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大戰計連環,三足鼎立霸業成
赤壁之戰在《三國演義》中是很有代表性的戰役,羅貫中用洋洋灑灑八回文字,來描寫這場戰爭,寫得千變萬化,險象環生,璀璨多彩,酣暢淋漓。
其實,赤壁之戰是一個係統的龐大的工程,為何這樣說呢?赤壁之戰計計相連,環環相扣,實際是諸葛亮、周瑜等人如何使用伐交、用間、詐降、設伏、襲擊、縱火、追殲等有效的謀略和戰術,誘使曹操中計,爭得吳蜀聯盟在戰爭中的主動權,構成了一項完整的謀略係統工程。
赤壁之戰是孫、劉聯盟對抗曹操的第一次重大戰略。曹操打敗袁紹統一北方以後,雄心勃勃,親率大軍下江南,降劉琮,奪荊州,不可一世。麵對著浩浩蕩蕩沿江而下的曹操八十三萬人馬,孫權隻有五萬多軍隊,劉備隻有兩萬人馬,力量對比是很懸殊的,形勢逼迫孫劉兩方隻有聯合起來,共同抵禦曹操,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
諸葛亮、周瑜等人—步一步地,一計一計地,籌劃整個戰爭的步驟、結局。其中,既有全局的宏觀鳥瞰,又有局部微觀的縝密思考,赤壁之戰就在吳蜀聯盟的精心設計下拉開了帷幕。為了確保赤壁之戰的勝利,諸葛亮、周瑜等人精心謀劃計計相連,請看諸葛亮、周瑜等人如何用計。
第一計,連橫計。連橫計本不屬於三十六計之列,春秋戰國時,蘇秦、張儀用合縱連橫之法將眾諸侯玩弄於股掌之中,這就是最初的合縱連橫。不過蘇秦、張儀是無恥之徒,在他們心目中沒有道義,隻有金錢、地位、榮耀。而諸葛亮則不然,他促成孫劉聯盟要共同抵抗曹操。本來曹操南下,孫吳內部就有主戰派和主和派,鬥爭十分激烈。以張昭為首的主和派,懾於曹操強大的實力,為了保住現有的官職、地盤,力主投降。以周瑜、魯肅、程普、黃蓋為代表的主戰派,則力主抗戰。而吳主孫權,雖然內心主戰,但又缺乏信心,因而沉吟不決。在這種情況下,魯肅從江夏請來了諸葛亮。諸葛亮一到江東就舌戰群儒,以他的遠見卓識,以他的智慧和膽略,語驚四座,塞住了投降派之口。然後他進見孫權、周瑜,開頭是以言語相激,接著是舉出事實,陳明曹操外強中虛諸種不利因素,孫劉隻要聯合起來就足以戰而勝之的道理,使孫權堅定了聯劉抗曹的決心和信心。這樣,就在實際上形成了以周瑜、諸葛亮為主的堅強的抗曹領導核心。
第二計,反間計。抗曹聯盟形成了,下一步該如何行動呢?他們分析,曹操人馬雖眾,但“北軍不習水戰”,這是最大的弱點。不過曹操也是很聰明的。他看到了這一點,就起用荊州降將、熟悉水戰的蔡瑁、張允為水軍都督,加緊水上訓練。於是周瑜設群英會,賺蔣幹,誘騙曹操殺了蔡瑁、張允,折撣了曹軍的羽翼,除去了盟軍的大患。
第三計,火攻破敵。在冷兵器時代,火攻在戰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孫子兵法》中專有一篇講的是火攻。周瑜、諸葛亮針對敵強我弱的情況,密室策劃,決定用火攻。
第四計,瞞天過海。水戰最有利的武器是弓箭,諸葛亮神機妙算、草船借箭,平白從曹操手裏得到十萬多支羽箭,為爾後的水戰、火攻所用,發揮了極大的威力。既挫傷了曹操的銳氣,又為戰勝曹操奠定了基礎。
第五計,苦肉計。東吳上下齊心破曹,三世老臣黃蓋甘願受刑,與周瑜演了一出雙簧戲,用苦肉計瞞過了曹操。
第六計,密謀詐降。周瑜巧用曹操派來的奸細蔡中、蔡和通報消息,搞了一個反間計的反間計。闞澤向曹操下降書,闞澤機敏的應付,使曹操進一步上當。
第七計,連環計。龐統向曹操獻連環計,使曹軍的大小船隻都連鎖起來,這樣可以燒一隻,燃一片,為火攻創造條件。
一切似乎都準備停當了,單等冬至前後天氣轉變,長江之上東南風起。
就這樣,一計接一計,一環扣一環,籌劃得天衣無縫,無懈可擊,使曹操完全落入圈套,最後三江口一把大火,被周瑜燒個精光。曹操大敗而逃,棄水路走旱路,遭到周瑜六路大軍的截襲。最後,諸葛亮又在烏林、葫蘆口、華容道三處設伏,打得曹操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