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八月初八,就叫朱重八,那如果生於八月十三日,難道就叫“朱十三”嗎?
你還真別笑,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很多平民百姓就以孩子出生的日期來命名,我們一起來看看朱元璋的家族吧。朱元璋的曾祖生於四月初九,所以叫做朱四九。後來他娶妻侯氏,生下四子,分別生於初一、初二、初五、初十,所以取名為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這個朱初一,就是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娶了王氏,又在五月一日、五月四日生子二人,所以取名為朱五一、朱五四。這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父親,當然是“朱世珍”,這名字也是朱元璋後來幫他父親更改的。
人要出了名,不僅關於本人的各種傳說故事讓人應接不暇,就連他的祖宗十八代在江湖上也會有各種傳說。前麵我已經給大家講過關於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時的兩個民間故事,下麵我再給大家說說關於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的民間故事吧。
話說元末泗州有一個地方叫做楊家墩,墩下有土窩。有一天,農民朱初一耕種完畢,躺在土窩中休息。這時,有兩個道士經過此地,其中一個年長一些、師傅模樣的道士停了腳步,站在土窩之上,指著腳下朱初一睡覺的地方,說道:“倘若有人死後埋葬在這裏,他的子孫後代中就會出天子。”
另一個年少一些、徒弟模樣的道士滿臉疑惑,不解地問道:“為什麼呢?”
那道士笑了笑,答道:“此地氣暖,非常有靈氣。不信你拿根枯枝過來,栽種在此處,十天之內枯枝一定會長出新芽來。”
這時,朱初一醒了,從土窩裏站了起來。年長的道士看見他很驚訝,於是問道:“施主,剛才你可聽見我說的話了嗎?”
朱初一假裝耳聾,又是搖頭,又是擺手地離開了,表示自己什麼都不知道。
待朱初一走後,年少的道士在別處撿來一段枯枝,插在土窩中便離開了。
其實朱初一不僅把那道士的話聽得真真切切,更是用心記住,每天都來土窩等候著枯枝生芽。
不知不覺十天過去了,在第十天的時候,那枯枝果然如道士所說一般,竟然長出新芽來。朱初一大驚失色,知道那道士所說不假,此地乃是塊風水寶地,要是死後埋葬在這裏,子孫後代就會出天子,改朝換代。朱初一是個很有心計之人,不願讓別人也知道這風水寶地,於是就悄悄地把長出新芽的枯枝拔去,又另外插上一段枯枝。
又過了十天,朱初一耕種完畢,路過土窩,恰巧又碰見那兩個道士再次經過。他們發現了土窩中沒有發芽的枯枝,年少的道士驚訝地問道:“師傅,為什麼枯枝還未生芽呢?”
年長的道士看了看朱初一,說道:“上次你一定聽到了我們的對話,枯枝一定是被你拔去了。”
朱初一知道這個道士定是個神人,再也不敢隱瞞了,連忙跪倒在地,承認了錯誤。
那道士微微一笑,說道:“你有福了,死後應當埋葬此地,你家後代將會出天子。”說完,兩個道士飄然遠去。
朱初一牢牢記住此話,讓人在自己死後將自己埋葬在土窩中。
等到下葬之時,又發生了讓人驚奇的事:隻要扒開此處的泥土,土地便會自行壅起,成為墳堆。
因為這個民間故事,有人說泗州(今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
可是,也有許多人認為濠州鍾離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因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在明皇陵內修建了《禦製皇陵碑》,上麵記載著:“皇考五十,居鍾離之東鄉,而朕生焉。”(《禦製皇陵碑》)那麼朱元璋的出生地到底是哪裏呢?難道朱元璋自己也會記錯出生地嗎?
關於這個問題一直有爭議,老實說我也無法準確作答。個人推測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應該是遷居在泗州盱眙,後來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又因為某種原因(畢竟當時吃不飽飯,逃荒什麼都有可能),遷居到了濠州鍾離。
但是,不管怎麼說,在明洪武七年的時候,無論是濠州鍾離,還是泗州盱眙縣都屬於安徽鳳陽府,因此初中曆史書上說朱元璋出生在安徽鳳陽府是肯定沒有錯的!《鳳陽花鼓》中的這一段也是沒錯的:說鳳陽,道鳳陽,
鳳陽是個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