣的假,他的思想是懷疑論。

蘇格拉底和“智者”們一樣,也是研究人的哲學家,他同樣輕視對自然的研究,同樣反對未經批評的獨斷,但他主張有客觀真理,主張認識是可能的。他認為真正的知識就是從具體的道德行為中尋求道德的普遍定義,而尋求定義的方法就是論辯詰難。他的論辯詰難的方法是辯證法的最早來源。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進入係統化時期,代表人物為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他們總結了以前各派的哲學思想,創立了自己的哲學係統。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有大量著作流傳至今的人,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創立了龐大的哲學體係。他們的體係在整個西方哲學史中是最早的,也是少有的。

柏拉圖的“理念論”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他的理念主要來源於愛利亞學派的不變的本質、蘇格拉底的普遍性定義以及畢達哥拉斯派的數的概念;他關於感官事物變動不居以及感官事物的真理隻是相對的思想,主要來源於赫拉克利特和普羅泰戈拉。柏拉圖綜合了這兩方麵的思想,又賦予它們以新的意義和價值。柏拉圖把理念看成在感官事物之外,普遍在個別之外,這使他在本體論上初步具有了分裂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普遍與個別的思想成分。

亞裏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但是他批評了他的老師。他把理念稱為“形式”,把物質稱為“質料”,認為事物是由形式和質料組合而成的;因此,形式並不是在事物之外獨立存在的,它隻在具體事物之中,和質料相互結合而存在。亞裏士多德要在理念和感官事物、普遍與個別之間建立起聯係,而這種聯係的關鍵在他看來就是有目的的發展,發展就是由潛能到現實。亞裏士多德的這個思想使辯證法特別是一與多的辯證關係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次得到了係統化的研究。

亞裏士多德還是第一個將哲學和其他學科區別開來,使之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哲學家。他分別研究了數學、政治學、天文學、心理學、生物學等各門學科,他是這些學科最早的建立者,也是古代希臘最博學的學者。

公元前332年,亞裏士多德死後,約800年內,希臘文化逐漸與羅馬文化相結合。純粹的希臘哲學漸成過去。這800年的前期,主要哲學流派有伊壁鳩魯學派、斯多葛學派和以皮浪為代表的懷疑論者。除伊壁鳩魯繼承和發展了德謨克裏特的原子唯物主義外,他們都集中於倫理問題的討論。這個時期中對於某些具體科學的興趣也出自倫理行為的需要。伊壁鳩魯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的倫理思想以小蘇格拉底派為其前驅,懷疑論則源於智者的思想。三派關於倫理問題的爭論導致了西塞羅的折衷主義的產生。

大約從公元前100年起,羅馬哲學由倫理的興趣轉向了宗教,新畢達哥拉斯派和新柏拉圖派都是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哲學,而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教父學”則更是一種十足的宗教哲學。這個時期最大的唯心主義哲學派別是以新柏拉圖派為代表的,它實際上是將斯多阿主義、伊壁鳩魯及懷疑論的學說同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哲學的內容相結合的大雜燴。它的主要特點是發揮柏拉圖學說中的神秘主義思想。普羅提諾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神秘的“上帝”。它是絕對的、超存在的神,由它流出萬物。正是這種神秘主義哲學為當時新興的基督教提供了理論基礎。羅馬後期的哲學逐漸淪為宗教神學的工具。從此古希臘羅馬哲學向中世紀哲學過渡。

中世紀哲學

中世紀哲學指的是歐洲公元5世紀到15世紀期間的哲學。

在中世紀的封建社會時期,天主教會是最大的封建統治者,教會支配了中世紀的世俗權力和精神生活。哲學成了神學的婢女,它不過是使信仰有可能得到理性解釋的工具。中世紀的科學也和哲學一樣屈服於宗教的支配之下。中世紀人們所注意的中心不是世俗生活而是脫離世俗的天國。中世紀的主要哲學問題是神與人、天國與世俗的關係問題。

中世紀哲學主要是古希臘羅馬哲學,特別是柏拉圖哲學、亞裏士多德哲學和新柏拉圖主義同基督教合流的產物,而在各個發展階段中,這些成分所占的比重又各不相同。

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教父哲學在時間上屬於古代,但就其思想意識形態來說,則屬於中世紀,它是基督教哲學的最初形態。奧古斯丁運用新柏拉圖主義論證基督教教義,確立了基督教哲學,他提出的信仰第一,然後理解的原則,為中世紀經院哲學奠定了基礎。奧古斯丁以後的中世紀哲學分為三個時期。

