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中將——鍾赤兵

湖南省平江縣人,1914年出生,1975年逝世。

1935年2月,任紅3軍團第12團政委的鍾赤兵衝鋒陷陣,不幸右小腿負了重傷,他拖著傷腿堅持指揮戰鬥,直到由於流血過多昏了過去。當看到紅旗插上婁山關,躺在擔架上的鍾赤兵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紅軍占領遵義城後,醫生立即為鍾赤兵治傷。但因傷勢嚴重,拖延時間過長,必須從小腿以下進行截肢。當時的手術條件極其簡陋,沒有醫療器械,沒有麻藥,工具隻是一把老百姓砍柴用的刀和一條漸成半截的木匠鋸。半個月內,3次截肢,對一個人來說,要忍受多麼大的痛苦,可鍾赤兵命大,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117.中將——饒子健

湖南省瀏陽縣人,1909年出生,2000年逝世。

生於湖南省瀏陽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4歲時即為生活所迫去一家縫紉店當徒工。參加紅軍後,身先士卒,驍勇善戰,多次光榮負傷。在興國縣高圩防禦戰鬥中,他帶領一個營麵對敵人兩個師的兵力,毫不畏懼,沉著指揮,打退了敵軍的多次進攻,堅守陣地7天7夜。長征初期,率部曆經千難萬險,強渡湘江、烏江、金沙江,翻越夾金山,靈活運用毛澤東的戰略戰術,出色地完成了牽製、阻擊敵軍的任務,為實現中央紅軍與紅4方麵軍勝利會師,保證紅軍主力的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

118.中將——饒正錫

湖北省鍾祥縣人,1911年出生,1998年逝世。

1930年參加紅軍,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衛生部部長,為提高軍民健康水平,增強部隊戰鬥力,保障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解放戰爭中,參加了保衛延安、解放大西北、進軍新疆等重大戰役和軍事行動。在多次戰鬥中,他親自組織指揮,靈活運用我軍善於夜戰、遊擊戰的特點,在戰場上作戰勇敢,指揮果斷,多次粉碎了敵人的進攻,沉重地打擊了敵軍的囂張氣焰。新疆和平解放後,他任中共迪化(今烏魯木齊)市委書記、市長等職。

119.中將——饒守坤

江西省德興縣人,1915年出生,2006年逝世。

1933年的江西滸灣戰鬥中,他擔任尖刀連連長,帶領尖刀連猛打猛衝,殲敵100餘人。隨後在攻打建寧縣城的戰鬥中,敵人依托城堡頑抗,紅軍攻城部隊沒有火炮等重武器,饒守坤便帶領戰士挖地道,一直挖到城牆底下,用棺材裝上炸藥,把城牆炸開一個缺口。接著他又帶領部隊首先衝進城去。由於敵人居高臨下,集中兵力反擊,紅軍部隊幾次攻堅均未奏效。後來上級命令采用撐竹杆爬城牆的辦法登城,饒守坤奮勇當先第一個登上城牆,被敵人推下來之後,他又連續爬上兩次,雖然也都被敵人推下來,他不顧腰部摔傷,頑強地堅持到戰鬥結束。在曆次戰鬥中,他都身先士卒,機智果斷,多次受到上級的表揚。

120.中將——姚喆

湖南省邵陽縣人,1906年出生,1979年逝世。

1938年,姚喆任參謀長率領八路軍120師大青山抗日遊擊支隊,挺進大青山。1940年,姚喆接任了大青山抗日遊擊支隊司令員。他率領英勇頑強的抗日遊擊支隊指戰員戰嚴寒、鬥饑餓,在大青山整整堅持了7年,建立和鞏固了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保證了黨中央所在地陝甘寧根據地的安全。黨的七大在延安勝利開幕,姚喆出席會議。會議尚未結束,姚喆即奉命率領騎兵旅、晉綏軍區步兵第9團和第27團,重返大青山,對日軍展開了全麵反攻,奪取了綏蒙地區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21.中將——賀誠

四川省三台縣人,1901年出生,1992年逝世。

192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院,受黨指示參加北伐戰爭。大革命失敗後,賀誠在同黨組織失掉聯係的情況下,率領國民革命軍第4軍軍醫處參加了廣州起義。起義部隊撤出廣州後,在花縣成立紅4師,賀誠任該師軍醫處處長,同時兼任東江工農民主政府衛生處處長。1928年9月至1930年10月,賀誠在上海、武漢以行醫為掩護,從事黨的地下交通工作。1931年初,根據黨中央指示,賀誠從上海經汕頭、潮州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軍委任命他為總軍醫處處長,負責組建總軍醫處。這是我軍曆史上最早出現的最高衛生領導機關。新中國成立後,賀誠任衛生部副部長兼黨組書記,同時又是軍委衛生部部長。

122.中將——秦基偉

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14年出生,1997逝世。

1948年8月,千裏躍進大別山,第9縱隊司令員秦基偉,率部渡過黃河,直抵鄭州,鄭州戰役是秦基偉擔任縱隊司令員後打的第一個大仗。幾十年的征戰生涯中,尤其是上甘嶺戰役,為秦基偉的戰爭生涯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但這是一個用鮮血染成的句號。上甘嶺是一座豐碑,一座象征中華民族堅忍不拔英勇獻身的偉大精神的豐碑!粉碎“四人幫”以後,他深得鄧小平的信任和倚重,1988年4月任國防部部長,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23.中將——袁子欽

