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讓學齡前兒童適應幼兒園生活(2 / 3)

(4)要“狠心”、理智

家長要相信,孩子上幼兒園、進入兒童小社會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所以要歡天喜地地帶孩子入園,當孩子抱著你的脖子央求:“媽媽,我不上幼兒園,我要回家。”時,你首先不要掉眼淚,也不必許諾:“媽媽第一個來接你。”孩子對大人的態度是非常敏感的,你的不堅強會傳染給他,更令他覺得上幼兒園是一件痛苦的事。不可以妥協,不必中途來看望。相信孩子的適應能力。

(5)要盡可能地讓老師了解孩子

比如孩子的自理能力怎樣,有哪些習慣、愛好,告訴老師孩子的乳名等,老師心裏有了底,就可以有針對性地照顧和教育孩子,也可以幫助孩子盡快地適應老師。

(6)要多和孩子聊聊幼兒園的事,多和老師聯係

當你知道孩子在你走後隻哭了一會兒,你可以向孩子表達你的欣慰之情:“老師說過,奇奇隻哭了1分鍾,媽媽知道奇奇是個勇敢的孩子。”和孩子聊聊他的午餐,聊聊其他的小朋友,強化孩子與幼兒園的積極聯係。

一般而言,隻要堅持送,孩子一兩個星期就可以適應幼兒園生活了。

5.讓兒童喜愛幼兒園的生活

兒童上幼兒園是離開家庭走向社會的關鍵一步。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後,需要改變以往的生活習慣,不能像在家裏一樣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必須服從老師,也不能獨占玩具,睡覺、吃飯、排便等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變化。家長如果能夠巧妙地運用這種變化,來開導、激發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就能使其在心理上、行為上提高一步。相反,如果家長忽視了這種變化,特別是在家裏驕縱任性、依賴性強的孩子到幼兒園後會遇到許多困難。不願意上幼兒園的孩子有許多原因,家長應仔細觀察分析,找出主要原因,以便幫助孩子改變。

孩子入幼兒園的年齡不可過小,一般在4歲左右入園比較合適,因為這時孩子基本可以自理了,也有了喜歡跟小朋友玩兒的心理需求。家長要為孩子入幼兒園做必要的準備,比如培養孩子懂禮貌、講道理的良好品質,願意與別人分享玩具、分享食品,能與小朋友一起玩兒,能自己大小便,學會自己穿衣服,飯前便後洗手,學會遵守在規定時間裏控製自己的行為等。總之,家長可以模擬幼兒園的環境要求,在家裏進行適當的訓練,這樣可使孩子在入園後不會因環境的突然改變而感到陌生,不知所措。

經常向孩子講述“幼兒園是個有趣的地方”,而不要用“再不聽話,就送你去幼兒園”來嚇唬他。這樣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一個可怕的印象,覺得幼兒園是個非常可怕、不自由的地方。當他真正要入幼兒園時,會產生恐懼心理。

當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時,孩子總是哭鬧不止,家長就應仔細找一找原因,是什麼問題、什麼心理造成孩子拒絕上幼兒園?一般來說,開始上幼兒園時,孩子都會表現出不願意的言行,過兩周或一個月以後就會慢慢習慣,表現出無所謂了。如果超過半年,孩子仍然像開始入園時一樣哭鬧,家長就應當想辦法配合老師製定一個“計劃”來矯正孩子的這種行為。

當孩子大哭大鬧不願意去幼兒園時,不要簡單地斥責、威脅、欺騙,要向老師了解情況,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如果是孩子太依戀父母而不願意去,每次一送幼兒園都講“肚子痛”或磨蹭著不肯去,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加強對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訓練,要讓孩子認識到“離別也是愛”,比如可以讓孩子到親戚家住幾天換換環境,這對培養他生活的適應能力有好處。