5世紀至11世紀初是中世紀哲學的早期。這時,人們對於古代哲學除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片斷和新柏拉圖主義外,所知甚少。在這個時期的哲學中,新柏拉圖主義比基督教的成分更占優勢。主要代表人物是波愛修和愛留根納。波愛修是聯結古代哲學與中世紀哲學的橋梁,他對古代的波菲利關於普遍與個別所提的問題做了自己的回答。他重視多樣性的個別事物的真實性,是中世紀唯名論的先驅。愛留根納是一位披著基督教外衣的新柏拉圖主義者。他主張“否定的神學”,與正統的基督教神學觀相左。愛留根納認為統一的普遍的整體是最真實的,等而下之,越是多樣性的東西則越不全麵,因而也越不真實。不過他認為多樣性和最高統一體(上帝)之間有橋梁可通,這就是“理念”。愛留根納的這種思想源於柏拉圖哲學和新柏拉圖主義,是中世紀實在論的先驅。

11世紀至14世紀初,是中世紀哲學的第二期,即經院哲學的全盛期。在此期間,基督教勢力強大,同時,亞裏士多德的哲學和著作經阿拉伯哲學家的介紹在西歐廣泛傳播,這樣,經院哲學就成了基督教思想占主導地位的哲學,而且不僅有柏拉圖哲學和新柏拉圖主義的因素,還添加了亞裏士多德哲學的因素,後一種因素的影響在這一時期中逐步增長。經院哲學的特征是奉基督教教義為無上權威,但要用理性去加以解釋,解釋的方法又極其煩瑣抽象。經院哲學集中於唯名論與實在論之爭,這是由古希臘哲學中柏拉圖與亞裏士多德關於重普遍概念與重個別事物的思想分歧發展而來的。實在論以安瑟爾謨為代表,此派受柏拉圖理念論的影響,主張隻有普遍是實在的,普遍先於個別而獨存;唯名論以羅瑟林為代表,此派受亞裏士多德以個別事物為第一實體的思想影響,主張隻有個別的東西有實在性,個別先於普遍,普遍不過是名稱。實在論適合於所謂“普遍的教會實在而個別的教會是從屬的,基督教的普遍教義實在而個別人的信仰是從屬的,原罪實在而個別人的罪惡是從屬的,天堂實在而世俗是影子,聖餐儀式中的麵包和酒是基督教的肉和血而非象征性”等說教。唯名論則反之。因此,正統的教會人士都崇奉實在論而輕視唯名論。12世紀~13世紀,唯名論已不盛行,與唯名論有聯係的亞裏士多德哲學也幾乎成了異端,正統派的權威是實在論者、柏拉圖主義者和新柏拉圖主義者。不過,由於新柏拉圖主義者的泛神論思想與正統的基督教教義相抵觸,教會早已視之為異端,加上到了13世紀,亞裏士多德的著作大量從阿拉伯文以至希臘原文譯成拉丁文,亞裏士多德哲學的影響大為增長,教會逐漸轉向利用亞裏士多德哲學中與教義相合的方麵,於是被基督教教義改造過的亞裏士多德哲學成了官方哲學。托瑪斯·阿奎那是這種官方哲學的最高權威。他明確主張哲學服務於神學,反對阿拉伯先進哲學家提出的“二重真理”說,他區分理性和信仰,但又力圖調和二者,他認為啟示高於理性,哲學是以理性解釋上帝,不能與宗教信仰相矛盾。關於普遍與個別的問題,托瑪斯采取了溫和的實在論的立場。

14世紀初至15世紀中葉,是中世紀哲學的末期。由於羅馬教會的衰微,自然科學的發展,加之亞裏士多德哲學中重經驗事實的本來麵目逐步被認識,人們厭棄教會曲解亞裏士多德,於是正統的經院哲學日趨沒落,哲學更加脫離神學。在這個時期以前,12世紀的阿拉伯著名哲學家伊本·魯士德已提出了反對正統經院哲學的思想。他崇敬亞裏士多德,甚至具有比亞裏士多德更多的唯物主義思想,他提倡“二重真理”說,否認真主幹預世界,主張自然事物受因果必然性支配。13世紀,伊本·魯士德的學說盛行,形成了所謂“阿維洛伊主義”的思潮,其最大代表是在巴黎大學任教的西格爾。此外,在這個時期中,唯名論和淵源於新柏拉圖主義的神秘主義異端思想也重新盛行。個人自由的思想抬頭。這個時期的唯名論代表人物是羅吉爾·培根、鄧斯·司各特、威廉·奧卡姆,神秘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艾克哈特。