福建省上杭縣人,1908年出生,1968年逝世。

知識分子在紅軍中屬鳳毛麟角,書生出身的袁子欽一參加紅軍,就受到組織的器重。1930年7月,認準了革命道路的袁子欽在莊嚴的黨旗下宣誓入黨。入黨後的袁子欽經一番番磨礪,一場場血戰,淬火成鋼,曆任紅5軍團政治部黨務科長、“抗大”第6分校政委、縱隊政委、軍政委、總政治部副主任等職,在長征殿後、林南戰役、上黨戰役、平漢戰役、臨汾戰役、太原戰役、抗美援朝等硝煙烽火中,立下赫赫功勳,被“將軍之鄉”上杭引以為榮。

124.中將——袁升平

江西省吉安縣人,1912年出生,2003年逝世。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袁升平任誌願軍第40軍政委。第40軍是首批入朝部隊,以打響抗美援朝第一槍而聞名。1950年10月19日首批入朝, 10月25日,第40軍在朝鮮溫井地區與韓軍遭遇,當20多名敵人撲向第360團3連3班陣地時,3班班長石寶山抱起兩根爆破筒,高喊著“為了祖國守住陣地”的口號,撲向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談起抗美援朝,袁升平不無感慨地說:“我打了一輩子仗,覺得最值得自豪的是誌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打敗了世界頭號美國強敵,這是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一次正義戰爭。”

125.中將——莫文驊

廣西南寧市人,1910年出生,2000年逝世。

莫文驊偏愛古文,尤對古文名篇,學來頗感興味。因此,他上小學時就顯露出文學才華,對學過的文章能背誦不忘,常有文稿獲獎,並在學校展出。對文學的興趣,使他養成看書寫作的習慣,以至對後來寫詩著文打下了基礎。1988年,莫文驊夫婦入選“全國五十對金婚佳偶”。在金婚之日,莫文驊給楊楓贈詩一首:延河結伴五十年,革命征途戰萬難。烽火熊熊離複聚,風塵仆仆苦亦甜。雙雙兩鬢飄白雪,棵棵新篁性耐寒。休歎斜陽懷遠道,揮戈返日誌無前。

126.中將——聶鳳智

湖北省大悟縣人,1914年出生,1992年逝世。

1949年4月20日午夜,時任第27軍軍長的聶鳳智率部橫渡長江,直取南岸的國民黨守軍。登岸後,聶鳳智詩興勃發,擬電文向毛澤東、黨中央報告:“我們已勝利踏上江南的土地!” 1958年9月24日,蔣介石出動100餘架飛機,進犯大陸。時任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的聶鳳智,奉命指揮作戰,敵人不知內情,以為是共軍的新戰法,急忙撤退。美國《航空》雜誌特刊登文章介紹聶鳳智的“口袋戰術”。為此,彭德懷元帥打電話詢問聶鳳智,聶鳳智老老實實回答說:“歪打正著”。彭總感慨係之:“若是其他人,早就吹上天了。”

127.中將——聶鶴亭

安徽省阜南縣人,1905年出生,1971年逝世。

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南昌起義部隊在潮汕失敗後,許多人動搖了,逃跑開小差成了常事。目睹此狀,作為第73團2營6連連長的聶鶴亭,一再勸說全連官兵跟著黨走,跟著隊伍走。在此關鍵時刻,朱德和陳毅發表了講話,對穩定軍心起到了很大作用。聶鶴亭牢記朱德和陳毅的話,他靠著對黨的信念,靠著對革命必勝的信念,終於勉為其難地把連隊鞏固住了。他率領的6連既是人數保留較多的連隊之一,又是戰鬥力較強的連隊之一。屢次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以少勝多重創了敵人,給朱德、陳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28.中將——頓星雲

湖北省石首縣人,1912年出生,1985年逝世。

日本侵略軍罪惡的子彈,穿透了頓星雲的左胸。頓星雲成了一具失去了任何知覺的軀體。賀龍命令:“救活頓星雲,不準讓他死去”。3天3夜昏死過後,頓星雲醒了過來,他第一個感覺是人還活著,他想要大聲喊著宣布:我還活著,日本鬼子你打不死老子!但是,從頓星雲嘴裏吐出的隻是微弱的聲音。聲音很小很弱,卻顯示了最強大的生命力。奇跡發生了,醫生們驚喜了,賀龍和同誌們驚喜了,頓星雲又活過來了!消息傳來,同誌們奔走相告,無不驚歎這是一個奇跡。

129.中將——晏福生

湖南省醴陵縣人,1904年出生,1984年逝世。

1936年10月7日,紅2方麵軍紅16師同敵人展開了一場惡戰。撤出戰鬥後,該師在渭河北岸為“陣亡”的師政委晏福生舉行了追悼大會。然而,人們萬萬沒有想到,到了10月下旬,晏福生居然“死而複活”。晏福生負重傷跌入土溝後,敵人打掃戰場時並未發現他,一直等到夜幕降臨,他又忍著巨痛,艱難地來到了一位老鄉家中,要了些飯吃。第二天天不亮,他又獨自起程,沿著原定的北上路線追趕部隊。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在甘肅鎮奈回到了紅軍的隊伍之中。

130.中將——錢鈞

河南省光山縣人,1905年出生,1990年逝世。

年少時,跋山涉水到少林寺拜師習武,在少林寺度過了5個寒暑,不僅純熟地掌握了少林絕技“朱砂掌”,還練就了一手令同伴們折服的繪畫技藝。說到錢鈞的“武有砂掌”,那真是了得。10多斤重的石頭,他一掌落下就能擊成碎片;數十個沒有武功的人,想靠近他難上加難。錢鈞走上革命道路後,他的朱砂掌曾多次在同敵人短兵相接中大顯神威。有一次,他靠這手朱砂掌功夫,硬是帶著30多人從敵群中殺出一條血路,突出了重圍。

