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生命合於自然之道(3 / 3)

十六世紀的教皇們的居住條件之不舒服在一位現代銀行家看來會是不能容忍的,但是他們有拉斐爾的壁畫,他們擁有西斯汀教堂,還有鑲有古代雕塑的長廊。難道因為梵蒂崗沒有浴室、暖氣和軟椅子,我們就應當覺得教皇們很可憐了嗎?我有點覺得我們當前要求舒服的熱情是有點過分了。雖然我個人也好舒服,但我曾住過差不多不具有英國人認為不可缺少的任何現代設備的房子而感到很快樂。

東方人,甚至於南歐人是不大知道什麼叫舒服的,他們的生活和我們祖先在幾世紀前的生活差不多,可是雖然缺少我們那一套複雜而價值高昂的軟綿綿的奢侈品,他們似乎生活得也很好。

我是個守舊派,仍然相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東西,我看不出不能提高人們思想境界的物質進步有什麼道理。我喜歡能節省勞力的裝置,因為它們可以使人們省下時間去從事腦力活動,但是這是因為喜歡腦力活動。有許多人可不喜歡這樣,他們喜愛節省腦力的裝置就和喜歡自動洗碟機和縫紉機一樣。我喜歡迅速而方便的交通。因為擴大人們可以活動的世界的範圍就會擴大他們的心胸。同樣我也覺得尋求舒適是正當的,因為那樣就可以提高精神生活。不舒適會阻撓思想的活動,身上又冷又酸痛要用腦子也是困難的。

舒適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可是當前的看法卻把它當做一種目的,一種絕對好的東西了。也許有一天大地會被變成一張巨大的軟墊床,人的軀體在上麵打盹,而人的心靈被壓在下麵,像苔絲蒂夢娜那樣憋死了。

哲語沉思:

山珍海味,揮金如土,隻是為了擺擺闊氣;藏嬌納妾,美女如雲,隻是為了貪圖虛榮。萬貫家財帶來的最大快樂並非直接的物質享受,而是守財奴清點財產時的那份竊喜,敗家子揮霍財產時的那份暢快。凡此種種,都已經超出生理滿足的範圍,它們並不能讓我們過上真正舒適的生活,至多隻是讓我們尋求一種自我心理暫時的滿足罷了,過不了多久,又會被新的欲望牽製。

第192章 遺忘泯煩憂

是愛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準備把蛋下鍋煮五分鍾,但是他心裏想的是一樁發明,竟把表投在鍋裏,兩眼盯著那個蛋。

是牛頓吧?專心做一項實驗,忘了吃擺在桌上的一餐飯。有人故意戲弄他,把那一盤菜肴換為一盤吃剩的骨頭。他餓極了,走過去吃,看到盤裏的骨頭歎口氣說:“我真糊塗,我已經吃過了。”

這兩件事其實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為心有所旁騖,心不在焉而已。廢寢忘餐的事例,古今中外盡多的是。真正患健忘症的,多半是上了年紀的人。小小的腦殼,裏麵能裝進多少東西?從五六歲記事的時候起,腦子裏就開始儲藏這花花世界的種種印象,牙牙學語之後,不久又“念、背、打”,打進去無數的詩雲、子曰,說不定還要硬塞進去一套ABCD,腦海已經填得差不多,大量的什麼三角、理化、中外史地之類又猛灌而入,一直到了成年,腦子還是不得輕閑,做事上班、養家糊口,無窮無盡的闒茸事由需要記掛,腦子裏擠得密不通風,天長日久,老態漸臻,腦子裏怎能不生鏽發黴而記憶開始模糊呢?

人老了常易忘記人的姓名,大概誰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驀的途遇半生不熟的一個人,握手言歡老半天,就是想不起他的姓名,也不好意思問他尊姓大名,這情形好尷尬,也許事後於無意中他的姓名猛然間湧現出來,若不及時記載下來,恐怕隨後又忘到九霄雲外。人在尚未飲忘川之水的時候,腦子裏就已開始了清倉的活動。範成大詩:“僚舊姓名多健忘,家人長短總佯聾。”僚舊那麼多,有幾個能令人長相憶?即使記得他的相貌特征,他的姓名也早已模糊了,倒是他的綽號有時可能還記得。

不過也有些事是終生難忘的,白居易所謂“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當然相思的對象可能因人而異。大概初戀的滋味是永遠難忘的,兩團愛湊在一起,迸然爆出了火花,那一段驚心動魄的感受,任何人都會珍藏在記憶裏,忘不了,忘不了。“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得意事,不容易忘懷,而且唯恐大家不知道。沮喪、窩囊、羞恥、失敗的不如意事也不容易忘,隻是捂捂蓋蓋地不願意一再抖摟出來。

忘不一定是壞事。能主動的徹底的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辦得到。孔子家語:“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孔子曰:‘此猶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徙而忘其妻,不足為訓,但是忘其身則頗有道行。人之大患在於其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常聽人說,忘恩負義乃是最令人難堪的事之一。莎士比亞有這樣的插曲——

吹,吹,冬天的風,

你不似人間的忘恩負義,

那樣的傷天害理;

