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寧靜的效果部分是和綠蔭有關,心理作用上和休息聯想在一起。如果你有一個小小的庭院,試著在院中種滿不同葉形、不同顏色的植物。當然,花匠可以提供很好的服務,但是你可能寧願自己修剪樹葉,或自己動手采集果實和種子,做做園藝什麼的。你可能放著花園某個角落不整理,作為鳥兒和昆蟲的天堂。認識你種植的植物或花的名稱,去認識它們個別的個性,同時學習它們的學名和俗名,並大聲念出那些奇怪的章節,想象它們像種子一樣躺在你心靈中的花園。這樣你的心靈會變得詩意、浪漫起來。
佛法盡在自然中
有好多天,慧海和尚獨坐寺內,鬱悶不語。
師父看出其中玄機,並不言語,微笑著和弟子走出寺門。
門外是一片大好的春光。
放眼望去,天地之間彌漫著清新的空氣,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動情的小河……慧海和尚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安詳打坐於半山坡上。
慧海有些納悶,不知師父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過了一個上午,師父才起身,還是不說一句話,打個手勢,把慧海領回寺內。
剛入寺門,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慧海關在寺外。
慧海不明白師父的意思,獨自坐於門前,納悶不語。很快天色就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連鳥語、水聲也變得不明朗起來。
這時師父在寺內朗聲叫慧海的名字。
慧海進去後師父問:“外邊怎麼樣?”
“全黑了。”
“還有什麼嗎?”
“什麼也沒有了。”
“不,”師父說,“外邊的清風、綠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慧海頓悟,明白了師父的苦心。
慧海隻明白無,卻不明“無”中的有。其實,隻有明白“無”中的有,才能夠明白:佛法無處不在,一切自然皆佛法。
4.大廈之材,本出幽穀
山林之中,最幽最靜最自然,於其中洗身淨心,修養意誌,體悟天地之大境界,大造化。
隻見四山青又黃
唐朝貞元年間,鹽官安禪師法會中有個僧徒,因為采集拄杖木料,在山中迷了路,來到法常禪師的庵所,他問:“和尚在這裏多少時間了?”
禪師回答:“隻見四麵的山嶺青了又黃。”
僧徒又問:“出山的路怎麼走?”
禪師答:“隨著流水走。”
僧徒回去後告訴鹽官。
鹽官說:“我在江西時曾遇見一位僧人,自那以後就沒有聽到過他的消息,莫非就是這位僧人嗎?” 就叫僧徒去請他來。
法常禪師用一首偈詩來回答:“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
意思是說:摧折凋殘的枯樹依倚寒林,幾度逢春也不變心。打柴人遇上我尚且不顧,知音者何必來苦苦追尋?我以一池荷葉為衣,穿著不盡,以鬆樹花為食,綽綽有餘。剛剛被世人知道住處,就把茅舍遷往更深的山林。
庭前柏樹子
趙州從諗禪師說:“老僧我年輕的時候,曾到溈山靈祜禪師處學習,恰好,有學僧前來拜謁。學僧問溈山:‘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溈山不回答問題,反而對來人說:‘把禪床給我搬過來。’據我看來,作為得道宗師,當時他不應該這樣來回答學僧的問題,應該以本分事來開示和導引。”
話音剛落,馬上有學僧起立,當庭發問:“請問師父,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呢?”
趙州禪師抬頭,仰望著風中搖曳的古柏,意味深長地回答道:
“庭前柏樹子。”
學僧又問道:“師父,您不要用境界開示來人。還是請您明確告訴,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呢?”
趙州道:“好吧,我不用境界開示,我會明確告訴你。”
學僧追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趙州正色,朗聲答言:“庭前柏樹子!”
祖師指禪宗東土初祖達摩。反複參究達摩從西土而來,弘揚禪法的意趣,是禪門中的熱門話題。在“西來意”的種種答案中,趙州的回答最親切、最有深度。趙州曾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指出語言即是分別妄想。學人探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正是分別妄想。隨口一句“庭前柏樹子”,讓他驀地一驚,頓斷理路。學人懷疑他是“將境示人”,趙州立即否認說“我不將境示人”,接下去的回答偏偏又是個“庭前柏樹子”!
大廈之材,本出幽穀
《楞伽師資記》記載:弘忍,定居黃梅雙峰山東山寺,聚眾講禪,弟子達七百多人。
僧人問道:“做學問為何不在城市裏人們聚居的地方,而要在偏遠的山裏呢?”