131.中將——倪誌亮

北京市人,1900年出生,1965年逝世。

1925年入黃埔軍校學習。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被捕入獄,廣州起義時被起義部隊開釋,隨後參加了起義作戰。1928年參加紅軍。參加了長征。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和後來的川康邊革命根據地創建人之一。抗日戰爭時期,任129師參謀長,晉冀豫軍區司令員,晉冀豫邊區遊擊縱隊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倪誌亮成為少有的“將軍大使”,出任駐朝鮮大使,後任解放軍後勤學院教育長,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等職。

132.中將——徐立清

安徽省金寨縣人,1910出生,1983年逝世。

1955年授銜時,按照當時的條件,總幹部部副部長徐立清應當被授予上將軍銜,但後來需要減少上將名額,他立即提出,自己是主抓這次授銜工作的人,不能近水樓台先得月,就要求降為中將。徐立清向解放軍總幹部部羅榮桓部長寫了要求低授軍銜的報告。羅榮桓帶有批評的口吻說:“這是中央軍委定的,正兵團職的一般都授上將。你徐立清是有貢獻的,是夠資格的嘛。”彭德懷當時幾次找他談話,他都堅持把自己降為中將,在當時的兵團級幹部中,他是僅有的幾名中將之一。

133.中將——徐深吉

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10年出生,2000年逝世。

1931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4方麵軍在黃安七裏坪宣告成立。徐深吉在徐向前總指揮的培育下,迅速成長。徐總指揮對徐深吉語重心長地說:“在軍部當參謀,工作很多,責任重大,必須具備埋頭苦幹、而又心細如絲的工作作風和敏銳機智的才能,方可當好參謀。”緊接著,徐總指揮話鋒一轉,說:“部隊行軍打仗,必須要有象樣的地圖。深吉同誌你來總指揮部工作,當務之急是設法搞地圖,主要是西南和東南方向。要立即動手,越快越好。”徐深吉兩腿一並“啪”一個立正,響亮地答道:“是,總指揮,堅決完成任務!”徐深吉經過踏勘繪製了川陝8個縣的地圖,圓滿完成了徐總指揮交給的任務。

134.中將——徐斌洲

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1912年出生,1996年逝世。

參加紅軍後,任紅軍獨立1師1團政治部主任,紅4方麵軍12師34團政治處主任,紅9軍27師81團政治處主任、80團政委,紅9軍教導師政治部主任,紅31軍93師279團政治處主任。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渤海四地委書記兼渤海軍區4軍分區政委。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遼沈、平津、強渡長江等戰役,任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政治部主任、第17師政委、第4野戰軍第49軍政委。英勇善戰,屢立戰功。1950年徐斌洲首批入朝作戰,任誌願軍第39軍政委。1970年,徐斌洲任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

135.中將——郭鵬

湖南省醴陵縣人,1906年出生,1977年逝世。

1927年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1929年參加紅軍。解放戰爭時期,任第1野戰軍第2軍軍長。新中國成立後,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蘭州軍區副司令員。郭鵬先後17次負傷掛彩,身上留下一個個傷疤,他曾風趣地稱這是他在槍林彈雨中開的光榮花。郭鵬被人們譽為無畏將軍。1968年,毛澤東在北京接見新疆軍區的領導同誌時,曾緊緊握住郭鵬的手關切地問:“你過去多次負傷,現在身體怎樣?”郭鵬回答說:“還好,請主席放心!”晚年的毛澤東仍然惦記著他手下這員身經百戰、英勇無畏的虎將。

136.中將——郭化若

福建省福州市人,1904年出生,1995年逝世。

14歲那年進了福州崇實小學,開始高小學習生活。郭化若拚命用功,各門功課都獲得了最佳成績,爭得了免費升級。這年舊曆年時,郭化若憑一手好書法,租了一家小店的櫃台寫春聯出售,除每天可供家裏一些柴米外,自己還積存了幾個錢。郭化若是位集詩人、學者與書法家於一身的將軍,是國內外公認的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權威。他從1938年起便研究精深的孫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書。解放後,他將大量論文彙集成冊,成了我軍研究軍事辯證法的專家。

137.中將——唐天際

湖南省安仁縣人,1904年出生,1989年逝世。

原名唐時雍,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入黃埔軍校學習。192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任國民革命軍黨代表、副連長。參加了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解放軍防空部隊政委,總後勤部副部長。作為共和國的開國高級將領,唐天際將軍不僅能在馬上縱橫,也是一位頗有才情的將軍書法家。1982年,退居二線的唐天際應邀回湖南參加中南五省(區)黨史資料征集工作會議,白天忙於工作,晚上則為當地幹部、群眾書寫條幅。

138.中將——唐延傑

湖南省長沙市人,1909年出生,1988年逝世。

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1927年赴蘇聯莫斯科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附設軍事班學習。1929年回國 後在長沙被捕,1930年7月紅3軍團進攻長沙時衝出監獄,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作戰處處長,晉察冀軍區教導團團長,軍區參謀長,參與了創建發展和鞏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鬥爭。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第26兵團第66軍軍長、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華北軍區參謀長。新中國成立後,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等職。

139.中將——陶勇

安徽省霍邱縣人,1913年出生,1967年逝世。

陶勇不僅有“勇”而且有“智”,而他的“智”又往往通過“勇”表現得淋漓盡致。渡江戰役中,陶勇指揮部隊打了英國的兵艦,毛澤東聽說後,感到問題十分嚴重,突然,毛澤東又笑起來對陳毅說:“既然那麼喜歡打兵艦,以後就讓他幹海軍吧。”從此,毛澤東記住了“陶勇”這個名字。陶勇曆來很尊重蘇聯海軍顧問,但在解放一江山島的海戰中,他卻投了反對票。他認為不會研究具體戰役的特殊規律,那不是一個好的指揮員,即使打了勝仗也是僥幸的。

