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參加紅軍,任少共黃安縣委委員、區蘇維埃政府委員兼少共區委書記,縣模範營政治委員,紅4軍第12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11師政治部秘書長,第33團政治處主任,紅30軍第90師政治部主任、軍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冀中軍區第9軍分區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第5軍分區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晉察冀邊區政府公安局局長,晉察冀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第20兵團政委。新中國成立後,任第二炮兵政委。
058.中將——李成芳
湖北省麻城縣人,1914年出生,1984年逝世。
1984年初,時任武漢軍區政委的李成芳,拖著病體乘專機從武漢飛往北京治療。起飛前,他偶然聽到了這樣一件事:紅安縣二程鄉的農民李聚茂,按訂貨合同將400斤團魚運往北京。但跑到火車站,得到的回答是10天之內沒有貨位;趕到飛機場,又失望地被民航加以拒運,現正為如拖延時日魚會死光、違反合同而犯難。見此,李成芳當即決定,推遲起飛時間。他告訴李聚茂:“你快去收拾收拾,2小時後起飛,我等你!”在飛往北京的途中,李成芳用低沉的聲音吃力地說:“這恐怕是最後一次為家鄉做事了。” 李成芳逝世的消息傳到他的故鄉,故鄉人民為失去這樣一個好鄉親而十分惋惜和悲痛。追悼會上,他們給李成芳敬獻了一個花圈,挽聯上醒目地寫著:好鄉親李成芳政委永生。
059.中將——李壽軒
湖南省寶慶(今邵東)縣人,1906年出生,1984年逝世。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鐵道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參謀長、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加支援遼沈、平津、渡江戰役及解放全國大陸的鐵路搶修組織指揮工作,組織鐵道搶修部隊從鬆花江到珠江口、從東海之濱到隴東山穀,聯通了全國主要鐵路幹線,保證了人民解放軍作戰中軍事運輸的需要。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誌願軍鐵道兵團副司令員、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前方運輸司令部副司令員,創造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粉碎了美軍的“絞殺戰”,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鐵道戰線上的主動權,保證了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
060.中將——李作鵬
江西省吉安縣人,1914年出生,2009年逝世。
1930年參加紅軍。抗日軍政大學成立後,李作鵬調到抗大任教官。李作鵬調到抗大任隊長一職時,林彪出任抗大校長。後來,林彪出任八路軍第115師師長,開赴抗日前線,便把李作鵬帶到自己身邊,先後讓李作鵬擔任偵察科科長、作戰科科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總參謀部軍訓部部長,海軍副司令員,副總參謀長兼海軍政委。“文化大革命”中參與了林彪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陰謀活動。1973年被開除黨籍、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1981年1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判處有期徒刑17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
061.中將——李雪三
河南省修武縣人,1910年出生,1992年逝世。
1931年12月14日,李雪三所在的國民黨第26路軍在江西寧都宣布起義。當時在起義部隊中擔任排長的李雪三,堅決地表示:“毛主席、朱總司令平易近人的作風和循循善誘的講話,使我深受教育。我決心參加革命當紅軍!”從此,李雪三以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奮不顧身的革命精神,跟著部隊反“圍剿”,參加了長征,驅日寇,打老蔣,直至出國參加抗美援朝,為新中國的誕生和建設事業屢立戰功,成長為一名人民軍隊中的將軍。李雪三在回憶著名的寧都起義時揮筆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獨夫倒行複逆施,激怒神州赤子心。春風一夜過寧都,義旗高舉奔紅軍。”
062.中將——肖向榮
廣東省梅縣人,1910年出生,1976年逝世。
參加紅軍後,曆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等要職,在反“圍剿”的前線,在長征途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西安事變”前後,肖向榮任紅1軍團宣傳部長。抗日戰爭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八路軍,肖向榮任第115師宣傳部長。平型關首戰告捷,他把八路軍英勇殺敵的戰鬥經過寫成《平型關戰場日記》在國內外報紙上發表,戳穿了日本法西斯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抗戰軍民的精神。肖向榮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期間,負責創辦的八路軍《軍政雜誌》得到毛主席的特殊關心重視,毛主席親自為它寫了《發刊詞》。肖向榮同誌作的《關於部隊教育工作》報告送呈毛主席,毛主席親筆批示:“向榮同誌,這個教材寫得很好。”並題寫書名,印成單行本發到各個部隊。
