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後乘之。曳其輪也。
譯文:頻繁地變動敵人的陣容,抽調開敵人的精銳主力,等待它自行敗退,然後乘機取勝。這就好像拖住了大車的輪子,也控製了大車的運行一樣。
計名探源:
偷梁換柱,指用偷換的辦法,暗中改換事物的本質和內容,以達到蒙混欺騙對方的目的。“偷天換日”、“偷龍換鳳”、“調包計”,都是同樣的意思。用軍事上,指聯合對敵作戰時,反複變動友軍陣線,借以調換其兵力,等待友軍一敗塗地之時,將其全部控製。此計歸於第五套“並戰計”中,本意是乘友軍作戰不利時,借機兼並其主力為己方所用。此計中包含爾虞我詐、乘機控製別人的權術,所以也往往用於政治謀略和外交謀略。
秦始皇稱帝,自以為江山一統,子孫萬代基業相傳。但是,由於他自以為身體還不錯,一直沒有去立太子,指定接班人,宮廷內存在著兩個實力強大的政治集團。一個是長子扶蘇、蒙恬集團,一個是幼子胡亥、趙高集團。扶蘇恭順好仁,為人正派,在全國有很高的聲譽。秦始皇本意欲立扶蘇為太子,為了鍛煉他,派他到著名將領蒙恬駐守的北線為監軍。幼子胡亥,早被嬌寵壞了,在宦官趙高教唆下,隻知吃喝玩樂。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達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附近),突然一病不起。此時,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將至,於是,連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傳達密詔,立扶蘇為太子。當時掌管玉璽和起草詔書的是宦官頭兒趙高。趙高早有野心,看準了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故意扣壓密詔,等待時機。幾天後,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廣宗縣境)駕崩。李斯怕太子回來之前,政局動蕩,所以秘不發喪。趙高特地去找李斯,告訴他,皇上賜立扶蘇的詔書,還扣在我這裏。現在,立誰為大子,我和你就可以決定。狡猾的趙高又對李斯講明利害,說,如果扶蘇做了皇帝,一定會重用蒙恬,到那個時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穩嗎?一席話,說得李斯怦然心動,二人合謀,製造假詔書,賜死扶蘇,殺了蒙恬。
趙高未用一兵一卒,隻用偷梁換柱的手段,就把昏庸無能的胡亥扶為秦二世,為自己今後的專權打下了基礎,也為秦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胡車兒伺機盜戟猛典韋衛主亡身
金庸武俠小說裏麵的大俠,大多孤苦無依,受盡磨難,而後遇到異人,學得本領,在再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一件兵器,這件兵器必是寶物,能切金斷玉削鐵如泥。大俠的身手再加上這件兵器,可謂真正的無敵於天下。如果沒有了這件兵器,那麼大俠的身手可能就遜色了許多。然而這是武俠小說裏麵虛構的成分。
曹操親自統帥大軍十五萬討伐張繡,到了育水下寨。張繡身邊有一個很出名的謀士叫賈詡,賈詡對張繡說:“曹操兵多將勇,勢力強大,難以抵擋,不如投降曹操。”張繡答應了,派賈詡前往曹操處致降書。曹操納降,第二天曹兵進入宛城屯紮,剩下的在城外安營下寨。張繡每天設宴款待曹操。
一天,曹操酒醉後問身邊的人:“這城中有妓女嗎?”曹操的侄子曹安民知道曹操的意思,便偷偷地對曹操說:“張繡的嬸娘鄒氏很漂亮。”曹操馬上命人帶來,一看果然十分漂亮。問她姓什麼,婦人回答:“妾乃張濟之妻鄒氏。”這夜,鄒氏與曹操共宿帳中。事後,鄒氏跟曹操說:“久住城裏,張繡必起疑心,外人也會議論。”曹操說:“無妨,明日同夫人到寨中住。”第二天,曹操帶著鄒氏搬到城外安歇,命典韋在中軍帳外守衛。任何人不許入內。這樣,曹操終日與鄒氏在帳中飲酒取樂,不想回師許都。
但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件事還是讓張繡的家人知道了,便秘密地向張繡報告,張繡大怒:“曹操老賊太欺辱我了!”便請賈詡商議,賈詡說:“這件事不能說出去。明日等曹操出帳議事時,須如此如此。”
第二天,張繡向曹操請示:“最近投降的兵士,逃跑的越來越多,請求把他們轉到中軍。”曹操同意了。張繡轉移了他的軍隊,分為四寨,伺機舉事。但是,畏懼典韋勇猛,還是難以下手。張繡便與偏將胡車兒商議。胡車兒也是位能背負五百斤,日行七百裏的能人。他向張繡建議說:“典韋最讓人可怕的,是他那雙鐵戟。主公明日可請他來吃酒,將他灌醉。那時我便混入他的軍中,偷偷盜出他的鐵戟,這人就容易對付了。”張繡大喜,預先準備弓箭、甲兵,通知各寨。到了預定時間,派人請典韋到寨中飲宴,並殷勤勸酒,直至很晚才散掉酒席。這天夜裏曹操在帳中與鄒氏飲酒,快到二更天,忽聽帳外人喊馬嘶,報告說草車起火。曹操說:“草車失火,不得驚擾亂動。”轉眼間,四下裏起火,曹操這才意識到大事不妙,忙喚典韋。典韋吃酒過多睡得正香,睡夢中聽到喊殺之聲,便跳將起來,卻找不到雙戟。這時敵軍已到轅門,典韋急忙抽出步兵的腰刀。但見無數兵馬,各挺兵刃,殺進寨中。典韋奮力向前,砍死數十人。怎奈人單勢孤,典韋身無片甲,中了數十槍,還死戰不退。典韋的刀砍得卷刃不能用了,便把刀扔掉,雙手提了兩具屍體迎敵,擊死八九人。眾人不敢接近,隻是遠遠地射箭,箭如驟雨。典韋仍死守寨門,無奈典韋背上又中一槍,大叫數聲,血流滿地而死。死了半晌,仍沒有人敢躍門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