140.中將——黃火星

江西省樂安縣人,1909年出生,1971年逝世。

1934年冬至1937年,黃火星在閩西南堅持遊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率部先後在皖中皖南一帶英勇殺敵。在“皖南事變”中,率部經7天7夜突出重圍。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擔任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第3野戰軍25軍、29軍政委。率部轉戰山東,先後參加一係列戰役。臨時兼任淄川、曲阜軍管會主任,為保護孔林、孔廟等古跡做出了貢獻。率部參加了濟南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福建的戰鬥,屢建戰功。

141.中將——黃誌勇

江西省崇義縣人,1914年出生。

1931年參加紅軍。1935年9月隨紅5軍團留在川康邊區,後任紅4方麵軍紅軍大學上級指揮科政治教導員。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部作戰科代理科長,軍事學院政治部主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冀察熱遼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冀察熱遼軍區參謀長,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參謀長。新中國成立後,任裝甲兵政委,總政治部副主任,

142.中將——黃新廷

湖北省洪湖縣人,1913年出生,2006年逝世。

從少年時起,黃新廷就參加了賀龍領導的紅軍部隊。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艱難歲月裏,無論是挺進冀中,轉戰晉西北、綏蒙,還是保衛延安、轉戰陝北,都是在賀龍指揮下戰鬥。 黃新廷曾經深情地說:“我的晚年就是要寫好《賀龍傳》,這是我心中的一樁大事。”為了把反映賀龍元帥革命生涯和光輝業績的《賀龍傳》寫好,黃新廷作為傳記領導小組的組長,除了認真參加擬定編寫提綱和審閱定稿的繁重工作外,還親自帶領編寫組同誌前往賀龍戰鬥過的地方,進行實地考察,走訪曆史見證人,最終完成了這篇巨著。

143.中將——曹裏懷

湖南省資興縣人,1909年出生,1998年逝世。

1949年1月14日,平津戰役進入到第二階段,解放軍向天津國民黨守軍發起總攻。時任第38軍副軍長兼參謀長的曹裏懷坐上新繳獲的裝甲車,直奔火線。裝甲車沿著橫豎不齊、道路狹窄的天津街道行進著,曹裏懷麵對戰士們大聲說:“我們來給你們開路!”這下敵人的機槍可無濟於事了,戰士們在裝甲車上的幾挺機槍掩護下,迅速發起衝鋒,利索地幹掉了這股敵人。戰士們高興壞了,從這輛裝甲車旁衝過去時,都不由向它投以感激的目光。幾個調皮的戰士還用槍托敲著車身喊道:“同誌們,該請你們指導員給你們記一功。”戰士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坦克裏麵坐著的是他們的副軍長曹裏懷。

144.中將——常乾坤

山西省垣曲縣人,1904年出生,1973年逝世。

黃埔軍校畢業後,中國共產黨為了掌握航空技術,決定選派常乾坤等進入廣東航空學校學習。同年6月,常乾坤作為學校的代表,由當時的國民政府派往蘇聯學習飛行。1930年1月,常乾坤進入蘇聯空軍獨立航空隊,成為中國共產黨幾個最早的飛行員之一。1932年12月,常乾坤又到蘇聯茹考夫斯基航空工程學院學習。畢業設計時,常乾坤曾設計了一台發動機和一架偵察飛機,獲得航空工程師和空中領航員的技術職稱。解放戰爭時期,任軍委航空局局長。新中國成立後,任空軍副司令員、空軍工程學院院長、空軍軍事科研部部長。

145.中將——崔田民

陝西省綏德縣人,1912年出生,1991年逝世。

崔田民立足陝北打遊擊,使陝北和陝甘邊連成一片,形成了西北革命根據地,為中央紅軍到達陝北,提供了立腳點。抗日戰爭時期,崔田民任第344旅第687團政委,與張紹東團長率第687團參加平型關大戰。張紹東團長一聲令下,子彈象急雨潑入敵群。韓振紀副團長率先跳出工事,全團戰士衝出戰壕,如猛虎下山,勢不可擋。崔田民發現韓振紀副團長負傷了,他帶著戰士向企圖頑抗的日軍衝了上去,激戰到中午,戰鬥勝利結束。

146.中將——康誌強

江西省興國縣人,1912年出生,1986年逝世。

康誌強在擔任海軍北海艦隊政委期間,有一年艦隊組織了一次有潛艇、水麵艦艇和航空兵參加的較大規模的海上聯合演練,康誌強要到海上參加指揮。當時,保健醫生怕他身體經受不住海浪顛簸,發生意外,建議他留在陸地,可康誌強根本不聽。醫生無奈,搬出了康誌強的老伴鄧進芝做工作。康誌強一聽可有些不高興了,十分嚴肅地說:“你們光考慮我的身體,就沒有想想這次合練動用了這麼多的飛機、艦艇,演練的科目又這樣複雜,如果部隊在訓練中出點問題,我怎麼向組織交代。”最後,他還是率艦親自參加合成演練。