063.中將——肖望東
江西省吉安縣人,1910年出生,1989年逝世。
幼年家境貧寒,13歲當學徒,做幫工。1926年北伐軍光複吉安時,他加入了學徒聯合會,當選為小組長,參加了反壓迫反剝削的鬥爭。紅軍時期,任中共贛西南特委秘書,純化區革命委員會青年部秘書長,共青團吉安縣西區區委書記,並親手建立遊擊隊,兼任隊長。隨紅軍長征,任陝西宜川獨立營政委兼宜南黨工委書記。紅軍東渡黃河,他任山西河東遊擊隊政委兼該地區黨工委書記,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始終堅持鬥爭。抗日戰爭時期,在複雜尖銳的鬥爭中,團結教育部隊運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有理、有利、有節地開展反蠶食、反偽化鬥爭,使部隊在日軍、偽軍和頑固派的夾擊中不斷發展壯大。
064.中將——肖新槐
湖南省宜章縣人,1907年出生,1980年逝世。
在中央蘇區5次反“圍剿”戰鬥中,率部參加廣昌戰鬥、草台崗戰鬥,打得出色,在紅9軍團幹部大會上受到表揚。在長征途中的湘江血戰中,擔任後衛紅9軍團3師9團團長,帶頭跳入湘江,強渡成功,受到中央軍委表揚。任八路軍120師獨立2支隊司令員,率部向冀中挺進。為粉碎日本侵略軍的囚籠政策,他巧妙指揮神堂防禦戰,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稱讚說:“神堂戰鬥,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勝利,是一個創舉。”率部先後參加了清風店戰役、平津戰役、太原戰役,在清風店戰役的保北阻擊戰中,率部打退國民黨軍一個師7次瘋狂進攻,出色完成了阻擊任務,受到楊成武司令員的表揚。
065.中將——曠伏兆
江西省永新縣人,1914年出生,1996年逝世。
1933年參加紅軍。抗日戰爭時期,曠伏兆被派往山西太原,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工作,擔任了中共方山縣委書記,並在那裏建立了政權。曠伏兆奉命跟隨程子華到冀中擔任冀中軍區第1分區政委,領導軍民開展平原遊擊戰、地道戰,沉重地打擊和消滅了敵人。解放戰爭時期,率部參加了大清河北、固安、勝芳保衛戰和解放張家口、太原等戰役戰鬥。新中國成立後,他任地質部副部長兼政治部主任,在我國地質戰線戰鬥了15個春秋。後調任空軍副政委、鐵道兵第二政委。
066.中將——吳先恩
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07年出生,1987年逝世。
1936年夏天,任紅4方麵軍兵站部部長的吳先恩,隨朱德總司令指揮的左縱隊北上,兵站部帶著200多匹馱運東西的騾馬,收有600多名大多不能走路的傷病員。朱德總司令得知這一情況後也很焦慮,他問吳先恩,能不能把馱槍支彈藥的牲口騰出來馱傷病員,吳先恩回答說,當然可以,但這麼多槍支又怎麼辦?如果統統毀掉,按紅4方麵軍的規定,毀槍是要受處分的。鑒於當時的形勢,朱德告訴吳先恩:“要人不要槍。把牲口上馱的槍統統毀掉。如果受處分,由我替你頂!”經過動員,各直屬單位很快送來了150匹牲口,使600多名傷病員上路全部有了著落。在這些牲口中,還有1匹是朱德帶頭抽出來的。
067.中將——吳克華
江西省弋陽縣人,1913年出生,1987年逝世。
平津戰役中,吳克華所在第41軍將傅作義的主力第104軍團團包圍。被圍困的敵軍暈頭轉向,吳克華帶領指揮所向前走去,看見前方有10多個士兵散亂地站立在那裏。莫文驊政委便問道:“是哪一部分的?”這些兵全都站直了,其中一人回答道:“報告長官,我們是軍部的!”吳克華一聽答話不對頭,仔細一看全穿著國民黨軍服。吳克華沒動聲色,擺了擺手說:“坐下吧!”隨即朝身邊的參謀一呶嘴。參謀們掏出了手槍對著這群國民黨兵大喝了一聲:“舉起手來!繳槍不殺!”這群迷迷糊糊的士兵又迷迷糊糊地舉起了手,吳克華開懷大笑。
068.中將——吳法憲
江西省永豐縣人,1915年出生,2004年逝世。
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1至5次反“圍剿”和長征。解放戰爭時期,曾任第4野戰軍第39軍政委,第14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新中國成立後,曾任解放軍空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空軍政委、司令員,副總參謀長兼空軍司令員。“文化大革命”中參與了林彪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陰謀活動。1973年被開除黨籍、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1981年1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判處有期徒刑17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
069.中將——吳信泉
湖南省平江縣人,1912年出生,1992年逝世。
吳信泉是一個童心未泯,情趣廣泛的人。半個世紀的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雖然雕塑了他臉上的棱棱角角,卻並未衝淡他對生活的熱愛。如果在老將軍中發一張表格,讓他們填上各自的愛好,吳信泉至少會寫下六七個欄目。最愛聽的歌:《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最愛讀的書:曆史和地理;最喜愛的養生之道:練習書法;最喜愛的文娛活動:跳舞;最喜愛的體育項目:籃球和足球。如果再加一條,最喜愛的色彩?這個問題挺新潮,頗有點像詢問吳信泉時裝知識。但他稍加思索,便會用粗大字體重重寫上兩個字:本色!
