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策反先鋒陳友諒(1 / 1)

仗打到這個份上,雙方都筋疲力盡了。陳友諒轉攻為守,朱元璋既不退兵,也不主動進攻。

雙方就這樣耗著,不知要耗到猴年馬月。不過下麵發生的事情頗讓人感到意外,還有些戲劇性。

陳友諒陷入困境後,覺得一直這樣耗費下去不是辦法,於是召集手下將領召開會議,商討如何擺脫困境。

當時陳友諒的手下將士分成了兩派,其中一個右金吾將軍說道:“既然我們被人困在鄱陽湖,出湖困難,那麼我們應當焚燒戰艦登陸,直奔湖的南岸逃跑,然後想辦法東山再起。”

左金吾將軍卻搖搖頭,表示反對,說道:“你這是向敵人示弱,如果朱元璋利用步騎兵追趕我軍,進退之間我們將失去自己的地盤,大勢也將去了。眼下勝負未分,應戮力一戰。”

陳友諒一時之間拿不定主意,思之再三,最後臨近散會的時候,說道:“右金吾將軍所言有理。”然後,便散了會。

左金吾將軍回去後,想想自己的意見未被采納,眼下作戰不利,擔心回去後陳友諒將責任推到自己的身上。他越想越害怕,於是便率所部主動投降了朱元璋。

左金吾將軍投降後不久,消息傳到了右金吾將軍的耳朵裏。右金吾將軍心想:左金吾將軍率部投降朱元璋,乃是與我意見相左所致,陳友諒生性暴虐,一旦生氣,追究此事,我必難逃一死。想到此處,左金吾將軍也主動率部投降了朱元璋。

陳友諒一句話,兩個部下都投了敵,他幾乎算得上是朱元璋的策反先鋒了。

而意見不合的兩個人,在投降朱元璋這一點上倒是達成了極大共識。這也能從側麵看出陳友諒在部將中的口碑有多壞了。

鄱陽湖大戰以來,陳友諒損傷早已大半,現在兩大將軍又投降了對方,他處境之艱難可想而知。

朱元璋見時機成熟,於是親自給陳友諒寫了兩封信,譏諷嘲笑他,內容大致如下:“我想與你來個約定,你我各安一方,以待天命。可是你卻盤算失誤,企圖加害於我。我軍隻以少量兵力,便攻取了你龍興十一郡,你卻還不悔過,重新挑起戰端。首先被困在洪都,再敗於康郎,連累骨肉將士全被葬身火海。你即便僥幸生還,也應當取消帝號,痛定思痛,坐待真正的主人(我朱元璋才是真正的主人),不然的話,你將會喪家滅姓,到了那時,你再後悔可就晚了。”

這封信應該是朱元璋想要激怒陳友諒,以達到他的戰略目的的一種手段。事實上這封信也的確奏效了。

陳友諒看完信後,勃然大怒,沒有回信。他想要找朱元璋算賬,可是眼下沒有這實力,於是便把憤怒全部發泄在了使者和朱元璋被俘虜的士兵身上。史書上說陳友諒扣押了朱元璋的使者,還把朱元璋被俘虜的士兵殺得一幹二淨。

而另外一邊,朱元璋卻反其道而行之。俘虜來的陳友諒士兵,有傷的治傷,有病的醫病,願意留下的留下,不願意留下的發些銀兩讓他回鄉,還下令祭奠陳友諒的陣亡將士。

雙方士兵和百姓暗中無不把朱元璋和陳友諒做了個對比,全部認為朱元璋是個仁義之人,以後定是個明主,而陳友諒就相去甚遠。雙方雖然沒有交戰,但是無形之中,陳友諒又敗一局。消息傳到陳友諒的大營。陳友諒軍心瓦解,士氣低落,人人無心作戰,甚至還出現了逃兵。

這時,還有一個更為糟糕的事情,就是軍中快要斷糧了。陳友諒沒有辦法,思前想後,隻得命令手下去洪都搶糧。

可是洪都城中的朱文正是個厲害角色,陳友諒派人搶糧,結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僅搶不到朱文正的一顆糧食,而且還被朱文正燒毀了很多巨艦。這下陳友諒再也坐不住了,決定率軍突圍。

朱元璋是個軍事天才,而且似乎還有神奇的第六感。他感覺到陳友諒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可能馬上會突圍退入長江,於是命令全軍移師湖口,在長江南北兩岸設置木柵,一到夜裏,還放置大舟火筏到江中,將四周照得通亮,防止陳友諒趁夜突圍。

同時,朱元璋又派兵奪取了蘄州、興國,控製長江上遊,徹底堵住了敵人的歸路,準備關門打狗,全殲敵人的有生力量。

雙方在湖中對峙了一個多月,陳友諒終於軍糧殆盡、計窮力竭,別無他法,隻得孤注一擲,冒死突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