147.中將——閻揆要

陝西省佳縣人,1904年出生,1994年逝世。

抗日戰爭開始以後,閻揆要先後擔任八路軍總司令部第一科科長、參謀處長、軍政處長等職。1937年8月,閻揆要跟隨朱德總司令深入華北敵後創建抗日根據地。朱老總廣泛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以及他平易近人、艱苦樸素的作風,都給閻揆要以深刻的教育。閻揆要任八路軍第2縱隊參謀長不久,第2縱隊並入冀魯豫軍區,他又擔任這個軍區的參謀長。在艱苦、激烈的敵後鬥爭中,閻揆要協助司令員楊得誌積極開展遊擊戰爭,拔除了敵偽軍數十個據點,粉碎了敵人的“掃蕩”和“清剿”,遲滯了敵人的“蠶食”,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

148.中將——梁從學

安徽省六安縣人,1903年出生,1973年逝世。

1930年參加紅軍,任黃崗遊擊隊隊長,參加了南方3年遊擊戰爭。1941年2月至1945年9月,梁從學一直擔任新四軍第2師第4旅旅長,率部堅守淮南津浦路西地區,多次參加了規模較大的反“掃蕩”戰鬥,在六合金牛山反擊日偽軍合圍的戰鬥中,梁從學率部頑強抗敵,經激烈搏鬥,取得了重大勝利,他還指揮部隊參加了定遠大橋集、泗陽陳道口、定遠王子城、全椒周家崗等數十次戰鬥,一舉殲滅號稱“從未打過敗仗”的桂頑第171師第511團第1營,穩定了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局勢。

149.中將——梁必業

江西省吉安縣人,1916年出生,2002年逝世。

1930年10月,紅軍主力第九次攻下吉安城,梁必業和父親梁興教同時報名參加紅軍,臨走前,母親把家人都召集到一起,為他們父子餞行。梁必業父子同時參加紅軍,在村裏傳為佳話。1936年1月,紅1方麵軍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的名義發起東征戰役,梁必業帶宣傳隊隨紅1軍團政治部(右路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在紅1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鄧小平的直接領導下,梁必業經常深入部隊了解政治教育和文化娛樂情況,開展宣傳演出活動。宣傳隊的表演,對生活在緊張艱苦環境中的指戰員,帶來了難得的娛樂。

150.中將——梁興初

江西省吉安縣人,1913年出生,1985年逝世。

梁興初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其鼎鼎威名是與第38軍緊緊聯係在一起的。在朝鮮戰場上,該軍在頭一次戰鬥失利的情況下,知恥而後勇,重振雄風,威震敵膽,彭德懷大聲宣布“我們要通令嘉獎他們!”當參謀正準備拿去發電時,彭總又揮筆在後麵加上“中國人民誌願軍萬歲!第38軍萬歲!”全國人民熟悉的電影《奇襲》、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跡均出自該部隊,老百姓親切稱他們為“萬歲軍”,而這一切榮譽與梁興初是分不開的。他曆來以打惡仗而聞名,曾9次負傷,不愧為我軍曆史上的鐵鑄將軍。

151.中將——韓偉

湖北省黃陂縣人,1906年出生,1992年逝世。

在上個世紀六七年代,大家都知道有一幅油畫《毛主席去安源》。在毛澤東去安源的路上,遇到了參加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的韓偉。這一相遇,使韓偉與毛澤東有了一段形影不離的生活。秋收起義後,韓偉所在的9連損失很大,連隊幹部基本犧牲,戰士也隻剩下10餘名。劫後餘生的韓偉帶領幸存的戰士,來到瀏陽縣找到了毛澤東。三灣改編後,韓偉告別毛澤東,到駐紮在大灣的2連報到。臨行時,毛澤東送給韓偉一個筆記本,並在扉頁上寫道:“堅持到底就是勝利。”初下井岡山時,韓偉成了毛澤東的第一任警衛排長。

152.中將——韓練成

甘肅省固原縣人,1908年出生,1984年逝世。

1943年2月,蔣介石將原在桂係部隊任職的韓練成調到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任侍從參謀,他萌生了去找共產黨的念頭。1943年夏天,韓練成在重慶市見到盼望已久的周恩來,當韓練成明確表示要投身革命時,周恩來建議他,當務之急是在目前情況下,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為抗日救國做努力。在蔣介石向山東解放區全麵進攻中,韓練成擔任國民黨軍第46軍軍長。他向北線進攻的蔣軍集團指揮李仙洲提供了不少反麵建議,一定程度上誘使李仙洲集團陷入了華東野戰軍的圈套。

153.中將——韓振紀

河北省高邑縣人,1905年出生,1975年逝世。

當年年僅15歲的韓振紀從家鄉出發去保定,他先在工業學校學習機械,後考入保定軍官講武堂學習軍事,隨即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寧都起義後加入中國工農紅軍。韓振紀是河北省兩位“開國中將”之一,另一位是孫毅。韓振紀在革命戰爭年代的經曆,與孫毅將軍頗有相同之處,兩人都於1931年參加寧都暴動,都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孫毅擔任過抗大2分校校長,韓振紀擔任過抗大5分校校長。

154.中將——彭林

江西省吉安縣人,1914年出生,2002年逝世。

淮海戰役第二階段,擔任膠東軍區東海軍分區司令員的彭林,突接華東野戰軍指示,要他迅速趕到設在山東益都的野戰軍總部,接受一項改造國民黨軍起義官兵重要任務。彭林根據自己多年在國民黨軍隊做地下工作的經驗,提出了一條改變派人改造、采用派部隊同國民黨起義部隊合編進行改造的大膽建議。野戰軍首長經過分析研究,同意了彭林提的建議,作出了將部分地方主力部隊分別與兩個軍的國民黨起義部隊進行合編的決定,並按照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序列,將其編為華東野戰軍第33軍、第34軍 2個軍。時過不久,新編的兩個野戰軍就加入到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戰鬥行列。

