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了解諸侯各國的戰略意圖,就不要和他們結成聯盟;不知道山林、險阻和沼澤的地方分布,就不能行軍;不使用當地人做向導,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說,用兵打仗得依靠詭詐多變來取勝,根據是否有利來決定自己的行動,按照分散或集中的方式來變換戰術。軍隊的行動,迅速時應如疾風一樣急驟;行進從容時,如森林徐徐展開;進攻時像烈火一樣猛烈;防禦時如山嶽一樣沉穩;軍隊隱蔽時,如烏雲蔽日;大軍出動時,如雷霆萬鈞般勢不可擋。奪取敵國的鄉邑,應分兵行動。開拓疆土,應該分兵扼守要害之地。這些都應該權衡利弊,根據實際情況,相機行事。隻有懂得“以迂為直”的戰術才會獲勝,這就是爭奪先機之利的基本原則。
《軍政》說:“在戰場上用語言來指揮,士卒聽不清,所以設置了金鼓;用動作來指揮,士卒看不見,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來統一指揮軍隊行動的,這樣勇敢的將士就不會單獨前進,膽怯的也不敢獨自退卻。這就是指揮大軍作戰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要多用火光鑼鼓;白天打仗要多用旌旗指揮。這些是用來擾亂敵方的視聽的。
對於敵軍,可以挫傷其銳氣,使其喪失士氣,對於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喪失鬥誌。一般情況下,剛剛投入戰鬥時軍隊的士氣飽滿旺盛,經過一段時間士氣就會逐漸懈怠減弱,最後士氣便完全衰竭,人人思歸了。所以,善於用兵的人,總是避開敵人士氣旺盛、鬥誌高昂的時候,等到敵人士氣低落、衰竭的時候再發起攻擊,這是針對士氣而用兵的方法。用治理嚴整的我軍來對付軍政混亂的敵軍,用我鎮定平穩的軍心來對付軍心躁動的敵人,這是掌握敵軍心理而用兵的方法。以我就近占領的陣地迎戰長途奔襲之敵;以我軍安逸穩定對倉促疲勞之敵;以我飽食之師對饑餓之敵。這是掌握軍隊戰鬥力而用兵的辦法。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伍統一的敵人,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敵人,這是掌握靈活機變的用兵原則。
所以,用兵的原則是:對占據高地、背倚丘陵之敵,不要作正麵仰攻;對於假裝敗逃之敵,不要跟蹤追擊;敵人的精銳部隊不要強攻;敵人的誘餌之兵,不要貪食;對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隊不要去阻截;對被包圍的敵軍,要預留缺口;對於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
闡釋
本篇是《孫子兵法》的第七篇,前六篇基本屬於軍事理論的論述,從本篇開始,則由理論轉入實戰,重點講述戰略、戰術在戰爭中的具體應用。
孫子認為,用兵打仗,從受命到與敵交戰,最困難在於爭奪有利的時機,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實際上,就是如何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要根據行軍時的具體情況,如輜重、兵員、路程以及山林、沼澤等,權衡利弊,計算得失,製定妥善周密的戰鬥計劃。
當然,用兵打仗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這又要求指揮者懂得各項治兵禦變的法則,“能因敵變化而取勝”。還要懂得各種取勝的方法,如“兵以詐立”,“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等。之所以要知道這些,其實目的隻有一個,“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活學活用
