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幫助兒童選擇合適的幼兒園
寶寶4歲該上幼兒園了,怎樣為孩子選擇好的幼兒園,是每個父母心中的大事。在為孩子選擇幼兒園之前,父母要了解以下一些情況:
(1)教師素質不容忽視
優秀的幼兒教師能夠提升家庭的教育功能。所以,在選擇幼兒園時,父母一定要深入考察幼兒園的師資力量和教師的綜合素質能力。有的父母認為老師年輕一些好,精力充沛,教學理念也先進;有的父母則認為年紀大的老師有經驗,教育孩子的尺度把握得比較好。其實,一支成熟的幼教隊伍,應該既有剛畢業的年輕老師,又有經驗豐富的中年老師,兩者互相取長補短,這樣才能共同促進孩子的成長。
幼兒園教師除了要有一定的資曆外,最重要的是對兒童盡責和有愛心,讓兒童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學習,以免產生“上學恐懼症”,影響學習成績。父母隻需到園內觀察教職員是否和藹可親、言談有禮,便可略知該園的教師素質了。每班師生的比例最好約在1:20,否則教師難以兼顧到每個孩子的個性需求。
(2)注意環境與安全問題
父母在選擇幼兒園時,環境、設施建設與安全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幼兒園的環境對兒童的學習情緒及性格培養影響很大。若幼兒園環境寬敞,老師和藹可親,兒童就能愉快學習,並培養出整潔、有禮的好品格。此外,活動空間也很重要。兒童是活潑好動的,寬闊的活動空間能讓兒童抒發情緒及精力,使身心健康地成長。
應該注意園方是否將每周的飲食安排表提供給父母,幼兒園是否定期對玩具、餐具和其他用品進行消毒,兒童是否有自己專用的茶杯、毛巾,除了遊戲及樓梯等設施的安全外,還應重點考察門衛把關是否嚴格,接送孩子時的交接措施是否完善。
(3)考察是否有活動教學
活動教學是以兒童為中心,老師定主題,然後通過遊戲、討論或小組活動來啟發孩子的創意,誘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父母要留意幼兒園的環境,教室裏是否掛滿了孩子們的傑作,是否設有家庭角等一些啟發幼兒創意的因素。
(4)“特色教學”不一定適合孩子
特色教學現在已經成為很多幼兒園的宣傳重點。目前父母比較重視藝術教育和雙語教育,許多父母認為,藝術和英語對今後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從小接受這種教育,才不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以雙語教育為例,大多幼兒園麵臨兩個問題:一是老師的雙語水平還達不到應有的標準;二是幼兒園的孩子接受與領會能力還比較弱,往往達不到教學所要求的水平。
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最重要的還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獨立能力,而不是過多地積累知識,但多數父母走不出這個誤區,總認為孩子學的越多越好,學的越早越好。
(5)了解幼兒園的收費標準
在選擇幼兒園之前,父母要清楚具體的收費標準。幼兒園因級、類不同,收費標準也不一樣。名牌幼兒園收費較高,一般是每年4000~6000元左右的捐資助學費,再加上每月的保育費、飯費、旅遊等費用,一年的花銷確實可觀。
(6)了解全托、日托的特點
全托的兒童與老師相處時間長,感情更容易建立,會比較獨立,係統學習的時間更多。但是全托的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少,不利於培養親子感情。
如果家庭條件許可,父母也有時間照顧孩子,還是建議入日托的幼兒園,讓孩子逐步適應幼兒園的新環境。
(7)家與幼兒園不宜過遠
如果幼兒園離家較遠,最好有校車接送,且車程不宜超過l小時。否則孩子會睡眠不足,精神疲憊。
(8)準備入園
