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平江戰役(2 / 3)

王翦出征後,又連續派人五次討要良田宅園。有些部下看不過去,於是跟王翦諫言道:“將軍討要財物會不會太過分了?”

王翦聞言後,笑了笑,說道:“大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國所有部隊盡交到我手中,我如果不多多討要田宅為子孫作產業,來表示我隻要金錢,別無他求的話,大王反而會更加猜疑我。”

現在徐達貴為總指揮,手中握有精兵二十萬討伐張士誠。一路上攻城略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軍中威望極高,朱元璋難道就一點也不擔心徐達某一天突然會起兵造反嗎?又或者徐達會不會被手下將士逼得黃袍加身呢?

王翦的催要地產和徐達的臨陣請示是一種極為高明的伴君之道。徐達是明朝開國的第一功臣,但是他卻沒有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此人十分低調,處處謙卑,讓朱元璋十分放心。至於民間流傳的徐達最後被朱元璋用蒸鵝毒死是很不靠譜的事,容後再敘。

言歸正傳,徐達得到朱元璋的回複後,開始每日對平江城進行大炮轟炸,一打就是幾個月。

朱元璋為了避免無謂的傷亡,特地寫了一封招降信,派人送予張士誠。

張士誠拿到信後,拆開一看,隻見上麵寫道:“古之豪傑,都以敬畏上天、順從民意為賢能,以保全自身及家族為明智,漢代竇融、宋代錢俶就是如此。你應當三思,不要自取滅亡,為天下人恥笑。”

可是,張士誠不為所動,決心死守到底,於是信也不回了,屢次率軍突圍,結果又被打敗,不得不退回到平江城中。

一日,張士誠親自率軍迎戰,不知怎地馬突然受了驚,前腳飛揚,嘶鳴一聲,將張士誠重重地摔在水中,他差點喪了命。張士誠爬起來後,想要翻身上馬,可是那馬一反常態,就是不讓張士誠上馬背,最後張士誠無奈,隻得讓部下用轎子將他抬回平江城。

大將出征被摔下馬,這是不吉的預兆,古代人對此深信不疑。《封神演義》中說聞仲奉紂王之命出征西岐,臨行前,紂王親自踐行,結果聞仲的坐騎墨麒麟不知道怎地也將聞仲摔將下去。當時有人說此次出征不吉,請求聞仲擇日再出發,可是聞仲不肯,最後他命喪絕龍嶺。

張士誠也不例外。從此以後,他覺得這平江城不是吉利的地方,遲早保不住,不知道如何是好。

當時張士誠被圍困了很久,李伯升知道張士誠人困馬乏,已是強弩之末,於是他派了一個書生前去勸降張士誠。

張士誠得知後,非常納悶,於是將那書生請了進來,看了看他,問道:“你想說什麼呢?”

書生看了看張士誠,緩緩地說道:“我是來給您說一說興衰禍福的得失,希望您能安心聽一聽。”

張士誠聞言後,說道:“怎麼了?”

書生說道:“您知道天命嗎?從前項羽叱吒風雲,百戰百勝,最終失敗於垓下,天下的人最後都歸附於漢高祖。那是為什麼?這是天意啊。您最初以十八人在高郵起義,後來元朝百萬大軍圍困您,您就像老虎掉進了陷阱,危在旦夕。後來元兵潰敗,你率軍乘勢追擊,東據三吳,有千裏之地,士兵數十萬,南麵稱王,這就是項羽之勢呀。如果你能在這個時候不忘高郵的危險,苦心勞誌,招收豪傑,好好衡量他們的才能,委派職務,安撫人民,訓練軍隊,駕馭將帥賞罰分明,有功勞者賞賜,有過錯者懲罰,使軍隊號令嚴明,百姓樂於歸附,就可以奪取天下了。”

張士誠聽得是目瞪口呆,歎息道:“您當初怎麼不說,今天跟我說也來不及了。”

書生聞言後,繼續說道:“我當時即使有話你也聽不進去,為什麼呢?你的弟弟和親戚都是將帥,羅列內外,錦衣玉食,歌妓舞女,整日飲酒作樂,身穿天下最美的衣服,口中喝著天下最甘甜的美酒,還是沒有滿足。帶兵打仗的人自以為自己是韓信、白起再世,出謀劃策的人自以為蕭何、曹參,傲慢無比,放眼天下,總是覺得自己天下第一,無人能比。在那個時候,你每天處在深宮之中,吃了敗仗不知道,丟掉城池也聽不見,即使知道了,你也不會多加盤問,因此才會淪落到今天這樣的地步。”

張士誠聞言後,滿臉盡是悔恨之色,說道:“我現在也很後悔,您教教我,現在到底該怎麼辦呢?”

書生說道:“我有一個主意,恐怕您不會答應。”

張士誠滿臉黯然之色,說道:“大不了一死罷了。”

書生說道:“如果死有益於國家,有利於子孫,那麼死亡是應該的,隻是僅僅苦了你而已。難道您不知道陳友諒嗎?橫跨荊、楚兩地,手下雄兵百萬,與江左之兵在姑孰(今安徽省當塗縣)大戰,在鄱陽湖鏖戰,陳友諒想用火攻燒毀江左的船隻,結果老天爺不作美,刮起了逆風,卻將陳友諒的船隻燒掉了,最後陳友諒戰敗身死。那是為什麼?因為這是天命之所在,人的能力是無法左右的。當初你所依賴的湖州、嘉興、杭州,現在都已失去了。你現在獨守孤城,恐怕遲早也會淪陷的,到那時你即使想死恐怕也不能死了。依我之見,你倒還不如順從天意,派名使者去金陵,說你為了挽救城中百姓,願意打開城門納降,如此一來,你應當不會失去萬戶侯,而且還會被平江百姓稱頌。”

書生說到此處,偷偷看了一下張士誠,見他默不作聲,似乎有些割舍不下,於是繼續勸道:“況且你手中的地盤,也是從別人手中搶來的,好比在玩一種賭輸贏的遊戲,贏了別人的財物現在又輸掉了,對你來說又有什麼損害呢?何必如此耿耿於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