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reference_book_ids\":[7155417000821394462,7267090248478231593,7220723706077645824,6867361770747464712,7225560267168418874]}],\"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9,\"start_container_index\":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quote_content\":\"《羅馬帝國衰亡史》reference_book_ids\":[699621508239276749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182章 掃把上的沉思
人生是真切的!人生是實在的!它的歸宿決不是荒墳;“你本是塵土,必歸於塵土”,這是指軀殼,不是指靈魂。我們命定的目標和道路不是享樂,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動,在每個明天都超越今天,跨出新步。
——【美國】朗費羅
這根掃帚把,現在灰溜溜地躺在無人注意的角落,我曾在樹林裏碰見過,當時它風華正茂,樹液充沛,樹葉繁茂。如今變了樣,卻還在自作聰明,想靠手藝同大自然競爭,拿來一束枯枝摁在它那已無樹液的身上,結果是枉費心機,不過顛倒了它原來的位置,使它枝幹朝地,根梢向天,成為一株頭衝下的樹,歸在任何幹苦活的髒婆子的手裏使用,從此受命運擺布,把別人打掃幹淨,自己卻落得個又髒又臭,而在女仆們手裏折騰了多次之後,最後隻剩下一枝根株了,於是被扔出門外,或者作為引火的柴火燒掉了。
我看到了這一切,不禁興歎,自言自語一番:人不也是一根掃帚把麼?當大自然送他入世之初,他是強壯有力的,處於興旺時期,滿頭的天生好發。如果比做一株有理性的植物,那就是枝葉齊全。但不久酗酒貪色就像一把斧子砍掉了他的青枝綠葉,隻留給他一根枯株。他趕緊求助於人工,戴上了頭套,以一束撲香粉但非他頭上所長的假發為榮。要是我們把這掃帚也這樣登場,由於把一些別的樹條收集到身上而得意洋洋,其實這些條上盡是塵土,即使是最高貴的夫人房裏的塵土,我們也一定會笑他是如何虛榮吧!我們就是這樣偏心的審判官,偏於自己的優點,別人的毛病!
你也許會說,一根掃帚把不過標誌著一棵頭衝下的樹而已,那麼請問:人又是什麼?不也是一個顛倒的動物,他的獸性老騎在理性背上,他的頭去了該放他的腳的地方,老在土裏趴著,可是盡管有這麼多毛病,還自命為天下的改革家、除弊者、申冤者,把手伸進人世間每個藏汙納垢的角落,掃出來一大堆從未暴露過的肮髒,把原來幹淨的地方弄得塵土滿天,肮髒沒掃走,而掃的人自己倒渾身受到汙染;到晚年又變成女人的奴隸,而且是一些最不堪的女人;直到磨得隻剩下一枝根株,於是像他的掃帚老弟一樣,不是給扔出門外,就是拿來生火,供給別人取暖了。
哲語沉思:
斯芬克斯是希臘神話中獅身人麵的怪獸,它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懸崖上,向過路人出一個謎語:什麼東西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如果路人猜不出,就將其吃掉。後來俄狄浦斯猜中了謎底:人。斯芬克斯羞慚地跳崖而死。
斯芬克斯之謎幾乎難住了所有的凡人。是的,人生於世,如逆旅之過客,匆匆中,或奔波,或安享,或茫然,或奮進,真正認識自己的又有幾個人呢?
第183章 當老之將至
雖然有這樣一個標題,但這篇文章真正要談的卻是怎樣才能不老。在我這個年紀,這實在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我的第一個忠告是,要仔細選擇你的祖先。盡管我的雙親皆屬早逝,但是考慮到我的其他祖先,我的選擇還是很不錯的。
是的,我的外祖父六十七歲時去世,正值盛年,可是另外三位祖父輩的親人都活到八十歲以上。至於稍遠些的親戚,我隻發現一位沒能長壽的,他死於一種已罕見的病症:被殺頭。
我的一位曾祖母是吉本,英國曆史學家,著有《羅馬帝國衰亡史》等著作。她活到九十二歲高齡,一直到死,她始終是讓子孫們全都感到敬畏的人。
我的外祖母,一輩子生了十個孩子,活了九個,還有一個早年夭折,此外還有過多次流產。可是守寡之後,她馬上就致力於婦女的高等教育事業。她是格頓學院的創辦人之一,她力圖使婦女進入醫療行業。她總好講起她在意大利遇到過的一位麵容悲哀的老年紳士,她詢問他憂鬱的緣故,他說他剛剛失去了兩個孫子。“天哪!”她叫道,“我有七十二個孫兒孫女,如果我每失去一個就要悲傷不止,那我就沒法活了!”