155.中將——彭明治

湖南省常寧縣人,1905年出生,1993年逝世。

彭明治是周恩來所器重的部下,其文韜武略深為周恩來所看重,因此被點將成為新中國第一批駐外使節,出任駐波蘭大使。周恩來說:“我們的外交幹部無非有這樣幾個來源:首先從軍隊中調,軍隊幹部經過戰爭的考驗,是最靠得住的;二是從地方幹部中選調,他們有領導工作的經驗,也是很靠得住的;三是從地下黨中選調,他們文化水平較高,在敵人的白色恐怖中鍛煉過來,也是可靠的。”時任第4野戰軍第13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兼南寧警備司令員的彭明治將軍就是其中之一。不會外語的彭明治有些擔心搞不好工作,毛澤東卻勸慰他,要他效仿漢代的班超、張騫,建不世之功勳。

156.中將——彭嘉慶

江西省吉安縣人,1909年出生,1993年逝世。

1946年2月,彭嘉慶任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政委。參加了三保本溪戰役,在進攻鞍山、海城中,迫敵184師起義,創造了東北首次爭取國民黨軍一個師起義的先例。彭嘉慶參加了具有重要意義的“七道江會議”之後,率領4縱深入敵後,在南滿開展遊擊戰與運動戰。一個多月,東起鴨綠江邊,西至本溪、撫順外圍,北起永陵通化公路,南至普蘭店幾千平方公裏的廣大地區,在敵後大鬧天宮。1947年參加了“四保臨江”戰役和夏、秋、冬三個攻勢。4縱被稱為“鋼都縱隊”。

157.中將——覃健

廣西東蘭縣人,1911年出生,1959年逝世。

覃健剛出生時,請來本地頗有文墨的一位私塾先生,給這小男孩兒取名。先生望著滔滔的紅水河,沉思著。啊,5月,鮮花盛開的5月,高山青翠田野碧綠,中華大地美哉!先生高興地對世烈夫妻說:“大叔,這小孩兒就取名覃秀華吧,錦繡中華,他長大後會有出息的。”世烈夫妻連連點頭說好。覃秀華參加紅7軍後,才改名為覃健。全國解放後,剛從戰火硝煙的戰場中下來的覃健,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機會到軍事院校深造。1956年8月,覃健進北京高等軍事學院學習,實現了他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學習願望。

158.中將——程世才

湖北省大悟縣人,1912年出生,1990年逝世。

1930年參加紅軍,任紅軍師政委、軍長。遵義會議之後,中央軍委下令紅4方麵軍西渡嘉陵江,策應紅1方麵軍渡江北上,第30軍為渡江主力,程世才作為30軍第88師師長兼政委率部強渡。程世才決定由該師263團為強渡的先頭部隊,其他兩團則進行渡江戰鬥的訓練和準備工作。1935年3月15日午夜兩點,渡江命令下達。渡江戰士駕著幾十隻戰船,奮力劃向對岸。戰士們迅速占領碉堡,殲滅守敵,占領敵軍營團陣地,睡夢中的敵人全都成了俘虜。

159.中將——傅連暲

福建省長汀縣人,1894年出生,1968年逝世。

1933年參加紅軍,任中央紅色醫院院長,中華蘇維埃國家醫院院長,陝北中央蘇維埃醫院院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延安中央醫院院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總衛生部副部長。新中國成立後,任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第一副部長,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副部長。從一個普通百姓,成長為一個堅定的共產黨人;從一個教會醫院的醫生,成長為一名人民解放軍的將軍,傅連暲完成了他人生中最有意義的轉變。毛澤東說他是我黨“第一個紅色醫生”;陳毅說他“對黨是有功的”;謝覺哉說:“壽人壽國功在黨,傅公名應列首榜”。

160.中將——溫玉成

江西省興國縣人,1915年出生,1989年逝世。

參加紅軍後,跋山涉水,練就了一雙鐵腳板。1946年溫玉成率部追趕敵人殘部,他集合全師主力,躡尾猛追,途中一天一夜不吃飯、不休息,有20多名戰士累得吐血,但師長溫玉成一直走在前頭,終於在雙陽縣集昌鎮追上敵人,乘其不備,突然猛攻,殲滅敵人大部。駐在另一村的一股敵人驚動後繼續狂逃,溫玉成再次動員部隊,挑選出一個團,親自率領,咬牙又追。又是一天一夜不休息,終於在雙溝鎮追上了這股全部累癱在地的敵人。押著俘虜返回時,一個敵軍官感慨地說:“你們真是鐵腳板、飛毛腿,我們怎麼抵得住這麼窮追猛打!”快速行軍,窮追不舍,成了溫玉成所在的獨立2師的作戰特色,溫玉成被人們譽為“鐵腳師長”。

161.中將——曾紹山

安徽省金寨縣人,1914年出生,1995年逝世。

1929 年共產黨在大別山區領導農民鬧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並在其家鄉爆發了丁家埠暴動,曾紹山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各個曆史時期,曆任旅大警備區司令員,沈陽軍區副司令員、政委,中共遼寧省委第一書記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他參加了著名的奇襲陽明堡機場和強襲黎城、調潞之敵的戰鬥及百團大戰,並率部隊深入敵後廣泛開展遊擊戰,發展和壯大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中,他率部參加了上黨、隴海、定陶、巨野、鄄城、滑縣、豫北和挺進大別山、渡江、進軍西南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他奉命率部在川、黔、湘、鄂邊區開展剿匪鬥爭,抗美援朝戰爭中,他參加指揮了5次戰役。