由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以及自然科學的新發現和新發明,也由於中世紀哲學內部的原因,如經院哲學脫離實際的煩瑣的推演方法,理性與信仰之逐漸分離,唯名論之重視個別,神秘主義之主張個人直接與上帝相通,等等,經院哲學日趨崩潰,西方哲學史由中世紀哲學轉入近代哲學。

近代西方哲學

近代哲學亦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是由中世紀到近代的過渡期,即15世紀至16世紀的所謂“文藝複興”時期。這是一個自我覺醒的時代,人們的思想從空幻的彼岸世界回到了現實的此岸,從清淨的僧院走到了紛擾的塵世,從而發現了自然,也發現了人自身。追求知識,渴望個人自由,要求個性解放,反對教會的桎梏,要求發揮人的主體性,這就是當時人們的一般精神麵貌。自然和人成了當時思想界研究的中心課題。就是在這一研究的過程中,形成了人文主義和自然哲學兩股互相聯係而又有一定區別的思潮。

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利益,是以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為核心的反封建、反神學的新文化運動,表現為對古代文化和各種哲學流派的研究和利用。人文主義的主要代表有柏拉圖派的普萊索、貝沙裏楊、費奇諾和亞裏士多德派的彭波那齊等。

自然哲學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庫薩的尼古拉、特勒肖和布魯諾。這些自然哲學家在15世紀下半葉開始興起的近代自然科學的基礎上,用自己的唯物主義反對經院哲學的唯心主義,用經驗觀察的科學方法反對經院哲學的推演方法,用辯證的思想反對經院哲學的形而上學方法。不過,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畢竟還剛剛開始,對自然的研究往往與魔術、煉金術、占星術糾纏在一起,新科學尚未完全獲得獨立的地位,因此,與這種自然科學狀況相適應的自然哲學,還有不少想象和虛構的成分。

17世紀至18世紀末,是近代哲學的第二期。這個時期,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出現了分門別類的研究,現實世界成了可以由人類把握的對象或客體,哲學的興趣集中於主體與客體的關係特別是二者的統一上,主體性原則成了近代哲學的主導原則。

真正的近代哲學是從17世紀開始的。自“文藝複興”\\u0027和宗教改革以後,近代自然科學日益脫離神學而繁榮昌盛。公元1600年前後的100年左右,出現了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等許多科學上的偉人。17世紀是近代自然科學取得輝煌成就的世紀。這時,科學的標準建立於自然本身,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歸納法和數學的演繹法成為科學的方法。與此相適應,在哲學上,從前被認為是由神靈統治的世界,現在則被認為是由因果必然性支配的世界。機械的宇宙觀一時占了統治的地位,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下半葉康德的時代。

近代科學的方法肇始於伽利略,他同時也為近代哲學提供了研究的方法。伽利略方法的特點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進行歸納和數學的演繹。他與弗蘭西斯·培根都很重視歸納法,但培根輕視演繹法,而伽利略則歸納法與演繹法同時並舉。歸納法與數學演繹法兩種科學方法上的分歧,在哲學認識論上表現為經驗論與唯理論之爭。經驗論認為哲學的研究方法隻是以實驗、觀察為基礎的歸納法,知識隻限於感官經驗中的東西。經驗論者都輕視或否認超經驗的玄學問題。唯理論則依據數學演繹法,認為思維獨立於感官經驗,思維可以把握超經驗的東西。唯理論者注重玄學問題的研究。經驗論者和唯理論者從兩個相反的角度去求得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的統一。經驗論者重感覺中個別的東西,重多樣性,其思想源於中世紀的唯名論;唯理論者重思想中普遍的概念,重統一性,其思想源於中世紀的實在論。經驗論的代表人物是培根、霍布士、洛克、貝克萊和休謨,唯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兒、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和沃爾夫。

17世紀至18世紀的經驗論與唯理論的爭論包含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無神論與宗教的鬥爭,但隻是到了18世紀的法國哲學,才出現公開的唯物主義與無神論:拉美特裏公然宣布,唯物主義是唯一的真理;狄德羅至死拒絕承認有上帝。法國哲學不是一些純粹理論性的東西,而是同政治倫理思想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也是它的特點之一。18世紀法國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和百科全書派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拉·美特利、愛爾維修、狄德羅、霍爾巴赫。百科全書派的唯物主義是當時法國哲學的最高成就,其思想來源,一是笛卡兒的唯物主義思想成分,一是洛克的唯物主義的經驗論。法國唯物主義者明確主張,隻有物質實體,思維不過是物質的屬性,他把精神實體統一於物質實體,這在解決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性問題上比過去大大前進了一步。

