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理性的有語言文字的動物,這意味著人們是借由語言文字來思考、處理事情的。然而,語言文字並不等於事物本身,它隻是描摹事物的一種方法。實際上,認識事物不一定要透過文字語言,借著佛教禪修調伏內心喋喋不休的對話,我們便能夠超越語言、以一種“默觀”的方式來認識事物。默觀狀態中,行者的心直接和事物相感通、相冥契,所謂“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沒有滔滔雄辯,隻是靜觀當下,自給,自足,自得。

語言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在現實中,沒有一個正常人能夠始終保持沉默。而且,人為了參禪悟道,大多數的時候必須借助語言的力量,即使是一瞬間的領悟,有時也需要用一句話來說明。那麼,怎樣做,才能化解這一矛盾呢?

洞山禪師完美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有一次,洞山禪師走到水潭的時候,看到一個職僧對大家說法。他也不引經據典,隻聽他自言自語道:“也大奇!也大奇!佛界,道界,不思議!”

洞山禪師聽後,走上前便問道:“我不問佛界和道界,隻問剛才在這裏說佛界道界的是什麼人?”

那位說法的人,是本寺一位很重要的職事,是一位首座大師,人們叫他初首座。

初首座聽後,默然不作一語。

可是洞山禪師不饒過他,一直追問道:“為什麼不快說呢?”

初首座不甘示弱地答:“快了就無所得。”

洞山不以為然,反駁道:“你說都沒說,還談什麼快了就無所得?”

初首座又默然。

洞山禪師這才覺得遇到了對手,因此就溫和地說道:“佛和道都隻是名詞而已,我問你,你為什麼不引證教義來說呢?”

初首座反問道:“教義是怎麼說的?”

洞山禪師拍掌大笑回答道:“得意忘言!”

好一句“得意忘言”,真正的奧妙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莊子·外物》中說:“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可與洞山禪師的故事相印證。

語言是一個媒介,它就如同一段姻緣中的媒人,媒人介紹一對男女相識,後來他們結為夫婦。最終,是這對夫婦在一起過日子,他們隻需謝謝媒人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把她接到家裏供養。

會心會意

在一些日本的禪院中,有一個舊的傳統:一個流浪的和尚與一個當地的和尚要辯論有關佛教的問題,如果流浪的和尚贏了,他就能住下過夜,如果輸了,他就不得不繼續流浪。

在日本的北方,有兄弟倆掌管著一座寺院。哥哥非常有學問,而弟弟比較笨,並且隻有一隻眼睛。

一天晚上,一個流浪的和尚來請求住宿,哥哥感到非常累,就吩咐他的弟弟去辯論,哥哥說:“要在沉默中進行對話。”

過了一小會兒,那個流浪者來見哥哥,並且說:“你弟弟真是個厲害的家夥,他非常機智地贏了這場辯論,所以我要走了,晚安。”

“在你走之前,”哥哥說,“請告訴我這場對話。”

“好,”流浪者說,“首先我伸出一個手指代表佛陀,接著,你的弟弟伸出兩個手指,表示佛陀和他的教導;為此我伸出三個手指,代表佛陀、他的教導和他的門徒,接著,你聰明的弟弟在我麵前揮動著他緊握的拳頭,表示那三個都是來自一個整體的領悟。”隨後,流浪者走了。

過了一會兒,弟弟帶著一副痛苦的樣子跑進來。

“我知道你贏了那場辯論。”哥哥說。

“沒什麼贏的,”弟弟說,“那個流浪者是個非常粗魯無禮的人。”

“噢?”哥哥說,“告訴我那場辯論的主題。”

“嗨,”弟弟說,“當他看見我時,他伸出一個手指頭侮辱我隻有一隻眼睛。但因為他是一個新來的人,我想還是禮貌些,所以我伸出兩個手指,祝賀他有兩隻眼睛。這時,這個無禮的壞蛋伸出了三個手指,表示我們兩個隻有三隻眼睛。所以我氣瘋了,威脅地用拳頭想打他的鼻子——所以他走了。”

哥哥笑了。

此時隻有一笑方了。

會心會意,禪意如盛開的花朵。

此時無聲勝有聲

曾會學士與珊禪師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學士外出,偶然遇到了雪竇禪師,於是他就寫了封介紹信給雪竇,讓他到靈隱寺去找珊禪師,並說珊禪師一定會照顧他的。雪竇禪師欣然接受,然後拜別,雲遊去了。

這一別就是三年。曾會學士因為公事,來到了靈隱寺。他突然想起了三年前曾介紹過雪竇禪師來這裏,於是便問珊禪師:“雪竇禪師現在怎麼樣了?”

珊禪師疑惑地說:“沒有這個人呀!是不是搞錯了?”

曾會學士說:“怎麼會錯呢?我親自介紹他來的!”

珊禪師十分為難,派人在寺中的上千僧眾中尋找了個遍,可是找了一上午,也沒有找到這個人。

曾會學士說:“你還記得拿我介紹信的那個人嗎?”

珊禪師搖搖頭說:“沒有啊!我從來沒有收到過你寫的介紹信呀!”

珊禪師看學士那麼著急想找到這個人,於是便和學士一起去找,可是找遍了每一個地方,就是不見雪竇禪師的蹤影。直到天快黑的時候,才在一個很破的屋子的角落裏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雪竇禪師。

曾會學士大喜地喊道:“雪竇禪師!”

雪竇見是曾會學士,也感到十分驚喜,他與珊禪師各自作禮。珊禪師一見雪竇禪師就看出他將來一定會有不一般的造化。

各自寒暄了一陣,曾會學士問道:“三年前我親筆寫的介紹信你給丟了嗎?為什麼不給珊禪師看呢?害得你住這樣的房子!”