070.中將——吳富善
江西省吉安縣人,1911年出生,2003年逝世。
參加了中央蘇區曆次反“圍剿”戰鬥和二萬五千裏長征以及湘江戰役、直羅鎮戰役、東征作戰等。抗日戰爭時期,帶領部隊積極發展地方武裝,開展敵後遊擊戰爭,先後參加組織了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戰鬥和粉碎敵9路圍攻的長樂村戰鬥以及與頑固派的反摩擦戰鬥,率部參加了百團大戰。1952年率部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誌願軍空軍聯合衝擊機指揮所政委。在國土防空作戰中,他領導的部隊多次擊落入侵飛機。1975年他調任空軍副司令員。
071.中將——吳瑞林
四川省巴中縣人,1915年出生,1995年逝世。
1932年12月,紅4方麵軍由陝入川,巴中中心縣委派吳瑞林去通江以北的煙溪場迎接紅軍。先頭部隊誤認為他是國民黨的奸細,紅4方麵軍總政治部主任張琴秋與他交談,得知他的身份後才將他放了。接著他就給紅軍先頭部隊帶路攻打通江縣城,紅軍部隊抵達巴中城郊時,先派他泅過巴河。當紅軍決定搶占巴中製高點南龕坡,他又泅水將繩子拴到對岸大樹上,牽引突擊隊渡過巴河,搶占了南龕坡,迅速從側後攻占了巴中城。此時,紅軍部隊才確信了他真是當地黨組織的負責人。1965年8月6日,他指揮了“8·6”海戰,擊沉國民黨“章12號”、“劍門號”2艘軍艦。1967年6月27日,在著名的“6·27”空戰中,他指揮一舉擊落美國最新的“鬼怪式”飛機1架,活捉了美機駕駛員,令全世界震驚。
072.中將——何德全
湖南省長沙市人,1897年出生,1983年逝世。
1914年加入湘軍,1930年參加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延安時期,何德全擔任八路軍兵站部部長,每天天還沒亮,就帶著百餘名幹部、戰士步行到延安郊外的七裏鋪披荊斬棘,墾荒生產。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勞動,用自己的雙手解決了糧食問題。勞動成果被選送到邊區政府舉辦的大生產成就展覽會展出,受到廣大軍民的讚譽。為此,他榮獲了毛主席、朱總司令親自簽發的“生產模範”稱號。幾十年後,報紙發表了采訪何德全的文章《延安精神永放異彩》,報社編輯部還配發了一篇短評:《上了一堂生動的課》,對何德全勤儉清廉的事跡給予很高的評價,號召青年學習老一輩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
073.中將——邱會作
江西省興國縣人,1914年出生,2002年逝世。
1929年參加紅軍。紅軍中的黨組織很快就發現了邱會作的宣傳才幹,也注意在這方麵培養他。紅軍每到一地,都讓邱會作擔任宣傳工作,邱會作在工作中也幹得很認真,組織能力也有所提高。搞牆報,寫標語,編快板,演活報劇,唱歌,每一樣他都能組織得起來,而且自己帶頭幹。新中國成立後,任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文化大革命”中參與了林彪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陰謀活動。1973年被開除黨籍、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1981年1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判處有期徒刑16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
074.中將——邱創成
湖南省平江縣人,1912年出生,1982年逝世。
少年時學徒當木匠工人,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擔任黨的秘密通信員,經常以做木工為掩護,挑著木匠擔子,機警地躲過各種檢查,給地下黨送信,傳遞消息。邱創成當偵察到敵人準備進攻福壽山時,他趕忙報告遊擊隊長,遊擊隊設下埋伏。戰鬥打響後,邱創成衝在前麵,還抓到一個俘虜。平江黨組織發動農軍進攻平江縣城,邱創成受命化裝入城,與城區黨組織取得聯絡,獲取了大批反動軍隊從長沙向平江增援的消息,他及時向暴動總指揮部彙報,總指揮部作出決定在敵人到達之前迅速撤出,避免了可能遭受的很大損失,受到總指揮部的表揚。新中國成立後,任解放軍炮兵副政委、副司令員兼副政委,炮兵司令員,總後勤部副部長。
075.中將——餘立金
湖北省大冶縣人,1913年出生,1978年逝世。
1928年加入中國工農革命軍,參加了鄂東南武裝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鄂東南獨立第3師機槍連副排長、副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等職。參加長征,任紅3方麵軍6軍團第18師政治部主任,到達甘肅會師後,任第18師政治委員。戰爭爆發後赴上海,在中共江蘇省委軍委從事秘密工作。曾任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新四軍教導總隊政治處主任。參加鞏固發展淮南抗日根據地和堅持敵後抗日遊擊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任淮南軍區政治部主任,華中黨校副校長,華東軍政大學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空軍政委,民航總局第一政委。
076.中將——餘秋裏
江西省吉安縣人,1914年出生,1999年逝世。
1936年3月,紅2、紅6軍團在黔西北烏蒙山的一次戰鬥中,餘秋裏被敵人一排橫掃過來的機槍子彈擊中了臂膀。餘秋裏的傷勢十分嚴重,他的左手腕關節、次骨、臂骨之間已被擊碎,左臂神經也已壞死。當天晚上宿營時,負傷的左臂腫得明晃晃的,疼得他不能入睡。他叫勤務兵打來一桶冷水,將負傷的胳膊放到冷水中鎮痛。為餘秋裏做截肢手術時,軍中沒有麻藥和專用的截肢器械。醫務人員隻好又用木鋸將餘秋裏的傷臂鋸斷。劇烈的疼痛使餘秋裏昏了過去。醒來之後,他對守候在身邊的賀龍說:“老總,敵人打斷我的左臂,我尚有右臂,隻要有一口氣,我就革命到底!”