162.中將——曾澤生

雲南省永善縣人,1902年出生,1973年逝世。

1925年5月,曾澤生投奔黃埔軍校高級班學習,被任為第3期的區隊長。應國民黨雲南省主席龍雲之召回滇,任昆明軍官候補生隊副隊長,曾澤生“憑著一股熱情”,創辦《新武力》校刊,宣傳“發揚革命精神,反對封建專製,鏟除貪官汙吏”。在國民黨軍隊中,曆任國民黨東北第4綏靖區副司令、吉林守備軍司令、第1兵團副司令。1948年10月率部於長春起義,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任第4野戰軍第50軍軍長。新中國成立後,率部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凱旋回國,毛澤東親自接見了曾澤生。

163.中將——曾國華

廣東省五華縣人,1910年出生,1978年逝世。

1924年參加國民革命軍,1931年參加紅軍。1935年3月中旬,曾國華帶6連參加了攻打遵義西魯班場戰鬥,部隊按毛委員的指揮調動敵人:三渡赤水,佯渡長江,四渡赤水,逼進貴陽,又入雲南,巧渡金沙江,把親臨貴陽指揮、妄圖消滅紅軍的蔣介石攪得蒙頭轉向,不知何去何從。長征之後,在吳起鎮休整時,骨瘦如柴的曾國華見到老首長劉亞樓。“曾國華你怎麼瘦成這樣!”劉亞樓握著他的手繼續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曾國華聽了老首長的話心中又熱乎一陣子。

164.中將——曾思玉

江西省信豐縣人,1911年出生。

1928年參加農民暴動,1929年參加蘇維埃赤衛軍,1930年參加紅軍。曾思玉是深得毛澤東信任的一員愛將,延安時期曾任過中央警衛團政委,他先後在3個大軍區擔任要職,受到毛主席的賞識和高度評價,“9·13”事件後有人說曾思玉是林彪的死黨,毛主席說:“曾思玉不是‘死黨’,我看是‘活黨’。”曾思玉的著作有與毛澤東交往的回憶文集《親切教誨終生不忘》等。德高望重的曾思玉老將軍迎來百歲大壽之際,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領導同誌發來賀電,祝賀他百歲壽誕。

165.中將——謝有法

江西省興國縣人,1917年出生,1995年逝世。

1933年加入紅軍“興國模範師”。1980年,他從東北向北京搬家,全部家當還沒有裝滿一卡車。組織上給他配備的車,他從不用來辦私事,家屬、親友也沾不到“光”。一次孩子從外地回京,行李較多,打電話讓派車接一下,他硬是讓孩子自己坐地鐵回來。本來發信件可以讓秘書從學院收發室寄,但他從來都是自己掏錢買郵票。他嚴肅地說:“八分錢郵票雖是小事,但公家的便宜我們一分錢也不能占”。1973年,他回興國探親,發現家鄉麵貌依舊,貧困落後,老將軍情不自禁掉下熱淚。回京後當即取出多年積攢下來的1萬元,無償捐獻給他家所在的家鄉,讓他們植樹造林。

166.中將——賴毅

湖南省平江縣人,1903年出生,1989年逝世。

1927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的中國工農革命軍向井岡山進軍途中,毛澤東問賴毅:“原來在家裏是幹什麼的?怎樣參加革命隊伍的?”賴毅激動地把自己的情況簡要地作了回答。毛澤東聽了,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好!革命就需要你這樣的骨幹。”賴毅入黨時,毛澤東問:“為什麼要加入共產黨?”“要翻身,要打倒土豪劣紳,要更堅決地革命!”賴毅堅定地回答。毛澤東點了點頭。毛澤東舉起握著拳頭的右手,親自帶領6名發展對象宣誓。他讀一句,賴毅等人跟著讀一句:“犧牲個人,服從組織,嚴守秘密,永不叛黨。”

167.中將——鮑先誌

湖北省麻城縣人,1911年出生,1988年逝世。

1949年3月,鮑先誌所在的部隊,領受了渡江任務。鮑先誌四處訪問,向群眾宣傳共產黨解放軍的政策,號召大家支援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當人民知道麵前的人民解放軍就是當年的八路軍、新四軍時,立即歡欣鼓舞,情緒振奮。許多船主自動地把隱藏起來的帆船,從內河的蘆葦叢中搖駛出來,獻給了自己的軍隊。經過全體指戰員的共同努力,鮑先誌部隊的船隻一天比一天增多了。在遠離長江的隱蔽的內湖中,桅杆林立,船隻成行,真是一幅雄偉景象。有了船,有了水手,為部隊勝利渡長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68.中將——詹才芳

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07年出生,1992年逝世。

1924春,時年16歲的詹才芳來到了湖北武昌謀生,後來認識了董必武。一次,董必武問:“才芳,工作累嗎?”詹才芳說“不累。我很願意幹呢!”“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是因為以前你為別人於活,為填飽肚子,為生存而賣命。而現在呐,你為革命、為戰友、為人民作貢獻。你的心情當然就不一樣了。”當年,他就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董必武的教導下,詹才芳成功走出了革命的第一步,所以他始終視董必武為“心目中最崇拜的好老師”。

169.中將——蔡順禮

江西省吉安縣人,1914年出生,2009年逝世。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上第一次正式授銜儀式舉行。蔡順禮有幸與在京的軍隊領導幹部親臨中南海參加授銜、授勳儀式。授銜儀式在中南海懷仁堂內舉行。數百名在京的將帥們,穿著嶄新的禮服,在懷仁堂中間整齊列隊。特別值得慶幸的是,在數百名將軍中,蔡順禮這一列的勳章得到了毛主席的親授。毛主席邁著穩健的步伐走到隊前,依次與他們握手,並將勳章交到他們手裏,在那神聖、莊嚴的場合,他們每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最好的軍姿,感受這美好的時刻。當毛主席向蔡順禮授予勳章時,蔡順禮激動得熱淚盈眶。