雪竇禪師從衣袖裏取出原封未動的介紹信還給曾會,說道:“我隻是一個雲遊的和尚,沒有什麼渴求,為什麼要請人介紹呢?”

不少人在春風得意時都極易喜形於色,誇耀自己;身處高位乃至認識一個身處高位的朋友,都易頤指氣使、妄自尊大、目中無人。這種唯恐天下人不知的彰顯心理不知害了多少人。保持低調行事作風的人恰恰相反,他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顯山露水,不願意讓別人看到自己高出於人的那一麵,也往往能創造出出人意料的輝煌。這正是所謂的“在不顯不露中出頭”,這真是一種極其高明的人生境界。

3.大愛無言

大愛無疆,真愛無言。內心最純潔的愛猶如天籟之音,讓人如癡如醉,沉浸其中,而難以用言語表達。

大愛無言

礦工下井刨煤時,一鎬刨在啞炮上。啞炮響了,礦工當場被炸死。因為礦工是臨時工,所以礦上隻發放了一筆撫恤金,從此就不再過問礦工妻子和兒子以後的生活。

悲痛的妻子在喪夫之後,麵對的是來自生活上的壓力。她無一技之長,隻好收拾行裝準備回到那個閉塞的小山村去。

那時礦工所在隊的隊長找到了她,告訴她說礦工們都不愛吃礦上食堂的早飯,建議她在礦上支攤兒,賣點早點,一定可以維持生計。礦工妻子想了一想,便點頭答應了。於是一輛平板車往礦地上一支,餛飩攤兒就開張了。8毛錢一碗的餛飩熱氣騰騰,開張第一天就一下來了12個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吃餛飩的人越來越多,最多時可達二三十人,而最少時從未少過12個人,而且風霜雨雪,從不間斷。時間一長,許多礦工妻子都發現自己的丈夫養成了一個雷打不動的習慣:每天下井之前必須吃上一碗餛飩。妻子們百般猜疑,甚至采用跟蹤、質問等種種方法來探求究竟,結果均一無所獲。直到有一天,隊長刨煤時被啞炮炸成重傷。彌留之際,他對妻子說:“我死之後,你一定要接替我每天去吃一碗餛飩。這是我們隊12個兄弟的約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們不幫誰幫。”從此以後每天的早晨,在眾多吃餛飩的人群中,又多了一位女人的身影。來去匆匆的人流不斷,而時光變幻之間唯一不變的是不多不少的12個人。

時光飛逝,當年礦工的兒子長大成人。而他飽經苦難的母親兩鬢斑白,卻依然用真誠的微笑麵對著每一個前來吃餛飩的人。那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與善良。

更重要的是,前來光臨餛飩攤兒的人,盡管年輕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但從未少過12個人。穿透十幾年歲月滄桑,依然閃亮的是12顆金燦燦的愛心。

十幾年的滄桑歲月,愛一直在持續,沒有言語,隻有一致的行動。這種愛是平凡的,無聲的,也是天地之間最大的愛。

用心演繹快樂之曲

50多年前,美國知名小提琴家梅紐因到日本演出,聽說有一個擦鞋童為了聽他的音樂會,想方設法湊錢買了一張最便宜的票。謝幕後,梅紐因穿越了貴賓席上的社會名流的盛情簇擁,徑直來到低檔席,找到了那位擦鞋童,輕輕地問他需要什麼幫助。孩子羞怯地說:“我什麼都不需要,隻想聽聽你的琴聲。”

流下淚水的梅紐因,一把摟住衣衫襤褸的孩子,把心愛的小提琴送給了他。

轉眼間,30年過去了。當梅紐因再度訪日演出時,又憶起了當年的情景,他想方設法找到了在一家貧民救濟院工作的小知音。梅紐因得知,30年來盡管小知音的生活清貧、坎坷,卻多次決然地拒絕了想以高價購琴的人。這次會麵,他仍和第一次一樣回答梅紐因:“我什麼也不需要,隻想聽聽你的琴聲。”梅紐因默默地接過那把闊別30年的舊琴,奏起當年的那支舊曲,所有在場的人無不落淚。

遠隔時空,我們無法聽到梅紐因的琴聲,卻能夠用心演繹那支曲子,在人們共享的美好時光裏,依然那麼動人。

三、審美境界:善於發現世間之美

人的審美追求,在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與實現人的發展,在於促進和諧發展,創建和諧世界;在於使這世界因為有我而變得更加美好。很難想象,一旦失去美,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子。

1.美是一種欣賞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一個欣賞別人的人,也會贏得別人的欣賞。”可見,欣賞是一種理解和溝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欣賞,也是一種激勵和引導,可以使人揚長避短,更健康地成長和進步。

有修養的心靈

要評判美,就要有一顆有修養的心靈。

自古以來,世人對何為美就爭論不休,而禪者主張美在內心。

有位女施主家境很富裕,無論是財富、地位、能力、權力,還是漂亮的外表,都沒有人能夠比得上她。但她卻鬱鬱寡歡,連個可以談心的人也沒有。於是她就去請教無德禪師,詢問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及贏得別人的喜愛。

無德禪師告訴她:“你能隨時隨地和各種人合作,並具有和佛一樣的慈悲心懷。講些禪話,聽些禪音,做些禪事,用些禪心,那你就能成為有魅力的人了。”

女施主聽後,發問:“禪話怎麼講呢?”

無德禪師回答:“禪話,就是說歡喜的話,說真實的話,說謙虛的話,說利人的話。”

女施主又問:“請問禪音怎麼聽呢?”

