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日記》reference_book_ids\":[7257368877091261479]}],\"4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start_container_index\":4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南泥灣》reference_book_ids\":[7101889021948726275]}],\"25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7,\"start_container_index\":25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2},\"quote_content\":\"《回憶錄》reference_book_ids\":[681295869927594702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001.中將——丁秋生

湖南省湘鄉縣人,1913年出生,1995年逝世。

1947年1月2日,任魯南軍區第8師師長的丁秋生,趕到前沿指揮所觀察了敵人占領的尚岩村。丁秋生對站在一邊的炮營營長說:“隻要炮兵打得好,29分鍾突破敵人的前沿是沒有問題的。”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對麵敵人陣地上黑糊糊一片。丁秋生一聲令下,我軍猛烈的炮火朝敵人村東一側的工事轟擊,隻10多分鍾,守敵便開始潰退。丁秋生下令炮兵轟擊馬莊,敵26師中將師長馬曆武正在指揮部裏與南京通話,突然一發炮彈落了下來,將指揮部的房頂掀開了。馬曆武急忙朝外跑,一發炮彈又落下來,連電台加報務員全都炸飛了。馬曆武一看傻了眼,仗還沒有打整個指揮係統先完蛋了。他腦子這時候還沒迷糊,三十六計走為上,跳上坦克狂逃而去。

002.中將——萬毅

遼寧省金縣人,1907年出生,1997年逝世。

1957年中國組建第一支戰略導彈部隊,這年的隆冬時節,入冬後的第一場大雪紛紛揚揚地下個不停,厚厚的積雪覆蓋了無垠的原野。蘇聯的莎爾曼·邱克中校營長奉蘇軍國防部之命,帶著他的102名導彈營官兵和6枚V-2導彈前往中國做軍事教官。時任中國軍隊總參裝備部部長萬毅親自到車站迎接。隨後,萬毅一行全程陪同莎爾曼·邱克導彈營前往中國京城重地長辛店。等到啟明星在夜幕中消失,東邊的天際上露出了一片朝霞,莎爾曼·邱克中校看到6枚導彈已整齊地平放在搭得高高聳立的導彈操作間裏,連連說道:“這不可能,這不可能……。”在萬毅將軍的率領下,中國軍人向蘇聯軍人展示了中國即將組建的戰略導彈部隊的頑強意誌和作風。

003.中將——王諍

江蘇省武進縣人,1909年出生,1978年逝世。

抗日戰爭時期,王諍任軍委3局局長,在延安建立了黨、政、軍內部電話網和陝甘寧地區的長途有線電通信網。1949年年底,王諍在南京組建了全國最大的無線電廠。1984年4月8日,中國製造的第一顆靜止通信衛星發射成功。新中國成立後,王諍先後任軍委3局局長,郵電部副部長、黨組書記,軍委通信部部長兼電訊工業局局長,第四機械工業部部長,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參謀部四部部長。被譽為“我軍通信先驅”的王諍,既是我軍通信電子科研工作的開創者,又是我國通信電子科研的奠基人。

004.中將——王必成

湖北省麻城縣人,1912年出生,1989年逝世。

1938年由延安赴東南抗日前線,任新四軍1支隊2團團長,江南人民譽稱2團為“老虎團”,王必成為“王老虎”。王必成指揮作戰軍令如山,以下“死”命令而威懾軍中。軍令即出,非“死拚”,即“死守”;非“槍斃”,即“殺頭”。解放戰爭中,蔣介石、顧祝同調集12個團近2萬人馬,妄圖圍殲新四軍第16旅,製造第二個“皖南事變”。旅長王必成講話說:“政委說,完不成任務,團長、政委軍法處治。我說江政委太客氣了,完不成任務,團長、政委提頭來見!散會。”他的講話言簡意賅,擲地有聲。

005.中將——王近山

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15年出生,1978年逝世。

王近山性格急躁而且剛烈,周圍的人都畏之如虎。一次戰鬥中,部隊繳獲一架風琴,他非常喜歡,搬過來練習。苦學了一周,或腳動手不動,或手動腳不動,終難成調。王近山一怒之下,將風琴砸得稀巴爛。王近山善於騎馬,經常騎一匹棗紅馬,戰火硝煙中,一手挽韁、一手揮槍策馬,翩然而來,翩然而去,其部屬記憶猶新。一次攻城受阻時,王近山親自扛梯子欲上,警衛員上前阻攔,他竟然暴跳如雷。王近山常說:衝鋒陷陣,必須要快要猛。王近山稱此為“老部隊啃骨頭,新部隊吃肉”的戰法。

006.中將——王尚榮

湖北省石首縣人,1915年出生,2000年逝世。

1931年,王尚榮投身段德昌領導的紅9師。不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王尚榮因為參加的是段德昌率領的部隊,被視為雖非蔣介石體係但仍屬反革命陣營的“改組派”分子,受到刑訊人員的嚴刑逼供,還差一點被拉去槍斃。後來,實在查不出他有什麼反革命行為,就發了兩個包穀,攆他離開紅軍。在露宿荒野、哭了整整一夜之後,王尚榮第二天又回到了原來的部隊。他含著眼淚說:“參加革命後,紅軍才是我的家,我不怕打、不怕殺,就是不能離開紅軍這個家。”他的赤誠,感動了在場的人,終於被部隊留了下來。

