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複奇。
譯文:本來兵力空虛,又故意把空虛的樣子顯示給敵方,使敵人不知我方實力,在疑惑之中更加疑惑。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運用這種策略顯得更加奇妙。
計名探源:
空城計;這是一種心理戰術。在己方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人暴露我城內空虛,即所謂的“虛者虛之”。敵方產生懷疑,便會猶豫不前,即所謂的“疑中生疑”。敵人怕城內有埋伏,不敢陷進埋伏圈內。但這是懸而又懸的“險策”。使用此計的關鍵,是要清楚地了解並掌握敵方將帥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征。
空城計計名見於《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諸葛亮使用空城計解圍,因為他充分地了解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故而敢出此險策。諸葛亮的空城計名聞天下,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過利用空城計的出色戰例。
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後,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種方法去討好,文夫人卻無動於衷。於是他想建立功業,顯顯自己的能耐,以此討得文夫人的歡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親率兵車六百乘,浩浩蕩蕩,攻打鄭國。楚國大軍一路連下幾城,直逼鄭國國都。鄭國國力較弱,都城內更是兵力空虛,無法抵擋楚軍的進犯。
鄭國危在旦夕,群臣慌亂,有的主張納款請和,有的主張決一死戰。這兩種主張都難解除危局。上卿叔詹說:“請和與決戰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鄭國和齊國訂有盟約,而今有難,齊國會出兵相助。隻是空談固守,恐怕也難守住。公子元伐鄭,實際上是想要功圖名,討好文夫人。他一定急於求成,特別害怕失敗。我有一計,可退楚軍。”
鄭國按叔詹的計策,在城內做了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讓敵人看見一兵一卒。令店鋪照常開門,百姓往來如常,不準露出一絲慌亂之色。然後大開城門,放下吊橋,擺出完全不設防的樣子。
楚軍先鋒到達鄭國都城城下,見此情景.心裏起了懷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誘我中計?於是不敢妄動,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趕到城下,也覺得好生奇怪。他率眾將到城外高地探視,見城中確實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鄭國的旌旗甲士。公子元認為其中有詐,不可貿然進攻,決定先派人進城探聽虛實,暫時按兵不動。這時,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信,已聯合魯、宋兩國發兵救鄭。公子元聞報,知道三國兵到,楚軍定不能勝。好在也打了幾個勝仗,還是趕快撤退為妙。他害怕撤退時鄭國軍隊會出城追擊,於是下令全軍連夜撤走,人銜枚、馬裹蹄,不出一點聲響。所有營寨都沒有拆,旌旗照舊飄揚。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說道:“楚軍已經撤走。”眾人見敵營旌旗招展,不信敵人已經撤軍。叔詹說,如果營中有人,怎會有那樣多的飛鳥盤旋上下呢?
這就是中國曆史上首次使用空城計的戰例。
孔明撫琴鬥仲達空城嚇退十萬兵
諸葛亮一出祁山,北伐中原。魏主曹睿急派司馬懿統帥大軍來抗拒蜀軍,兩軍爭奪的焦點是街亭和柳城。諸葛亮派馬謖和王平同守街亭,派高翔守柳城。然而馬謖言過其實,是趙括一般的人物,不按諸葛亮的吩咐安營紮寨,結果街亭丟失。
諸葛亮聽說街亭、柳城皆被魏軍奪去後,頓足長歎說:“大事難成,這全都是我的過錯啊!”急忙命關興、張苞率兵退往陽平關;又令張翼引軍去修理劍閣,以備退路。三軍將帥收拾行囊準備啟程,薑維、馬岱斷後,伏於山穀中,待大軍退盡方能收兵。又秘密通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軍民皆入漢中,派心腹把薑維老母送入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