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
譯文:地處敵我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當敵方脅迫它屈服的時候,我方要立即出兵援助,並借機把自己的勢力滲透進去。對於處於困境的國家,隻有空話而無實際援助,是不能取得信任的。
計名探源:
假道,是借路的意思。語出《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子虞以滅虢。”
處在敵我兩大國中間的小國受到敵方武力脅迫時,某國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態,把力量滲透進去。當然,對處在夾縫中的小國,隻用甜言蜜語是不會取得其信任的,援助國往往以“保護”或給予“好處”為名,迅速進軍,控製其局勢,使其喪失自主權;再乘機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並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係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占這兩個國家,必須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璧,送給虞公。獻公哪裏舍得!苟息說:“大王放心,隻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虢國再滅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您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壟。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隻得答應。虞國大臣宮子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借道虞國,攻打虢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裏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紮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隻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裏應外合強占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的滅掉了虞國。
劉備假道戰張魯張鬆一心獻西川
諸葛亮在隆中三分天下時,就為劉備謀劃好了,占據西川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但西川一直為劉璋所有。劉璋,字季玉,是劉焉之子,漢魯恭王之後。興平元年劉焉做益州牧時,病死任所。劉璋在臣僚的輔佐下,自領益州牧。
當時,張魯為漢中太守。劉璋曾經殺了張魯的母親和弟弟,所以雙方結仇。劉璋封龐羲為巴西太守,抵禦張魯。張魯要攻取西川,龐羲急忙報知劉璋。劉璋軟弱無能,聽到這個消息,心中十分害怕,不知如何應對,忙召集眾官員商議。這時,益州別駕張鬆挺身而出,說:“我聽說曹操擒呂布、滅袁術、破袁紹掃蕩中原,新近又擊敗了馬超,可稱天下無敵。請主公準備厚禮,我親自去許都說服曹操進攻漢中,那時,張魯隻顧抗拒曹操,便顧不上侵犯蜀中了。”劉璋十分高興,準備金銀錦綺,做為禮物,派張鬆為使者,去成都遊說曹操。其實,張鬆並非去遊說曹操,他見劉璋無能,而是打算另尋明主。所以,張鬆暗地裏畫了西川地理圖藏好,帶著幾個隨從直奔許都。
張鬆到了許都,安置妥當後,每天都到相府求見曹操,結果連去三日都沒見到曹操。原來,曹操自從大破馬超後,很是得意,每日飲宴,很少出門,國家大事幾乎全在相府處理。張鬆等候了三天,托人賄賂了曹操左右近侍,才向曹操通報姓名被引進相府。張鬆見過曹操,禮畢後,曹操問道:“你家主人劉璋為什麼連年不進貢?”張鬆回答說:“因為路途遙遠艱險,賊寇打掠,故此不能順利進貢。”曹操大怒說:“我已掃清中原,哪來的盜賊?”張鬆說:“南有孫權,北有張魯,東有劉備,他們率兵割據一方,這豈能說是太平?”曹操見張鬆額頭突出,頭頂尖尖,仰鼻露齒,身高不過五尺,形象猥瑣,便有幾分不喜。又見他言語魯莽衝撞,便拂袖而起轉入內堂。左右對張鬆說:“你身為使者,卻不懂禮數,一味衝撞丞相,幸虧丞相看你是遠來客人,沒降罪於你。你趕快回去吧!”張鬆笑著說:“蜀中沒諂媚阿諛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