007. 中將——王宗槐

江西省萬載縣人,1915年出生,1998年逝世。

革命聖地延安,新郎王宗槐29歲,新娘範景明22歲。鄧穎超、錢瑛、李伯釗三位大姐前來道喜:“我們三人送你們四句話:互愛互敬,互勉互勵,互信互諒,互讓互慰。”頓時,一陣掌聲飛出洞外。陳奇涵同誌宣讀了他等8位同誌的賦詩:“相識在抗日疆場,合聚在模範的後方,卿卿我我,話短情長,從此花宿雙飛,準備弄瓦弄璋。”當時延安有一出怕老婆的鬧劇《背板凳》,陳賡、陳再道、王樹聲同誌便把這意思寫在他們的賀詩中:“幹大事業,背小板凳,兩全其美,樂在其中。”

008.中將——王秉璋

河南省安陽市人,1914年出生,2005年逝世。

王秉璋不但善戰,也很會做政治工作。一天,王秉璋奉羅榮桓的命令對東北軍於學忠部第112師師長霍守義做統戰工作,參謀處長王秉璋第一次去拜訪霍守義時,給霍守義帶去了一些宣傳材料,其中有一份是《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霍守義看後非常讚賞。王秉璋告辭後,霍守義拿著歌對他的秘書李欣說:“我看這首歌很好,咱們也能唱。你就用我的名義起草一個訓令發到全師,要大家都唱這支歌。”王秉璋的統戰工作不但說服了該師師長霍守義,還宣傳了我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

009.中將——王恩茂

江西省永新縣人,1913年出生,2001年逝世。

1967年初,全國上下正在刮起一場奪權風暴,時任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的王恩茂,麵臨被打倒的境地。毛澤東身穿草綠色軍裝來到北京京西賓館,一邊往裏走,一邊和站在前麵的同誌握手問候。突然,他看到身材高大的王恩茂站在人群中,特別顯眼。於是,走過來和他握手說:“聽說新疆造反派要打倒你,怎麼樣,能打倒嗎?”王恩茂不知該怎麼回答,唐突地回了一句:“這就看毛主席您的態度了”。毛澤東邊走邊笑著說:“我看打不倒”,回頭又叮嚀了一句“王恩茂打不倒”。

010.中將——王道邦

江西省永新縣人,1911年出生,1959年逝世。

在電影《英雄兒女》中,有這樣一幕經典鏡頭:敵人已經攻上陣地,英雄王成孤身一人仍然堅守在陣地上,他一邊向敵人開火,一邊用步話機向指揮所高呼:“團長,向我開炮!”電影中的團長就是以王道邦的部下張振川為原型的。1954年,剛從朝鮮戰場上凱旋的張振川被派往北京學習,這時他已經30歲,王道邦軍長非常關心這位心腹愛將的婚姻大事,給他介紹了一個《人民日報》記者,張振川與她結成了恩愛夫妻。軍長王道邦保媒的故事,令他終生難忘,張振川一直珍藏著這個美麗的故事,猶如珍藏著一杯美酒。

011.中將——王輝球

江西省萬安縣人,1911年出生,2003年逝世。

參加紅軍後,他在紅2師4團領導宣傳隊,積極開展戰時宣傳鼓動工作。每逢行軍打仗,王輝球就把宣傳隊編成兩組隨部隊行動,一組隨前衛連,沿途散發傳單,在路邊醒目的牆壁上或峭崖上塗寫標語、口號,張貼布告,畫宣傳畫;一組在行軍途中設“鼓動棚”,進行宣傳演出。“行軍百裏乏七十”,在部隊最疲勞最叫勁的時候,他們把鼓動工作做上去。山歌、革命歌曲、順口溜、快板書等形式,短小通俗,為紅軍戰士喜聞樂見,激勵著紅軍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使人感受到一種無比堅強的革命信念。

012.中將——王紫峰

湖南省耒陽縣人,1905出生,1994年逝世。

1977年4月16日,重上井岡山時,寫過優美深情的隨筆詩詞一首:久思重上井岡山,多日願望已實現。二八那時全國暗,惟有井岡一燈明。神州解放人心快,天空烏雲黨驅散。形勢大好出大幹,紅色江山萬萬年。1950年入朝作戰,任誌願軍66軍政委。王紫峰在66軍繼續進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的教育,第三次戰役中,66軍首先突破三八線,攻占華嶽山,瓦解了敵中線防禦體係,66軍參加橫城反擊戰,擔任防禦任務,斃傷俘敵5062名,揚名朝鮮戰場。

013.中將——韋傑

廣西東蘭縣人,1914年出生,1987年逝世。

原名韋士良,壯族。在戰爭年代裏,韋傑和戰士同甘共苦,解放後他身居要職,仍然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韋傑是一位重鄉情的將軍,他身在軍營,心懷桑梓。1954年,他帶著家人第一次回到闊別25年的家鄉。此後有時乘工作之便,先後又5次回東蘭縣探望革命戰友和父老鄉親,從1978年至1985年,又4次回廣西東蘭、巴馬、風山等老革命根據地拄杖調查研究,推動扶貧工作。所到之處,都是輕車簡從,粗茶便飯。半路上老人可隨乘他的車子。他常說,我是喝玉米粥長大的,不用什麼招待,一碟豆腐兩碗粥就夠了。他把東蘭的土拿到四川去化驗,極力要為故鄉的脫貧致富尋找一條好路子。

