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公安部門對二十多所中學中承認自己接觸過“黃毒”的學生進行調查發現:由此而造成學習成績滑坡、精神萎靡的占94%;常湊在一起談論異性的占70%;有流氓、違法行為的占68%。“黃毒”的危害由此可見一斑。
《刑法》第十七條明確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應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從輕或減輕處罰。”“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根據法律的規定,家長對孩子的管教責任是非常明確的。所以,每一位父母,都有義務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科學合理的青春期教育和法製教育,要使孩子充分認識到黃毒的危害性,並在幫助孩子樹立遠大誌向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自覺地抵製黃色書刊、影視以及網絡的誘惑,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學習知識和建立高雅情趣的有益活動中去。具體來說,家長應教育成長轉折中的孩子按下列幾個方麵規範自己的行為:
首先,應該提高警惕,在頭腦中樹立防範意識,增強法製觀念,樹立遠大理想,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增強抵抗“黃毒”的免疫力。
其次,要注意從正當的渠道接受青春期教育,對男女差異、性的知識有一個科學的了解和認識,正確看待和處理自己在青春期發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消除對性的神秘感。
再次,要用有益的情趣和愛好充實自己的生活,不追求享樂、新奇和刺激,不讓“黃毒”有可乘之機。
6.積極預防青少年青春期的性犯罪
青春期階段少男少女性的萌動好像一股潛流噴射欲出,縷縷對異性的愛慕之情,幾許朦朧的性欲之念,時時泛起層層波瀾。或隱或顯,或強或弱,一種無名的煩躁苦惱,嬌羞憂傷,多情善感的情緒,陣陣襲來,難以平息。
令人特別擔憂的是這種性的萌動和激蕩情緒,往往跟年輕人對性問題的惘困惑、茫然無知、好奇冒險、不計得失、不顧後果的心理密切相連一旦碰上外界性刺激性誘惑的火花;常常一引就爆,很難收拾。早春風雲,頃刻可能變成狂風暴雨。青春期,特別是青春萌動期,可以說是人生征途上的一道險關。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引導青少年健康地度過青春萌動期,預防性罪錯發生,闖過這道險關呢?
(1)要堅持正麵教育
對青少年在青春萌動期表露的各種現象,既不能聽其自然,放任不管,也不能壓製打擊,管得太死,而是要堅持正麵教育,因勢利導。父母應打破封建觀念的束縛,解放思想,該講就講,大大方方配合學校教育,主動做些工作。男孩子突然遺精了,爸爸就應跟孩子講遺精是怎麼回事,應該怎樣正確對待;孩子染上手淫毛病,更應及時告訴孩子手淫成癖的害處,開導他消除犯罪感和恐懼心理,幫助他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女孩子月經初潮來臨,媽媽就要跟女兒談月經是怎麼回事,應該怎樣認識、怎樣處理,讓她有一定的精神準備。一旦月經初潮到來,不致惶恐不安,不知所措。但在這裏,應特別指出,跟孩子談論,既要注意場合,還要掌握分寸。比如孩子剛上初一,就講遺精;月經,就有點早,可到了初三再講,就有些晚。講要講得恰是時機,這叫做適時。要做到適度,比如對中學生講清遺精、月經的生理意義也就夠了,切不可涉及性行為。性行為隻能留待孩子結婚前夕講。講早了,就可能變成性誘惑,反而引起負效應。
再者,若發現孩子突然對兩性關係產生興趣,精神亢奮,“瘋”起來了;或偷看黃色錄像和淫穢書刊;有點著“魔”;或使勁追求穿著打扮,交上異性朋友,如此該怎麼辦?一不要公開張揚;二不要諷刺挖苦;三不要斥責打罵。而是要同情、諒解、關心孩子,捕捉時機,采取說“悄悄話”的方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為孩子出主意、想辦法,引導孩子解除苦惱,擺脫困境。這才是為父母的教子之道。可是有的家長,碰上這些事情,一聽就急,一急就痛加訓斥,非打則罵,嚴重刺傷孩子純真脆弱的感情,損害孩子獨立嬌嫩的人格。弄不好,往往把孩子推向懸崖。俗語說,“心病還需心來醫”,任何簡單粗暴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2)要升華性愛感情
升華說在性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學說中占有顯著的地位。升華說主張用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的活動來排遣性的能量,緩解性的衝動,消除性的煩惱,從而避開性的追求和體驗。對於弗洛伊德性中心理論如何評價,姑且不論,單就升華的作用來說,教育實踐證明是有一定效果的。氣所學校,校風越正,學習空氣越濃;文體科技活動越豐富,學生的身心就容易得到健康的發展。同樣,一個家庭,如果父母生活作風正派,不在孩子麵前表現出輕薄調情行為;一家和睦相處,相親相愛;生活格調高雅,沒有低級趣味,在這樣美好家庭生長的孩子是不容易變壞的。這裏所說的感情升華是指感情的抒發、心靈的美化和興奮點的轉移,以及用一種興趣代替另一種興趣,以這種追求置換另一種追求的意思。司馬遷因遭宮刑,蒙受奇恥大辱,發憤撰寫《史記》而得到超脫;歌德因年少失戀,滿懷深傷劇痛,發憤寫《少年維特之煩惱》而得到新生。何況年紀輕輕的中學生,一縷淡淡的無名煩惱,幾許朦朧的性愛衝動,隻要發覺及時,引導得法是不難予以感情升華的:
升華感情的方式,大體有四類:
一是教育青少年重視學習,把主要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學習各門功課上,力爭成績優秀。
二是鼓勵青少年積極參加各種學科和課外科技小組活動,培養孩子從小就對某一門學科或某一項科技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是支持青少年投身各種文體活動,從小就保有對音樂、美術、書法、詩歌、戲劇、舞蹈、球類、田徑、武術等其中一項或兩項強烈的愛好,借以豐富精神生活,調整心理平衡,美化情感情操,開闊寬廣胸懷。
四是讚賞青少年參加春遊、秋遊、爬山、劃船、遊泳、文藝晚會、音樂欣賞等,多跟男女同學在一起,在動態中激發孩子的進取心,淨化某些不健康的消極情緒。
當然,這四類升華感情的方式,對青少年所產生的作用是多方麵的,是會起綜合教育效應的,絕非僅僅有助於青少年在青春萌動期身心的健康發展而已。
(3)要防微杜漸
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生長、發育、變化過程,偶然現象隻不過是尚未認清的必然的反映。礎潤而雨,月暈而風。一個天真無邪、單純幼稚的孩子,如果心裏有事,在外表上總會有蛛絲馬跡可尋的。教育經驗告訴我們,凡遇青少年有下列表現就應密切注意:一是突然過分追求穿著打扮的;二是精神亢奮,越來越“瘋”的;三是沉悶不語,眼神發呆的;四是學習成績忽好忽壞,或突然下降的;五是飲食起居不正常的;六是行為表現躲躲閃閃的;七是沒精打采,精神恍惚的;八是與不三不四的人偷偷接觸的;九是突然大手大腳花錢,抽煙喝酒的;十是有曠課行為,特別是深夜不回家的。對有上述異常行為的青少年父母一定要加強警覺,做好預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