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至親的背叛(2 / 2)

朱元璋為什麼不封賞朱文正呢?難道在鄱陽湖大戰中,朱文正沒有什麼表現嗎?

平心而論,在鄱陽湖大戰中,我覺得朱文正應該是記首功之人。那朱元璋為什麼不封賞呢?

其實還是朱文正當年那句話惹的禍:“叔父成了大業,何患不富貴。先給親戚封官賞賜,何以服眾!”

雖然朱文正嘴上說說而已,但是朱元璋卻聽進去了,一直記在心裏。他認為這個侄子識大體,顧大局,自己也一直沒把朱文正當外人,就沒有好好封賞朱文正,讓他繼續留守洪都城。

封賞過後,文武百官無不滿心歡顏地退了下去,隻有朱文正一人傻了,心想:朱元璋啊朱元璋,你還真不當我是外人啊,這次要不是我朱文正率領手下眾人打贏了洪都保衛戰,你能贏得了鄱陽湖大戰嗎?我功勞這麼大,你卻唯獨我一人不封賞,你腦袋被門夾了嗎?你封賞我,我可以不要,但是你不封賞我,那就是你的不對了。

朱文正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怎麼也想不通,從此以後整日借酒澆愁,不理政事,開始縱容手下掠奪他人妻女,結果被按察使李飲冰揭發,說他驕侈觖望。

朱元璋得知後大怒,派遣使者前去洪都責罵他一番,朱文正十分害怕,於是想要造反,當時能與朱元璋對抗的隻有張士誠了,於是他暗通張士誠,可是一不小心泄露了消息。

沒過多久,按察使李飲冰再次揭發朱文正,說他有異心,暗通張士誠。

朱元璋得知後,大驚,連忙放下手中的工作,親自來到洪都,想要清理門戶。

朱元璋到了洪都城下,坐在船窗之中,讓朱文正前來拜見。

朱文正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造反事宜,結果聽到朱元璋從天而降,當時就嚇懵了,於是倉促出城迎接。

朱文正小心翼翼地進了船窗,拜見過朱元璋後,立在一旁。

朱元璋問道:“小子,你打算幹什麼?”

此言一出,朱文正知事敗,嚇得麵如土色。

處理這種事情,朱元璋算是一個經驗豐富之人,而且他還十分擅長快刀斬亂麻。史書上記載:“皆誅之,及部下隨從、頭目五十餘人,盡皆斷其腳筋。”劉辰(《國初事跡》)朱文正也被朱元璋押回了京城,朱元璋本來打算殺掉他的,可是這個時候馬皇後出來說話了。

馬皇後勸道:“文正止是性剛,恐無此心。文正母見存,當念其母子之情,用曲赦之,且見親親之義。”

意思是說,朱文正隻是性格剛強罷了,恐怕沒有造反的念想。況且他的母親還活在世上,你應想想他們的母子之情,用婉轉的方式赦免他,讓他們母子相見。

朱元璋聞言後,想想也是有些道理,最後看在嫂子的份上,饒了朱文正的性命,將他囚禁起來,直至他鬱鬱而終。

有些人認為朱元璋是個過河拆橋、心狠手辣之人。他屠殺功臣的時候,根本不念這些功臣們昔日的功績,即便是自己的侄子,也不例外。但是從朱文正事件上來看,可見他對親人還是會手下留情的。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了朱文正年僅八歲的兒子為靖江王,就藩桂林,後來一直傳了14代,這是明史上唯一一脈並非太祖皇帝血統的王族。

畢竟臣子造反,那是不忠的表現,所以我覺得錯誤還是在朱文正這邊。

曆史上有很多軍事天才,立下赫赫戰功,到頭來卻悲慘收場。他們的悲劇都源自他們性格上的缺陷。性格決定命運,此言不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