014.中將——文年生

湖南省嶽陽縣人,1906年出生,1968年逝世。

每當人們唱起《南泥灣》這首歌,就會想起延安時期進行大生產的優秀部隊359旅。359旅下轄第717團和第718團,文年生是718團的團長還兼政委。1944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359旅主力改編為八路軍第1支隊(也叫南下支隊)分別由王震、王首道任司令員、政委,南下湘粵邊,打通與廣東東江縱隊的聯係並開辟根據地,後該支隊開辟了湘鄂贛根據地,留駐陝甘寧的359旅一部由副旅長蘇進率領作為南下第二梯隊。文年生任陝甘寧留守兵團警備第8團團長,後又出任八路軍南下第3支隊司令員。

015.中將——方強

湖南省平江縣人,1912年出生,2004年逝世。

1950年8月,方強任中南軍區海軍司令員,蘇聯海軍的巴甫洛夫少校作為方強的海軍顧問率團來到廣州,方強向顧問團介紹了中南海軍的情況,懇切地說:“我這個司令是旱鴨子。對於搞海軍,可是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希望多聽聽專家們的意見。”這麼兩句話把翻譯給難倒了。他急得滿頭大汗,一手不停地翻看俄漢詞典,竟然把上述的話譯成:“我是一個鴨司令,到海上不會浮水;烹調做飯一學就會,請你們多提意見。”巴甫洛夫哈哈大笑起來。

016.中將——方正平

湖南省平江縣人,1909年出生,1994年逝世。

1927年9月,平江工農義勇軍參加毛澤東發動的秋收起義,首戰長壽鎮,然後轉向文家市會師。1928年7月,彭德懷等領導平江起義後,揮師攻占長壽街,後來在轉戰湘鄂贛邊區的艱苦歲月裏,多次來到長壽鎮。據解放後統計,長壽鎮轄區有3000多烈士壯烈捐軀,在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的幸存者,建國後授銜的將軍有14位,方正平是其中之一。在長壽鎮有一座至今仍基本保存原貌的紅軍營地,還有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紅軍指揮部、軍需庫、瞭望台、紅軍劇場、練兵場等多處遺址,也有重新恢複的紅軍當年自力更生紡紗、繪畫、織布、碾米推磨、釀酒打鐵的作坊等。

017.中將——鄧逸凡

廣東省興寧縣人,1912年出生,2004年逝世。

紅軍第4次反“圍剿”期間,鄧逸凡受命任擔架隊政治指導員,黨支部書記,率擔架隊80餘人,隨部隊轉戰10個月,圓滿完成搶救傷員任務。後因其未能動員擔架隊員全部參加紅軍,於師政治部大會上挨批鬥,會後鄧逸凡行軍、打仗,鬥誌仍很高昂。紅軍長征時,鄧逸凡由師宣傳科調任軍事統計工作,他盡職盡責,規範統計表格,建立報告製度,很有一套章法。援越抗法戰爭時期,上級決定鄧逸凡參加軍事顧問團入越,協助越軍抗法。戰爭勝利後,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主席胡誌明授予鄧逸凡二級軍功勳章。

018.中將——孔從洲

陝西省西安市人,1906年出生,1991年逝世。

解放戰爭時期,孔從洲任國民黨軍第38軍副軍長。1946年5月,孔從洲率第55師在河南省鞏縣起義,起義後歸晉冀魯豫軍區建製,仍稱第55師。晉冀魯豫軍區以起義的第17師、第55師編成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孔從洲任軍長。西北民主聯軍38軍編成後,在孔從洲的率領下,為配合中原戰場和西北戰場的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全國總的戰略布局上,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小戰場,牽製了國民黨軍20多個旅10餘萬人的兵力,有力配合了中原戰場和西北戰場的作戰。

019.中將——孔石泉

湖南省瀏陽縣人,1909年出生,2002年逝世。

曆史上有名的“勞山遇險”發生在1937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乘座軍用敞篷卡車,從延安去西安同國民黨代表談判,這是一輛德國造奔馳牌柴油卡車,車廂裏有孔石泉和張雲逸,孔石泉是紅軍駐西安辦事處的秘書。埋伏在壩梁上的土匪,機槍、步槍同時掃射,孔石泉、張雲逸、吳濤等人在周恩來帶領下,迅速離開公路,鑽進右側的樹林中。張雲逸的手部被子彈擦傷一塊皮,而孔石泉的衣領被打穿兩個洞,真可謂大難不死。這場戰鬥共犧牲了11名同誌,孔石泉是幸存下來的同誌之一。

020.中將——孔慶德

山東曲阜人,1911年出生,2010年逝世。

孔慶德能言善辯,直話直說,常蘊深機,能屈能伸,時露鋒芒。“文革”中,與造反派辯論,既能上綱上線,又能粗言俗語,人皆不敢與之對語。周恩來稱孔慶德為“孔大炮”,孔慶德在湖北又有“孔鐵嘴”之名。孔慶德喜愛講紅軍的光榮傳統。他說,長征途中,紅軍高層領導專門就野菜問題召開過會議,朱德、劉伯承等參加挖野菜吃的行列。孔慶德至今仍能報出許多野菜的名字,如野芹菜、野韭菜、灰灰菜、苦苦菜、鋸齒菜、刺兒草、大黃葉子等。他說,紅軍時期連隊有士兵委員會,權力很大。殺一頭豬,連領導想吃豬下水也沒門,必須經過士兵委員會討論。