077.中將——張震
湖南省平江縣人,1914年出生。
張震下部隊視察,不喜歡長篇大論作報告,而喜歡見縫插針提問題。某年初夏,張震視察某部,召集領導幹部座談。某部領導發言時,張震突然插話問:“一個戰士的津貼費是多少?”在座軍官都沉默不語,竟然無一人能回答出來。張震到某省軍區視察,聽取常委集體彙報。彙報完後張震問司令員和政委:“你們是否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司令員和政委答:“經常開展。”張震問政委:“你說說司令員有什麼缺點?”政委支支吾吾答不上來;張震又問司令員:“你說說政委有什麼缺點?”司令員也同樣語塞。張震仍然麵色和悅,然而語調嚴厲地說:“你們要講真話啊!”張震於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078.中將——張藩
湖南省瀏陽縣人,1909年出生,2002年逝世。
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12歲就拿起了謀生的扁擔,由於不堪忍受剝削階級的壓迫,毅然參加了革命。土地革命時期,參加了攻打長沙、挺進平江、湘鄂贛邊反“清剿”、鳳凰寺突圍等戰役,紅軍主力長征後,他堅持了極其艱苦的3年遊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出色地完成了發動群眾、打擊日偽、鞏固根據地的任務。解放戰爭時期,參與指揮了宿北、魯南、棗莊、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擔任南京警備司令部政治委員,華東軍區空軍副司令員,軍事學院副院長,蘭州軍區副司令員,蘭州軍區顧問等職。
079.中將——張才千
湖北省麻城縣人,1911年出生,1994年逝世。
1947年張才千率江南遊擊縱隊在宜昌地區突破長江天塹,馳騁大江南北,襲擊宜都聶家河。張才千的部隊誰也不進群眾家門,抱著槍坐在街邊屋簷下歇腳。居民請戰士們進屋喝茶,亦被婉言謝絕。為了不打擾老百姓,部隊隨後都集中住進了鄉公所、中心小學等公房。同時,解放軍打開國民黨糧庫,開倉濟貧。窮苦百姓喜笑顏開。由於部隊長期在山區轉戰,大部分戰士軍衣破爛、長發垂肩,紛紛理發置衣。一時,街上的裁縫、剃頭匠忙得不亦樂乎。部隊則照價付酬,用大米抵付工錢。看到部隊生活如此艱苦,而紀律又如此嚴明,老百姓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深有感觸地說:“解放軍真是一支不擾民的隊伍!”新中國成立後,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武漢軍區司令員。
080.中將——張天雲
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13年出生,1980年逝世。
1929年參加紅軍。抗日戰爭時期,任鹽阜軍分區副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第6師師長,第8縱隊副司令員。參加了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和鹽阜區反“掃蕩”及阜寧、淮陰、淮安等戰役。抗戰勝利後,率部進軍東北,曆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3師第8旅旅長,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第4、第6師師長,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副司令員,第4野戰軍第45軍副軍長,參加了四平、三下江南四保臨江、遼沈、平津、衡寶、廣西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福州軍區副司令員,總後勤部副部長。
081.中將——張仁初
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09年出生,1969年逝世。
張仁初在長征途中,十分關心戰士,團裏的所有馬匹牲口抽出來組成收容隊用以輪流運送傷病員。傷病員幹糧吃完了,張仁初讓警衛員把自己的幹糧送給他們,警衛員不肯,他指著茫茫草地說:“我餓不死,你看這不有的是野菜嗎?”陰涼潮濕的草地,找不到可以生火的幹柴,更談不上煮野菜了。經過艱苦跋涉,他終於用生命在草地上為大部隊趟開了一條前進的道路。張仁初身經百戰,出生入死,曾負戰傷11次。他參加過曆史上許多著名的戰役和戰鬥,新中國成立後,張仁初任誌願軍第9兵團軍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082.中將——張令彬
湖南省平江縣人,1902年出生,1987年逝世。
長征中的張令彬,帶領後方部隊人員在一些土豪劣紳家收繳了一批大煙土,經軍團首長同意,用這些煙土與藥店交換了不少藥品,另外還留下一些配製成鴉片酊,用以治療腹痛和腹瀉等症。張令彬對大家說:“哪怕我們機關人員不吃飯,也不能讓來領糧的戰士們餓肚子。”他帶頭把分給自己的口糧倒出來,又派人去機關炊事班借來幾百斤糧食,一起送挑夫做晚飯。張令彬與大家商量突擊籌措糧食,後方部隊人員全體出動,分為四路去“化緣”,在一兩天內為第30軍籌集10萬斤糧食,後勤工作非常出色。新中國成立後,任總後勤部副部長。
083.中將——張達誌
陝西省佳縣人,1911年出生,1992年逝世。