《軍爭篇》之一——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軍爭之難者,
以迂為直,
以患為利。
《孫子兵法》與軍事——劉備知“迂直之計”
在兩軍相爭的戰場上,迂——遠,意味著花費的時間多;直——近,意味著花費的時間少。但是,軍事對抗的雙方都在絞盡腦汁地破壞對方計劃的實現,如果一味地求“直”圖“快”,反而會適得其反。所以,在某種情況下,表麵看來走的是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實際上卻為更有效、更迅速地獲取勝利創造了條件。
在漢中之爭開始時,劉備在爭奪戰中處於不利的地位,但由於劉備知“迂直之計”,將不利因素化為了有利因素,成功地搶占了軍事要地——定軍山,從而爭得了這場戰爭的製勝權,最終占據了漢中,迫使曹軍退出四川,取得了這場爭戰的勝利,也鞏固了自己在四川的統治。公元215年,曹操率大軍進攻漢中的張魯。張魯是東漢時期“五鬥米教”的道教傳教人,被東漢統治者封為鎮民中郎將後,領漢寧太守。張魯得知曹操進攻漢中,自思以漢中一隅之地,不足與曹操對抗,想投降曹操,但他的弟弟張衛不同意。張衛在曹軍到達平陽關時,率領一萬多人據關堅守,平陽關最終還是被曹操攻破,張魯及巴中地區的首領均投降了曹操。因此,曹操基本上控製了漢中及巴中地區。
劉備對曹操勢力進入漢中,而且深入巴中地區十分擔心。他派部將黃忠出兵擊敗了曹軍在巴中地區的勢力,控製了這一地區。這時曹操的軍隊在漢中休整。主簿司馬懿曾向他建議,應抓住時機進攻益州。曹操鑒於西蜀守備不易攻破,且自己後方還不穩定,因而沒有采取軍事行動。不久,他把原駐守在長安的大將夏侯淵調來駐守漢中,自己領兵回到了中原。
漢中的地理位置對於劉備、曹操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四川東北的門戶,曹操占據漢中,可以使益州北方無險可守,這對占據四川不久的劉備無疑是極大的威脅;而漢中如果被劉備占據,那麼劉備則進可以攻關中,退可以守益州。因此,劉備決心將漢中奪回自己的手中。公元217年,劉備親率主力進攻漢中,留諸葛亮守成都,負責軍需供應。劉備大軍進攻陽平關,想攻下這一戰略要點。他選精兵萬餘輪番攻戰,始終沒能得手。雙方在陽平關相峙一年有餘。
公元219年正月,劉備經過充分的準備與策劃,決定采取行動以改變這種長期相峙的局麵。他率軍避開地勢險要、防守嚴密的陽平關,南渡漢水,沿南岸山地東進,一舉搶占了軍事要地定軍山。定軍山是漢中西麵的門戶,地勢險要,劉備占領了定軍山,就打開了通向漢中的道路,並且威脅著陽平關曹軍側翼的安全。夏侯淵被迫使防守陽平關的兵力東移,與劉備爭奪定軍山。為防止劉備進軍和北上,曹軍在漢水南岸和定軍山東側建營壘,修圍寨,設鹿角。劉備軍夜攻曹營,火燒南圍鹿角。夏侯淵命張郃守東圍,自己則親率輕騎往救南圍。劉備軍又轉而急攻東圍,並派黃忠率精兵埋伏在東、南圍之間的險要地段。張郃不支,夏侯淵又急忙率軍回援東圍。黃忠居高臨下,以逸待勞,突然攻擊回援的夏侯淵。夏侯淵軍毫無防備,戰敗潰逃,夏侯淵本人也被黃忠斬殺,張郃率軍退守陽平關。
夏侯淵死後,曹軍由張郃統領。曹操得知漢中戰場失利,親率主力從長安出斜穀,迅速趕赴陽平關前線救援漢中。這時,蜀軍士氣旺盛,劉備通過定軍山爭奪戰改變了以前的被動局麵,也信心十足。他對隨從的部將說:“曹操即使再來,也將是無能為力了,漢中必然歸我所有。”待曹軍到達漢中後,劉備利用有利地形,扼守險要之處而不與曹操決戰。同時,劉備遣遊兵擾襲曹軍後方,劫其糧草,斷其交通。曹軍攻險不勝,求戰不得,糧草缺乏,軍心恐慌,兵無鬥誌,士卒逃跑不少。一個多月後,曹操不得不放棄漢中,全軍撤回了關中。劉備如願占據了漢中,不久,他派劉封、孟達等攻取了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得到了擴大與鞏固。漢中爭奪戰以劉備的勝利而告結束。
《孫子兵法》與商業——繩索大王兩頭賺
“以迂為直”的謀略運用到經營管理中,就是以一時的退讓或利益受損獲得客戶的信任,維護企業的信譽。其實,此時的損失,是為了更好地獲得。