021.中將——甘渭漢

湖南省平江縣人,1908年生,1986年逝世。

一次,甘渭漢去井岡山革命老區訪問,去看一看53年前他生活戰鬥過的地方,按照慣例,當地領導為這位老將軍接風洗塵,並為老人特意準備了一桌酒菜。眼前的一切,使這位老將軍止住了腳步,他沉默了片刻,臉色非常冷峻,指著一桌酒萊問:“這是為我準備的嗎?”當地領導笑著點點頭,委婉而得體地說:“這是老區的一片心意,都是本地土產, 首長53年沒有回來了……”誰知將軍毫不通融,毫不留一點情麵,他手一揮:“莫解釋了!我胃口不好,吃了這一桌子菜要壞腸肚的。”他決斷地轉身而去。

022.中將——盧勝

海南省瓊海市人,1911年出生,1997年逝世。

盧勝早年參加海南革命鬥爭,一生熱愛學習,在南京軍事學院戰役係學習期間,每至節假日,他不串門聊天、不上街觀光,入其室內必見其端坐讀書或伏案作業。開國中將張震為戰役係班長,稱讚盧勝是班裏最好的學生。1958年1月起,盧勝曆任福建省軍區政委等要職,光榮退居二線後擔任福州軍區顧問。盧勝身居要職,但從不擺官架子,被福建老區人民親切地譽為“布衣將軍”。將軍曾意味深長地說:“戰爭年代,老區人民餓著肚皮把地瓜、穀子送給紅軍,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老區人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啊!”

023.中將——田維揚

湖北省棗陽縣人,1906年出生,1977年逝世。

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八路軍第115師第1旅等擔任領導職務。解放戰爭時期,馳騁在東北戰場。曆任遼寧軍區第1軍分區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騎兵第1師師長,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第11師師長。率部參加解放東北和進軍中南的多次重要戰役戰鬥。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副軍長、軍長,兼粵東軍區司令員,中南軍區荊江水利工程部隊司令部副司令員,中南軍區工程部隊司令員,總後勤部後方工程建築部部長,貴州省軍區司令員,昆明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024.中將——鄺任農

江西省尋烏縣人,1912年出生,2003年逝世。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入伍,1928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時參加贛西南農民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曆任排長、中隊長、大隊長、縣總隊總隊長、特務團團長、師供給部部長、軍團供給部部長等職,參加了反“圍剿”戰鬥、長征和直羅鎮戰役。抗日戰爭時期,他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參與創建了以抱犢崮山區為中心的魯南抗日根據地,積極發展抗日武裝。他指揮所屬部隊配合百團大戰,在棗、臨等公路沿線屢屢出擊,取得了重大勝利。解放戰爭時期,他帶領部隊參加了萊蕪、孟良崮、濟南等戰役,勝利完成了作戰任務。

025.中將——皮定均

安徽省金寨縣人,1914年出生,1976年逝世。

1955年授銜時,皮定均最初被定為少將,當名單報送毛澤東審批時,毛澤東大筆一揮,在皮定均的名下寫了6個字:“皮有功,少晉中”。於是,皮定均被授予中將軍銜。1976年7月7日,時任福州軍區司令員的皮定均乘直升飛機視察海陸空三軍聯合演習時,因直升機失事不幸殉職。當時,海峽對麵的蔣介石也摸不清“共軍”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隻好盲目下令全台灣島的海陸空三軍立即進入一級戰備。 當地人民在飛機失事的山岩上建立了鐫刻著“遇難烈士永垂不朽”文字的紀念碑。在皮定均將軍的追悼會上,毛澤東主席送了他一生中最後一個悼念花圈。

026.中將——成鈞

湖北省石首縣人,1911年生,1988年逝世。

1958年10月,時任空軍副司令員的成鈞,下到某雷達連當兵鍛煉。為防止基層幹部對他不敢大膽管理,戰士對他特殊照顧,他特意改名成本興,對自己擔任的職務嚴格保密。過了幾天,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的這個秘密再也保不住了。這天,成鈞正和班裏的幾名戰士在值班室值班,忽然,班長喊了一聲:“起立!”成鈞和幾名戰士迅速站了起來。此時,福州部隊空軍副司令員劉鵬少將來到了值班室。班長剛要報告,卻見劉副司令員走到成本興麵前,抬手敬禮報告。這下子成鈞隻得向大家講了實話,並作了說明。成鈞說:“我現在是列兵,對我要求越嚴格越好。”

027.中將——畢占雲

四川省廣安縣人,1903年出生,1977年逝世。

1927年,畢占雲在川軍範紹增部當兵。畢占雲心裏明白,紅軍是工農革命軍,是不可戰勝的,並萌發了選擇之念:“當兵要當紅軍。”畢占雲深知舊軍隊的腐敗,早已下定決心脫離舊軍隊,投奔革命,參加紅軍,他終於抓住機會將所率特務營全部投奔到了井岡山,加入了紅軍的行列。毛澤東1928年11月25日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井岡山的鬥爭》中特別提到:“此時湘敵駐桂東的閻仲儒部有126人投入我軍,編為特務營,畢占雲為營長。”

028.中將——匡裕民

江西省萬安縣人,1909年出生,1977年逝世。

1950年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炮兵指揮所主任。從第1次戰役到第5次戰役,誌願軍預備炮兵由9個團增加到16個團,其中包括野炮、榴彈炮、火箭炮和防坦克炮部隊。隊屬炮兵也大量增多,部隊的技術、戰術水平逐步得到提高。誌願軍炮兵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斃傷敵15.8萬餘人,擊毀擊傷敵火炮570餘門、汽車880餘輛、坦克940餘輛,摧毀敵碉堡2490餘個,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誌願軍炮兵在戰爭中所取得的對現代化裝備的美軍作戰的經驗,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現代化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029.中將——朱明