1928年春,張達誌接受黨的派遣,以任小學教員為名,從事發展黨、團組織活動。他還根據黨的指示,開展了兵運工作。敵人曾懸賞要買張達誌的頭顱,他的家院被敵人搜抄過多次。抗日戰爭爆發後,張達誌任中共陝北東地區地委書記,八路軍120師警備6團政委,臨離開延安時,毛澤東主席在鳳凰山麓的窯洞裏同張達誌談了話,勉勵他到前線奮勇殺敵,要講究戰術,學會打遊擊戰,還親筆在麻紙上,給他開了委任狀。張達誌東渡黃河到達太原八路軍辦事處後,周恩來副主席同他親切談話。在太原停留期間,張達誌得了瘧疾,在醫藥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周恩來同誌還叮嚀醫生給他打了兩針奎寧。
084.中將——張池明
河南省新縣人,1917年出生,1997年逝世。
1936年11月初,毛澤東到了道佐鋪軍團部,在一間大房子裏接見軍團領導人。徐海東彙報前線戰況時,毛澤東要看地圖,張池明送去一張軍用地圖,這是他第一次見到毛主席,心裏十分激動。1955年9月,張池明在我軍首次授予軍銜中,被授予中將軍銜,年僅38歲,屬於較為年輕的中將。張池明繁忙工作之餘,他筆耕不輟,先後參加了紅25軍和解放軍第43軍戰史的編纂工作,寫出了6萬多字的《回憶錄》和一本詩集,工作之餘愛好書法,離職休息後,他堅持天天寫,月月練,達到了較高境界,把書法作為他生活中的一大樂趣。
085.中將——張賢約
安徽省金寨縣人,1912年出生,2002年逝世。
1929年參加紅軍。抗日戰爭時期,帶領抗日先遣支隊挺進太行山開創抗日根據地,參加了“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時期,率部參加延安保衛戰,與敵人激戰7晝夜,同兄弟部隊一起,掩護中央機關安全轉移。1947年10月,他率縱隊參加了第2次攻打榆林以及宜川、西府、西北冬季戰役和扶眉、蘭州、河西等戰役。1949年9月,率部奉命開赴新疆。新中國成立後,任西北軍區空軍副司令員、西北軍區後勤部部長兼政委、總後勤部副部長。
086.中將——張國華
江西省永新縣人,1914年出生,1972年逝世。
為了確保順利進軍西藏,擔任第2野戰軍第18軍軍長的張國華在第52師作了一個精彩的動員報告,他說:“個人老婆問題的解決,有句老話,叫做‘自古美人愛英雄’,我們去完成解放西藏這一偉大的曆史任務,可以說大家都是英雄。我們隻要好好學習,努力工作,精神愉快地進藏,找個老婆是不成問題的。不管是農村或城市的姑娘都會愛你們的。”張國華又說:“我知道還有一些老一點的同誌不想去,認為胸前已經有了兩三枚光榮紀念章了,就想躺在光榮簿上麵睡大覺,不想再前進了,這是不對的。幹部要起帶頭作用,所有的人思想都要通,要高高興興地去西藏!”張國華的報告印發到第18軍全軍貫徹傳達,全軍官兵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幾乎人人都寫了進藏決心書。
087.中將——張經武
湖南省酃縣(今炎陵縣)人,1906年出生,1971年逝世。
新中國成立後,張經武征塵未洗,遵照毛澤東、周恩來的指示,不遠千裏奔赴西藏邊疆,肩負起和平解放西藏的重任。1951年5月,《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簽訂後,張經武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駐西藏全權代表,繞道香港、印度,到亞東勸說達賴返回拉薩。周恩來在紫光閣親自向他交代了任務和黨對西藏的方針政策。毛澤東召見並留他吃了晚飯,從晚飯後一直談到深夜。毛澤東親筆書寫一封給達賴喇嘛的信,請張經武親手交給他。出來時,毛澤東又親自送到門口,親切地囑咐他:你到西藏去任務重大,要注意工作方法。張經武不負重托,圓滿完成了任務。
088.中將——張南生
福建省連城縣人,1905出生,1989年逝世。
1930年參加紅軍,在1931年8月的良村戰鬥中,張南生的手掌被一顆子彈打穿,盡管疼痛難忍,但他仍堅持帶傷指揮,直到戰鬥勝利。1932年7月的水口戰役中,張南生率全連士兵,子彈打完了還用大刀同國民黨軍肉搏。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南生調任晉冀豫軍區先遣支隊政治委員兼冀西地委委員、軍事部長,奉命擴大抗日武裝,配合八路軍主力作戰,僅8個月時間,他所在的部隊由組建時的600多人發展到4000餘人,成為抗日鬥爭的一支生力軍。
089.中將——張祖瓊
河南省商城縣人,1911年出生,1961年逝世。
1952年9月,被任命為誌願軍第60軍軍長的張祖瓊赴京參加國慶觀禮,毛澤東專門召見了張祖瓊,向他簡述了建國後金門作戰和朝鮮第五次戰役失利的主觀和客觀因素。毛澤東說:“打勝仗一帆風順是好事,但同時也孕育著失敗的可能,不謹慎,不把敵人當回事,哪有不失利的?” 毛澤東望著張祖瓊缺了一顆門牙的嘴說:“你晚去幾天,到協和醫院把牙補上,到朝鮮後,放開嗓門,說話聲音大一些,動員部隊打個翻身仗!” 在朝鮮戰場上,張祖瓊指揮3500名誌願軍官兵潛伏於敵人的眼皮子底下,戰鬥打響後,潛伏部隊如從天而降的神兵,僅用1小時零10分鍾便殲敵1個團。
090.中將——張翼翔
湖南省瀏陽縣人,1913年出生,1990年逝世。
淮海戰役期間,國民黨63軍軍長陳章驕率部向窯灣撤退,張翼翔率領解放軍第1縱隊趕到。為盡快消滅第63軍,張翼翔以3個師從東、北、東南3個方向同時攻擊,掃清外圍後不作調整直接發起總攻。敵第63軍倉促轉入防禦,工事很不堅固,企圖逐村抵抗,消耗遲滯解放軍。而解放軍為縮短作戰時間,各部從敵防禦薄弱地區大膽突破,直插縱深,迫其全線動搖。經一夜戰鬥,基本肅清外圍敵軍。隨即發起總攻,至次日淩晨,全殲第63軍,軍長陳章在部隊失去控製時跳河逃命,結果中彈身亡。
091.中將——陳康
湖北省武穴市人,1910年出生,2002年逝世。
1930年參加紅軍。陳康作戰勇猛頑強,槍林彈雨中5次負傷,左下腹、右大腿、右胳臂、左胳臂、左胸等處彈痕累累,至今體內仍存留11塊彈片。陳康指點當年負傷處說,此為當戰士所負,此為當連長所負,此為當營長所負,此為當副團長所負,最後自豪地說:“負一次傷,升一級官。我這副司令是一級一級打上來的,不是溜須拍馬拍出來的。”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共雲南省委書記、蘭州軍區副司令員。陳康在昆明軍區任職25年,悉心研究亞熱帶叢林作戰,其“大炮上山,小炮上樹”等戰法威鎮南疆。
