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平江戰役(3 / 3)

書生這番話要是跟陳友諒說,那麼陳友諒必然會大怒,臨死之前也會把這書生活剮了的。可是張士誠卻是心善之人,即使聽到了這樣的話,他也不曾想過要殺此人。

張士誠聞言後,抬頭仰視屋頂,久久不說話。

過了好一會兒,張士誠這才揮揮手,緩緩地說道:“我會考慮此事的,你且回去。”

張士誠謝客之後,猶豫再三仍然沒有投降,率領部隊繼續堅守。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七月,平江城被圍了整整八個月,被朱元璋完全割斷了與外界的聯係。這時,平江城還在張士誠的手中,手下告訴他,城中的糧草已經不多了。

老實說,這八個月來,他沒有睡過一次安穩覺,現在又聽說糧草不足,更是愁雲滿麵,不知道如何是好。

這時,有個人給張士誠出了個主意,說我們被圍,糧草不足,為今之計隻能殺人相食了。

“殺人相食”,就是要把城中百姓殺了,然後煮熟吃掉,那是多麼殘忍的事情啊!大家還別不信,曆史上這樣的事情發生過不止一次。

明末的時候,大淩河城被清兵圍困了三個月,城內的糧食吃完了。當時的守將是祖大壽,命人殺馬充饑,後來馬也吃沒了,就殺百姓來吃,據說大淩河城百姓都被殺完了。每回讀史到這裏,我心情都十分沉重——戰爭會讓人瘋狂,會讓人性扭曲。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說得一點也不錯。和平真好,真心希望世界一直和平下去。

張士誠是個厚道的老實人,幹不出殺人為食的事情,最後決定率領綽號“十條龍”的上萬親軍(禦林軍)冒險突圍。

他率領“十條龍”出城後,抬頭一看,隻見城左西吳的軍隊刀劍林立,戰旗飄揚,聲勢十分浩大。張士誠心中有些發虛,不敢與之對戰,於是隻能調轉方向,來到了舟門。

這正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偏要來,張士誠千挑萬選,竟然經過了第一煞星常遇春的駐地。

常遇春一見張士誠想要突圍,不假思索地率領全營將士氣勢洶洶地殺來。

按照往常來看,張士誠的部隊軍紀渙散,對方隻要裝出一副拚命的樣子,兩軍一觸,張士誠就會敗退,然後常遇春再一路掩軍衝殺,就能大獲全勝。

常遇春本認為這次和往常一樣,隻要裝出凶神惡煞的模樣衝殺一陣,對方就會敗退,結果他發現自己錯了,今天張士誠的部隊像是吃錯了藥,越戰越勇,絲毫沒有敗退的跡象。

因為他遇到的是“十條龍”。這是張士誠的貼身衛隊。他們武器鎧甲先進、戰鬥力暴強。

張士誠是個厚道的老實人,就是因為太過老實,所以對部隊管理不夠嚴格,追責不嚴厲,以致軍紀渙散,戰鬥力下降。

但是凡事都有正反兩麵,因為張士誠是個厚道的老實人,底層士兵還是非常擁戴他的,尤其這個“十條龍”的部隊對他更是忠心耿耿。他們見張士誠陷入危難之中,今天一個個想要拚死為張士誠殺出一條血路,所以任憑常遇春如何勇猛,他們也不敗退,反而越戰越勇。

常遇春有勇有謀,乃是身經百戰的良將,雖然搞不清對方為何會一反常態,但是兩軍相逢勇者勝的道理他還是懂的,於是他咬緊牙關,揮兵向前,與“十條龍”苦苦廝殺。

廝殺同時,他突然想起了一個猛人,連忙找到他,拉住他的手臂,說道:“軍中都稱你為猛將,你能為我擊敗強敵嗎?”

常遇春拉住的這個人叫作王弼,定遠人,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的時候,主動歸順朱元璋。他善使兩把雙刀,十分勇猛,被人稱作“雙刀王”,也是元末排行榜上有名的猛將。

王弼,其先定遠人,後徙臨淮。善用雙刀,號“雙刀王”。(《明史》)王弼是個剛出茅廬不久的年輕猛將,沒有想到大明第一猛將的常遇春竟然會親口誇讚自己勇猛,那是何等的榮耀啊!聽完這話之後,不免心潮澎湃,於是爽快地回答道:“行!”

說完,他兩腿一夾戰馬,毫不畏懼地揮刀衝了上去。王弼身後的士兵見主將如此拚命,一個個精神抖擻,如潮水般地湧向了吳軍。

吳軍和常遇春的部隊酣戰已久,相持不下,沒有想到路邊突然有小股部隊氣勢洶洶地衝來,心中不免有些發愣。

常遇春乃是久經沙場的名將,一見對方有些發愣,攻擊稍緩,便知道機會來了,於是連忙揮軍衝鋒,結果吳兵抵受不住,開始有些敗退。

有道是兵敗如山倒,尤其是這樣的膠著戰,一旦敗退,那麼後果不堪設想,史書上說張士誠的部隊很多溺死在沙盆潭,就連張士誠自己也連人帶馬落在水中,差點喪命,被親軍救起,這才倉惶逃入城中。

經過這次戰鬥後,王弼立下大功,回去後常遇春將此事報給朱元璋。朱元璋大喜,賞賜了他很多東西,從此以後他名揚天下。

我們陸陸續續說了許多元末排行榜上的猛將,下麵我給大家總結一下,這個排名以勇猛為參考依據,跟戰功並無關係。(如徐達雖然戰功大,但是勇猛算不上,所以沒有位列榜單。)第一是張定邊,第二是常遇春,第三是花雲,第四是李文忠,第五是傅友德,第六是王弼,第七是鄧愈,第八是趙德勝,第九是丁普郎,第十是趙普勝,第十一是朱文正,第十二是薛顯,第十三是馮勝,第十四是朱亮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