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六日,陳友諒率領殘兵敗將從南湖嘴突圍,企圖進入長江,然後再退回至武昌,可是卻遭受到南湖守軍的強烈遏製。陳友諒沒有辦法,隻得調轉方向,向江西湖口突圍。
朱元璋連忙率領部隊、擺布火筏從四麵圍攻,戰鬥十分激烈,致使漢軍舉步維艱,最後不得不改變路線,重新走涇江。
當陳友諒率領大軍來到涇江口,剛想喘口氣,不料又殺出一隊人馬,原來傅友德早就埋下伏兵等候著他。
“娘的,又有伏兵。”陳友諒發現自己進入了十麵埋伏,到了哪裏,都有人阻擊,於是決定不再調換路徑,就此突圍了。
陳友諒振臂高喊:“兄弟們,要想活命,各自突圍,衝啊!”
手下將士被朱元璋圍困多日,如今為了活命,無不拚命突圍,勢如洪水。
傅友德見了,也抽出寶劍,喊道:“弟兄們,陳友諒忘恩負義,我們為趙普勝、丁普郎兩位將軍報仇雪恨的時候到了,衝啊!”說完,自己駕著輕舟,一馬當先地衝向敵軍。
傅友德乃是元末猛將排行榜上排名第五的勇士,武功蓋世。他左劈右砍,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據說此戰他一個人就殺了好幾百人,真夠生猛的!)手下將士在他的鼓舞下,無不爭先恐後地衝向敵軍。片刻,漢軍開始不敵,隻得且戰且走,可是到了日落時分,還是沒有擺脫困境。
陳友諒心中十分著急,於是從船艙中探出腦袋,想要親自指揮戰鬥,不料從遠處飛來一隻冷箭,不偏不倚,正中陳友諒的腦袋。
此箭速度奇快,力道很大,竟然射穿了陳友諒的頭顱,一代梟雄就此斃命。
陳友諒一死,漢軍群龍無首,也就無心抵抗了,頓時四下潰敗,五萬多人被擒,就連陳友諒的太子陳善兒也被生擒了。
武藝高強的張定邊看情況不對,連忙找來一條小船,保護著陳友諒的次子陳理,載上陳友諒的屍體,趁著夜色逃回了武昌。據記載,當時他身中百箭卻沒有死,生命力也真夠頑強的!
鄱陽湖大戰打到這裏也就結束了,從七月二十日開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為止,前後曆時37天,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投入兵力、艦隻之多,戰鬥之激烈都是空前的,最後以朱元璋勝利告終。
陳友諒一死,就意味著朱元璋除掉了一個最為厲害的強敵,據說朱元璋曾感歎道:“天下不足定矣!”如此看來,在朱元璋眼中,隻有陳友諒才算得上對手,其他人不足為慮也。
不過,連朱元璋自己也認為,這場戰鬥算是僥幸得勝。大戰勝利後,有一次朱元璋跟劉伯溫說:“當初我沒有聽從先生的勸阻,執意出兵援救安豐,幸好陳友諒沒有率軍攻打應天,而是攻打洪都,幸好洪都守將在朱文正的帶領下,堅守三個多月,不然的話,後果實難預料。”
雖說朱元璋贏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也損兵折將、筋疲力盡了。他擔心張士誠會乘虛而入,所以班師回了應天,命令常遇春留下督軍,繼續圍困武昌。
同年十月,朱元璋命令徐達和部分將士留守應天,自己則親自率領大軍再次征討武昌,想要徹底消滅陳友諒的殘餘勢力。
當時陳理兵敗回到武昌後,在張定邊的扶持下繼位稱帝,改年號為德壽,一切事務皆由張定邊處置。
朱元璋率軍圍攻武昌城數月,但是武昌城城高牆厚,是個易守難攻的戰略之地,而且全城將士在張定邊的率領下,頑強抵抗,朱元璋久攻不下。
朱元璋知道拿下武昌隻是時間問題,不必急於一時,於是返回應天,去做一件更為重要的事情了。
回到應天後,朱元璋被百官推舉為吳王,當時考慮到小明王還在,所以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來發布命令。
而在1363年的時候,張士誠便自立為吳王。朱元璋稱吳王是1364年,因此曆史上為了區分這兩個人,把張士誠稱為東吳,把朱元璋稱為西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