江西省興國縣人,1903年出生,1964年逝世。

原名朱良玉,曾用名朱耀輝。7歲給地主放牛,9歲時讀書半年,14歲跟母親挑鐵砂、賣苦力,後當長工。1928年冬,朱明參加了鼎龍農民暴動,當上了鄉農會主席,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4月,當地惡霸配合國民黨軍,率領“返鄉團”從贛州殺回鼎龍,放火燒了朱明家的房屋,並且懸賞通緝朱明。在群眾的掩護下,朱明逃離虎口,轉移山區堅持遊擊,後來離開了家鄉參加了革命隊伍。在朱明的軍事生涯中,他的職務大多數是政委,從遊擊隊的政委,直到通信兵的政委,他的一生,幾乎可以說是軍隊政治工作者的一生。

030.中將——朱輝照

江西省蓮花縣人,1912年出生,1964年逝世。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第715團政治處主任、政治委員,率部開赴山西抗日前線,動員發動群眾抗日,出色地完成了靜樂縣的建黨任務。1939年3月任第120師獨立第1旅政治委員。先後參加齊會、陳莊戰鬥和百團大戰等。1941年入延安軍政學院學習,後任中共中央黨校第4部組教科科長,晉綏軍區獨立第1旅政治委員。1947年起任西北野戰軍第4縱隊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第1野戰軍第3軍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52年10月後任軍委民用航空局局長兼黨委書記、中國民航局局長。

031.中將——向仲華

湖南省漵浦縣人,1911年出生,1981年逝世。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中華報》社社長兼新華社社長,領導報社及時報道八路軍、新四軍堅持敵後遊擊戰爭的事跡,宣傳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參與組建延安新華廣播電台。解放戰爭時期,曆任冀東縱隊第13旅副政委、冀察晉軍區第2縱隊政治部主任、冀察晉野戰軍第6縱隊政委。1949年2月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兵團第68軍政委、華北軍區第20兵團政治部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裝甲兵政委、軍事科學院副政委、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等職,在廣州軍區擔任政委期間與司令員許世友將軍一起,共同擔任1979年對越南自衛反擊戰中廣西戰區的最高總指揮。

032.中將——莊田

海南省萬寧縣人,1906年出生,1992年逝世。

1923年秋,時年17歲的莊田便漂洋過海來到了新加坡,後來經人介紹來到了由荷蘭資本家經營的一艘“生計號”輪船上當鍋爐工。1926年3月,他在“生計號”輪上成為了中共黨員。1929年,黨組織派遣莊田赴蘇聯莫斯科步兵學校學軍事。一年後,莊田以軍事學科全優的成績提前畢業回國,當時在上海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周恩來接見並安排他到江西瑞金紅軍學校當教官。1940年5月,莊田受中央派遣到海南省,加強在敵後堅持鬥爭的瓊崖縱隊的領導,他按照中央的指示,在敵後采取靈活機動的戰術打擊日偽軍,建立了五指山根據地,最終解放了自己的家鄉。

033.中將——湯平

湖南省瀏陽縣人,1903年出生,1968年逝世。

出生於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家庭,他隨中央縱隊參加長征,幾次冒著生命危險,潛入敵人防地征購醫藥、糧草,減少所在部隊通過雪山草地的非戰鬥減員,勝利到達陝北。抗日戰爭時期,參加了晉西北地區的反“掃蕩”、反“蠶食”戰鬥和恢複發展生產工作。解放戰爭時期,任呂梁行政公署副主任、晉綏行政公署督察處處長、華北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他團結地方同誌,積極開展支前工作,為南下部隊籌措了大批的物資和經費。新中國建立後,曆任中央軍委總後勤部財務部部長、解放軍總財務部副部長、總後勤部財務部部長和總後勤部副部長等職。

034.中將——劉飛

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05年出生,1984年逝世。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6師第18旅旅長兼1分區副司令員,奉命伏擊敵人,打了漂亮的三垛河伏擊戰,被傳為佳話。在三垛河伏擊戰中,劉飛指揮戰士們從四麵八方把固守新莊南部的敵人緊緊包圍,經過3個多小時的戰鬥,一場激烈而漂亮的伏擊戰勝利了,這一仗共打死日軍240餘人、偽軍600多人,日軍顧問山本、偽軍少將團長馬佑銘等都當了俘虜。陽澄湖畔36個傷病員的故事,還拍成了樣板戲《沙家濱》。三垛河伏擊戰出奇製勝是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生命鮮血譜寫的一曲英勇抗日,頑強殺敵的凱歌。

035.中將——劉忠

福建省上杭縣人,1906年出生,2002年逝世。

上黨戰役是晉冀魯豫解放軍打的,是劉伯承、鄧小平親自指揮的。一線指揮官是一位猛將,即劉忠。上黨戰役打響時,劉忠是386旅旅長。劉忠率386旅的任務是攻打長子縣城。總攻的戰鬥打響後,隨著劉忠一聲令下,戰士門用手提機槍向城裏的敵人猛烈掃射,後續部隊接著登城。敵人嚇破了膽,顧頭不顧尾地亂鑽,有的神誌尚未清醒過來就成了俘虜。上黨戰役打破了蔣介石、閻錫山迅速占領全華北的野心,使華北解放區贏得了時間,並為以後粉碎國民黨軍的進攻做好了準備。上黨戰役大捷,是中國共產黨武裝在解放戰爭初期的一次輝煌勝利,受到了毛澤東的表彰。