弘忍禪師答道:“建造高樓大廈之木材,本來就是產在幽深的山穀,而不是生長在人群聚居處。遠離了人們,就不受刀斧砍折損傷。日後長大成樹,就能作為棟梁之用的材料。由此得知,在深山幽穀裏培養,遠遠地躲避開了塵世的幹擾,在山中修身養性,長期擺脫世俗事物,使眼前沒有雜物事物,心中自然寧靜。從此就能使道樹開花禪林結果了。”
弘忍禪師肅然靜坐,不著書立說,隻憑口說禪理,默默地傳授學人。
五、閑適境界:萬法本閑人自鬧
閑適反映了一種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修身養性的人生狀態,以及自我滿足的個人選擇的結合。閑者,有空餘也,身心完全處於一種自在的狀態,有閑情逸致。適者,合乎自然,合乎人性,合乎自我的閑情逸致。
1.無事於心,無心於事
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華嚴境界,是證得了“空有”的境界。我們做事,做而無做,無做而做。於事不被誘惑,無妄想分別執著,心中清淨無染;事對自己的清淨心絲毫沒有染著,做事,心中不留一點痕跡。遇順境,心裏不起貪念,不喜不樂;遇逆境,不起嗔恚,不怒不恐;遇表揚讚歎,不驕不慢;遇批評誹謗,不憎恨。
致虛極,守靜篤
老子曾在《道德經》中提到“致虛極,守靜篤”,這是一種難得的境界。“致”是做到、達到的意思,“虛”象征境界的空靈,“致虛極”,是要空到極點。“守靜篤”講的是功夫、作用,要專一堅持地守住。
“如靈貓捕鼠,目睛不瞬,四足據地,諸根順向,首尾直立,擬無不中”。一隻精靈異常的貓,等著要抓老鼠,四隻腳蹲在地上,頭端正,尾巴直豎起來,兩隻銳利的眼珠直盯著即將到手的獵物,聚精會神,動也不動,隨時伺機一躍,給予致命的一擊。眾生皆有大智慧,靈貓捕鼠暗示我們,如果想做一件事情,隻要精神集中、心無旁騖,那麼成功就唾手可得了。
虛雲老和尚過去手下有一個很勤勞的人,他沒有什麼文化,一天到晚盡做些苦事,別人不做的苦差事,他都去做。但他一心念佛,修行很用功。人家瞧不起他,他視而不見,從不放在心上。他跟老和尚告假三年,外出參學,回來之後,還是老樣子,別人不去做的苦事、重活,他都去做。他一個人住在一個小茅草屋裏,有人看到他的小房子起火了,跑過去一看,什麼也沒有。他死時,年齡不大,才三四十歲。他走時,穿衣搭袍,拿著一把草,一把引盤,坐在一個草墊上,就這樣自己把自己燒掉了。燒完之後,他坐在那個地方,還像活人一樣,引盤還在手上拿著,這件事引起了轟動。當時唐繼堯在當地當督軍,他要親自看一看。唐繼堯看的時候,用手稍稍動他一下,整個身體都垮掉了,成了灰。後來,唐繼堯就把那個引盤拿到博物館去陳列起來了。
虛雲老和尚的這位手下房屋著火尚不自知,專注至此,不能不令人歎服。專注,是成大器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位能夠有所成就的仁人誌士都有專注的力量,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得以衝破重重障礙,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成就一番大事業。如果你也想獲得進步,升華自己,不妨專注一些,因為專注可以使你獲得最後的成功。
井水中發現自己
禪院裏來了一個小和尚,年紀輕輕,但是人很聰明勤快,他希望能夠盡快地有所覺悟,於是常常去找智閑禪師,誠懇地向禪師請教:“師父,我剛來到禪院,不知道應該做些什麼才能更快地有所悟,請師父指點一二。”
智閑禪師看到他誠懇的表情,微笑著說:“既然你剛剛來這裏,一定還不熟悉禪院裏的師父和師兄們,你先去認識一下他們吧。”
小和尚聽從了禪師的指教,接下來的幾日裏除了日常的勞作以及參禪,都積極地去結識其他的僧人們。幾天之後他又找到智閑禪師,說:“師父,禪院裏的其他禪師和師兄們我都已經認識過了,接下來呢?”
智閑禪師看了他一眼,說:“後院菜園裏的了元師兄你見過了嗎?”
小和尚默默地低下了頭。
智閑禪師說:“還是有遺漏啊,再去認識和了解吧!”
又過了幾天,小和尚再次來見智閑禪師,充滿信心地說:“師父,這次我終於把禪院裏的僧人都認識了,請您教我一些其他的事情吧!”
智閑禪師走到小沙彌身邊,氣定神閑地說:“還有一個人你沒有認識,而且這個人對你來說,特別的重要!”
小和尚帶有疑惑地走出智閑禪師的禪房,一個人一個人的去詢問,一間房一間房地去找那個對自己很重要的人,可是始終沒有找到,甚至在深夜裏,他也一個人躺在床上思考:這個人到底是誰呢?
