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1 / 2)

原文: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譯文:保留陣地原有外形,保持原有氣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不敢輕舉妄動。我方卻秘密轉移主力,打擊別處的敵人。

計名探源:

金蟬脫殼的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隻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先穩住對方,然後撤退或轉移,決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內容,使自己脫離險境。達到己方戰略目標後,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轉移的機會出擊另一部分敵人。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薑維密授退兵之計。薑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薑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模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並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薑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司馬懿金蟬脫殼諸葛亮北原告捷

孔明六出祁山與魏軍相持於五原,魏軍的主帥仍是老對手司馬懿。孔明用計射死魏將秦朗大敗魏軍,自此魏軍堅守不出。蜀軍每日搦戰,魏軍仍不出兵,孔明一時無策。

為了使魏軍出戰,孔明自乘小車,來到祁山前查看渭水東西兩側的地理。忽見一穀,山穀的形狀像葫蘆,其中可容納一千多人;兩山又形成一穀,也可容納四五百人;背後兩山環抱,可通過一人一騎。孔明見了,計上心頭,心中大喜,問向導官說:“這個穀叫什麼名字?”向導回答說:“這裏名叫上方穀,又稱葫蘆穀。”

孔明回到帳中,召集隨軍工匠一千多人,到葫蘆穀製造木牛流馬。過了數日,木牛流馬全都造好,它們仿佛真的一般。孔明命令右將軍高翔帶領一千軍兵,用木牛流馬,從劍閣往祁山大寨搬運糧草,供給蜀兵食用。

司馬懿吃了敗仗,心中非常不快,忽然探馬報告說:“蜀兵用木牛流馬搬運糧食,人不用費力,牛馬也不用吃草料。”司馬懿道:“我之所以堅守不出,就是要使蜀軍糧草接濟不上,等他們不戰自潰,諸葛亮用這種方法運糧,一定是為久戰做準備,不想退兵。這如何是好?”急忙吩咐張虎、樂林帶兵去搶幾隻木牛流馬。張虎等依命而行,假扮成蜀軍,夜間埋伏在山穀中,果然見高翔率兵驅動木牛流馬運糧。待大隊人馬將過完時,張虎等率兵殺出,蜀兵措手不及,棄下一部分木牛流馬。張虎、樂縊十分高興,立刻驅回本寨。司馬懿大喜,立即命工匠照樣製作二千餘隻。不消半個月功夫便造好了,也能奔走。於是命令鎮遠將軍岑威帶領一支人馬,用木牛流馬去隴西運糧草,往來不絕。

很快,蜀軍把這一消息報告給了諸葛亮:魏兵也會造木牛流馬,還往隴西送糧草。諸葛亮聽罷大喜說:“果然不出我的判斷。”就叫過王平吩咐說:“你帶一支人馬扮作魏軍,連夜過北原,混入他們運糧的軍中,將護糧士兵全部殺散,驅趕木牛流馬往回返,一直奔過北原。魏兵必然在這裏追殺,你們就扭轉木牛流馬口中的舌頭後,便丟下木牛流馬逃走。魏兵見到丟下的木牛流馬,牽拽不動,扛抬不起。這時你迅速帶兵殺回,我自帶兵也會趕到。殺散魏兵後,你們再將牛舌頭扭過來,木牛流馬又會活動自如了。”

諸葛亮又喚過張嶷吩咐說:“你帶領五百士兵,扮作六丁六甲神兵鬼頭獸身,以五色油彩塗麵,扮作種種怪異之狀,一手執旗,一手持劍,腰懸葫蘆,內藏煙火等物,埋伏起來。等到木牛流馬來時,放煙火一齊衝出,驅趕牛馬而行。魏軍見了,必定懷疑有鬼神相助,不敢追趕。”張嶷領命而去。諸葛亮又命魏延、薑維領兵一萬,去北原接應木牛流馬,命廖化、張翼領五千兵馬去斷司馬懿來路,命馬忠、馬岱帶二千人到渭北搦戰。

王平依計混入魏軍之中,一同驅趕木牛流馬運糧,瞅準機會,殺得魏軍措手不及。王平搶奪了木牛流馬後迅速往回返。逃走的魏兵飛報北原,郭淮聞信,急忙帶兵來救。王平命令兵士扭轉木牛流馬的舌頭,全部棄在道中,且戰且走。郭淮命令不要追趕,趕快驅趕木牛流馬。但木牛流馬紋絲不動,郭淮心中疑惑,忽然鼓角喧天,喊殺聲四起,兩路屬兵一齊殺來,王平又帶兵殺回,三路夾擊,郭淮大敗而逃。王平令軍士把舌頭重新扭轉,驅趕如舊。郭淮看見,剛想帶兵殺回,隻見山後煙雲突起,一隊神兵擁出,擁護著木牛流馬而去。郭淮大驚道:“這一定是神兵天降啊!”魏軍見了,無不驚異,不敢追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