036.中將——劉少文

河南省信陽人,1905年出生,1987年逝世。

在全國解放之初,一個給康生當過秘書的同誌,不知什麼時候在什麼問題上得罪了康生,要進行嚴肅處理,劉少文沒有按照康生的意圖進行處理。“文化大革命”中,大權在握的康生非常惱火,氣勢洶洶地追查所謂事件真相。劉少文從容不迫,大義凜然,剛正不阿,對康生的提問拒不提供任何情況,回答的隻是冷冷的三個字:“不知道!”連一句多餘的話都沒有。康生當即臉露慍色,時過不久便惡毒地將劉少文投入了監牢。長期的非人折磨和虐待,使他的健康受到了嚴重摧殘,出獄後很快就住進醫院,躺在病床多年人事不省,直到逝世。

037.中將——劉西元

江西省吉安縣人,1917年出生,2003年逝世。

1931年參加紅軍,抗日戰爭時期,為開辟鞏固魯南濱海抗日根據地、發展壯大八路軍和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和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解放鄂西、解放重慶等。新中國成立後,任第4野戰軍38軍政治委員、總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長、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總政治部副主任、蘭州軍區副政治委員、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等職。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期間,利用各種渠道廣泛開展民間外交、廣交各界朋友,為促進國際交往、密切黨和各民主黨派人士的關係做出了積極貢獻。

038.中將——劉興元

山東省莒縣人,1908年出生,1990年逝世。

1931年參加紅軍。抗日戰爭時期,任濱海軍區政治部主任,山東軍區第2師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第4野戰軍第42軍政委。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成都軍區司令員。劉興元從廣東軍區赴四川就職前,毛澤東對劉興元說,到成都後,先去看一看武侯祠趙藩撰寫的對聯,讀了這副對聯就知道工作應該怎麼做。劉興元下了飛機就趕忙去看這幅對聯,其內容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039.中將——劉先勝

湖南省湘潭縣人,1901年出生,1977年逝世。

1922年參加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被選為工人代表。抗日戰爭爆發後,奉命隨陳毅奔赴江南抗日前線,參加新四軍,開展艱苦卓絕的抗日遊擊戰爭,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政治部主任,蘇浙軍區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蘇北軍區副司令員。協助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運用靈活的戰略戰術,指揮了宣(家堡)泰(興)等戰鬥,取得了蘇中七戰七捷的勝利,受到黨中央、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評價。在孟良崮戰役中,協助粟裕等首長研究作戰方案,親臨前線指揮作戰。新中國成立後,任蘇南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

040.中將——劉誌堅

湖南省平江縣人,1912年出生,2006年逝世。

1930年8月,平江縣委批準劉誌堅參加紅軍的要求,決定介紹他到紅軍連隊當政委,在部隊即將出發的早晨,趁母親還未起床,他瞞著母親,帶上家裏僅有的一把雨傘參加了紅軍,踏上了革命的征程。1942年10月15日,劉誌堅正在一村中傳達上級指示,村子就被敵人團團包圍,劉誌堅組織部隊突圍不幸被捕。冀南軍區黨委和第129師劉、鄧首長很快得知劉誌堅被捕的消息,命令部隊多處設伏,不顧一切傷亡把劉誌堅搶救了出來。解放後,當毛澤東見到劉誌堅時,握著他的手說:“你就是那個劫法場出來的,成了跛子。”每當提到這些,劉誌堅都非常激動,對黨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041.中將——劉轉連

湖南省茶陵縣人,1912年出生,1992年逝世。

1930年參加紅軍。在長征期間,朱德總司令命名的“模範師”師長的劉轉連,率領全師作為軍團的開路先鋒,血戰甘溪,搶路突圍;圍城打援,忠堡奏捷;強渡澧水、沅江;將軍山設伏殲敵;甘孜受命,攻克兩當,一路過關斬將,打了一個又一個勝仗妙仗。陳伯鈞軍團長稱讚這支部隊“是好樣的,不愧是模範師”。劉伯承總參謀長稱讚他們這種以少勝多、頑強堅決的戰鬥精神值得發揚。後來曾任359旅旅長、軍長、旅大警備區司令員、沈陽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042.中將——劉金軒

湖南省祁陽縣人,1908年出生,1984年逝世。

劉金軒天生一副湖南人特有的宏亮嗓門,他愛與人“侃大山”,也擅長“侃大山”。劉金軒從戰爭年代起,就養成了常與群眾隨便聊聊、拉拉家常的習慣。他與不熟識的平民百姓“侃”起來,就好似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朋友。彼此說笑嘻鬧,情意深厚。他常對人說:“毛主席教導我們要注重調查研究”,與老百姓擺“龍門陣”、“侃大山”就是一種調查研究的最好方法。他把這個方法一直堅持到進城。後來,公務纏身,加上保衛製度限製,與群眾“侃”的機會也漸漸少了。