092.中將——陳仁麒
福建省龍岩縣人,1913年出生,1994年逝世。
陳仁麒是戰鬥英雄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隊的領導和發現、宣揚英雄典型的主要當事人之一。1993年,隆化隆重地舉行了紀念董存瑞烈士犧牲45周年的活動。早已百病纏身,癱瘓在輪椅上的陳仁麒接到邀請信後,不顧子女和秘書的勸阻,說:“就是爬,我也要爬到隆化去!”紀念會上,老將軍熱淚長流。陳仁麒臨終前,他用微弱的聲音對守候在身邊的親屬說:“董存瑞是我部隊湧現出來的英雄,我的追悼會一定要有董存瑞烈士的親屬參加。”適逢董存瑞大妹妹出差在外,為了滿足將軍的遺願,將軍的追悼會不得不推遲了5天才舉行。
093.中將——陳正湘
湖南省新化縣人,1911年出生,1993年逝世。
15歲投身軍旅,參加長征到達陝北後,在直羅鎮戰役中率部擔任直羅鎮以南陣地的主攻,對戰役全勝做出貢獻。抗日戰爭爆發後,陳正湘參加了震驚中外的平型關戰鬥。在河北淶源縣黃土嶺戰鬥中,親自指揮炮兵摧毀日軍指揮所,擊斃日軍號稱“名將之花”的獨立混成第2旅旅長阿部規秀中將。率部參加了第129師發起的磁武涉林戰役,戰後受到八路軍總部和129師首長的高度讚揚。1948年10月在清風店戰役中,率部擔任保北阻擊任務,晉察冀軍區首長曾高度評價此次阻擊戰稱:“沒有保北阻擊戰的勝利,就沒有清風店殲滅戰的勝利”。
094.中將——陳慶先
湖北省黃陂縣人,1908年出生,1984年逝世。
1932年參加紅軍。在軍事學院任職期間,陳慶先帶頭研究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寫出了一批有價值、具有現代軍事理論水平的教材。這些教材在抗美援朝及日後的西藏平叛、中印邊界及中蘇邊界自衛反擊戰、援越抗美等作戰中均發揮了指導作用。南京軍事學院建院5周年時,毛澤東主席親臨學院視察,在慶功大會上,由於陳慶先工作成績突出,榮獲一等獎。1954年10月,陳慶先代表軍事學院到北京參加國慶5周年觀禮,在懷仁堂受到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095.中將——陳先瑞
安徽省金寨縣人,1908年出生,1996年逝世。
1929年參加紅軍,參加和指揮了數十次重要戰役戰鬥,他領導的紅74師和鄂豫陝邊遊擊戰爭,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高度評價。抗日戰爭時期,率部參加了黃河河防保衛戰、陝甘寧邊區反“摩擦”鬥爭和護路鬥爭以及遂平、舞陽、方城、泌陽等戰鬥。解放戰爭時期,率部參加了桐柏、棗陽、雙溝、祁儀、光山和中原突圍、南渡黃河、挺進豫西等戰役戰鬥。新中國成立後,任北京軍區副政委。抗美援朝中,他協助組織指揮了5次戰役和開城保衛戰。
096.中將——阿沛·阿旺晉美
西藏工布江達縣人,1910年出生,2009年逝世。
1934年被征入貴族子弟兵營,先後任班長、排長、營長。從1936年起,他先後在原西藏地方政府和藏軍中擔任要職,曾任昌都總管、西藏地方政府噶倫(藏語:主管官員)。1951年,作為原西藏地方政府的首席代表,來到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簽訂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為人民解放軍隨後分路自西康(今分屬西藏、四川)、雲南、青海、新疆等地進軍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創造了條件。西藏和平解放後,擔任過西藏軍區副司令員,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
097.中將——林維先
安徽省金寨縣人,1912年出生,1985年逝世。
1936年春,為順利闖過敵人的重要關卡,林維先機智地命令所率的2個營紅軍部隊,利用戰鬥中繳獲的敵軍大量軍服和敵團長的信件、名片,按照敵軍的模樣打扮起來,林維先自己化裝成敵軍團長,隨尖刀班行動。到了寨門,戴著一副黑眼鏡、手提文明棍的林維先,裝作很生氣的樣子對尖刀班長說:“你們呆在這裏幹什麼?還不趕快讓部隊進去休息。”哨兵無奈,隻得看著這支隊伍進了寨子。林維先親自帶人來到寨子的大操場,利用訓話的機會,一槍未放就將集合起來的一個連的敵軍全部繳了械。
098.中將——範朝利
河南省新縣人,1914年出生。
1937年9月,範朝利任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參謀長,經偵察後發現,在陽明堡有一個日軍飛機場,範朝利率領3營組成24個爆破突擊組,像下山的猛虎分別撲向各自的獵物。敵機一架接一架地爆炸起火,整個機場變成了一片火海。經過一個小時的激戰,敵人的24架飛機全部被炸毀。這一仗是769團也是129師抗日出師後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大大振奮了八路軍的士氣,沉重打擊了敵人的氣焰,使進攻忻口的日軍失去了空中支援,不得不增加後方守備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國民黨軍在忻口前線的抗戰。
099.中將——歐陽文
湖南省平江縣人,1912年出生,2003年逝世。