你的牙不是那樣的尖,

因為你本是沒有形跡,

雖然你的呼吸甚厲。

凍,凍,嚴酷的天,

你不似人間的負義忘恩,

那般的深刻傷人;

雖然你能改變水性,

你的尖刺卻不夠凶,

像那不念舊交的人。

其實施恩示義的一方,若是根本忘懷其事,不在心裏留下任何痕跡,則對方根本也就像是無恩可忘、無義可負了。所以崔璦座右銘有“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之語。瑪克斯?奧瑞利阿斯說:“我們遇到忘恩負義的人不要驚訝,因為這世界上就是有這樣的一種人。”這種見怪不怪的說法,雖然灑脫,仍嫌執著,不是最上乘義。《列子?周穆王篇》有一段較為透徹的見解:

宋陽裏華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與而朝亡;在途則忘行,在室則忘坐;今不識先,後不識今,闔家苦之。巫醫皆束手無策。魯有儒生自媒能治之。華子之妻以所蓄資財之半求其治療之方。儒生曰:“此非祈禱藥石所能治。吾試化導其心情,改變其思慮,或可愈乎?”於是試露之,而求衣;饑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除也,然吾之方秘密傳授,不以告人。試屏左右,我一人與病者同室為之施術七日。”

從之。不知其所用何術,而多年之疾一旦盡除。華子既悟,乃大怒,處罰妻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止之,問其故。華子曰:“曩吾忘也,蕩蕩然不覺天地之有無。今頓識既往,數十年來存亡得失、哀樂好惡,擾擾萬緒起矣。吾恐將來之存亡得失、哀樂好惡之亂吾心如此也。須臾之忘,可複得乎?”子貢聞而怪之。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也。”

人而健忘,自有諸多不便處。有人曾打電話給朋友,詢問自己家裏的電話號碼。也有人外出餐敘,餐畢回家而忘了自家的住址,在街頭徘徊四顧,幸而遇到仁人君子送他回去。更嚴重的是有人忘記自己是誰,自己的姓名、住址一概不知,真所謂物我兩忘,結果隻好被人送進警局招領。像華子所向往的那種“蕩蕩然不覺天地之有無”的境界,我們若能偶然體驗一下,未嚐不可,若是長久的那樣精進而不退轉,則與植物無大差異,給人帶來的煩擾未免太大了。

哲語沉思:

我們行走於人生路上,會遇到無數的事情,其中很多事情是我們自己無法選擇的,但這些事情組成了各個人生階段的生活,左右著我們每時每刻的心情。我們很容易把我們所遭遇的事情看得十分重要。於是,我們不斷地把不好的過去在腦海裏重複播放。

人生短暫,如果我們總是沉湎於過去的陰霾與輝煌,那麼,我們就會在過去的陰影中止步不前。學會適當忘記,不僅能夠減少一些沒必要的煩惱,還能夠讓我們的人生變得充實快樂起來。

第193章 自然之道

在加拉巴哥群島最南端的海島上,我和7位旅行者由一位博物學家做向導,沿著白色的沙灘行進。當時,我們正在尋找太平洋綠色海龜孵卵的巢穴。

小海龜孵出後可長至330磅。它們大多在四五月份時出世,然後拚命地爬向大海,否則就會被空中的捕食者逮去做了美餐。

黃昏時,如果年幼的海龜們準備逃走,那麼這時就先有一隻小海龜冒出沙麵來,作一番偵察,試探一下如果它的兄弟姐妹們跟著出來是否安全。

我恰好碰到了一個很大的、碗形的巢穴。一隻小海龜正把它的灰腦袋伸出沙麵約有半英寸。當我的夥伴們聚過來時,我們聽到身後的灌木叢中發出了瑟瑟的聲響。隻見一隻反舌鳥飛了過來。

“別做聲,注意看。”當那隻反舌鳥移近小海龜的腦袋時,我們那位年輕的厄瓜多爾向導提醒說,“它馬上就要進攻了。”

反舌鳥一步一步地走近巢穴的開口處,開始用嘴啄那小海龜的腦袋,企圖把它拖到沙灘上麵來。

夥伴們一個個緊張得連呼吸聲都加重了。“你們幹嗎無動於衷?”隻聽一個人喊道。

向導用手指壓住自己的嘴唇,說:“這是自然規律。”

“我不能坐在這兒看著這種事情發生。”一位和善的洛杉磯人提出了抗議。

“你為什麼不聽他的?”我替那位向導辯護道,“我們不應該幹預它們。”

一位同船而來的人說:“隻要與人類無關,也就沒什麼危害。”

“既然你們不幹,那就看我的吧!”她丈夫警告著說。

我們的爭吵聲把那隻反舌鳥給驚跑了。那位向導極不情願地把小海龜從洞中拉了出來,幫助它向大海爬去。

然而,隨後所發生的一切使我們每個人都驚呆了。不單單是那隻獲救的小海龜急急忙忙地奔向那安全的大海,無數的幼龜——由於收到一種錯誤的安全信號——都從巢穴中湧了出來,涉水向那高高的潮頭奔去。

我們的所作所為簡直是愚蠢透了。小海龜們不僅由於錯誤的信號而大量地湧出洞穴,而它們這種瘋狂的衝刺發生得太早了。黃昏時仍有餘光,因此,它們無法躲避空中那些急不可耐的捕食者。

隻見刹那間,空中就布滿了驚喜萬分的軍艦鳥、海鵝和海鷗。一對加拉巴哥禿鷹瞪著大眼睛降落在海灘上。越來越多的反舌鳥群急切地追逐著它們那在海灘上拚命涉水爬行的“晚餐”。

“噢,上帝!”我聽到身後有一個人叫道,“我們都幹了些什麼!”