但是,作為她的七十二個孫兒孫女的一員,我卻要說我更喜歡她的見地。上了八十歲,她開始感到有些難以入睡,她便經常在午夜時分至淩晨三時這段時間裏閱讀科普方麵的書籍。我想她根本就沒有工夫去留意她在衰老。我認為,這就是保持年輕的最佳方法。如果你的興趣和活動既廣泛又濃烈,而且你又能從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那麼你就不必去考慮你已經活了多少年這種純粹的統計學情況,更不必去考慮你那也許不很長久的未來。
至於健康,由於我這一生幾乎從未患過病,也就沒有什麼有益的忠告。我吃喝皆隨心所欲,醒不了的時候就睡覺。我做事情從不以它是否有益健康為根據,盡管實際上我喜歡做的事情通常是有益健康的。
從心理角度講,老年需防止兩種危險。一是過分沉湎於往事。人不能生活在回憶當中,不能生活在對美好往昔的懷念或對去世的友人的哀念之中。一個人應當把心思放在未來,放到需要自己去做點什麼的事情上,要做到這一點並非輕而易舉,往事的影響總是在不斷地增加。人們總好認為自己過去的情感要比現在強烈得多,頭腦也比現在敏銳。假如真的如此,就該忘掉它;而如果可以忘掉它,那你自以為是的情況就可能並不是真的。
另一件應當避免的事是依戀年輕人,期望從他們的勃勃生氣中獲取力量。子女們長大成人之後,都想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如果你還像他們年幼時,那樣關心他們,你就會成為他們的包袱,除非他們是異常遲鈍的人。我不是說不應該關心子女,而是說這種關心應該是含蓄的,假如可能的話,還應是寬厚的,而不應該過分地感情用事。動物的幼子一旦自立,大動物就不再關心它們了。人類則因其幼年時期較長而難於做到這一點。
我認為,對於那些具有強烈的愛好、其活動又都恰當適宜並且不受個人情感影響的人們,成功地度過老年絕非難事。隻有在這個範圍裏,長壽才真正有益;隻有在這個範圍裏,源於經驗的智慧才能不受壓製地得到運用。告誡已經成人的孩子別犯錯誤是沒有用處的,因為一來他們不會相信你,二來錯誤原來就是教育所必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但是,如果你是那種受個人情感支配的人,你就會感到,不把心思都放在子女和孫兒女身上,你就會覺得生活很空虛。假如事實確實如此,那麼當你還能為他們提供物質上的幫助,譬如支援他們一筆錢或者為他們編織毛線外套的時候,你就必須明白,絕不要期望他們會因為你的陪伴而感到快活。
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苦惱。年輕人害怕死亡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年輕人擔心他們會在戰鬥中喪生。一想到會失去生活能夠給予他們的種種美好事物,他們就感到痛苦。這種擔心並不是無緣無故的,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對於一位經曆了人世的悲歡、履行了個人職責的老人,害怕死亡就有些可憐且可恥了。克服這種恐懼的最好辦法是——至少我是這樣看的——逐漸擴大你的興趣範圍並使其不受個人情感的影響,直至包圍自我的圍牆一點一點地離開你,而你的生活則越來越融合於大家的生活之中。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製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後熱烈地衝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的,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更平衡了。最後,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後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