過了很久,小和尚始終找不到對自己很重要的那個人,但是也不敢再去問禪師。一天下午打坐完後,他正準備燒水做飯,從井中挑水的時候,在水麵上他突然看見了自己的身影,他頓時明白了智閑禪師讓他尋找的那個人,原來就是自己!
有個人,離自己很近也很遠,很親也很疏,很容易想起也很容易忘記,這個人就是我們自己。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像這個小和尚一樣,好奇地打量著外部的世界,積極地探索著這個世界中的未知,但是卻忽視了自己,連自己都沒有真正認識的人如何去了解這個世界呢?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
相濡以沫,為人所羨慕;相忘江湖,則讓人心生孤寂、世態炎涼之歎。殊不知,相濡以沫意味著彼此正處於困境之中,而相忘江湖,則意味著彼此都過得很好。
後人多用“相濡以沫”來形容夫妻間不離不棄的感情,雖然俗語道“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但還有許多相愛之人患難中真情常在,猶如涸澤中兩條相濡以沫的小魚,艱難地生活著。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對於世俗之人來說,與其患難見真情,還不如根本無情,在安定的生活中因無此需要而各不相幫,無風無浪才好。至於那些無事生非,本已得享平淡恬靜,卻仍不安分的人,便更相形見絀、不堪一提了。“相濡以沫”,或許令人感動;而“相忘於江湖”則是另一種更為坦蕩、淡泊的境界。人為的仁愛畢竟是有限的,當人需要仁愛來相互救助時,這世界便已不好了,大自然的愛是無量的,所以人應相忘於自然,如同魚相忘於江湖。
魚離不開水,所以養魚要故意挖個池塘放上水,才能把魚養住。那麼,道是“自本自根”的,但人找不到,怎麼辦?“無事而生定”,即你的心中,一天到晚要“無事”,心中無事,就是真正的定。
真正的定要做到“於事無心,於心無事”的境界,能入世做事情,但心中沒有事,為俗事操勞忙碌,“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但心中不留事,這樣才是真正做到無事而生定。
2.萬法本閑人自鬧
有句佛語叫掬水月在手,蒼天的月亮太高,凡塵的力量難以企及,但是開啟智慧,掬一捧水,月亮美麗的臉就會笑在掌心。人生總會有各種紛繁複雜的問題,麵對這些問題,如果不能保持淡定從容,自然會煩惱不已。
不在愁中即病中
一個人經過兩山對峙間的木橋,突然,橋斷了。奇怪的是,他沒有跌下去,而是懸在半空中。腳下是深淵,是湍急的澗水;他抬起頭,一架天梯蕩在雲端,望上去,天梯遙不可及。倘若落在懸崖邊,他絕對會亂抓一氣,哪怕抓到一根救命小草。可是這種境地,他徹底絕望了,嚇癱了,心慌意亂,不知如何是好。漸漸地,天梯縮回雲中,不見了影蹤,雲中有個聲音告訴他,其實這是障眼法,隻要輕輕踮起腳尖就可以夠到天梯,如果驚慌失措,無法保持平靜從容,便會真的陷入絕境。
淡然安定麵對各種問題的人,必定深諳從容的生活智慧。在現代都市競爭的人性叢林中,從容淡定是一種難以達到的大境界,庸人都在杞人憂天、慌不擇路,隻有智者鎮定從容。生活中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關鍵在於你怎樣看待。有繁雜事情的人生才是最真實的,煩惱根本沒有必要,淡定從容、妄念不生地對待紛擾的人生才是最舒坦的。
魔鬼沒有寬厚暖和的手
每天晚上,雲居禪師都要去荒島上的洞穴裏坐禪。
有幾個愛搗亂的年輕人想捉弄一下他,便藏在他必經的路上,等他過來的時候,一個人從樹上把手垂下來,扣在禪師的頭上。
年輕人原以為雲居禪師必定會嚇得魂飛魄散,哪知雲居禪師任年輕人扣住自己的頭,靜靜地站立不動。年輕人反而嚇了一跳,急忙將手縮回,此時,雲居禪師又若無其事地離去了。
第二天,這幾個年輕人一起到雲居禪師那兒去,他們向雲居禪師問道:“大師,聽說附近經常鬧鬼,有這回事兒嗎?”
雲居禪師說:“沒有的事兒。”
“是嗎?我們聽說有人在夜晚走路的時候被鬼按住了頭。”
“那不是什麼鬼,而是村裏的年輕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
雲居禪師答道:“因為魔鬼沒有那麼寬厚暖和的手啊!”