幼兒園一般會在每年的9月份接收下一年適齡的學童。在此之前,部分幼兒園會通過各種方法和家長聯係孩子入園的問題。父母宜及早致電查詢心儀的幼兒園,索取相關資料、報名及麵試日期與形式,以及收費事宜,還可以到幼兒園門口去詢問幼兒父母對幼兒園的評價情況,增加對幼兒園的了解。
(9)了解麵試,順利入園
幼兒園一般會對報名的孩子進行麵試,提一些問題,一般是一些圍繞家庭成員、自己的喜好等方麵的問題,也會要求他們分辨物體的顏色、大小或形狀,以測試兒童的表達力與靈活性。因此,父母要在平時跟子女多交流,耐心解答孩子的問題,培養孩子具有一定的表達力,這樣在麵試的時候孩子就能從容應答。
當子女在麵試時因害怕而不肯說話時,父母要從旁耐心引導,通常園方不會阻止。父母千萬不要表現得不耐煩,甚至嗬斥孩子,否則他們哭起來就很難圓場了。而且園方也很看重父母的表現,如果父母表現得很糟糕,那孩子入學也就沒有多大希望了。
父母平時宜多帶孩子探訪親友,讓孩子單獨與親友共處,以訓練他們的應對技巧及膽量,這樣孩子無論是在麵試的時候,還是進入幼兒園過集體生活,都能盡快適應。
2.讓孩子為上幼兒園做好準備
為孩子做好上幼兒園的準備,有利於孩子輕鬆入園,早日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父母主要可做以下4方麵的準備:
(1)克服對父母或照料人的依戀
依戀是從6個月到1歲半的正常情感。寶寶在生活上天天與父母或照料人相處,與照料人在一起才有安全的感覺,一旦離開就會哭叫不安。在1歲半之後如果家長經常讓寶寶有機會同別的孩子玩耍,平時讓他有時間獨自玩耍,大人可以短暫離開,如到隔壁房間坐一會兒,使寶寶練習自己玩,寶寶能感到獨自玩耍的樂趣和同小朋友在一起的樂趣,漸漸習慣離開照料人。到兩歲之後,最好經常讓孩子參加一些兒童的短暫遊戲和短時間的學習,使寶寶能逐漸有1~2小時離開照料人的時間,到入幼兒園時就不會發生困難。如果不按計劃做準備,一旦突然入幼兒園離開親人,寶寶有被人遺棄的失落感。有些孩子哭鬧不安,不吃不睡以致影響健康。有些孩子為這些而生病,反反複複地多次重新適應,使孩子和家人都經受折磨,隻有提前有步驟地準備才能避免。
(2)兒童要有必要的自理能力
自己能吃飯,會上廁所自理,會穿上衣服和鞋襪。幼兒園孩子較多,工作人員不可能個個喂飯,也不可能逐個幫助上廁所,午睡起床時要自己穿上衣服和鞋襪。如果孩子不會自己幹,等著大人幫就易於著涼。孩子要有自由的表達能力,能講出自己的需要,如果自己不會開口,別人也不可能了解孩子的需求,寶寶會感到委屈。因此,準備讓寶寶入幼兒園一定要在寶寶每個年齡階段重視自理能力的培養,否則進入幼兒園時,臨時鍛煉就來不及了。
(3)培養兒童盼望上幼兒園的願望
經常告訴寶寶“長大了就上幼兒園,以後像大哥哥大姐姐那樣去上學,做個大孩子。”寶寶會走之後經常帶寶寶到附近的幼兒園看看,參觀幼兒園孩子們的活動,使寶寶產生羨慕之情。兩歲半左右,在遊戲中加入一種“上幼兒園”的遊戲。起初,媽媽當老師,寶寶當孩子,老師帶寶寶做操,帶寶寶“上課”,給寶寶講故事。後來讓寶寶當老師,給娃娃狗熊和小兔子等玩具“上課”講故事,做遊戲,寶寶會當得十分認真,會學媽媽的樣子對玩具說話。這些活動可以鍛煉寶寶學講話,守紀律,盼望上幼兒園。家裏人千萬不要說“如果你不聽話就送你上幼兒園”把幼兒園當成懲罰的場所,使寶寶害怕上幼兒園。
(4)替兒童找朋友
如果兒童準備進入附近的幼兒園,最好讓兒童事先認識家庭附近的小朋友。平時讓兒童同小朋友玩熟了,進入幼兒園時就有一個熟人。孩子突然進入一個陌生的世界,如果有一個小朋友是見過麵的,就會得到安慰。所以平時要帶寶寶去附近小朋友常去的地方玩玩,讓寶寶多交附近的小朋友,也是準備入幼兒園的工作之一,同時也要培養寶寶合群,享受群體樂趣。
3.順利實現從家到幼兒園的銜接
孩子進入幼兒園是第一次離開熟悉、親切的家庭環境,獨自麵對新的陌生環境。所以在此過程中,家長應采取適當的措施,幫助孩子繼續獲得安全感與自信心,鼓勵孩子培養探索的興趣,指導孩子建立與同伴之間的合作行為,這對孩子的社會性與人格健康來說是很重要的。