無德禪師回答:“禪音就是化一切音聲為微妙的音聲。把辱罵的音聲轉為慈悲的音聲,把誹謗的音聲轉為幫助的音聲,哭聲鬧聲、粗聲細聲,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禪音了。”

女施主再問:“那請問禪事怎麼做呢?”

無德禪師回答:“禪事就是布施的事、慈悲的事、服務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進一步問:“禪心怎麼用呢?”

無德禪師回答:“禪心就是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女施主從此以後,一改從前的驕氣,在人前不再誇耀自己的財富,不再自恃美麗。對人總是謙恭有禮,對眷屬尤能體恤關懷,不久就被稱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在上帝的一切創造物中沒有比人的心靈更美、更好的東西了。

漏水灑芬芳

印度有一個人,住在山坡上。家裏用的水得到山坡下一條小溪邊去挑上來,天天挑,習慣了也不覺得太吃力。印度人挑水用兩個瓦罐,有一個買來時就有一條裂縫,而另一個完好無損。完好的水罐總能把水從小溪邊滿滿地運到家,而那個破損的小罐走到家裏時,水就隻剩下半罐了,另外一半都漏在路上了。因此,他每次挑水挑到家都隻有一罐半。這樣一天天過去,過了兩年,那隻完好的水罐不僅為自己的成就,更為自己的完美而感到驕傲。但那個可憐的有裂縫的水罐,則因為自己天生的裂縫而感到十分慚愧,心裏一直很難過。

兩年後的一天,有裂縫的水罐在小溪邊對用它挑水的那個印度人說:“我為自己感到慚愧,我總覺得對不起你。”

“你為什麼感到慚愧?”挑水人問。

“過去兩年中,在你挑水回家的路上,水從我的裂縫滲出,我隻能運半罐水到你家裏。你花去了挑兩罐水的氣力,卻沒有得到你應得的兩滿罐水。”水罐回答說。

挑水人聽水罐這樣說,心裏很難過,他同情地對它說:“在我回家的路上,我希望你注意,留神看看小路旁邊那些美麗的花兒。”

當他們上山坡時,那個破水罐看見太陽正照著小路旁邊美麗的鮮花,這美好的景象使它感到快慰。但到了小路的盡頭,它仍然感到傷心,因為它又漏掉了一半的水,於是它再次向用它挑水的人道歉。但是挑水人卻說:

“難道你沒有注意到,剛才那些美麗的花兒隻長在你這一邊?那是因為我早就已知道你有裂縫,我是在利用你的裂縫。我在你這邊撒下了花種,每天我們從小溪邊回來的時候,從你裂縫中滲出的水就澆灌了花苗。這山上的小路很多,卻不見有第二條小路像我們這條小路這樣,有一邊是開滿了鮮花的,不是嗎?”

挑水人以一顆博愛浪漫的美好心靈,不嫌棄有裂縫的水罐,利用它的裂縫,令小路上開滿了鮮花。

無論生活把什麼樣的東西賜予給你,你都能用一顆詩意與美的心靈,去發現美,創造美。美的神奇力量來自於自己的心靈。隻要你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那麼無論你的人生遭遇什麼樣的情況,你都能夠讓它煥發光彩。

充內形外之謂美

生命本身是美麗的,“充內形外之謂美”。人的美麗可愛,不僅僅是由於他的容貌,更取決於他的精神麵貌。正如托爾斯泰所說的格言:“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一個品質高尚的人,永遠是年輕美麗的。心靈是美的,自然而然會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來。德行之美比容顏之美更美。下麵就是佛祖評論何謂美的故事:

有個財主有七個女兒,個個花容月貌。每當家裏來了賓客,財主總要把女兒們叫出來展示一番。他最想聽到的就是客人們的讚歎聲,而實際上也確實這樣。

有一天,來了個客人,財主照樣讓他看自己的女兒,然後問他:“我的女兒們美嗎?”

那個人說:“這樣吧,您讓她們穿上盛裝,去各地街上行走。如果每個人都說她們美,我就給您五百兩黃金;隻要有一個人說不美,您就輸給我五百兩黃金。您看怎麼樣啊?”

財主欣然同意了。於是,他帶著女兒們在各地遊走,每個人都說他的女兒們漂亮。眼看五百兩黃金就要到手了,財主又帶她們來見佛祖,得意洋洋地問:“佛祖,你說我的女兒們美嗎?”

佛祖不屑地答道:“不美!”

財主很不高興,問:“城裏的每個人都說她們美,怎麼就你一個人說不美呢?”

佛祖回答:“世人看的是麵容,而我看的是心靈。我認為,身能不貪錢財,口能不說惡言,意能不起邪念,這樣才是美!”

財主聽了佛祖的話,灰溜溜地走了。當然,他也輸了五百兩黃金。其實,那個和他打賭的人正是佛祖的弟子,他知道佛祖是怎樣看待美的,而到佛祖這裏來是他為財主安排的最後一站。

太喜歡聽到別人的讚美,連美也變成庸俗。應該學會把心靈的美看得比形體的美更珍貴。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不易保存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心靈結合起來,隻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2.人間之美無處不在

人間之美無處不在,關鍵看你有沒有發現美的眼睛。

美麗的生活需要用心去發現

一個對生活極度厭倦的絕望少女,她打算以投湖的方式自殺。在湖邊她遇到了一位正在寫生的畫家,畫家專心致誌地畫著一幅畫。少女厭惡極了,她鄙薄地睨了畫家一眼,心想:幼稚,那鬼一樣猙獰的山有什麼好畫的!那墳場一樣荒廢的湖有什麼好畫的!