他接著說:“臨陣不懼生死,是將軍之勇;進山不懼虎狼,是獵人之勇;入水不懼蛟龍,是漁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麼?就是一個‘悟’字。連生死都超脫了,怎麼還會有恐懼感呢?”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地萬物都在按照自己的規律自在運行,然而有些人卻總是閑不住,沒事找事,結果他人沒有慌亂,自己反倒先亂起來了。
顛倒世間且看透
中國禪宗的傅大士,南北朝時期人,彌勒佛的化身,與達摩祖師見過麵。他寫了一首顛倒的偈子:“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南懷瑾先生用一首通俗的打油詩來解讀這句偈子:“半夜起來賊咬狗,撿個狗來打石頭,從來不說顛倒話,陽溝踏在腳裏頭。”
在佛眼裏,人世間的一切都是顛倒的。
盧梭說:“10歲時被點心,20歲被戀人,30歲被快樂,40歲被野心,50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麼時候才能隻追求睿智呢?”紛紛擾擾的世界,總有無盡的誘惑,如果一味地追求名利,沉迷於花花世界之中,心中所求太多,隻能使自己疲憊不堪,寢食難安。
這又何苦?生不滿百,再好的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不滅卻心靈各種欲望之火,讓心靈在無物無我之中,看透世間諸多顛倒呢?身在紅塵中,心在紅塵外。暢遊青山綠水,沐浴徐徐清風,人生何等愜意!
3.又添一日在浮生
浮生一日,如此輕易地過去,閑也是一種境界。忙也好,憂也罷,煩也是,全無意義。 所以能淡淡的過去一天也很好。
時間每刻都在流逝
靈佑住持溈山,收了兩位徒弟,即仰山與香嚴。
在禪堂內,溈山對他倆說:“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佛理都是一樣,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解脫之道。”
仰山就問:“什麼是解脫之道?”
溈山回頭看看香嚴說:“寂子提問,你為什麼不回答他?”
香嚴說:“如果說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倒是有個說法。”
溈山問:“你有個什麼說法?”
香嚴打了一聲招呼就走出去了。
溈山又問仰山:“他這樣回答,合你的意嗎?”
仰山回答:“不合。”
溈山又問:“那你的意思是什麼?”
仰山也告別一聲就出去了。溈山嗬嗬大笑,歎道:“真是水乳交融啊!”
時間每時每刻都在流逝,今日很快會變成昨日,明日也將成為今日。珍惜當下才能活在當下。不珍惜現在,便是浪費未來。
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有人請教大龍禪師:“有形的東西一定會消失,世上有永恒不變的真理嗎?”
大龍禪師回答:“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山上開的花美得像錦緞似的,轉眼即會凋謝。溪流深處的水映襯著藍天的景色,溪麵卻靜止不變。當下是美的,稍不經意,就將流逝消失。
一室有六窗
真正的佛法就是要求人能把握自己的心,別讓自己的心那麼散亂,人心一旦散亂了,活著就會覺得辛苦。
人們想要淨心的時候,往往習慣於用理性去控製,但這樣做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告訴自己:“不能動心,不能動心”,這個時候心已經正在動了。提示自己:“心不能隨境轉”,這個時候心已經轉了。真正的淨心不是特意去控製它,也不是刻意去把握它。什麼時候都知道自己的心,心自然而然就不動了。心不動了,人就不會為外界的誘惑所動從而淨化自身。
仰山禪師有一次請示洪恩禪師道:“為什麼吾人不能很快地認識自己?”
洪恩禪師回答道:“我給你說個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室內有一獼猴,蹦跳不停,另有五隻獼猴從東西南北窗邊追逐猩猩。猩猩回應,如是六窗,俱喚俱應。六隻獼猴,六隻猩猩,實在很不容易很快認出哪一個是自己。”
仰山禪師聽後,知道洪恩禪師是說吾人內在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和追逐外境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鼓噪繁動,彼此糾纏不息,如空中金星蜉蝣不停,如此怎能很快認識哪一個是真的自己?因此便起而禮謝道:“適蒙和尚以譬喻開示,無不了知,但如果內在的獼猴睡覺,外境的猩猩欲與它相見,且又如何?”
洪恩禪師便下繩床,拉著仰山禪師,手舞足蹈似的說道:“好比在田地裏,防止鳥雀偷吃禾苗的果實,豎一個稻草假人,所謂‘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
仰山終於言下契入。
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心情都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更有甚者,將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建立在他人的態度之上,更是本末倒置。
4.一輪圓月耀天心
“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是趙樸初老先生對弘一法師的評價,也是人生最高境界的最好表達。
白雲自在,春風閑
趙州禪師語錄中有這樣一則:
問:“白雲自在時如何?”
師雲:“爭似春風處處閑!”