當孩子從幼兒園回到家後,要及時表揚他在幼兒園中的表現。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表現挺好,同老師、小朋友都能友好相處,可是一回到家裏就變了,表現為鬧、找借口,第二天怎麼也不去幼兒園。這樣的孩子,家長應配合幼兒園老師給他製定一個“圖表”,每次能按時上幼兒園,遵守幼兒園生活、進食等規定,就在他的“圖表”上貼一個“小紅星”,積累到3個小紅星時就給個獎勵。

很少有孩子真正喜歡幼兒園的生活,父母要理解這種心情。

盡管很多幼兒園門口都懸掛著“一切為了孩子”的標語,盡管孩子入園後學會的第一首兒歌就是“我愛我的幼兒園”,盡管我們一再讓孩子背誦“幼兒園是我家,園裏的阿姨像媽媽”,但這隻是在灌輸給孩子要喜歡幼兒園的觀念,隻表達了成人的良好願望。當我們不得已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托人教養時,當然希望孩子生活得像在家裏一樣快樂。

但是幼兒園畢竟不是家,它沒有家中特有的自在,不能輕舉妄動,阿姨畢竟不是媽媽,一個阿姨通常要照顧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孩子,怎麼會像媽媽一樣無微不至地關照每一個孩子呢?更何況有很多年輕的阿姨,自己沒有孩子,沒有養育孩子的切身經曆,她不大可能扮演好媽媽的角色。在家中,孩子是唯一的,在園裏,他隻是眾多孩子中的一員。家中的交往是幾個大人對一個孩子,孩子是被關注、被寵愛的對象,孩子處於中心的地位,大人圍著孩子轉。在園裏,孩子主要是同夥伴交往,每個人是平等的、自主的,而與阿姨的交往近似於師生的交往,教師是權威,居高臨下,孩子是被約束、被教育的對象。

決定送孩子去幼兒園的父母們要做好一些心理準備。比如不要對任何一家你們精心為孩子挑選的幼兒園抱有太大的希望,也不要有孩子入園了,就一切由園裏負責,我們終於解放了的幻想。孩子對新環境的適應會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要和他一起麵對很多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特別反感幼兒園,比如一去幼兒園就說肚子疼,很長時間在幼兒園情緒不佳,一定要及時找老師了解情況,還可以求助於心理醫生。

6.幫兒童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

兒童剛剛入園,全家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擔心:孩子在幼兒園會不會沒吃飽,會不會想念家人,會不會受小朋友的欺負……於是接孩子回家後,就會出現許多新的話題。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應該注意以下“四要”與“五忌”:

(1)“四要”

①要讓兒童學會自己“走路回家”

孩子剛剛入園,離開家人一整天,見到家人會有“撒嬌”的表現。父母在接孩子時,可以給予孩子溫暖的擁抱,但是,如果回家的路不遠,應盡量安排一段路,堅持讓孩子自己走回家。

一方麵,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完全能夠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麵,堅持讓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也是給孩子一種他已經長大了的心理暗示,這有利於孩子心理的成熟。

②對兒童的入園要保持平和的態度

孩子入園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孩子剛入幼兒園時有種種不太適應的表現,這是正常的。其實孩子對幼兒園生活的不適應往往受環境和成人態度的影響。所以父母接孩子回家後,要盡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靜的氛圍,不要過分渲染對孩子入園問題的關注,以免造成孩子緊張的情緒。父母平和的態度是孩子很快適應幼兒園生活的良好外部環境。

③要和孩子共同分享幼兒園的快樂

孩子來到陌生的環境,會有些心理壓力,給孩子減輕壓力最好的辦法是緩解孩子緊張的心理。孩子回到家後,父母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回憶幼兒園一天的快樂生活。例如,你認識哪個小夥伴了?老師帶你們做哪些好玩的遊戲了……父母以平靜並略帶羨慕的態度與孩子分享快樂,有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緒體驗,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④要“積極配合”,達到幼兒園的要求

幼兒園生活與家庭生活有許多不同之處,父母要主動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遊戲及學習情況,進一步了解幼兒園對孩子的要求,並積極主動地配合,以達到幼兒園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2)“五忌”

①忌“甜水等待”

