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最後一根稻草(3 / 3)

劉福通帶領眾人衝出重圍,整頓隊伍,占領潁州城,民工大起義就這樣正式爆發。

雖然韓山童犧牲了,但是他在曆史上的地位卻是不可磨滅的。他是第一個舉起了反元旗幟的人,帶領著窮苦百姓紛紛起身抗元,中國大地上燃起了熊熊烈火。

當時元朝統治中國,將百姓分為四等。蒙古人自然貴為第一等,而南宋境下的百姓就是第四等。在他們眼中南人為賤民,當時有很多不平等:蒙古人不需要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隻需罰交一頭毛驢價格相等的燒埋銀即可;漢人不能有名字,隻能以出生日期為名;蒙古人害怕漢人起來反抗,畢竟漢人人數遠超他們許多,因此禁止漢人擁有鐵器,連一把菜刀也必須幾家合用;等等。

當時元朝的賦役很重,前麵我們說過朱元璋的家鄉災荒不斷,僅僅半個月,他的父母和大哥就餓死了,漢族百姓完全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對元朝統治的仇恨像是幹透了的柴火,就等韓山童和劉福通這把大火了。

韓山童、劉福通起義的消息傳開後,黃河沿岸的民工們紛紛響應,當即殺了監工,頭裹紅巾,紛紛投奔劉福通。沒過幾天,義軍發展到數十萬,遍布大江南北。

這時候,經過三年乞討的朱元璋回到寺廟中吃齋念佛,時常聽到周邊百姓和兒時的小夥伴們,今天誰誰誰又參加義軍,反抗暴元去了,明日又聽說誰誰誰參加義軍,反抗暴元去了。你說朱元璋要是一點也不心動,那肯定是假的。

有個類似的插曲:記得20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深圳改革開放後,開始蓬勃發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年輕男女南下打工。我出生在浙江東部的一個農村,當時村裏很多十八九歲的女孩子懷揣著夢想,早早地休學,南下深圳服裝廠打工去了。許多留下來繼續上學的人,都是在家長的強壓下才完成學業。

言歸正傳,在周邊百姓的影響下,朱元璋開始有些蠢蠢欲動了,可是怎麼也下不了決心,畢竟造反這條路有所不同,是個高風險的職業(當然也是回報最高的),而且還不能回頭。一旦選了這條路,要麼封侯拜相、列土封疆;要麼殺身成仁、永垂不朽。你看《水滸》中的那些好漢,哪個願意從一開始就落草為寇、落下一世罵名呢,還不是走投無路了,才被逼上了梁山嗎?

夜晚,朱元璋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怎麼也睡不著覺,於是披衣起身,望著窗外深邃的夜空,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理想。自己到底該一輩子在這寺廟中吃齋念佛,直到老死,還是應該出去闖蕩一番,幹些轟轟烈烈的大事,等到自己年老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自己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呢?

左思右想之後,朱元璋還是拿不定主意,於是決定征求一下寺廟中佛祖的意見。

他緩緩地來到神像麵前,就地跪倒,雙手合十,虔誠地向佛祖求卜,想知道自己究竟該何去何從。他先在佛祖麵前誠信禱告了一番,許下“離開寺廟”的心願,然後慢慢晃動竹筒,直到有一支竹簽緩緩地跳了出來。朱元璋拿起竹簽一看,竟然是“不吉”。

既然佛祖點化自己不要離開寺廟,那麼朱元璋又拿起竹筒,許下“留在寺廟”的心願,再次慢慢搖動竹筒,直到有竹簽掉出為止。朱元璋拿起竹簽一看,發現還是“不吉”。

“去留皆不吉”,這樣的占卜結果讓朱元璋不知所措了。朱元璋心想:去也不是,留也不是,難道你是要讓我造反嗎?於是,朱元璋第三次拿起竹筒,緩緩地搖動竹筒。過了一會,一支竹簽跳了出來,朱元璋撿起來一看,上麵寫著一個“吉”字。

上麵所講朱元璋占卜的事情記載在《禦製皇陵碑》中:“卜逃卜守則不吉,將就凶而不妨。”(《禦製皇陵碑》)意思是說,選擇離開、選擇留守寺廟都不吉利,選擇造反反而沒啥問題。

這個故事是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親口說的,跟他出生時各種傳說故事的性質和目的一樣,他把自己的造反說成受了佛祖點化,更能使大眾認可他的統治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