看,那天邊的白雲什麼時候才能逍遙自在呢?就在它像那輕柔的春風一樣,內心充滿閑適,本性處於安靜的狀態,它沒有任何的非分追求和物質欲望,放下了世間的一切時,它就能逍遙自在了。
能夠放下世間的一切假象,不畏虛妄所動,不為功名利祿所誘惑,一個人才能體會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來的自己。無數的事實證明,凡追求人格高尚者都信仰“人到無求品自高”。因此,能夠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夠“不降其誌,不辱其身。”
布袋和尚曾寫過一首詩: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
睹人青眼少,問路白雲頭。”
如果一個人能夠體悟到其中的妙處,自然就會得道而逍遙。
尋路不著,順手摘蘋果
有一位禪師門下有很多弟子,他們都是極為虔誠的信徒。有一天清晨,禪師吩咐弟子們每人去廟前的山上砍一擔柴,晚飯過後再來稟報這一天的修行。
眾弟子匆忙上路了,走到半路,卻隻見一條鴻溝截斷了山路,根本無法越過,便垂頭喪氣地回到了寺中。隻有一個小和尚朝著另一個方向走去。
晚飯時分,弟子們互相推搡著,誰也不好意思直接去向師父說明情況。隻有這個小和尚走到前排,與禪師坦然相對,小和尚從懷裏掏出一個蘋果遞給禪師說:
“師父,山路被斷,我尋了一個下午也沒有找到上山的路,我見路邊有一棵蘋果樹,就順手摘了一個蘋果回來。”
後來,這個小和尚成了禪師的衣缽傳人。
雖然有時候迫於種種外界條件的限製,我們不能達成最初的夢想,但是在這個努力的過程中,我們總會有所收獲。因為我們的心一直都在佛法的指引下自覺修行,絕不會一無所獲,最起碼,我們還經曆了過程。
生命一次,美麗一次
在非洲的戈壁灘上,有一種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紅、白、黃、藍。通常,它要花費五年的時間來完成根莖的穿插工作,然後,一點點地積蓄養分,在第六年春,才在地麵吐綠綻翠,開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鮮花。尤其讓人們惋歎的是,這種極難長成的小花,花期並不長,僅僅兩天工夫,它便隨母株一起香消玉殞。
小花的生長和蟬的生命曆程驚人地相似。它們隻是大自然萬千家族中極為弱小的一員,可是,它們卻以其獨特的生命方式向世人昭告:生命一次,美麗一次。
5.寵辱皆忘,超乎物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臨危不懼,泰然處之。在平淡中給自己一個動力;在昂揚中留給自己一份淡薄;在匆忙中懂得適時地給心靈一次釋放;在喧鬧中為自己找一份寧靜。
超然物外
一天晚上,明月當空,馬祖道一禪師的三個得意弟子西堂智藏、百丈懷海和南泉普願興致勃勃地跟隨師父一同賞月。
馬祖道一禪師問三位弟子道:“你們看此境如何?”
西堂智藏答道:“依我看,此時正好焚香以講經說法供佛。”
百丈懷海答道:“照我說呀,此時正是參禪打坐的好時機。”
南泉普願默而不答,拂袖便走。
於是,馬祖道一禪師讚歎道:“經入藏,禪歸海,唯有南泉普願獨超物外。”
馬祖道一禪師借賞月時的心境,讓三位弟子領悟禪法要旨。西堂智藏迷於對經典的講解,百丈懷海執著於對禪的修行,隻有南泉普願不迷執一切法相,獨超物外,達到了精神的絕對無礙。
之後,三位弟子相繼開悟,成為著名禪師而各自分化一方,弘揚馬祖道一禪師的禪法。
人事繁雜,常常讓人痛苦不堪,而禪者的高人之處就在於他們主張超越。隻有學會超越,才能將其置之度外,不為外界凡塵之事所煩擾。
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
中國禪宗祖師們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不是他們達於極致的真理性敘述,對生命真諦的玄妙揭示,而恰恰是他們五花八門、無比精彩、煞是幽默的死亡表演。
有站著死的、走著死的、倒立著死的、覆船死的、捉迷藏似的死的……當真是“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一般灑脫自在。
在禪師們看來,已經無所謂死或生了。沒有逃避,也沒有無奈,沒有哭喪悲痛,也沒有死活不願。
他們不甘寂寞,不忘在塵世最後一刻幽默一番,將生命的微笑和歡歌闡釋得淋漓盡致。
莊子雖不是禪者,但他在喪妻時卻出格地敲著瓦盆,高聲呼唱,真可算在禪師之列。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到了莊子的家中,卻發現莊子正蹲在地上,敲著瓦盆唱歌。
一頭霧水的惠施問道:“您和您的妻子同居一室,她為您生兒育女。後來她身體衰老了,死了,您不哭也就罷了——像您現在這樣敲著瓦盆唱歌,難道不過分嗎?”