畫家似乎注意到了少女的存在和情緒。他依然專心致誌、神情怡然地畫,一會兒,他說:“姑娘,來看看畫吧。”

她走過去,傲慢地睨視著畫家和畫家手裏的畫。

然而少女卻被吸引了,竟然將自殺的事忘得一幹二淨。她真是沒發現過世界上還有那樣美麗的畫麵——他將“墳場一樣”的湖麵畫成了天上的宮殿,將“鬼一樣猙獰”的山畫成了美麗的、長著翅膀的女人,最後將這幅畫命名為“生活”。

少女的身體在變輕,在飄浮,她感到自己就是那嫋嫋婀娜的雲……

良久,畫家突然揮筆在這幅美麗的畫上點了一些麻亂的黑點,似汙泥,又像蚊蠅。少女驚喜地說:“星辰和花瓣!”

畫家滿意地笑了:“是啊,美麗的生活是需要我們自己用心發現的呀!”

生活的美與醜,全在我們自己怎麼看。如果你將心中的醜陋和陰暗麵徹底放下,然後選擇一種積極的心態,懂得用心去體會生活,就會發現,生活處處都美麗動人。

肥皂泡裏看到彩虹

《我希望能看見》一書的作者彼紀兒·戴爾是一個幾乎瞎了50年之久的女人,她寫道:“我隻有一隻眼睛,而眼睛上還滿是疤痕,隻能透過眼睛左邊的一個小洞去看。看書的時候必須把書本拿得很貼近臉,而且不得不把我那一隻眼睛盡量往左邊斜過去。”

可是她拒絕接受別人的憐憫,不願意別人認為她“異於常人”。小時候,她想和其他的小孩子一起玩跳房子,可是她看不見地上所畫的線,所以在其他的孩子都回家以後,她就趴在地上,把眼睛貼在線上瞄過去瞄過來。她把她的朋友所玩的那塊地方的每一點都牢記在心,不久就成為玩遊戲的好手了。她在家裏看書,把印著大字的書靠近她的臉,近到眼睫毛都碰到書本上。她得到兩個學位:先在明尼蘇達州立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再在哥倫比亞大學得到碩士學位。

她開始教書的時候,是在明尼蘇達州雙穀的一個小村裏,然後漸漸升到南德可塔州奧格塔那學院的新聞學和文學教授。她在那裏教了13年,也在很多婦女俱樂部發表演說,還在電台主持談書和作者的節目。她寫道:“在我的腦海深處,常常懷著一種怕完全失明的恐懼,為了克服這種恐懼,我對生活采取了一種很快活而近乎戲謔的態度。”

然而在她52歲的時候,一個奇跡發生了。她在著名的梅育診所施行了一次手術,使她的視力提高了40倍。一個全新的、令人興奮的、可愛的世界展現在她的眼前。

她發現,即使是在廚房水槽前洗碟子,也讓她覺得非常開心。她寫道:“我開始玩著洗碗盆裏的肥皂泡沫,我把手伸進去,抓起一大把肥皂泡沫,我把它們迎著光舉起來。在每一個肥皂泡沫裏,我都能看到一道小小彩虹閃出來的明亮色彩。”

讓我們去審視和捫問自己的心靈,能否像彼紀兒·戴爾那樣在肥皂泡沫中看到彩虹?生活中的陰雲和不測、不知會使多少人活在自怨自艾的邊緣,許多人早已習慣了用抱怨和悲傷去迎接生命的各種遭遇。由於自身內心世界的陰晦,使得原本明朗的生活變得泥濘而毫無希望。

3.霧裏看花之美

簾外,晨霧籠罩,一派山巒景象;湖麵,漁舟唱晚,飄零一葉扁舟。朦朦朧朧,隱隱約約,美盡在不言之中。

適當的距離才是美

有些人會有這樣的體會,當較遠距離看一朵花時,會感覺很美,當靠近了再看,便會發現其中一些瑕疵,覺得不再美了。這讓人不由得想起一句耐人尋味的話:“距離產生美。”然而,趙本山的小品裏又講:“距離有了,美沒了。”怎樣才能維持自己眼中的美呢?關鍵在於距離適中。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孔子認為女子與小人最難辦了,對她太愛護、太親近了,她就恃寵而驕,讓你無所適從,動輒得咎;對她疏遠一些,她又怨恨你。南懷瑾先生說,其實,孔子說的不僅僅是女人,還包括小人。而世界上的男人,夠得上資格免刑於“小人”罪名的,實在是少之又少。因此,聖賢這一句話,實際上包括了生活中大多數平凡男女,它指出了人際交往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即距離問題。

“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如何保持人際交往中的美好印象,如何讓人際關係永遠處於美的階段呢?有一個辦法:懂得保持適當的距離,既不過於接近,又不過於疏遠。很多時候,就情感而言,一定的距離能帶來極大的美感。

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是一對相互愛慕而又從未見過麵的戀人。梅克夫人是一位酷愛音樂、有一群兒女的富孀。她在柴可夫斯基最孤獨、最失落的時候,不僅給了他經濟上的援助,而且在心靈上給了他極大的鼓勵和安慰。她使柴可夫斯基在音樂殿堂裏一步步走向頂峰。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第四交響曲》和《悲愴交響曲》都是為這位夫人所作。

他們不想見麵的原因並非他們兩人相距遙遠;相反,他們的居住地僅一片草地之隔。他們之所以永不見麵,是因為他們怕心中的那種朦朧的美和愛在見麵後被某種太現實、太物質的東西所代替。