日本的“繩索大王”島村在經商之初,使用了一種獨特的低價法。首先,他在麻的產地將5角錢一條的麻繩大量買進來後,又按原價一條5角錢賣給東京一帶的紙袋工廠。完全無利潤反而賠本的生意做了一年之後,“島村的繩索確實便宜”的名聲傳向四方,訂貨單從各地像雪片般地源源飛來。
於是島村又按部就班地采取了第二步行動,他拿著購物收據前去與訂貨客戶說:“到現在為止,我是1分錢也沒賺你們的,但如若長此下去,我隻有破產的一條路了。”他的誠實感動了客戶,客戶心甘情願地把買價提高到5角5分錢。
與此同時,他又與供貨客商說:“您賣給我5角錢一條的麻繩,我是照原價出賣的,因此才有了這麼多的訂貨。這種無利而賠本的生意,我是不能再做下去了。”廠商看到他給客戶開的發票,大吃一驚,因為頭一次遇到這種不賺錢的生意人。廠商研究之後,決定以後每條繩以4角5分供應。
這樣兩頭一交涉,一條繩索就賺了一角錢。幾年後,島村從一個窮光蛋搖身一變成為日本的繩索大王。
《孫子兵法》與處世——郵票的妙用
“以迂為直”,“迂”是手段,“直”是要達到的目的。生活中,要達到某種目的,過於“直接”往往事與願違。而以“迂”為手段,從側麵試探,反而更能奏效。
查理斯·華特先生是美國紐約某大銀行的職員。一次,某公司向該銀行申請一筆貸款,銀行對該公司的信用有懷疑,派華特先生去進行調查。恰好,該公司的董事長是華特先生的一位舊相識,華特先生便徑直進入了董事長的辦公室。
剛剛坐定,董事長的女秘書忽然從門後探進頭來,說了一句話:“真抱歉,今天沒有什麼郵票送給您。”
女秘書一眼看見辦公室中有客人,非常尷尬,把頭縮了回去,董事長也有些不好意思,連忙向華特解釋說:“我有個兒子,12歲,正在收集郵票。”隨後把話題一轉,詢問華特的來意。
華特毫不隱諱地講明了自己的目的。董事長對銀行的疑慮有些反感,故意不回答華特的問題,令華特十分尷尬,華特隻好與董事長話別。
回到家中,華特久久不能平靜。“太不夠朋友了。”他想,“但是,任務沒完成,不能交差,還得想辦法呀!”
華特忽然想起了那位女秘書,“該死的秘書小姐,也許正是因為她才把事情弄糟的。”華特在心中詛咒著。過了一會兒,女秘書的話又在耳邊響起:“……今天沒什麼郵票送給您。”華特跳了起來,“郵票!對,是郵票——董事長不是說他的兒子正在收集郵票嗎?銀行裏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郵件,世界各國的郵票都有,為什麼不在郵票上做做文章呢!”
第二天,華特帶著數十枚精致的郵票去找董事長,並讓女秘書先去通報:“我是來給董事長送郵票的。”
董事長立刻熱情地接待了華特,兩個人從眼前的幾十枚郵票談起,一直談到最早出現的“黑便士”,董事長很高興地把愛子的照片拿了出來,讓華特看。最後,不待華特開口,董事長就滔滔不絕地把該公司的情況一一向華特作了介紹,自己不明了的地方,董事長還召來部下讓部下給華特介紹。
華特先生終於圓滿地完成了上司交待的任務。
“兵以詐立”,概括了戰爭技法的主要內容。戰爭中,將帥必須以“詭道”為指南,以“奇正”變化為戰術,立足於“詐”,戰勝敵人。
《軍爭篇》之二——兵以詐立,以利動
故兵以詐立,
以利動,
以分合為變者也。
《孫子兵法》與軍事——劉錡雨夜殺敵
“兵不厭詐”是古今中外戰爭史上常出現的謀略。“詐”,即欺騙,這隻是一種謀勝的手段。欺騙敵人,給敵人製造一種假象,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以求達到“攻其不備”,“出奇製勝”的目的。
公元1140年,南宋大將劉錡率軍堅守順昌,以阻止金兵的大舉南侵。
金兵在金兀術的指揮下到達距順昌20裏的東村,準備圍攻順昌。
劉錡見敵人初來乍到,便決定趁敵立足不穩,先發製人。這天烏雲密布,雷聲隆隆,閃電不時劃破夜空。
劉錡忽然靈機一動,產生了雨夜殺敵的計策。
黃昏,天下起傾盆大雨,劉錡派出的500精兵乘著雨夜摸進村莊,闖入金營,一陣刀斧揮舞,正在酣睡的金兵被砍得鬼哭狼嚎,亂作一團。
金將怕中了宋兵的埋伏,下令金兵後退15裏紮營。第二天晚上,劉錡又如法炮製,挑選100名精兵,每人帶短刀一把,竹哨一個,冒雨摸進敵人的營帳。在敵營中,他們趁閃電亮時就猛吹竹哨,大殺大砍。閃電一滅,就潛伏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