莊子回答道:“你說得不對。當她將要死的時候,我何嚐沒有悲痛之情呢?但隨後,我想到了她的元始,她本來就沒有生命;不但沒有生命,而且本來就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而且本來就沒有精氣。萬物元始的質體,最初是摻雜於恍惚無形之中,經過逐漸衍變而有了精氣,精氣又逐漸衍變而有了形體,形體又逐漸衍變而有了生命。現在它又衍變到了死亡,這便是隨著春、秋、冬、夏四時的節序而向前行進。我的妻子將要安穩、寧靜地沉睡於這巨大的天地宮室之中,而我卻因為她的離去而悲傷地號哭。我認為這是不明白生死之道的表現,所以我就停止了哭泣,而開始敲著瓦盆唱歌送她離去。”
莊子的骨子裏是嚴肅的,並非搞笑家。他從自然造化中體悟生命的真諦。聽過莊子的這段絕妙論說之後,人應該對於生死之道有所領悟。莊子帶人回到了生命的源頭,他的鼓盆而歌,的確狠狠地將死幽默了一把。他克服了對死亡的恐懼,窺見了生命死而複生的真理。
從禪者對死的勇敢和幽默中,可以看出他們對生活的態度,他們擁有遭人誤解辱罵而麵不改色、堅持活出自己的真正有意義的生命的勇氣,也有向死亡挑戰的資格和實力。
死亡已不能束縛他們,不能使他們心生恐懼。死亡已被他們勝過,死亡對他們來說比一縷蛛絲更輕,死亡倒成了幽默的源泉。
附錄:
佛偈妙語
——《金剛波羅蜜心經》
外不著相是禪,內不動心叫定。
——《金剛經》
一切法行成於忍。
——《金剛經》
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
——《金剛三昧經》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華嚴經》
我若多嗔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做是念:雲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結?此愚癡人,以嗔恨故,於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
——《華嚴經》
迦葉白佛:我等從今,當於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為自傷。佛言:善哉快論。
——《首楞嚴三昧經》
吾輩終日不長進處,隻是“怨”、“尤”兩字,全不反躬自問。真正學問,常是自責自省。
——《修心進德嘉言集》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華嚴經》
學道之人,骨宜剛,氣宜柔;誌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慮宜遠,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謙,處同輩宜退讓;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鬱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過莫如寡過。
——《靈峰宗論》
爾時世尊告央掘魔羅:“汝當受持童真淨戒。”
——《央掘魔羅經》
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
——《藥師經》
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
——《梵網經》
離貪嫉者能淨心中貪欲雲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
——《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皆當做佛。
——《法華經》
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怨入丘塚,虛受諸辛苦。
——《大寶積經·富樓那會》
積聚終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當離,有生無不死。
——《阿含經》
餓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口氣臭惡,為人所憎,所謂妄語也。諸比丘!若有人妄言、綺語,鬥亂是非。便墮畜生,餓鬼中。所以者何,以其妄語故……受人中福、受天上福。得泥洹證。雲何為一法?所謂不妄語也。諸比丘!其不妄語者,口氣香芬,名德遠聞。
——《增壹阿含經》
貞廉自守,一妻一婦,慈心不怒。
——《增壹阿含經》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法句經》
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雲何於他人,數生於喜怒?
——《諸法集要經》
殺嗔心安穩,殺嗔心不悔,嗔為毒之根,嗔滅一切善。
——《大智度論》
若人得般若,議論心皆滅;譬如日出時,朝露一時失。
——《大智度論》
故釋氏雲:利欲熾然,即是火燒;……一念清淨,烈焰成池。
——《仙佛奇蹤》
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
——《佛遺教經》
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
——《佛遺教經》
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
——《佛遺教經》
身語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
——《有部律》
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
——《有部律》
嚴謹自持,身心清淨。
——《佛乘宗》
智者觀心,愚者枯坐。
——《維摩經》
三世因果,循環不失,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在所有出於自覺的冥想之中,冥想死亡乃是至高無上的。
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
——《四十二章經》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
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告比丘:“凡掃地者,有五勝利,一者自心清淨;二者令他心清淨;三者諸天歡喜;四者植端正業;五者命終之後當生天上。”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
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是謂四品。
——《佛說孛經》
舍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舍得”。
——《了凡四訓》
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
——智者大師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
——智者大師
凡夫學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誹。諦觀少言說,人重德能成,遠眾近靜處,端坐正思維。但自觀身行,口勿說他短,結舌少論量,默然心柔軟。無知若聾盲,內智懷實寶,頭陀樂閑靜,對修離懈惰。
——道宣律師
處眾處獨,宜韜宜晦。若啞若聾,如癡如醉,埋姓埋名,養智養慧。隨動隨靜,忘內忘外。
——翠嚴禪師
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須是閑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胡鑽亂撞。苦哉苦哉。
——黃檗禪師
鼻有墨點,對鏡惡墨,但揩於鏡,其可得耶?好惡是非,對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於境,其可得耶?洗分別之鼻墨,則一鏡圓淨矣,萬境鹹真矣,執石成寶矣,眾生即佛矣。
——飛錫法師
——盤山禪師
元無我入,為誰貪嗔?
