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於《高僧傳》中之支那著述(1 / 3)

《大唐西域記》reference_book_ids\":[6992925677406129165]}],\"19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start_container_index\":19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quote_content\":\"《涅槃》reference_book_ids\":[6631546643667749895,7270849636720446501]}],\"28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28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quote_content\":\"《涅槃》reference_book_ids\":[6631546643667749895,7270849636720446501]}],\"29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start_container_index\":2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涅槃》reference_book_ids\":[6631546643667749895,7270849636720446501]}],\"44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4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涅槃》reference_book_ids\":[6631546643667749895,7270849636720446501]}],\"3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2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32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quote_content\":\"《溫室》reference_book_ids\":[712270305077441642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十一年十月四五兩日鈔)

《通三世論》鳩摩羅什著。勖示因果

《實相論》二卷鳩摩羅什著

《維摩經注》鳩摩羅什著

《人物始義論》晉法暢著。晉成帝時人

《傳譯經錄》晉支敏度著。同上

《格義》晉竺法雅、康法朗等著。以經中事數擬配外書,為生解之例

《莊子逍遙篇注》晉支遁著

《安般、四禪諸經注》支遁

《即色遊玄論》支遁

《聖不辯知論》支遁

《道行旨歸》支遁

《學道誡》支遁

《法華義疏》四卷晉法崇著

《毗曇旨歸》晉竺僧度著

《勝矍經注》晉竺慧超著

《般若、道行、密跡、安般諸經注》二十二卷晉道安著

《經錄》道安著

《僧尼軌範》道安著

《放光經義疏》晉法汰著。道安學侶。傳言講《放光》,又言所著《義疏》未知是一否

《與郗超與論本無義》法汰。有沙門道恒執心無義,汰遣弟子曇壹難之

《神無形論》晉僧敷著。道安學侶。時異學之徒鹹謂心神有形,但妙於萬物。敷著此論,有形便有數,有數則有盡,神既無盡,故知無形矣。時狀辯之徒紛紜交諍,既理有所歸,愜然信服

《放光經義疏》僧敷

《道行經義疏》僧敷

《十住注解》晉僧衛著。道安後輩

《立本論》九篇晉曇徽著。道安弟子

《六識旨歸》十二首同上

《法性論》晉慧遠著。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但言壽命長遠而已,遠乃歎曰:佛是至極則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耶?因著此論曰:至極以不變為性,得性以體極為宗。羅什見而歎曰:邊國人未有經,便暗與理合