我們常常看到,父母在接孩子時拿著一瓶甜飲料,唯恐孩子在幼兒園喝水不夠。其實,每天都有“甜水等待”,反而會影響孩子在幼兒園的正常飲水,而且長此下去會影響兒童的健康。我們倡導孩子喝白開水,因為白開水中含有飲料不具備而人體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②忌“刨根問底”

孩子離開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後,全家人圍著孩子問這問那,不僅使孩子厭煩,還會強化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因為孩子的情緒是受客觀環境影響的,成人的緊張和反常表現會直接影響孩子,使孩子產生焦慮情緒。

③忌“遷就放縱”

孩子心裏不愉快時,常常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剛入園的孩子,有時也會出現“撒嬌”或“耍賴”的現象。這個時候,父母不要以同情的態度對待他,可以用轉移的方法排解孩子心中的不快,切忌“遷就放縱”孩子。

④忌“零食補償”

一些父母唯恐孩子在幼兒園吃不飽,回到家中,各種零食擺在孩子麵前任其挑選。因為每天都有零食做補充,孩子會在幼兒園吃晚飯的時候“留有餘地”,時間長了,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⑤忌“偏聽偏信”

父母對剛剛入園的孩子有些不放心,會向孩子提出很多問題。由於這一階段的孩子常常把想象與現實相混淆,他們會說出與事實不符的答案。如孩子之間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時,他往往會說“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不要“偏聽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問題時往往會將問題的結尾作為答案,如成人問:“你吃沒吃飽?”答:“沒吃飽。”據此,建議父母多與老師溝通,從而客觀地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以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7.兒童向父母告狀時怎麼辦

有些兒童在幼兒園受了一點點委屈,回家後,總喜歡向他們的父母“告狀”,說別的小朋友又欺負他了。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應該怎麼處理呢?

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千萬不要被愛子之心影響了理智的判斷。如果孩子一“告狀”,父母就很心痛,還找對方去理論,那孩子就會將“告狀”進行到底,這樣是很不好的。

父母要弄清楚,孩子之所以會“告狀”,主要是出於自我保護的心理,當他們不能自己解決問題的時候,就向父母尋求幫助。此時,父母應重視孩子提及的事情,並努力將之弄清楚。

如果情況確實如孩子所說,父母可以教育孩子要友愛地對待他人,並教孩子以後如何避免這種情況。

如果事實完全不是孩子所說的那樣,也不要大發雷霆,而要耐心教育孩子自己的問題要自己解決,錯了要承認錯誤,父母是不會幫助他掩蓋錯誤的。

隻有這樣冷靜地處理,才能讓孩子學會自己麵對問題,知錯就改。

8.日托與整托有利也有弊

在我們周圍,有很多父母將幼兒送至寄宿製的幼兒園。僅以北京為例,舉辦寄宿製的托幼園(班)已達數百家,甚至有的從周托發展至半月托。家長們是出於何種原因送孩子寄宿(整托)的呢?經調查,有的說要鍛煉孩子的交往能力;有的說工作太忙;有的說幼兒園離家很遠;有的說要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那麼,在家長當中,送整托的孩子情況又是怎樣呢?

(1)部分送孩子整托家長的觀點

一個家長說:我兒子自從入了整托,學會了自己穿衣、穿鞋,吃飯速度也快多了。

另一個家長說:小光玩完玩具後,知道收拾玩具,放好,不像原來在家時那樣亂扔了。

還有的家長說:寶寶看到小朋友做錯事後,會說:“媽,我們原諒他吧,他不是故意的……”

從家長的話裏不難發現,孩子經過整托,確實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懂得了寬容,有了自我保護意識。孩子確實有了變化,其中許多是積極的。但是,無論是變得“懂事”的孩子還是變得有點兒“自私”的孩子,對於他們的內心世界,家長們在匆忙度過的周末裏,卻很難有更細致入微的了解。在這一點上,倒是與孩子朝夕相處的幼兒園老師觀察到的一些現象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