——圭峰法師
報緣虛幻,不可強為。浮世幾何,隨家豐儉。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動靜寒溫,自愧自悔。
——佛眼禪師
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
——大慧禪師
化人問幻士,穀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永明禪師
千峰頂上一茅屋,老僧半間雲半間,昨夜雲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
——歸宗芝庵禪師
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隻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
——石屋禪師
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
——雲峰禪師
瑣瑣含生營營來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紛紛狂鬧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蕩,竟何所之?夢中複夢,長夜冥冥,執虛為實,曾無覺日,不有出世之大覺大聖,其孰與而覺之歟?
——仁潮禪師
縱宿業深厚,不能頓斷,當方便製抑,自勸自心。
——妙葉禪師
諸惡莫做,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七佛通戒偈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三諦偈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願以此功德,莊亞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消除宿業障,同登無上覺。
——回向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我今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
——布施偈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今茲而往,生分已盡。
——誕生偈
此日已過,命即衰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黃昏偈
白眾等聽說,初夜無常偈;煩惱深無底,生死海無邊;度苦船未立,雲何樂睡眠?勇猛能精進,攝心常在禪。
——初夜偈
——四第一偈
雖得積珍寶,嵩高至於天。 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跡。不善像如善,愛而似無愛。以苦為樂像,狂夫之聽厭。
——施舍得道偈
常當攝身行,而不殺盜淫,不兩舌惡口,不妄言綺語,心不貪邪欲,無恚不毒想,舍離諸邪見,是為菩薩行。
——菩薩行偈
常行於慈心,去除怨恨想;大悲感眾生,悲惜化淚雨。修行大喜心,同已所得法;擁護以道意,乃應菩薩行。
——慈悲心偈
當速求方便,於此佛法眾,當除生死患,如象食竹葉,若於此佛法,修諸無欲業,已除諸塵勞,亦盡若源本。
——目連說方便偈
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法身舍利偈
所行非常,謂法興衰;夫生輒死,此滅為樂。
——佛祖開示婆羅門偈
持戒清淨人所奉,恭敬隨時以施粥。十利饒益於行者,色力壽樂辭清辯。宿食風除饑渴消,是名為藥佛所說。
——藥師佛談粥偈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妙色王求法偈
如火蓋幹薪,增長火熾然;如是受樂者,愛火轉增長。薪火雖熾然,人皆能舍棄;愛火燒世間,纏綿不可舍。
——愛欲纏綿偈
作福不作惡,皆由宿行法,終不畏死經,如船截流渡。
——善宿王感化魔王偈
趣求諸欲人,常起於希望。諸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
——世親止欲偈
勇者入定觀,身心所與塵,見已生穢惡,如彼彩畫瓶。
——莫貪淫欲偈
此諸癡獼猴,為彼愚導師。悉墮於井中,救月而溺死!