不過,不可避免的相見也發生過。那是一個夏天,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本來已安排了他們的日程:一個外出,另一個決定留在家裏。但是這一次,他們終於在計算上出了差錯,兩個人同時出來了,他們的馬車沿著大街漸漸靠近。當兩駕馬車相互錯過的時候,柴可夫斯基無意中抬起頭,看到了梅克夫人的眼睛。他們彼此凝視了好幾秒鍾,柴可夫斯基一言不發地欠了欠身子,梅克夫人也同樣表示了一下,就命令馬車夫繼續趕路了。柴可夫斯基一回到家就寫了一封信給梅克夫人:“原諒我的粗心大意吧!維拉蕾托夫娜!我愛你勝過其他任何一個人,我珍惜你勝過世界上所有的東西。”

在他們的一生中,這是他們最親密的一次接觸。

真正的情誼是心靈的默契和情感上的升華。有時候,要使情感保持美豔動人,便要彼此拉開一定的距離,在交往中和對方保持合適的距離。愛情如此,其他的人際交往亦是。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自己的一片私密天空,人與人之間距離過近,就容易侵入這片禁區,從而引起衝突,造成隔閡。有時或許隻是因為一件小事,卻可能已埋下了破壞性的種子。人與人關係過遠,就會慢慢從自己的生活中將對方剝離,最後形同陌路人,錯失生活中的諸多美好情感。維持人際關係的最好辦法是往來有節,表達適當的關懷,但並不過度幹涉,保持一種恰當的距離。

美是心境

俞仲林是中國著名的國畫畫家,擅長畫牡丹。

一天,某政要慕名買了一幅他親手所繪的牡丹,回去以後,很高興地將此畫掛在客廳。

政要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為這朵花沒有畫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貴,缺了一邊,豈不是“富貴不全”嗎?

政要一看也大為吃驚,認為牡丹缺了一邊總是不妥,拿回去預備請俞仲林重畫一幅。俞氏聽了他的理由,靈機一動,告訴這個買主,牡丹代表富貴,所以缺了一邊,不就是“富貴無邊”嗎?

政要聽了俞氏的解釋,高高興興地捧著畫回去了。

美還是不美,許多時候隻在於你的一念之間。

想象生出恬靜心房

人們為自己尋找退避之所:鄉間、海邊、山上的房子,我們也一定非常希望得到這樣的房子。然而一個人想退到更安靜、更能免於困擾的地方,莫過於退入自己的靈魂之中,特別是沉靜在平靜無比的思維裏。

內心的恬靜房子,是用想象力建造而成的,它的功能就像消除心理壓力的一間廂房一樣。它能消除我們的憂慮與壓力,使我們精神煥發,而能更充分地準備應付未來發生的事情。

相信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恬靜的中心,從不受外界的影響。像輪軸的數學中心點一樣,永遠保持固定不動。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去發掘這個內心安靜的中心點,並且定期地退到裏麵去休息、靜養,重整活力。

進入這個寧靜中心的最好方法,是用想象力建造一間心理的小房間,用我們最恬靜、最清新的一切材料來裝潢它:或是美麗的風景,如果我們喜歡繪畫;或是一冊我們喜愛的小詩,如果我們喜歡詩歌;牆上的顏色是我們所喜歡、愉悅的顏色,但是應該選擇寧靜色彩的淡藍色、淺綠、黃色、金色。這間房間的裝潢要簡潔而不紛亂,要幹淨且井然有序。簡單、安靜、美麗是三個主要的方針。這間房間要有安樂椅,從小窗望出去可以看到美麗的海灘,可以看到拍擊海灘又退回去的海浪。但是我們聽不到聲音,因為我們的房間很靜。

無一物中無盡藏

佛陀在靈山會上,出示手中的一顆隨色摩尼珠,問四方天王:“你們說說看,這顆摩尼珠是什麼顏色?”

四方天王看後,各說是青、黃、紅、白等不同的色澤。

佛陀將摩尼珠收回,張開空空的手掌,又問:“那我現在手中的這顆摩尼珠又是什麼顏色?”

四方天王異口同聲說:“世尊,您現在手中一無所有,哪有什麼摩尼珠呢?”

佛陀於是說:“我拿世俗的珠子給你們看,你們都會分別它的顏色,但真正的寶珠在你們麵前,你們卻視而不見,這是多麼顛倒啊!”

佛陀的手中雖然空無一物,但就像蘇東坡的詩句所說:“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正因為“空無”,所以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4.殘缺之美也是美

極少有人認為自己的人生是完美的。

法國詩人博納富瓦說:“生活中無完美,也不需要完美。”

不完美是真完美

很多時候,人生並不是因為擁有而幸福;相反,卻是因為失去才變得美麗。人生雖然不夠完美,卻異常精彩。人生也正是因為這許多的缺憾而使得未來有了無限的轉機,增添了無限的可能性。

人生的缺憾也是一種美。沒有缺憾,生活就會變得單調乏味。亞曆山大大帝因為沒有可征服的土地而痛哭;喜歡玩牌者若是隻贏不輸就會失去打牌興趣……正如西方諺語所說:“你要永遠快樂,隻有向痛苦裏去找。”你要想完美,也隻有在缺憾中去尋找。

中國台灣作家劉墉先生寫過這樣一則故事:

他有一個朋友,單身了半輩子,快五十歲了,突然結了婚,新娘跟他的年齡差不多,徐娘半老,風韻猶存。隻是知道的朋友都竊竊私語:“那女人以前是個演員,嫁了兩任丈夫都離了婚,現在不紅了,由他撿了個剩貨。”不知道是誰把話傳到了他朋友耳裏!

