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84967209991,7257453146853608507,7023706537877064711,7078184356296002568,7233628637570796605,7229640720594766906,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原文: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譯文:全軍退卻,避開強敵。以退為進,尋找戰機,伺機破敵,這並沒有違背正常的用兵原則。
計名探源:
走為上計,指在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頭下,采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尋找戰機,以退為進。這在謀略中也應是上策。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計語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檀公指南朝名將檀道濟,相傳有《檀公三十六計》,但未見本。
由此可見,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是指在我不如敵的情況下,為保存實力,主動撤退。所謂上計,不是說“走”在三十六計中是上計,而是說,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方有幾種選擇:一、求和;二、投降;三、死拚;四、撤退。四種選擇中,前三種是完全沒有出路的,是徹底的失敗。隻有第四種,撤退,可以保存實力,以圖卷土重來,這是最好的抉擇。因此說,“走”為上。
劉玄德馬躍檀溪
《三國演義》中走為上計的例子並不多,要說精彩的莫過於劉備馬躍檀溪了。劉備馬躍檀溪與當年劉邦鴻門宴逃命如出一轍,項羽劉邦一同起兵反秦,項羽勢大,劉邦勢弱。項羽手下謀士範增為項羽謀劃,擺下鴻門宴要乘機除掉劉邦,項羽猶豫再三拿不定主意,使得劉邦借上廁所之機逃脫,這就是楚漢相爭的鴻門宴。
劉備被曹操追殺,隻好投奔他的同宗、荊州刺史劉表。劉表,字景升,也是皇族遠支。劉表倒也厚待劉備,讓劉備引本部人馬,到襄陽郡屬邑新野縣屯駐。
一日,劉表忽然遣使至新野,請劉備赴荊州相會,劉備隨使而往,劉表請劉備入後堂飲宴。酒酣,劉表忽然淚下。劉備忙問其故,劉表說:“我有心事,一直想告訴賢弟,隻是沒有合適的時間。”劉備說:“兄長有什麼難以斷決的事,不妨跟兄弟直言,倘有用弟之處,弟當萬死不辭。”劉表說:“隻是為立儲一事犯難,前妻陳氏所生長子琦,為人雖賢,卻柔弱不足以立大事;後妻蔡氏所生少子琮,頗聰明。我欲廢長立幼,恐礙於禮法;欲立長子,怎奈蔡氏宗族中皆掌軍務,後必生亂,因此委決不下。”劉備說:“自古廢長立幼,取亂之道。若顧慮蔡氏權重,徐削弱之,不可以溺愛而立少子。”劉表默然,自知語失。少頃,劉表又談到曹操煮酒論英雄,特別推重劉備事,劉備乘著酒興,又失口說:“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劉表聞言又默然不語。劉備自知語失,托醉而起,歸館舍安歇。劉備哪裏知道,他和劉表的談話,全被躲在屏風後麵的蔡夫人偷聽了去。
蔡夫人深恨劉備,當日便和其弟蔡瑁兩次密謀殺害劉備,均未得逞。劉備星夜回到新野的轉天,使者又到,蔡瑁以劉表的名義,請劉備到襄陽主持眾官的宴會。趙雲怕有意外,引三百馬步軍同往。蔡瑁出城迎接,意甚謙謹。隨後劉琦、劉琮,引文官武將出迎。劉備見二公子俱在,便未生疑忌,於館舍暫歇。趙雲引三百軍圍繞保護,趙雲自己披甲掛劍,行坐不離左右。
次日,大張筵席。劉備到州衙,命將所騎的那匹人言妨主的“的盧”馬牽入後園拴係。眾官皆至堂中,劉備主席,趙雲帶劍立於劉備之側。劉表部屬文聘等按蔡瑁“先引開趙雲,然後行事”的安排,請趙雲也去赴席,趙雲推辭不去。劉備令他就席,隻得勉強應命而出。此時蔡瑁在外早已收拾得鐵桶相似,劉備帶來的三百軍士,也早已遣歸館舍。
開宴後,酒至三巡,得知蔡瑁之謀的劉表另一部屬伊籍,借把盞之機,以目視劉備,低聲說:“請更衣。”劉備會意,立即起身入廁。伊籍把盞畢,疾入後園,找到劉備,附耳告訴說:“蔡瑁設計害君,誠外東、南、北三處皆有守軍,惟西門可走,公宜速逃!”劉備大驚,急解的盧馬,開後園門牽出,飛身上馬,不顧從者,徑往西門而走。門吏攔問,劉備不答,加鞭而出。門吏飛報蔡瑁,蔡瑁上馬,引五百軍隨後追趕。卻說劉備撞出西門,跑了沒有幾裏路,前有檀溪攔住。那檀溪闊有數丈,水通襄江,其波甚急。劉備到溪邊,見不可渡,勒馬再回,追兵已近,隻得縱馬下溪。行不數步,偏又馬陷前蹄,衣袍盡濕。劉備加鞭大呼道:“的盧!的盧!你真要送我一死嗎!話音未落,那馬忽從水中湧身而起,一躍三丈,飛上西岸,劉備如從雲霧中起。”
劉備本是寄人籬下,遭小人陷害,卻又無法分辨,隻能一走了之逃避禍端。在演義中,作者極盡渲染隻能事,尤其是寫馬躍檀溪之處,寫得神乎其神。其實這是小說的一種創作手法,或許是作者褒劉貶曹的心理。根據當時情況分析,劉備有四條路可以走:一、求和;二、投降;三、死拚;四、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