——水中撈月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神秀悟禪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悟禪偈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慧能論禪不在坐偈
出入雲閑滿太虛,元來真相一塵無。重重請問西來意,唯指庭前一柏樹。
——庭前柏樹子偈
未香以塗身,並熏衣瓔珞。倒惑心亦爾,謂從已身出。如彼醜陋婢,見影謂已有。
——釋迦牟尼說倒惑偈
世人多重金,我愛刹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
——龐蘊舉家修行偈
諸優戲場中,一貴複一賤。心知本相同,所以無欣怨。
——王安石論戲場偈
我聞吳道子,初作豐都變;都人懼罪業,兩月罷屠宰。此畫實無相,筆墨假和成;譬如說食飽,何處生怖汗?乃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若人了此言,地獄自破碎。
——蘇軾地獄變相偈
中年悟道覺前非,邂逅相逢老順師。搐鼻經參真麵目,掉頭不受別鉗錐。枯藤破衲師何事,白酒青鹽我是誰。慚愧東軒殘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飴。
——蘇轍呈順禪師偈
似僧有發,似俗無塵,作夢中夢,見身外身。
——黃庭堅自讚偈
我與導師有宿因,般若光中無去來。今觀遺像重作禮,忽悟三世了如幻。靈山一會猶儼然,願證如如大圓智。
——宋濂讚永明延壽偈
名人眼中的佛教
辯證法在佛教徒那裏已達到比較精致的程度。
——卡爾·馬克思(德國)
辯證的思想隻有對於人才是可能的,並且隻對於相對高級發展階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臘人)才是可能的。
——恩格斯(德國)
佛教是曆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它視善良和慈悲為促進健康,認為不可以仇止仇。
——弗裏德利希·尼采(德國)
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對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級的形式,含有最少壓迫性的因素。
——伯特蘭·羅素(英國)
如果有任何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愛因斯坦(美籍德人)
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它應當超越個人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麵。它的根基,應建立在某種宗教意識之上,這種宗教意識的來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為一個有意義的整體來經曆時得到的體驗。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
——愛因斯坦(美籍德人)
假使沒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隻有混亂。
——威勒(美國物理學家)
通過特殊的催眠方法約有70%的人,可鮮明地回憶前世記憶,甚至有的可追憶到自己前九世的境況。
——文巴克(美國心理學家)
如果有什麼問題我們不得不去考慮它時,我們得按照佛陀的教誨,平平靜靜地,民主地去考慮它。
——尼赫魯(印度)
佛比起所有的學說和教條顯得更加偉大,千百年來,他的啟示一直震撼著人類。曆史上大概沒有任何其他時候比現在正身處苦難與心煩意亂之中的人類更需要他的和平的啟示了。
——尼赫魯(印度)
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徹上下,這是最可用的。
——章太炎
吾常見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輒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儕所能及也,是何異專製君主之法律,不可以與民共見也。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綱領曰悲智雙修,自初發心以迄成佛,恒以轉迷成悟為一大事業。
——梁啟超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
——梁啟超
有放萬丈光焰於曆史上者焉,則佛教是也。 六朝至唐數百年中,誌行高潔、學識淵博之士,悉相率入於佛教之範圍。
——梁啟超
佛學之博大精微,至於言語道斷,心行處絕,雖有聖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容,尤為深遠。
——康有為
佛教大矣,孔次大,耶為小。
——譚嗣同
現在中國,雖稱民國,而外侮益亟,民氣益衰,一般國民懦弱、浮華、猥賤、詐偽,視清末或且加甚。自非一麵提倡佛教,以勇猛無畏治懦弱心,以頭陀行治浮華心,以唯我獨尊治猥賤心,以力戒妄語治詐偽心;一麵尊重曆史,整理國故,以養成民族的自信力。否則,前路茫茫,何能有濟。
——許壽裳
異哉世尊之教義!所謂空有,所謂五蘊七識,所謂名相,一一本於佛教中論心理物理之原則而解釋之,是合學術宗教而為一矣。蓋世尊之說法,因眾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覺。既有覺,自然不離智慧。悲智雙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為世界其他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謂起於迷信可也;歸依佛法,則智者之事也。
——張君勱
我以為佛學的提倡,不特對於科學毫無抵觸之處;而且能使科學的方法上加一層深密,科學的分類上加一層正確,科學的效用上加一層保證。
——李石岑
——李石岑
佛教自可以糾正人心,安慰人心,使人提起精神,服務社會;本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之主意,做許多好事於世間。故餘深信佛教於人生有大益。
——穆藕初
我對於佛家,卻相當的敬重;以為他所提出的人生問題是對的,他的動機是大勇大智大仁。
——張東蓀
佛教教義的高深,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在他亦有種種治國安民的理論。
——呂思勉
我所唯一賴以自慰的,就是這觀音名號的執持。法華經普門品雲: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我感謝這位菩薩的保佑,在這八年裏麵於苦難中施我以大無畏!
釋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
——魯迅
二千年佛法是座寶藏,到這座深山中探寶,一定會有難以想象的收獲。
——趙樸初
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科學造詣深者,愈能解釋佛經中素心的真義。
——尤智表
我本人是科學家, 對科學很感興趣, 我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為佛法和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沈家禎
科學隻能幫助我們多明了一些開悟, 如佛陀的人所說的話,但不能引導我們到悟的境地。如果我們要悟得正覺,我們須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實修行。
——沈家禎
佛教是世界上偉大的宗教之一,兩千多年前傳入中國之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楊振寧
哲學家對這個(佛家的真如,即宇宙萬有的本體, 終極真理)不過是推測, 佛教卻是親證。 所以佛教哲學大旨和近代西洋哲學仿佛, 而精密過西洋哲學好幾倍。
——王季同
佛教是宗教而超過宗教,是哲學而超過哲學,是科學而超過科學。
——黃念祖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
——朱光潛
給大忙人看的佛法書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