能夠這樣理解自己的一生的老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存在下去。而且,如果隨著精力的衰退,疲倦之感日漸增加,長眠並非是不受歡迎的念頭。我渴望死於尚能勞作之時,同時知道他人將繼續我所未竟的事業,我大可因為已經盡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
哲語沉思:
人們對死亡的焦慮來自於從未充分發展過自己的潛能,為此他們感到深深的遺憾。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也就越強烈;你越不能充分體驗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與其在死亡的恐懼中抱憾終生,不如好好地思考人生,充實地過完這一生。
第184章 歸於安寧
宇宙有一一個大的擴張和收縮,沒有原因,也沒有目標或目的。它始終在那兒運行,就像一顆心髒在不停地跳動。它到底是什麼——這是永遠說不清的。我們隻知道結果是人間的天堂,就像那盛開的野玫瑰。
我們就像流淌的血,像一把從虛無飛向永恒,再從永恒飛回虛無的梭子。我們是永恒的擴張——收縮的主體。我們在完美的衝動中飛翔,並且獲得安寧。我們抵抗,我們又嚐到了先前早已知道的無價值的痛苦。
誰能夠預先選擇世界呢?所有的法則、所有的知識都適用於那些業已存在於世界上的事物。但是對未知的世界卻沒有一條法則、一丁點知識。我們不能預先知道,不能預先宣布。隻有當我們安睡在未知的生命之流中,當我們獲得了創造的方向,像一隻梭子一樣在織機上來回穿梭時,我們才能達到理解和默認的完美狀態。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被紡織成今天這個模式,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沒有同現實達成完美的默契。
從未知的衝動中分離出來的是什麼?通過這個孤立的自我意誌我們又能獲得什麼?誰能夠通過意誌找到通向未知的道路?我們被驅趕著,微妙而優美地被生活驅趕著,最罕見的激勵就是我們的安寧和幸福。我們在衝動上安睡,在陌生的漲潮中消逝。現在,潮汐已經上漲到從未有過的高度,我們被送到上升的盡頭。當我們在精神的完美衝動中安睡時,這就是安寧。甚至當我們受到毀滅的夾道鞭打時,那也是安寧。我們現在仍然在純粹的衝動中安睡。
當我們變得非常安寧時,當內心有一種死寂的沉默時,我們就好像在墳墓中聽到了一種新方向的耳語:理智到來了。在我們原先所有的安寧被毀滅之後,在原先的生活被毀滅而感到痛苦和死亡之後,我們的內心就暗示了一種新生活的滿足。
這就是安寧,像一條河一樣。安寧就像一條河,滾滾流向創造,流向一個不可知的盡頭。對這個盡頭,我們充滿了信任的狂喜。我們的意誌就像方向盤,引導著我們,並使我們忠實地順從這個潮流。當我們陷入一個錯誤的潮流中時,我們的意誌就成了依賴於方向盤的力量。我們憑借調節好的理性駕馭自己,我們的意誌就是在這方麵為我們服務的力量。我們的意誌決不會因為我們按照純理性去調整方向盤而感到厭倦。我們的意誌十分敏捷,隨時準備開船繞過任何障礙,克服任何障礙。我們敏銳的理性在那兒調節方向,我們的意誌陪伴我們走完全程。
哲語沉思:
人生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蟄伏,在積蓄,在等待。這種淡然、平靜的姿勢並非無為,而是以一種示弱的、最不易引起警覺和敵意的狀態為自己爭取到一種好的氛圍,讓人能夠在靜如止水、樂山樂水的淡然中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第185章 愛之旅
我在路邊坐下來寫作,一時想不起該寫些什麼。
樹蔭遮蓋的路,路畔是我的小屋,窗戶敞開著,第一束陽光跟隨無憂樹搖顫的綠影,走進來立在我麵前,端詳我片刻,撲進我懷裏撒嬌。隨後溜到我的文稿上麵,臨別的時候,隱隱留下金色的吻痕。
黎明在我作品的四周嶄露。原野的鮮花、雲霓的色彩、涼爽的晨風、殘存的睡意,在我的書頁裏渾然交融。朝陽的愛撫在我手跡周遭青藤般地延伸。
我前麵的行人川流不息。晨光為他們祝福,真誠地說:祝你們一路順風。鳥兒在唱吉利的歌曲。道路兩旁,希望似的花朵競相怒放。起程時人人都說:請放心,沒有什麼可怕的。浩茫的宇宙為旅行順利而高歌。光芒四射的太陽乘車駛過無垠的晴空。整個世界仿佛歡呼著天帝的勝利出現了。黎明笑吟吟的,臂膀伸向蒼穹,指著無窮的未來,為世界指路。黎明是世界的希冀、慰藉、白晝的禮讚,每日開啟東方金碧的門戶,為人間攜來天國的福音,送來汲取的甘露;與此同時,仙境奇花的芳菲喚醒凡世的花香。黎明是人世旅程的祝福,真心誠意的祝福。
人世行客的身影落在我的作品裏。他們不帶走什麼。他們忘卻哀樂,拋下每一瞬間的生活負荷。他們的歡笑悲啼在我的文稿裏萌發幼芽。他們忘記他們唱的歌謠,留下他們的愛情。
是的,他們別無所有,隻有愛。他們愛腳下的路,愛腳踩過的地麵,企望留下足印。他離別灑下的淚淋濕了立足之處。他們走過的路的兩旁,盛開了新奇的鮮花。他們熱愛同路的陌生人。愛是他們前進的動力,消除他們跋涉的疲累。人間美景和母親的慈愛一樣,伴隨著他們,召喚他們走出心境的暗淡,從後麵簇擁著他們前行。
愛情若被鎖縛,世人的旅程即刻中止。愛情若葬入墳墓,旅人就是倒在墳上的墓碑。就像船的特點是被駕馭著航行,愛情不允許被幽禁,隻允許被推著向前。愛情的紐帶的力量,足以粉碎一切羈絆。在崇高愛情的影響下,渺小愛情的繩索斷裂,世界得以運動,否則會被本身的重量壓癱。
當旅人行進時,我倚窗望見他們開懷大笑,聽見他們傷心哭泣。讓人落淚的愛情,也能抹去人眼裏的淚水,催發笑顏的光華。歡笑、淚水、陽光、雨露,使我四周美得茂林百花吐豔。
愛情不讓人常年垂淚。因一個人的離別而使你潸然淚下的愛情,把五個人引到你身邊。愛情說:細心察看吧,他們絕不比那離去的人遜色。可是你淚眼蒙蒙,看不見誰,因而也不能愛。你甚至萬念俱滅,無心做事。你向後轉身木然地坐著,無意繼續人生的旅程。然而愛情最終獲勝,牽引你上路,你不可能永遠把臉俯貼在死亡上麵。
拂曉,滿心喜悅動身的旅人,前往遠方,要走很長很長的路。沿途沒有他們的愛,他們走不完漫長的路。因為他們愛路,邁出每一步都感到快慰,不停地向前;也因為他們愛路,他們舍不得走,腿抬不起來,走一步便產生錯覺,已經獲得的大概今後再也得不到了。然而朝前走又忘掉這些,走一步消除一分憂愁。起初他們啜泣是由於惶恐,除此別無緣由。
你看,母親懷裏抱著嬰兒走在人世的路上。是誰把母子聯結在一起?是誰通過孩子引導著母親?是誰把嬰兒放在母親懷裏,道路便像臥房一樣溫馨?是愛變母親腳下的蒺藜為花朵!可是母親為什麼誤解?為什麼覺得孩子意味著她無限的終結呢?
漫長的路上,凡世的孩子們聚在一起娛樂。一個孩子拉著母親的手,進入孩子的王國——那裏儲藏著取之不竭的安慰。因為一張張細嫩的臉蛋,那裏像天國樂園一般。他們快活地爭搶天上的月亮,處處蕩漾著歡聲笑語。但是,你聽,路的另一側,可愛無助的孩子在啼哭!疾病侵入他們的皮膚,損壞花瓣似的柔軟肢體。他們纖嫩的喉嚨發不出聲音,他們想哭,哭聲消逝在喉嚨裏。野蠻的成年人用各種辦法虐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