有一天,朋友跟劉墉出去,一邊開車,一邊笑道:“我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就盼著開奔馳車,沒錢,買不起。現在呢,還是買不起,買了這輛二手車。”他開的確實是輛老車,劉墉左右看著說:“二手?看來很好哇!馬力也足。”

“是啊!”朋友大笑了起來,“舊車有什麼不好呢?就好像我太太,前麵嫁了個四川人,又嫁了個上海人,還在演藝圈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場麵見多了。現在,老了,收了心,沒了以前的嬌氣、浮華氣,卻做得一手四川菜、上海菜,又懂得布置家。說句實在話,她真正最完美的時候,反而被我遇上了。”

“你說得真有道理。”劉墉說,“別人不說,我真看不出來,她竟然是當年的那位豔星。”

“是啊!”他拍著方向盤說道,“其實想想自己,我又完美嗎?我還不是千瘡百孔,有過許多往事、許多荒唐事?正因為我們都走過了這些,所以兩個人都成熟了,都知道讓了,都知道忍了,這不完美正是一種完美啊!”

是的,不完美正是一種完美!

殘缺之美才是真正驚心動魄的美。欣然接受缺陷,才能發現隱秘之處的幸福,才是真正的美。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憾。隻有帶著缺憾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便不會去苛求自己的人生,也不會去苛求他人。

錯落有致顯生動

弘一法師出身豪富,沉醉藝術,享受過佳公子的風流,探嚐過大法師的滋味,在世俗人眼中人生不可謂不完美。可他自己卻從沒有這種“完美”的感覺。

他花甲之年在一次講演中感慨道:“……啊!再過一個多月,我的年紀要到六十了。像我出家以前,無慚無愧,埋頭造惡,所以到現在所做的事,大半支離破碎,不能圓滿,這個也是理所當然……”

才女張愛玲曾經提到人生有三件憾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鰣魚細嫩鮮美,海棠嬌美非常,《紅樓夢》更是一唱三歎的絕品——這些美好的東西,偏偏都是不完美的。完美,唯有完整無缺,才能達到極致之美。多少年來,完美一直為人所孜孜追求,遺憾的是,至今為止還沒有聽誰說過已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輝煌的人生,也會有陰影陪襯,雖然不夠完美,但卻異常精彩。人生也正是因為這許多的缺憾才使得未來有了無限的轉機、無限的可能性。生命就像是一首高低起伏的樂章,高低錯落才會顯得生動而鮮活。

人生劇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當你感到了缺憾,你就體驗到了人生五味,你便擁有了完整人生——從缺憾中領略的完美人生。

四、自然境界:心中有天籟,但奏無弦琴

當年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一悟成佛,自古以來,無數佛門大師的開悟得道無不是得益於大自然的啟示。“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就是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容納了佛法的博大精妙,時時開導人們修習佛法,悟得人生的歡樂之道。

1.雲在青天水在瓶

“雲在青天水在瓶”,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要用任何語言來描述,就是這麼不可思議。禪的路標需要文字,就好像旅行需要地圖,但地圖絕對不是旅行。

文字敲不開禪門

一則禪宗公案這麼說:

有人問文益禪師:“什麼是第一義?”

文益說:“我如果告訴你,就是第二義。”

文益禪師在這裏所表達的就是,禪是不可說的,不但不可說,甚至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人的思維和語言文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禪是超越思維和語言的領域的,因此,禪不能用語言來表達,不能用思維來思考。

文字隻是一塊敲門磚,但是它敲不開禪門。

六祖原來不識字

有一次,慧能禪師在別人家裏借宿,中午休息的時候,忽然聽見有人在念經,慧能傾身細聽,感覺有些不對,於是來到那個念經人的身旁,問道:“你常常誦經文,是否了解其中的意思?”那個人搖搖頭說:“有一些實在難懂。”

慧能就把那個人剛才朗誦的部分為他做了詳細的解釋:“當我們在虛名浮譽的煙灰裏老去,滿頭白發的時候,我們想要什麼?當生命的灰燼將熄滅,心跳與呼吸即將停止的時候,什麼是我們最後的期盼?當墳墓裏的身體腐爛成屍骸,塵歸塵,土歸土,生命成為毫無知覺的虛空之後,我們在哪裏?”

一時間,天清地明,那個人混沌頓開,似乎隱約看見了生命的曙光。

那個人驚異地問慧能佛經上幾個字的解釋,慧能大笑,說道:“我不認識字,你就直接問我意思吧!”

那個人聽了他的話感到十分吃驚,說道:“你連字都不認識,怎麼能夠了解意思呢?怎麼能夠理解佛理呢?”

慧能笑著說:“諸佛的玄妙義理,和文字沒有關係。文字隻是工具,理解靠的是心,是悟性,而不是文字。騎馬的時候,不一定必須要有韁繩,那是給那些初學者準備的,一旦入門,就可以擺脫韁繩,到想去的地方自由馳騁。”

的確,禪到極處,不必談禪。這時,所有的語言、文字、思維都是多餘的了。

雲在青天水在瓶

唐代朗州太守李翱非常向往藥山惟嚴禪師的德行,一天,他特地親自去參謁,巧遇禪師正在山邊樹下看經。雖知太守來,但仍無起迎之意,侍者在旁提示,仍然專注於經卷上。

李太守看禪師這種不理睬的態度,忍不住怒聲斥道:“見麵不如聞名!”

說完便拂袖欲去,惟嚴禪師至此,才冷冷說道:“太守何得貴耳賤目?”

短短一句話,李太守為之所動,乃轉身拱手致歉,並問道:“如何是道?”

惟嚴禪師以手指上下說:“會嗎?”