043.中將——劉昌毅

湖北省紅安縣人,1914年出生,1999年逝世。

1945年,劉昌毅率部與國民黨暫編第15軍作戰,俘獲敵人一軍官,他親自審問:“你們軍長叫什麼?”答:“劉昌義。”劉昌毅大怒:“胡說,我是劉昌義,他怎麼叫劉昌義。”經查實,敵15軍軍長姓名確為劉昌義。為了以示區別,劉昌毅從此改名“劉昌毅”。國民黨軍的劉昌義,後在上海戰役中起義。紅軍時期,萬源保衛戰中,時任連長的劉昌毅,英勇作戰,身負重傷,數日昏迷不醒。一天,劉昌毅氣絕,全連大慟,肅立默哀,將他裝殮於棺木。劉昌毅生前無它物,僅留一把德製“勃朗寧”手槍。將蓋棺時,劉昌毅警衛員說:“連長最喜歡這手槍,讓它跟連長去吧。”於是將手槍放在劉昌毅掌中,忽見手指微動,警衛員驚喜道:“連長還有氣!”立即把他從棺木中抬出,竟然又生還下來。

044.中將——劉浩天

江西省寧都縣人,1912年出生,1984年逝世。

抗日戰爭時期,曆任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保衛股股長、政治教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2旅政治部副主任,北海軍分區政委兼地委書記等職。率部參加鞏固、發展膠東抗日根據地的敵後抗日遊擊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曆任山東軍區第5師政委,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政委,第3野戰軍27軍政委。率部參加解放華東的多次重要戰役戰鬥。在戰火紛飛的歲月,劉浩天根據不同形勢與任務,及時在全軍組織形勢與任務教育,展開積極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

045.中將——劉培善

湖南省茶陵縣人,1912年出生,1968年逝世。

1929年參加紅軍。劉培善長期擔任政委職務,在部隊裏分管機要工作,他無微不至地關心機要人員。劉培善常對身邊人員說:機要工作很重要,機要人員很辛苦,大家要經常關照機要人員的安全、身體和生活情況。為了減輕機要人員行軍時的負擔,對工作負擔特重、疲勞過度、或生病的機要人員盡量讓他們騎馬行軍,還配備了運輸員挑行李或辦公用品。住宿和行軍時,機要人員位置要靠近首長,不能相隔太遠。遭敵機轟炸掃射時,及時派人問候機要人員安全情況,檢查防空洞準備的怎樣,行軍時特別在途中休息時,檢查機要員到齊了沒有,防止有人因瞌睡,丟在後邊。

046.中將——劉道生

湖南省茶陵縣人,1915年出生,1995年逝世。

出色的網球運動員。1936年10月,紅2方麵軍總指揮賀龍率部到達陝西。擔任第6軍團政治部主任的劉道生,在一個細雨蒙蒙的夜晚,率領一隊人馬在陝西關中地區三元鎮西的一個中學駐紮下來。第二天早晨,雨過天晴,碧空如洗,學校綠草如茵的操場上有幾個教員在打網球,劉道生從此迷上了網球。運籌帷幄、指揮打仗之餘,他總是抽空打幾下,借以休息腦子,活動筋骨,提高球藝。劉道生喜歡打網球的消息,不徑而走,很快傳到了總指揮賀龍那裏。賀老總也是個酷愛體育運動的人,球類運動無一不通。英雄愛英雄,賀老總十分高興,一次他路過西安,親自到商店精心挑選了幾副網球拍,並托人帶給劉道生一副。

047.中將——孫毅

河北省大城縣人,1904年出生,2003年逝世。

1955年授銜時,孫毅淡泊名利,心胸豁達,喜“無官一身輕”,評銜前孫毅將軍致信毛澤東:“我隻有從勞之苦,而乏建樹之功,在評銜時要寧低勿高,授我少將足矣。”但組織上考慮孫毅資深望重,最後授予他中將軍銜。授銜結束後,孫毅對老伴說:“人民的信任,給了我崇高的榮譽,可以用明朝一位文人的聯語表達我的心情: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孫毅將軍紅軍時期即“蓄須”,據說是為毛澤東所特許。1960年春,軍委於北京三座門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入場,眾將軍鼓掌。毛澤東說:“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繼環顧一周,指孫毅將軍說:“你,姓孫!孫行者。”當天晚上,孫毅以詩記其事:“寧暴三十年,東風已馳先。激勵孫行者,奮勉更向前。”

048.中將——孫繼先

山東省曹縣人,1911年出生,1990年逝世。

從1931年寧都暴動到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孫繼先參加過大大小小上百次戰鬥,但敵人的刀槍不曾傷過他一根毫毛。孫繼先的解釋是“子彈是長眼睛的”,言外之意敵人的子彈從不會傷害他。長征途中血戰湘江時,孫繼先與敵人展開肉搏,手中的大刀砍卷了刃,裝在步槍上的刺刀也彎了。最後,他赤手空拳殺出重圍究竟消滅了多少敵人,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清理戰場時,孫繼先把身上的血衣脫下來,才發現自己竟然全身而退,連皮都沒破。此後,每每提及這段傳奇的經曆,他總說是早年練就的一身硬功夫幫了大忙。身經百戰而毫發無損,不能說不是一個奇跡。

049.中將——朵噶·彭措饒傑 (無照片)

西藏拉薩市人,1903年出生,1957年逝世。

出生於一個西藏貴族家庭。西藏著名的愛國上層人士,和平解放前為西藏地方政府四噶倫之一、藏軍總司令;和平解放後1956年任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副司令員。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的關鍵時刻,朵噶·彭措饒傑審時度勢,積極擁護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針及關於西藏工作的各項舉措,熱情參與西藏地方政府和軍區的領導工作,為民族團結、西藏內部的團結和社會穩定、發展、建設付出了心血,做出了貢獻。在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分裂問題上他立場堅定、旗幟鮮明,關鍵時刻敢於挺身而出,與分裂分子做鬥爭。