自18世紀末的康德哲學起,近代哲學進入第三期。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代的曆史辯證法和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自然科學在各方麵的成就,促使西方近代哲學發展到了自己的最高階段。上一個時期中盛行的伽利略的數學方法和牛頓的形而上學方法被代之以發展、進化的觀點。這個時期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們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運用辯證法總結了前人的思想,特別是唯理論與經驗論之爭,創立了以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唯心主義。他們看到,自文藝複興以後,人權固然由神權束縛下解放了出來,但17世紀和18世紀機械論的宇宙觀,又把人的精神和主體性束縛於自然界因果必然性的支配之下,個人的自由意誌被抹殺了,存在與思維、主體與客體沒有得到統一。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置身學院,在抽象的哲學範圍內,站在唯心主義立場上,起身再一次為維護人類精神的能動性、獨立自主性、主體性而鬥爭。他們給哲學規定的任務是,在思維第一性的基礎上,力求使存在與思維、主體與客體統一起來。他們一致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精神性的,精神、自我、主體在他們的哲學中都占中心地位,所不同者隻是這種精神性的東西被把握的程度如何,以及如何加以規定和說明。他們都承認哲學所追求的最高真理是多樣性的統一以至對立麵的統一,統一性更根本,所不同者隻是這種最高統一體能否由思想認識來把握,以及對這種統一體作何理解。他們都認為唯理論與經驗論各有片麵性,企圖在肯定思想概念更根本的基礎上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結合起來,所不同者隻是結合的方式與程度如何。

現當代西方哲學

19世紀中葉,歐洲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大工業生產更加促進了自然科學和物質文明的巨大發展。麵對社會上新的矛盾和自然科學上新的發現,人們迫切需要新的理論解釋和新的哲學概括。到了19世紀40年代,德國古典哲學已失去光輝,黑格爾學派已經解體。但是黑格爾以後的各種哲學派別都同黑格爾哲學以至整個德國古典哲學有著各式各樣的關係。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思想和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基本思想,在以往哲學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辯證唯物論和曆史唯物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和發展的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逐漸產生了其他各種哲學派別,它們或則發展了黑格爾哲學,或則批評甚至反對黑格爾哲學(我們把這些流派姑且稱為“現當代西方哲學”)。19世紀40年代到19世紀末出現了唯意誌論、生命哲學、實證主義、馬赫主義、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等。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流行的主要哲學流派有新實在論、實用主義、人格主義、邏輯原子論、邏輯實證主義、現象學和存在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美國家流行的主要是分析哲學的各支派,如邏輯實證主義、邏輯實用主義、曆史社會學派、日常語言哲學以及科學哲學等;在歐洲大陸國家主要有現象學、存在主義、新托瑪斯主義、解釋學、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等。

現當代西方哲學雖然派別林立,但大體上可分為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思潮。科學主義關注科學,用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研究哲學,甚至把科學作為專門研究對象,其中有實證主義、馬赫主義、分析哲學、科學哲學等;人文主義思潮關注人的問題,其中有唯意誌論、生命哲學、現象學、存在主義、解釋學等。

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分析哲學幾乎統治了英美哲學界近半個世紀,但在歐洲大陸卻相對來講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形而上學和思辨的傳統在那裏仍然有強大的勢力。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對形而上學和思辨的哲學興趣,特別是對現象學的興趣逐漸威脅著英美的分析哲學。歐洲大陸哲學主要是現象學和存在主義以及現代主義,但它們之間的區分不是很嚴格的,往往是重疊的。

現當代西方哲學的主要特征是:①不再像近代哲學那樣一心關注自然、關注外部的物理世界以及人對世界的認識,而是(特別是20世紀中葉以來)專心致誌於語言問題、符號意義問題和交往問題。②現當代西方哲學中,無論英美分析哲學還是歐洲大陸的人文主義思潮的哲學,都從不同角度批判傳統哲學那種崇尚超感性的抽象概念王國的舊形而上學,強調現實生活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③現當代哲學家不再像傳統哲學家那樣崇奉確定的、普遍有效的準則或規範,認為一切都可以發生變化,甚至邏輯規則也可以有不同的約定。科學的趨向和形而上學的趨向兩者各自做不同的追求,現象學與分析哲學可以相互對立,甚至彼此相輕,多元主義和分歧在哲學界占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