太守搖了搖頭說:“不會。”

惟嚴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太守聽了,欣然作禮,隨述偈曰:“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鬆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惟嚴禪師形象地給太守點出了修道見道的境界,“雲在青天水在瓶”,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雲在飄,水在瓶子裏,擺在桌上,一個那麼高遠,一個那麼淺近,這就是境界。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確,心的修持達到了哪種境界,我們的人生境界就有多麼開闊。

2.青山綠水處處明

生活在世俗紛擾的世界裏,我們在現實的爾虞我詐中多了一些虛偽,在勾心鬥角中多了一些狡詐,在世態炎涼中多了一些冷漠……走過的歲月愈多,累積的足印愈深,愈想抓住過去曾有的無邪。

泥蓮花,色自香

宋代詩人周敦頤在他的《愛蓮說》一文中將蓮花大加讚賞,稱其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並將蓮喻為花之君子。

弘一法師在他的一把扇子的扇麵上畫了一朵白蓮,然後題詞解釋道:

隻緣塵世愛清姿,蓮座現身月上時。

菩薩盡多真麵目,凡間能有幾人知?

而蓮也確實具有許多高潔的特質:

其根如玉,不著諸色;

其莖虛空,不見五蘊;

其葉如碧,清自中生;

其絲如縷,綿延不斷;

其花莊重,香馥長遠;

不枝不蔓,無掛無礙。

蓮子更是一片苦心如佛心,諄諄教人心生清涼,往生淨土。

佛是人,人也是佛。隻因我們執著於妄想,因此常常迷失自我,如同淤泥。但自性如古蓮子,千年之後,仍舊能開出香氣如故的蓮花。

無量佛如蓮;無邊佛法如蓮;人亦當如蓮。

弘一法師在塵世時,因愛老法師“月上時”的髯隨風飄的清姿,毅然出家,做了和尚。“隻緣塵世愛清姿,蓮座現身月上時”句,是他出家過程的真實寫照。而“菩薩盡多真麵目,凡間能有幾人知”則是弘一法師修行多年的體會。對於他自己來說,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一舉一動,不過真性流露而已,再平常不過了。但在平常的人看來,高僧的舉止,高深莫測。

趙樸初很喜歡這首偈,因為它反映了弘一法師“出汙泥而不染”的境界。

趙樸初在《佛教常識答問》裏說,近代中國佛教自清末楊仁山居士倡導以來,以律學名家,戒行精嚴,緇素皈仰,薄海同飲者,當推弘一法師為第一人。

蓮花並沒有選擇在最幹淨的地方開花,而是選擇了在淤泥中紮下根來,選擇了最需要它的地方。但願這世間人人都有一顆如蓮花一般純潔的心,這也正如身披袈裟的喇嘛所說:這其實是一顆無塵的心,它要用自己的堅毅換來一方的祥和,每個生命都以洗盡欲念的純真,給你聖潔的啟示,吉祥如意的祝福。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腳踏蓮花;普渡眾生的佛為了參悟人生的真諦,也總是坐於蓮座之上。多少年來,蓮與佛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多麼透徹,多麼博大,讓人肅穆,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心離瓶中鵝

唐朝時期,宣州刺史陸亙大夫心中有個疑問,成天憂心忡忡夜不能寐,於是前來向南泉禪師求教。

陸亙問道:“請問禪師,有一個人在一個玻璃瓶中養了一隻小鵝,後來小鵝慢慢長大,無法從瓶子中鑽出來了,他想將鵝平安取出,又不想打碎瓶子。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您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南泉禪師麵無表情,突然大喝一聲:“陸大人!”

陸亙毫無防備,下意識地應了一聲。

南泉禪師哈哈一笑:“出來了!”

陸亙頓時大悟,臉上再無陰霾之色。

陸亙之所以困惑是因為他將自己的念頭裝進了他內心的瓶子,南泉禪師喊他的名字,他一答應,念頭就離開了瓶中鵝,心就自由了。心自由了,才可能以平常心去對待身邊的事物,才可能以超脫的目光去注視世間的無常。

千江有水千江月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禪師們在講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時,常會引用到這兩句話。天上的月亮隻有一個,照到地上的千萬條江河,每條河裏都有一個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晴空,如果沒有一點雲的話,整個天空,處處都是無際的晴天,所以“萬裏無雲萬裏天”。這是很好的境界,許許多多的學禪者都是因為這些境界而悟道的。

唐朝有一位江州刺史李渤,問智常禪師道:“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過分不懂常識,是在騙人吧?”

智常禪師聞言而笑,問道:“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當然!我豈止讀書萬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

“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都在這裏了!”

智常禪師道:“奇怪,我看你的頭顱隻有一個椰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莫非你也騙人嗎?”

心境是沒有界的,你的心靈就是一個小宇宙。真正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名詞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發了,天上地下,無所不知。這樣的境界非身臨其境者不能體會。

3.回歸自然的懷抱

大自然具有無窮無盡的美,大自然也是人類的知心朋友,在你失意空虛時,隻要你走進自然,感受它優美的風景,你的心很快就會愉快起來,並獲得無限的美的享受。

純潔天然之內心

赤子之心,指具有嬰兒一般純潔無瑕的內心。

人要永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這樣才能更好地體會生命的意義。《莊子》中有句話:“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意思是我們做人做事,要永遠保持剛剛出來的那個心情。譬如,年輕人剛出學校,都是滿懷希望與抱負的,但是在這個現實世界中時間長了,受到的挫折多了,艱難困苦也經曆多了,心便被汙染了,變壞了:本來很爽直的,不愛講話了;本來很坦白的,變得很虛偽了;本來有抱負的,變得窩囊了。因而我們自己要有獨立的造詣,自我的修養。如果我們有獨立的修養,無論在任何複雜的時代和環境裏,都可以“出淤泥而不染”,永遠保持最初純潔天然的心理狀況。這才是最高的修養,我們把它叫做“赤子般的初心”。