050.中將——杜平

江西省萬載縣人,1908年出生,1999年逝世。

1930年參加紅軍。抗日戰爭時期,他曆任八路軍第129師留守處副主任,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警備第3團政治委員,警備第1旅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秘書長,參加了守衛黃河河防、抗禦日軍和國民黨軍進犯的多次戰鬥。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三下江南、遼沈、平津、衡寶等重大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任第4野戰軍第13兵團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誌願軍政治部主任,南京軍區政治委員等職。他參與領導了誌願軍入朝作戰第1至第5次戰役及防禦作戰初期的政治工作,參與領導和直接參加了停戰談判。

051.中將——杜義德

湖北省黃陂縣人,1912年出生,2009年逝世。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第12軍軍長孫殿英,早年嘯聚山林,拉杆為匪,奸詐滑頭,長期混跡於國民黨軍隊中,逍遙法外。當上國民黨暫編第3縱隊司令的孫殿英,率近萬名亡命之徒固守湯陰城內。富有豐富作戰指揮經驗的第6縱隊政委杜義德親率部隊攻城,他跟著突擊部隊進攻,審時度勢,從北、西、南三麵同時發起攻擊,使敵人顧此失彼,難以招架。到翌日拂曉就勝利結束了戰鬥,將敵全殲。可是,部隊在打掃戰場時卻不見了孫殿英,杜義德馬上下令查找。原來,孫殿英在戰役即將結束時,看到大勢已去,慌忙換上一身士兵服裝,混入俘虜群中。但他還是很快被認出來了。

052.中將——楊秀山

湖北省洪湖市人,1914年出生,2002年逝世。

1930年參加紅軍,參加了創建湘鄂川黔蘇區的一係列戰鬥和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奉命在綏遠長城內外擴大隊伍,打擊日軍,率部先後參加了“百團大戰”、收複晉北七縣以及陳莊等戰鬥。他率團挺進敵後太原附近的婁煩、靜樂地區開展遊擊戰爭,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他曆任旅政委、師長兼政委、副軍長等職,率部轉戰大西北,先後參加了中陽、隴東、榆林、沙家店、羊馬河、青化砭、運城、宜川、荔北、扶眉和河西等戰役戰鬥。1949年冬,他率部進軍新疆,為解放新疆、保衛邊疆建立了功勳。

053.中將——楊國夫

安徽省霍邱縣人,1905年出生,1982年逝世。

出生於一個窮苦農民家庭。參加紅軍後,任紅軍遊擊隊分隊長、特務隊隊長。帶領一支18人的小分隊,活動於鄂東北、豫東南一帶。1938年冬,日軍“掃蕩”頻繁,鬥爭異常艱苦,部隊得不到休整。麵對這種局麵,楊國夫提出不要圍著鐵路打轉,集中力量堅持平原遊擊戰爭的主張,他的這一主張,很快得到上級批準。清水泊根據地創建後,他指揮部隊分三路渡過小清河,經過數次激戰,粉碎了敵偽頑的阻擊和進攻,控製了墾區、利津北部、沾化東部廣大地區,開辟建立了墾區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7師師長,第6縱隊副司令員,江西軍區副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054.中將——楊梅生

湖南省湘潭縣人,1905年出生,1978年逝世。

1927年春受工會推薦入武漢國民革命軍第2方麵軍總指揮部警衛團當兵。同年9月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192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31年底楊梅生率1個營到閩贛邊遊擊區護送從上海到中央蘇區的周恩來,途中與國民黨軍一個保安團遭遇。他指揮部隊采取聲東擊西戰術,以2個連引開國民黨兵,1個連武裝護送周恩來安全到達長汀。參加了中央蘇區第1次至第5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1935年遵義會議後任軍委警衛營營長,率部保衛軍委首長渡過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等地。新中國成立後,任湖南省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

055.中將——蘇靜

福建省海澄(今龍海)縣人,1910年出生,1997年逝世。

為確保長征的勝利,毛澤東親自到紅1軍團指揮部隊北上。每天晚上,蘇靜作為偵察參謀,都把偵察員們搜集來的情報分析彙總,根據新的情報連夜繪製新的行軍路線圖。第二天天沒亮,蘇靜就會帶上最新的行軍路線圖向毛澤東報告當天的行軍路線。長征途中,蘇靜為中央紅軍繪製的路線圖達數百張之多。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15師政治部保衛部部長兼敵工部部長、戰時工作委員會公安處副處長,山東軍區政治部秘書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軍區司令部參謀處副處長兼情報處處長,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情報處處長、作戰處處長兼情報處處長,中南軍區司令部作戰處處長。

056.中將——李耀

安徽省金寨縣人,1911年出生,2003年逝世。

1930年參加紅軍。抗日戰爭時期,任西華縣國民抗日自衛團參謀長,新四軍第6支隊營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總隊政治委員,率部轉戰於豫皖蘇邊區,參加了開辟抗日根據地的鬥爭和開展遊擊戰爭。在延安軍政學院學習期間,響應毛主席“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偉大號召,積極投身到大生產運動中。解放戰爭時期,參與指揮了漢中戰役,完成了黨中央賦予開辟陝南根據地的戰略任務。新中國成立後,任總後勤部幹部部部長,總後勤部政治部主任,總後勤部副政委等職。

057.中將——李天煥

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12年出生,1986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