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reference_book_ids\":[6998078842355059742,726338953561715818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至正四年對於朱元璋來說,是終生難忘的一年。那一年,在不到半月的時間裏,朱元璋死了父母和大哥,無依無靠。那一年,對於元朝政府來說,也是非常頭痛的一年。五月,連下大雨二十多天,黃河暴溢,河南、山東一帶沿河州縣全部遭了水患,幾十萬百姓淪為難民。元朝政府卻束手無策,以致水勢不斷擴大,向北侵襲。
到了至正八年正月,黃河再次發威,淹沒了沿河州縣,情勢更為危急:“既而河水北侵安山,淪入運河,延袤濟南、河間,將隳兩漕司鹽場,實妨國計。”(《元史·賈魯傳》)意思是說,黃河泛濫向北侵襲了安山,洪水灌入整條運河,綿延到了濟南、河間一帶,將毀壞這兩地漕司所屬鹽場,非常妨礙國計民生。
按照史書上的記載,這次黃河水患導致運河中斷,那麼大都的糧食和生活必需品無法供應;水侵河間、山東兩地的鹽場,勢必減少元朝政府的國家財政收入。
有道是“經濟決定一切”,元朝政府國庫早已空虛。而且自從河患發生以來,災區百姓流離失所,餓殍滿地。百姓們走路無路,隻能紛紛起來反抗,有的搶劫商旅,有的攻擊官府,各地開始暴動不斷,起兵反元。
兩次黃河水患時,元朝政府討論過如何處理此事,但是朝廷中權貴們的意見也不盡相同,分裂成了兩派:一派是以脫脫為主的主修派,還有一派是脫脫的死對頭別兒怯不花。
脫脫叫做“脫脫帖木兒”,蒙古族蔑兒乞人,是元末有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主編了《遼史》《宋史》《金史》,史書上對他的評價非常高,說他是“賢相”,可見他的能力絕非尋常。
元至正四年那次黃河泛濫時,脫脫剛剛辭去相位沒有幾天,當時朝中以右丞相別兒怯不花為首。他雖然對災民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卻沒有治理黃河。至正八年正月,黃河再次暴溢,而且更加凶猛。不僅使沿岸百姓流離失所,而且還影響了元朝政府的經濟命脈,可把元順帝給嚇壞了。他這時才想起了脫脫,於是在至正九年(1349年)閏七月,重新啟用脫脫為中書右丞相,讓他主持工作。
可以說,當時脫脫接手的完全是個爛攤子,官貪吏汙、紀綱廢弛、賦役不均,種種問題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了。脫脫知道這些問題一時之間也解決不了,當務之急是要治理好黃河。不然的話,隔幾年就黃河泛濫,沿岸全是難民,這些難民走投無路之下,就會攻擊政府,危害社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繁榮與穩定。
脫脫下決心治理黃河,可是他不懂水利,於是選拔了一個叫賈魯的人,任命他為行都水監使,專門治理河患。
賈魯這人,從小就十分聰明好學,還胸懷大誌,長大後更是謀略過人,而且他特別喜歡天文地理,是當時水利方麵的首席專家,後人對他評價十分高。曾經有過這樣的論斷,說“古之善言河者,莫如漢之賈讓,元之賈魯”。
賈魯是個很務實的科學家,至元四年,第一次黃河泛濫的時候,他就親自去了災區現場,實地考察、測量地形、繪製地圖,經過一番調查研究之後,他提出了兩個治理黃河水患的方案:第一,他建議修築北堤,用來製衡黃河泛濫。這種方案用的時間較短,耗費人力和財力也較少,但是治標不治本。
第二,他建議疏塞並舉,疏通黃河向東流,想辦法恢複古道。這樣治理的效果會更佳,當然耗費的人力和財力也更多。
可惜當初脫脫不在朝中,他的奏章一遞上去就石沉大海,估計被元朝政府扔到哪個垃圾桶裏了。
後來,脫脫複出,特地召開會議,邀請他一起商量如何治理黃河水患的問題。賈魯在會議上再次提出自己的治河主張:“必疏南河,塞北河,修複故道。役不大興,害不能已。”(《元史·成遵傳》)其實這就是他的第二個方案,采取疏塞並舉的措施。脫脫當場拍板讚同。當時開會的還有一個工部尚書叫做成遵(相當於現在的水利部部長)有些不高興,當場與頂頭上司脫脫爭辯起來。脫脫側目看了看他,完全不理會,堅定地說:“事有難為,猶疾有難治,自古河患即難治之疾也,今我必欲去其疾!”(《元史·脫脫傳》)意思是說,有些事情很難做,就像是難治的疾病,自古以來,黃河水患就是那難治的疾病,現在我想要把這病徹底治好!可見,脫脫當時的決心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