用一顆“赤子般的初心”去麵對世界,不做作,不逃避,能老實真誠地袒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必然會贏得別人的原諒。正如南懷瑾先生所說,“人之所以蒼老是由於受一切外界環境和自己情緒變化的影響,而保持著自己的初心,保持一顆質樸的童心,可以讓生命永遠保持健康,讓生命永遠保持青春。”童心是這個世界的原始本色,它不帶一點功利色彩。就像花兒的綻放,樹枝的搖曳,風兒的低鳴,蟋蟀的輕唱,它們任憑內心的召喚,是本性使然,沒有特別的理由。

於是,我們從心底渴望回歸,回歸生活的原始本色。那麼,去擁抱最真實的赤子情懷,保持心靈的純淨與天然,在質樸中處世,在質樸中做人,時刻保留一份孩子般的天真和無邪吧!

心中有天地

現在可以說是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同時也是個充滿苦痛的時代。尤其是都市裏的噪音及緊張的生活更令人難以忍受,如今這種情況甚至已擴散到了鄉村。

在一個夏天的下午,桑尼夫人與她的朋友到森林遊玩,到達之後,就暫時在優美的墨享客湖山上的小房子中休息。這裏位於海拔2500米的山腰上,是美國最美的自然公園。

在公園的中央還有一個寶石般的翠湖舒展於森林之中。墨享客湖就是“天空中的翠湖”之意,在幾萬年前地殼大變動時,造成了高高的斷崖。

她朋友的眼光穿過森林及雄壯的崖岬,輕移到丘陵之間的山石上,刹那間光耀閃爍、千古不移的大峽穀猛然照亮了她的心靈,這些美麗的森林與溝溪就成為滾滾紅塵的避難所。

那天下午,夏日混合著驟雨與陽光,乍晴乍雨,她和朋友全身濕淋淋的,衣服貼著身體,心裏開始有些不快,但是她們仍彼此交談著。慢慢地,整個心靈被雨水洗淨,冰冰涼涼的雨水輕吻著臉頰,霎時引起從未有過的新鮮快感,而亮麗的陽光也逐漸曬幹了衣服,話語飛舞於樹與樹之間,談著談著,靜默來到她和 朋友之間。

她們用心傾聽著四方的寧靜。當然,森林絕對不是安靜的,在那裏有千千萬萬的生物活動著,大自然張開慈愛的雙手孕育生命,但是它的運作聲卻是如此的和諧平靜,永遠聽不到刺耳的喧囂。

在這個美麗的下午,大自然用慈母般的雙手熨平她們心靈上的焦慮、緊張,一切都歸於和平。

當我們不由自主地走近大自然,被清爽的風吹著,嗅著花草的香氣,心情就會漸漸地開朗。欣賞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壯觀美景,感謝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寬廣胸襟,一切苦悶和陰影都會散去,心情會更加舒暢。

綠色中找尋安慰

大自然傳達詩意的感覺。凝視自然地形、色彩變化、地質構造,細嗅自然的香味,聆聽自然的聲音,我們可以獲得和大自然融合為一的感覺。讓眼睛看向遠方的地平線,我們就能放鬆生活的壓力。

適度地離開熙熙攘攘的塵囂世界,接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樂趣,也是品味生活的良好方式。

一對年輕美國夫婦在繁鬧的紐約市中心居住。時間一長,覺得生活就像一部運轉的機器,雖然總是在忙忙碌碌地轉著,但太千篇一律了,即使是那些花樣繁多的休閑娛樂項目,也像是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一樣,隻能滿足一時的胃口,過後很少會有餘香留下。於是,他們決定去鄉下放鬆放鬆。他們開車南行,到了一處幽靜的丘陵地帶,看見小山旁有個木屋,木屋前坐了一個當地居民。年輕的丈夫就問鄉下人:“你住在這樣人煙稀少的地方,不覺得孤單嗎?”

鄉下人說:“你說孤單?不!絕不孤單!我凝望那邊的青山時,青山給我一股力量。我凝望山穀,每一片葉子包藏著生命的秘密。我望著藍色的天,看見雲彩變幻成永恒的城堡。我聽到溪水潺潺,好像向我的心靈細訴。我的狗把頭靠在我的膝上,從它的眼中我看到忠誠和信任。有時我看見孩子們回家了,衣服很髒,頭發蓬亂,可是嘴唇上卻掛著微笑,叫我‘爸’。我覺得有兩隻手放在我肩上,那是我太太的手,碰到悲愁和困難的時候,這兩隻手總是支持著我。所以我知道上帝總是仁慈的。你說孤單?不!絕不孤單!”這絕對是一種最佳的回答。能懷著感恩的心態去品味一切,並和周遭的事物融為一體,喜悅和幸福的感覺便會在內心滋長。

下次當你凝視天際時,想象你眼睛的肌肉已釋放所有的緊張,想想如此一來對你有多好。如同風景畫中的人物,我們得用更寬廣的角度看自己,並調整我們看事情的角度。在古典浪漫時期,麵對大自然的渺小感幾乎是令人害怕的,今天我們對於戲劇性的瀑布或高聳的懸崖峭壁依然感到敬畏。即使在一個溫和平靜的風景中,我們看自己的方式不同了,我們的問題似乎顯得比較簡單,或許覺得昨天的事不過是幻象罷了。奇妙之事繼續發生:我們花越多時間在大自然美景中,就有越多的焦慮消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