《大智度論抄》二十卷同上。遠以《大論》文句繁廣,初學難尋,抄其要文如此

《沙門大敬王者論》五篇同上。今存

集十卷同上。論序銘讚詩書等五十餘篇

《維摩經注》晉曇詵著。慧遠弟子

《法華經義疏》晉道融著。羅什弟子

《大品般若義疏》同上

《金光明經義疏》同上

《十地經義疏》同上

《維摩經義疏》同上

《法華義疏》晉曇影著。羅什弟子

《中論注》同上

《諸經論序》晉僧叡著。羅什弟子。今存者多,《大智論》、《十二門論》、《中論》等序,並注大小品、《法華》、《維摩》、《思益》、《自在王》、《禪經》等序

《釋駁論》晉道恒著。羅什弟子

《百行箴》同上

《舍利弗毗曇序》晉道標著。羅什弟子

《般若無知論》晉僧肇著。羅什弟子。今存。羅什書《大品般若》,後肇著此論,二千餘言呈什,什稱善

《不真空論》同上。今存

《物不遷論》同上。今存

《維摩經注》同上

《諸經論序》同上

《涅槃無名論》同上。今存。什公亡後作十演九折,凡數千言,博采眾經,托證成喻

《二諦論》晉道生著。羅什弟子

《佛性當有論》同上

《法身無色論》同上

《佛無淨土論》同上

《應有緣論》同上

《維摩經注》同上。僧肇始注《維摩》,世鹹玩味,生更深旨,顯暢新典

《涅槃記》晉寶林著。道生弟子

《異宗論注》同上

《檄魔文》同上

《金剛後心論》晉法寶著。寶林弟子。祖述生公

《十四音訓敘》宋慧叡著。羅什弟子。條例梵漢,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據

《無生滅論》宋慧嚴著。羅什弟子

《老子略注》同上

《辯宗論》宋慧觀著。慧遠弟子。論頓悟、漸悟義

《十喻序讚》同上

《勝鬘經注》宋僧馥

《白黑論》宋慧琳著。乖於佛理。何承天著《達性論》應之,並拘滯一方,詆訶釋教。顏延之及宗炳《難》、《駁》二論,各萬餘言

《維摩經注》宋慧靜著

《思益經注》同上

《涅槃略記》同上

《大品旨歸》同上

《達命論》同上

《實相論》宋曇無成著。羅什弟子

《明漸論》同上

《神不滅論》宋僧含著。任函著《無三世論》,含作論抗之

《聖智圓鑒論》同上

《法身論》同上

《業報論》同上

《法華宗論》同上

《釋異十論》宋道含著

《集六卷》宋曇諦

《成實論疏》宋僧導著。羅什弟子

《三論義疏》同上

《空有二諦論》同上

《集十卷》宋慧靜著

《顯驗論》宋涉湣著。明因果

《大道經注》同上

《法性論》宋僧宗著

《覺性論》同上

《要義百科》一卷宋梵敏著

《七宗論》宋曇濟著

《經目》宋曇宗著

《數林》同上

《玄通論》宋慧亮著

《法華義疏》同上

《維摩義疏》同上

《泥洹義疏》同上

《毗曇玄論》同上

《法華義疏》宋法瑤著

《涅槃義疏》同上

《大品般若義疏》同上

《勝鬘義疏》同上

《勝鬘注五卷》宋道猷著。道生弟子。文煩不行,後有道慈者,刪為二卷,行世

《大品般若疏》宋慧通著

《勝鬘義疏》同上

《雜心毗曇義疏》同上

《駁夷夏論》同上

《顯證論》同上

《法性論同上》

《爻象記》同上

《成實論大義疏》八卷魏曇度著。盛傳北土

《生死本無源論》齊道盛著

《文殊問菩提經注》齊法解著

《首楞嚴經注》同上

《二諦論》齊智林著。申明二諦義有三宗不同,有《致周顒書》論此

《毗曇雜心記》同上

《十二門論注》同上

《中論注》同上

《勝鬘經注》齊法瑗著

《微密持經注》同上

《七玄論》齊僧拔著

《法華義疏》三卷齊慧基著。《製門訓義序》三十三科,並略申方便旨趣,令通空有二言

《遺教經注》同上

《淨名義疏》齊法安著

《十地義疏》同上

《僧傳》五卷同上

《法事讚》梁智順著

《受戒記》同上

《弘法記》同上

《涅槃義疏》梁寶亮著。天監八年奉敕撰,凡十餘萬言,梁武帝親作序文,見本傳

《毗曇大義疏》梁慧集著。集遍曆眾師,融冶異說,三藏、方等並皆綜達,廣訪《大毗婆沙》及《雜心》、《犍度》等,以相讎校,故於《毗曇》一部,擅步當時,碩難堅疑,並為披釋。著《大義疏》十餘萬言,盛行於世

《十誦義疏》八卷宋慧猷著。卑摩羅叉弟子。律部第一部著作也

《誡眾論》宋僧璩著

《勝鬘文旨》同上

《僧尼要事》兩卷同上

《決正四部毗尼論》宋道儼著。精研四部,融會眾家,又以律部東傳,梵漢異音,文頗左右,恐後人谘訪無所,乃會其旨歸。本傳

《律例》七卷齊超度著。度著十誦及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