為了使孩子能夠順利進入幼兒園,家長需要做以下一些工作:
(1)讓孩子了解幼兒園
事先同幼兒園的老師約定時間,帶孩子參觀幼兒園。參觀時,應如同攜帶孩子逛公園或走親戚一般,於前一天告訴孩子,使孩子產生聯想,喚起孩子的美好向往。
(2)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孩子在幼兒園要從事簡單的自我服務,如搬椅子、抹桌子、上廁所以及辨認自己的東西等。因此,入園前就要教會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認識到自己的事必須自己做,別人的事要幫著做。
(3)教育孩子必要的知識
知道自己的名字、家長的名字、家庭地址、電話號碼、父母的工作單位,以及走路要靠右、過馬路走人行道、讓車等知識。
(4)密切配合老師
向老師如實介紹孩子的優點、缺點、個性特征以及興趣愛好等。
(5)入園的第一天,高高興興地去幼兒園
要按時起床,穿上新衣服,高高興興去上幼兒園;家長將孩子送到教室後,應迅速離開幼兒園,千萬不要呆在別的地方偷看或不放心,切忌重新走進幼兒園安慰孩子,以免讓孩子產生盼望父母陪著的依戀情緒。放學後,家長應按時接回孩子,不要提前在教室門口等待或東張西望。
(6)入園後,要防備“回潮”
孩子對幼兒園的生活可能暫時不習慣,懶著不肯上幼兒園,家長要頂住,一定要堅持每天按時送孩子去幼兒園。千萬不能因父母有事,或家中有事情,或來了客人,或孩子不想入幼兒園,就不送孩子去;否則“回潮”就難免。
4.對兒童分離時的大哭莫心痛
一旦父母離開,孩子就大哭不止的現象是很典型的分離性焦慮,是孩子常見的一種情緒問題。如果孩子在1歲之前出現了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的一種發展現象,即顯示了孩子對父母或者其他照看者健康的安全依戀。但是孩子2~3歲後,仍然表現出對與父母分離的敏感焦慮,則是一種情緒問題,這些孩子表現出對父母過分依戀,例如不願父母離開自己一會,不願意離開家,害怕自己一個人睡覺,不願去托兒所等,強製性分離甚至會造成孩子身體上的不適,如頭疼、惡心、嘔吐等。
分離焦慮伴隨著人的一生,成人可以很好地自我調節,但對4~5歲兒童而言,剛入幼兒園,麵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時,會本能地產生不安全感,看著父母離去,幼兒會產生心理倒退,認為“媽媽走了,再也看不見了。”更由於害怕與父母的分離而產生分離焦慮。
每一個兒童到了4歲都要經受這一考驗,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孩子都能夠勇敢闖過關。倒是有的家長心太軟,孩子不想上幼兒園,哭哭啼啼,便於心不忍,三天打雨兩天曬網,反而延長了孩子的適應期。
對兒童分離性焦慮的處理,可以從父母教育態度、方式以及家庭氣氛的改變來進行。
(1)要用良好的教育態度和方式
父母的精神健康狀況和性格會對孩子的焦慮產生較大的影響,如父母過分敏感、猶豫、多疑、缺乏自信等,就會將這些品質“傳染”給孩子。另外,父母在對待孩子時不能過分嬌慣、溺愛,若總是擔心孩子這孩子那,會使孩子產生依賴性;當然也不能對孩子管教太嚴,要求過高,壓力過大。應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
(2)維護良好的家庭氣氛
家庭氣氛應安全、寬鬆、和睦:父母之間和睦的氣氛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而緊張、擔心的氣氛會讓孩子對陌生的環境害怕,形成不良的心理品質。
(3)要用親切的語言對孩子進行安慰、勸導
讓孩子逐漸學會習慣和親人分開。父母切不可因為孩子的焦慮表現過分在意,特別是母親。如果麵對孩子的分離焦慮表現得比孩子還要焦慮,對孩子的分離焦慮會起到強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