在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中,他的人生是無畏的:18歲扛起槍,從湖南到江西,從江西到陝北,從陝北到晉西、魯西、膠東,從膠東到東北,又從東北到平津,到兩廣,戰鬥的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同時他的人生也是多彩的:經曆了紅軍時期,奔赴了抗日前線,參加了解放戰爭,領導了廣東剿匪。新中國成立後,歐陽文擔任41軍政治委員兼粵東區黨委書記,中南軍區公安部隊政治委員兼廣東省軍區政治委員,《解放軍報》總編輯。
100.中將——歐陽毅
湖南省宜章縣人,1910年出生,2005年逝世。
參加紅軍後,19歲那年和譚政一起擔任古田會議的會議記錄工作。陳毅任紅4軍士兵委員會主任的時候,歐陽毅擔任士兵委員會秘書,後來陳毅擔任了紅4軍軍委書記,歐陽毅就成了軍委秘書。因為朝夕相處,便有了“兩毅共眠”的佳話。歐陽毅曾回憶說,那時候,陳毅有條毛毯,歐陽毅有條布單,宿營時,陳毅喜歡找歐陽毅搭鋪,找些稻草先鋪在地板上,歐陽毅的破布單作為床墊,陳毅的毛毯就當作被子,就這樣,“兩毅”就像兄弟一樣同床而睡,共同捱過了許多艱難戰鬥歲月的難眠之夜。
101.中將——羅元發
福建省龍岩縣人,1910年出生,2010年逝世。
1947年延安保衛戰,羅元發向毛澤東彙報說:“在部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打敗小東洋,回家種地忙。老婆娃兒熱炕頭,小日子像蜜糖。”毛澤東聽到這兒,將手一揮說:“大凡天下事,總得兩廂情願喲!你要過小日子,蔣介石願不願意呢?他現在把胡宗南的幾十萬人,擺在延安大門口,這是幹什麼呢?是幫我們守大門嗎?還是想竄進來撈一把呢?我看他們是不安好心嘍!”延安保衛戰,羅元發率部戰鬥持續了7天7夜,有力地保障了毛澤東和黨中央從延安城安全撤離。
102.中將——羅舜初
福建省上杭縣人,1914年出生,1981年逝世。
1948年11月,震驚中外的遼沈戰役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勝利麵前,軍隊內部的一些幹部思想出現了滑坡,滋生了享樂主義情緒,認為東北解放了,該享受享受了。麵對這種情況,病中的羅舜初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教育部隊,他堅定地說:“我不久就回去,一定要進關,走不動,爬也要爬進關去!” 羅舜初的模範行動,感染了部隊,教育了幹部。羅榮桓政委批評少數幹部繼續革命思想發生動搖的錯誤,表揚了羅舜初“走不動,爬也要爬進關去”的堅定革命信念,號召野戰軍所有的幹部都要學習第3縱隊羅舜初政委革命到底的精神。
103.中將——周彪
江西省吉安縣人,1910年出生,1981年逝世。
1927年家鄉的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周彪卷入了革命洪流。1928年任少年先鋒隊隊長,年底帶領百餘名少先隊隊員參加贛西遊擊隊,任遊擊隊排長。紅軍九打吉安取得勝利,周彪報名參加了紅軍。在廣昌保衛戰中,他身負重傷仍指揮部隊作戰,受到上級嘉獎。抗日戰爭中,周彪率部轉戰冀中平原,靈活機動地采取分散作戰的戰術方針,以敵後武工隊等形式,發動和組織群眾,開展平原遊擊戰、地道戰、地雷戰,使日寇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同敵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104.中將——周仁傑
湖南省茶陵縣人,1912年出生,2001年逝世。
周仁傑一生戎馬數十載,在那炮火連天的戰爭年代,他懷著為受苦百姓打天下的一腔熱血,出生入死,驍勇善戰,隨著中國革命鬥爭形勢的變化、發展,從南方的革命根據地打到北方的陝甘寧,又從陝甘寧轉戰東北大地,在祖國的大片土地上,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戰鬥足跡。從1983年起,不畏艱辛,帶著工作人員先後5次離京,前往自己戰鬥過的地方進行了走訪,共達100多個縣,行程2萬餘公裏。周仁傑對昔日戰場進行實地考察,為撰寫回憶錄搜集曆史資料,結合走訪還搞一些調查研究,為促進老根據地的生產建設做些有益的工作。
105.中將——周玉成
湖南省祁陽縣人,1904年出生,1971年逝世。
紅軍時期,任紅3軍團供給部副部長,陝甘寧軍區供給部部長,紅軍前敵指揮部供給部副部長。長征路上,部隊不得不一路走一路甩包袱,最後隻剩下軍團的賬本和維係全軍團生活的一擔銀元。他把這些東西得看比生命還重,讓挑擔的戰士不離自己身邊,道路難走時就把銀元擔子放在自己的紅鬃馬背上馱著走。就這樣,艱難地支撐了長征途中紅3軍團的供給。新中國成立後,任沈陽軍區後勤部部長,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
106.中將——周希漢
湖北省麻城縣人,1913年出生,1988年逝世。
紅9軍作戰科長周希漢,帶著軍直屬隊追殲潰敵。走出不遠,尖兵突然發現前麵有敵人埋伏。此時軍直屬隊雖有500多人,但戰鬥部隊隻有一個通信隊。打不打?周希漢決定充分發揮號兵連的作用,打!果然,敵人被雄壯的衝鋒號聲嚇懵了,迅即被殲。問過俘虜,方知這隻是敵人的一個排哨,南麵公路還有敵人一個團。剛剛把一個排打敗了,一個團打不打?隨之,周希漢命令號兵連吹衝鋒號,親自帶著通信隊飛一般衝向敵群,半個小時就結束了戰鬥。周希漢巧妙地運用戰場上的虛虛實實之招,的確收到了極佳的效果。
107.中將——周誌堅
湖北省大悟縣人,1917年出生,2005年逝世。
1929年參加紅軍,任紅4軍第10師師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司令員,第3野戰第31軍軍長。周誌堅將軍是我軍有名的戰將,外號叫“周鐵匠”,並不是因為他學過鐵匠,而是因為他能打仗,能打硬仗,善打惡仗。他12歲參加紅軍,從一個紅小鬼幹到紅軍師長,是從戰場中打出來的,當年在鄂豫皖,他是威震敵膽的人物,在中原地區,他是赫赫有名的戰將,這就是“鐵匠”,一個在戰爭中打出名的“鐵匠”。