170.中將——廖漢生

湖南省桑植縣人,1911年出生,2006年逝世。

1929年參加湖南桑植蘇區遊擊隊,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廖漢生自從參加革命後,家人們跟著他吃了很多苦。全國解放後,許多長征老戰士紛紛回到家鄉,看望久別的鄉親,尋找離散的骨肉,祭奠死去的親人。然而,廖漢生卻很多年沒有回去。在艱苦的戰鬥征程中,許多同誌先後犧牲了,有些人連怎樣犧牲的、犧牲在什麼地方也很難說得清楚,廖漢生感到無法向那些把親人托付給自己的鄉親們交代,直到離別44年後的1979年,他才第一次回到桑植縣。

171.中將——廖容標

江西省贛縣人,1912年出生,1979年逝世。

抗日戰爭爆發後,廖容標到山東敵後去發動遊擊戰爭,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接見他說:“黨中央把你們當做種子撒向敵後,希望你們很快地帶起成千上萬的革命隊伍,在敵後闖出一個新局麵,黨和人民期待著你們的勝利。”廖容標發動和組織群眾,組成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5軍,自任司令員,這支隻有60多人、3枝步槍和8把馬刀的隊伍,到1938年6月發展到6000人,正式改番號為山東八路軍第2支隊。

172.中將——譚甫仁

廣東省仁化縣人,1910年出生,1970年逝世。

1928年8月,譚甫仁率部守衛黃洋界哨口。這時戰士們的子彈幾乎打光了,譚甫仁隻剩下一發子彈了,身邊的石頭也快扔完了。譚甫仁忽然想起在茨坪修好的一門迫擊炮,且隻剩下最後一發炮彈了,炮彈準確落入密集的敵群中。炮聲大大激勵了士氣,譚甫仁把最後的一發炮彈射向了敵人。敵軍毫無所得,隻好星夜逃回茶陵。欣聞黃洋界保衛戰取得了勝利,回師途中的毛澤東興奮不已,揮筆寫下了《西江月·井岡山》:“……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173.中將——譚希林

湖南省長沙市人,1908年出生,1970年逝世。

1926年4月譚希林考入黃埔軍校第5期工兵專業,加入工農紅軍後,又曾任特科學校工兵營營長、幹部團工兵主任,12月任工兵營營長。強渡烏江是紅軍長征途中的關鍵戰役之一。譚希林率部在烏江成功架橋,從而保證主力部隊完成作戰任務,是其中的一個華彩篇章。毛澤東走上浮橋,連連讚歎:“真了不起。我們的工兵就地取材,用竹排架成這樣的橋,世界上都沒有。”朱老總走在橋上,即興作詩:“莫道烏江天險,看紅軍等閑飛渡!”

174.中將——譚冠三

湖南省耒陽人,1908年出生,1985年逝世。

譚冠三是人民解放軍進藏部隊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49年,在全軍幹部大會上,譚冠三激昂地說:“我譚冠三決心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到西藏去,把老婆也帶去,我願將這把老骨頭埋在西藏。”人民解放軍進藏部隊開墾了“八一”農場。農場的蘋果園裏,聳立著一座並不豪華卻十分莊嚴的墓碑,這就是“八一”農場第一任黨委書記兼場長譚冠三的墓。按照將軍的遺願,他的骨灰安放在他曾親手開墾過的這片土地上。

175.中將——譚家述

湖南省茶陵縣人,1909年出生,1987年逝世。

1927年初入國民革命軍第11軍24師教導隊當學兵,後隨部參加了著名的南昌起義和南下廣東作戰。1934年8月任紅6軍團第18師參謀長,參加了紅6軍團西征。紅2、6軍團在黔東會師後任紅6軍團參謀長,在開辟湘鄂川黔蘇區的鬥爭中參與指揮了龍家寨、忠堡、板粟園等戰鬥。1939年赴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45年回國。新中國成立後,任華北軍政大學副校長,解放軍防空部隊副司令員、高炮指揮部司令員,空軍副司令員兼軍校部部長。

176.中將——賽福鼎·艾則孜

新疆阿圖什市人,1915年出生,2003年逝世。

1935年,賽福鼎和另外11名少數民族學生赴蘇聯塔什幹中亞大學學習,他以17門課程17個滿分的驕人成績畢業歸國。賽福鼎不但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而且很喜歡詩歌,他寫過這樣優美的詩句:“回首往事歲月蹉跎,詩行是人生答卷的濃縮。有過坎坷更有振作,是非功過自有曆史評說。”“文化大革命”中,賽福鼎首先被打倒,成了新疆的第一個走資派。在那非常歲月裏,毛澤東數次提到“賽福鼎是個好同誌”。毛澤東專門拍來電報,將他保護起來。

177.中將——滕海清

安徽省金寨縣人,1909年出生, 1997年逝世。

滕海清,一位馳騁戰場的驍將。1933年10月上旬,滕海清率領特務連參加反“六路圍攻作戰”時,一顆子彈從滕海清的喉部射入,從頸後穿出,傷了喉頭、食道和神經,左半個身子失常,滕海清又被轉到了野戰醫院。抗日戰爭時期,參加了淮北地區反掃蕩戰役和山子頭自衛反擊戰等數十次戰鬥,進行敵後根據地建設。解放戰爭時期,率部參加了淮海、渡江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內蒙古軍區司令員、濟南軍區副司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