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中,人人都是大忙人。像不停旋轉的陀螺,像時刻上緊的發條,在這個智力為王的時代,我們的身體得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卻把所有的壓力,都一股腦兒地交由精神去背負。習慣性的忙碌似乎正變為一種焦躁不安,讓人們越來越盲目、越來越茫然。人們忙著加班、考試、應酬,忙著打拚事業,忙著升職加薪,忙著嫉妒,忙著懷疑,忙著顧影自憐,忙著憤憤不平……忙得片刻不得安寧!

天地如逆旅,我亦是過客。人在旅途,最怕疲於奔命、最怕碌碌無為。因而,我們需要學會去謀劃、去調整、去經營,在紛亂的人世間放慢腳步,去傾聽和培育自己的心靈,尋找到人生真正的幸福。每個人的身上都有著與生俱來的佛性和靈性。在生活中修行,讓你學會放下,快意人生;在修行中生活,讓你時時自省,禪意灑脫。佛法即活法。以佛的思想和理念來指導做人,我們就能使人生圓滿。

生活中處處皆是佛法。古時王維的五言律詩《終南別業》中有兩句膾炙人口的名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意思是,登山時逆流而上,行至山泉的盡頭,此時不妨索性坐下來,看那悠閑無心的雲興起飄遊,不須多時,雨將至,水也將至。人生也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中,對愛情、事業、學問等苦苦追尋,可常常卻陷入進退維穀的兩難境地,悲哀失落、心浮氣躁的情形難免出現。此時我們需要用佛法滋養心靈,汲取力量,換個角度看問題,等一等,看一看,勘破人生,人生便再無煩憂。即所謂,心寬則眼界寬,心和則萬事和。在不得須臾閑暇的忙碌中,我們不妨停下匆匆的腳步,反觀自己的內心,將佛法融入生活,在生活中進行禪修,給心靈一處休憩的港灣。內心的平靜與和諧會幫助我們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個世界,調試身心,自在生活,笑對生活中的壓力與困境,快樂地活在當下。

佛語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生和佛本來沒有區別,隻不過佛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所以活得自在超脫,而眾生由於妄想、執著而迷失了本心,所以活得苦、活得累。隻要去掉了妄想和執著,原本的佛性就會自然顯現。對於一個整日奔忙於寫字樓、地鐵公交和家之間的普通白領來說,如果有一天不上網,不接收大量的E-mail、短信和電話,就會感到莫名的惶恐,似乎就要被這個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所遺棄。英特爾、手機、快捷的交通工具等將身處各地的你、我、他“緊緊”連接在一起,出門有車代步,辦公室裏有全自動辦公,打個電話就有快遞送貨上門,輕敲幾下鍵盤就能連通整個世界……似乎,我們正在享受著現代生活的便捷,在一派“閑適”中“悠然”地忙碌,不用風吹雨淋,不必揮汗如雨,而我們的身心卻並未因此而得到真正的安適。若能以佛的超脫點化生活、淨化身心,以禪的智慧勘破人生、培育心靈,我們便能夠尋回真實的自我,在紛繁的生活中慰藉心靈的疲憊,在喧囂的塵世裏享受真實的快樂,從而為自己營造出一段清靜從容、悠然舒緩的幸福時光。

佛法,就是智慧;求佛,即為修心。本書正是以此為宗旨,將佛的智慧融入生活,句句有味,字字禪機,成為現代人的一貼心靈良方。全書共分五卷,分別是:“佛心卷:直指本心,見性成佛”、“智慧卷:消除煩惱有方法”、“禪修卷:身體力行,實證見佛”、“人間世卷:凡塵俗世聽梵音”和“境界卷:佛眼看世界”,包含了慈悲心、平等心、因果心、回向心、超脫心、隨緣、舍得、放下、惜福、勘破、布施、持戒、精進、篤行、圓通、禪定、圓滿等諸多內容,全麵揭示佛的要義,如:眾生皆有佛性;一切諸果,皆從因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無物無我,即成佛;修行切莫心外求法;布施就是種福田;生活中一切皆是禪……在逐頁閱讀本書時,你會感悟到:在待人上,有一顆慈悲心,你會更快樂;有一顆感恩心,你會更幸福!在生活上,有一顆隨緣心,你會更灑脫;有一顆平常心,你會更淡定!在處世上,有一顆因果心,你會更超脫;有一顆忍讓心,你會更順達!

佛是覺悟的人,人是未醒的佛。生活的快樂與否,全在於你對生活所持的態度。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心中有陽光,生活便處處花紅柳綠;心中有愛,生活便處處充滿溫情;心中有佛,便處處是佛。願這本《給大忙人看的佛法書大全集》能幫助每位大忙人都找到一個讓心靈休憩的港灣,放慢生活的腳步,品味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