對小海龜的屠殺正在緊張地進行著。年輕的向導為了彌補這違背自己初衷的惡果,抓起一頂壘球帽,把小海龜裝到帽子中。隻見他費力地走進海水裏,將小海龜放掉,然後拚命地揮動手中的帽子,去驅趕那一群接著一群的軍艦鳥和海鵝。

屠殺過後,空中滿是劊子手們飽餐之後的慶賀聲。那兩隻禿鷹靜靜地立在河灘上,希望能再逮住一隻落伍的小海龜來做食物。此時所能聽到的隻是潮水擊打加德勒海灣白色沙灘的聲音。

大家垂頭喪氣地沿著沙灘緩緩而行,這幫過於富有人情味的人此時變得沉默寡言了。這肅靜也許包含著一種沉思。

哲語沉思:

自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後,他們的子孫一直在尋找那棵上帝禁止人類靠近的生命樹。戰勝死亡,贏得不朽,獲取永恒的自由,這是人類一貫的夢想。

人類在尋求自由的過程中喪失了自由。這是規律,也是人類千百年來的悲哀,人類在逃避死亡、尋求不死的過程中喪失了自由,始終沒有走出死亡的牢籠,就這樣在原地徘徊不前。

第194章 不完滿才是人生

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於這一點,古今的民間諺語,文人詩句,說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見的比如蘇東坡的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南宋方嶽詩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這都是我們時常引用的,膾炙人口的。類似的例子還能夠舉出成百上千來。

這種說法適用於一切人,舊社會的皇帝老爺子也包括在裏麵。他們君臨天下,“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可以為所欲為,殺人滅族,小事一端,按理說,他們不應該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然而,實際上,王位繼承,宮廷鬥爭,比民間殘酷萬倍。他們威儀儼然地坐在寶座上,如坐針氈。雖然捏造了“龍馭上賓”這種神話,他們自己也並不相信。他們想方設法以求得長生不老,他們最怕“一旦魂斷,宮車晚出”。連英主如漢武帝、唐太宗之輩也不能免俗。漢武帝造承露金盤,妄想飲仙露以長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羅門的靈藥,期望借此以不死。結果,事與願違,仍然是“龍馭上賓”嗚呼哀哉了。

在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們,“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力極大,驕縱恣肆,貪贓枉法,無所不至。在這一類人中,好東西大概極少,否則包公和海瑞等決不會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隻是一個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見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據說明朝的大臣上朝時在笏板上夾帶一點鶴頂紅,一旦皇恩浩蕩,欽賜極刑,連忙用舌尖舔一點鶴頂紅,立即涅槃,落得一個全屍。可見這一批人的日子也並不好過,談不到什麼完滿的人生。

至於我輩平頭老百姓,日子就更難過了。建國前後,不能說沒有區別,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車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會說“對不起”了,代之以對罵,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難免買到假冒偽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氣……誰能說,我們的人生多是完滿的呢?

再說到我們這一批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在曆史上一生中就難得過上幾天好日子。隻一個“考”字,就能讓你談“考”色變。“考”者,考試也。在舊社會科舉時代,“千軍萬馬獨木橋”,要上進,隻有科舉一途,你隻需讀一讀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盡致地了解到科舉的情況。以周進和範進為代表的那一批舉人進士,其窘態難道還不能讓你膽戰心驚,啼笑皆非嗎?

現在我們運氣好,得生於新社會中。然而那一個“考”字,宛如如來佛的手掌,你別想逃脫得了。幼兒園升小學,考;小學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學,考;大學畢業想當碩士,考;碩士想當博士,考。考,考,考,變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運仍然難免,現代知識分子落到這一張密而不漏的天網中,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我們的人生還談什麼完滿呢?

災難並不限於知識分子,人人有一本難念的經。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義,對己對人都有好處。對己,可以不煩不躁;對人,可以互相諒解。這會大大地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

哲語沉思:

每個人心裏都有追求完滿的衝動,當他對現實世界的殘酷體會得越深時,對完滿的追求就會越強烈。這種強烈的追求會使人充滿理想,但追求一旦破滅,也很容易使人充滿絕望。

凡事要求完滿固然很好,以示精益求精,更上層樓。但是,真實的人生卻是不完滿的,人生實相,就如一隻飄搖的生命之舟,無所牽係,卻有各種承載。小船向前行進的時候,苦與樂、愛與恨、善與惡、得與失、成功與失敗、聰明與愚鈍……紛紛從兩側上船,它們都是生命的必然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