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脫的大力支持下,從至正十一年四月初四日開始,元順帝正式批準治河,並任命賈魯為工部尚書,總管治理黃河的一切事務。賈魯也不辱使命,按照疏塞並舉、先疏後塞的工作方案,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成功完成了治理黃河的巨大工程。
脫脫治理黃河的功勞確實利在千秋,但也非盡善盡美,同樣留下一些弊政。
當時賑災物品要發到災區百姓手中,畢竟要經過層層行政單位。地方長官們暗自留了一點,然後發到州上;州上官員見了,也要留一點,再給縣裏;縣裏官員見了,也偷偷留下一點,再轉給鄉裏;鄉裏官員也不客氣,留下一點,再發到村裏;村裏的士紳也要暗中留一點,再發給百姓。如此一來,經過層層盤剝,發到災區百姓手中的糧食還能有多少呢?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基礎,當量變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引起質變。當時的元朝政府腐朽不堪,百姓怨聲載道,就差最後“一根稻草”,引發質變,壓死這頭駱駝(元朝政府)。沒過多久,這根稻草便來了。
至正十一年,脫脫為了徹底治理黃河,開辟南北水路,強征15萬民工和廬州戍軍2萬人挑河築堤,搞得民怨沸騰。這些民工當中,其實很多是信奉明教的信徒。他們暗中宣傳明王已經出世,說什麼天下就要大亂,隻有明王才能拯救大家。剛開始,許多人將信將疑,但是這種言論一傳十,十傳百,沒有幾天,傳遍了整個民工營,漸漸地,許多人也就相信了。
又過了幾天,民工營中又傳出一個民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沒有幾天,15萬民工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當時民工們自然知道“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意思,但是誰也不知道前半句“石人一隻眼”到底是什麼含義。
直到有一天,民工們正在埋頭苦幹,突然,有一個人大叫起來,像是挖到了什麼不尋常之物。眾人聽到叫聲後,好奇地圍了過來,七手八腳地將這東西挖上來一看,原來是個石頭人。
眾人紛紛上前,把石頭人擦拭幹淨,不由得吃了一驚。原來這個石頭人臉上隻有一個眼睛!接下來的情景相信大家在電視劇中時常看到:正當大家議論紛紛,不知道怎麼回事的時候,一般來說,這時會有一個見多識廣的長者站出來。他會仔細看看石頭人,然後說道:“這歌謠中石人一隻眼不就說的是這個嗎?”
眾人聞言後,紛紛點頭附和。
這位長者再登高振臂一呼,“兄弟們,元朝政府逼迫我們強修黃河,害得我們家破人亡,這日子沒法過了。今日天意如此,我們不如就反了吧?”
“對,我們反了吧。”
“對。”
“既然天意如此,反了。”
……
底下眾人紛紛響應,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起義馬上就要爆發了。
當然這不可能是什麼天意,完全是套路啊,曆史上不知道玩了多少回。這個歌謠肯定是明教首領韓山童和劉福通事先編製好,讓信徒們暗中傳播開來,至於這個石頭人,肯定是他們事先派親信埋好,再等民工第二天親自挖出,讓他們相信這是天意,要讓這些民工跟隨明教起義。
這個把戲雖然沒有什麼新意,但是在封建社會還是屢試不爽的。畢竟當時百姓還未開化,總是被統治階層所謂的“天意”糊弄著,皇帝說自己是“天子”,聖旨第一句就是“奉天承運……”因此,韓山童與劉福通決定也以“天意”來號召百姓,幫助自己起義。
按照史書上的記載,韓山童與劉福通等人在潁州(現今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聚集了3000人馬,殺黑牛白馬,誓告天地,正式宣布起義。他們打出的口號是:“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輟耕錄》)韓山童還自稱為宋徽宗第八代世孫,(大宋皇帝不是姓趙嗎?為了權力竟然連祖宗也不要了,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麼自圓其說的?)劉福通也成了宋朝大將劉光世的後代。於是,眾人一起推舉韓山童為明朝的明王,暗中聯絡各方教眾,以頭裹紅巾為號,約定時間起兵造反。可惜,不小心走漏了風聲,導致元朝突然派兵前來鎮壓,韓山童不幸被捕犧牲,他的兒子韓林兒乘亂逃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