108.中將——周赤萍
江西省宜春縣人,1914年出生,1990年逝世。
1931年參加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到陝北後,任紅1軍團第4師第12團政治委員。參加了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縱隊1支隊政治委員,山東縱隊第1旅政治委員,魯中軍區政治部主任,山東軍區第3師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政治委員,第1縱隊政治委員,第7縱隊兼遼北軍區政治委員,第4野戰軍47軍政委兼湘西軍區政委。新中國成立後,任福州軍區政委。
109.中將——周貫五
江西省吉安縣人,1902年出生,1987年逝世。
1930年參加紅軍,任紅1軍團直屬隊總特派員,參加了長征。1938年6月,第343旅組成東進抗日挺進縱隊,任縱隊組織部部長兼鋤奸部部長。同年9月,隨部進至津浦鐵路以東的冀魯邊平原地區開辟敵後根據地。此後,他在該地區堅持鬥爭5年之久,曆任第115師教導第6旅政治委員兼冀魯邊軍區政委,冀魯邊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等職,參與指揮了韓家集戰鬥和反頑、反“掃蕩”作戰。解放戰爭時期,任南下幹部第3支隊司令員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浙江省軍區第二政委,南京軍區副政委。
110.中將——冼恒漢
廣西田陽縣人,1911年出生,1991年逝世。
1958年秋,蘭州秋高氣爽,瓜果飄香,當時擔任黨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來這裏視察工作。一天晚飯後,甘肅省委書記張仲良請蘭州軍區政委一起陪同鄧小平看電影。冼恒漢按時趕到省委招待所。在首長休息廳裏,鄧小平同這位政委親切握手,態度和藹地問他:“你原來是哪個部隊的?”冼恒漢激動地回答:“我參加過百色起義,就在您當年領導的紅7軍裏當戰士!”“啊,想不到這裏還有我的一個兵!”鄧小平聽後風趣地笑了起來,他熱情地與這位自己當年的手下戰士親切握手。
111.中將——鄭維山
河南省新縣人,1915年出生,2000年逝世。
1947年6月,鄭維山接替楊成武任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司令員。年僅32歲卻有17年戰鬥經驗的鄭維山,如猛虎下山、蛟龍入海,率英勇的第3縱隊,馳騁在華北戰場屢建奇功。第3縱隊被譽為“華北勁旅”而威震四方。鄭維山於1951年2月以第19兵團副司令員的身份,與司令員楊得誌一起率部奔赴朝鮮戰場。在鄭維山的指揮下,第20兵團的戰術反擊打得有聲有色,戰鬥發展相當順利。戰績反映到我軍最高統帥部,毛澤東高興地說:“這種打法好。這叫做‘零敲牛皮糖’。”
112.中將——胡奇才
湖北黃安(今紅安)縣人,1914年出生,1997年逝世。
1950年,胡奇才在丹東遼東軍區當司令員時,原國民黨長春起義將領曾澤生來丹東治病。曾澤生打得一手好網球,而且走到哪兒,就把球拍、網球帶到哪兒,生病住院也照打不誤。將軍接待他時,他津津有味地說起打網球的好處,說得將軍的心癢癢了。於是,就拜他為師,學起打網球來。這一打,竟然打出了癮頭。此後,假日飯後、工作之餘,胡奇才總要到網球場上興致勃勃地揮上幾拍,而且風雨無阻,從不間斷。打網球是他最喜愛的一項運動,打了幾十年,一直舍不得丟。1988年10月,胡奇才奪得全國老年網球賽的亞軍。
113.中將——趙鎔
雲南省賓川縣人,1899年出生,1992年逝世。
在拱衛軍任過參謀,入朱德創辦的南昌軍官教育團任過書記長。參加紅軍後,任紅32軍供給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供給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軍區後勤運輸部政委。新中國成立後,任華北軍區後勤部副部長,中國老年曆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他在離職休養後,以堅強的毅力寫出了20多萬字的回憶錄。其中反映朱德辛亥革命鬥爭生活的作品還被翻譯介紹到國外。他還整理出版了30萬字的《長征日記》。
114.中將——趙啟民
陝西省藍田縣人,1910年出生,1997年逝世。
1935年10月,趙啟民時任紅26軍第78師參謀主任,受到錯誤批判。直到中央紅軍到達陝北之後,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誌才為他平了反。趙啟民被任命為陝北省蘇維埃政府軍事部的科長,不久又調任延長縣的軍事部部長。在趙啟民的正確領導和精心組織下,僅用一年時間,延長縣的武裝力量就有了相當規模,除成立了一個戰鬥力較強的近300人的縣獨立營外,每個區都建立了有數十人組成的武裝區隊。延長縣革命武裝的發展,沉重地打擊了敵人。
115.中將——鍾漢華
江西省萬安縣人,1909年出生,1987年逝世。
長期在軍隊中擔任高級領導職務的鍾漢華,從不利用手中權力為家屬子女謀私利。在家裏,鍾漢華嚴格地製訂了這樣幾條家規:一是不允許兒女到他辦公的房間翻閱來往書信文件;二是不許兒女辦私事乘坐他的公車;三是不準兒女隨父母外出療養和旅遊。孩子們小的時候,無論是上幼兒園,還是上學,都是乘坐公共汽車或電車,鍾漢華從不讓用公車接送。對於鍾漢華的這種位高不特殊、有權不謀私的高尚品德,大家都十分敬佩,有的同誌曾以讚歎的口吻說:“鍾漢華同誌從不為家屬子女的私事開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