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王平上將——機智果敢的英才

湖北省陽新縣人,1907年出生,1998年逝世。

原名王惟允,參加紅軍時,連長是廣東人,點名叫王平時常喊成“王翁翁”,所以改名為“王明”。1938年8月,王平任冀中軍區政委,軍區政治部呈送一份處決罪犯的名單,請王平簽名批複,罪名為“托派”、“漢奸”等。王平難以決斷,先提審一名“漢奸”。這是一位年僅13歲的小孩,王平問他犯了什麼罪,小孩回答說:“偷東西。”王平又問:“既然你是小偷,能當著我麵偷偷看嗎?”小孩回答說:“已經偷過了。”王平不相信,小孩就從懷中取出一支牙膏還給王平。王平大為震驚,心想這是小偷無疑。當天夜裏,遂將28名死刑者一一複審,果然大多數為冤案,王平奮筆疾書,均免以死罪。

02.王震上將——胡子裏麵的趣事

湖南省瀏陽縣人,1908年出生,1993年逝世。

王震對毛澤東有著特殊的感情。他18歲那年就結識了毛澤東,並有幸護送毛澤東到長沙清水塘中共湘區委駐地。晚年,王震同兒孫們談起自己和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的關係,王震最喜歡說的一個詞就是“追隨”。1946年2月3日,王震乘飛機到達延安,毛主席聽說王震到了,連忙把筆一扔,緊緊地握著王震的雙手,一邊大聲囑咐工作人員:“通知夥房,今天中午加個菜嘍!慰勞慰勞我們勞苦功高的王大胡子。”王震的胡子在戰爭歲月裏越來越稠密,他的“胡子”的名氣也隨著戰爭越來越響亮。在戰爭年代,“胡子”、“王胡子”、“王大胡子”均屬王震的綽號。一提這個綽號,各級官兵無不充滿敬意。

03.王宏坤上將——轉戰中原建奇功

湖北省麻城縣人,1909年出生,1993年逝世。

家境貧苦,自幼放牛,做短工,後參加農民運動。參加紅軍後,參與指揮了數十次重要戰役、戰鬥,為創建鄂豫皖和川陝革命根據地,為紅軍長征的勝利作出了貢獻。解放戰爭時期,王宏坤率部在劉鄧指揮下強渡黃河,躍進大別山,重返鄂豫皖。率部到鄂豫邊桐柏地區,指揮部隊參加了臨平、平漢、白晉、鄧縣戰役,開辟和擴大桐柏解放區,配合了大別山區的反“圍攻”鬥爭。新中國成立後,王宏坤調任海軍副司令員,參與創建人民海軍的領導工作,是人民海軍的創建人之一,為人民海軍的發展壯大,為捍衛祖國的領海主權,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04.王建安上將——智勇雙全克濟南

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08年出生,1980年逝世。

1948年7月,豫東戰役結束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正在醞釀攻打濟南的方案。王建安一見到毛澤東就先問:“主席您好!”然後跨前幾步,緊握毛澤東的雙手,久久未肯放開。“建安,你來了。快坐,坐!”毛澤東高興地說。毛澤東說:“建安同誌,根據軍委的決定,這次讓你來,就是要交給你一個重要的城市攻堅任務,攻下濟南!”王建安不假思索地答道:“服從軍委的決定。”王建安接著表態:“請主席放心!我一定協助許世友同誌打好這一仗!”毛澤東說:“那好!我們來演一出《失空斬》,失了街亭,打不下濟南,先斬許世友,然後打你四十軍棍。我也向中央請罪,官降三級。好嗎?”說罷大笑起來。

05.王新亭上將——戰鬥在華北熱土上

湖北省孝感縣人,1908年出生,1984年逝世。

抗日戰爭時期,王新亭接任太嶽軍區司令員,後又任晉冀魯豫軍區第8縱隊司令員兼政委。俘虜了號稱“天下第一旅”的敵中將旅長黃正誠,擊斃敵軍2000餘人。1947年8月起,在徐向前統一指揮下,王新亭在前線先後指揮了攻克運城的戰役,率部參加了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和解放太原的戰役。王新亭在回憶錄中專門總結了運城戰役的經驗,他認為,攻克晉南重鎮運城,在軍事上更增強了我軍的機動力量,對部隊來說也是一次考驗,證明我軍不但能打運動戰,還能打攻堅戰和陣地戰。之後,王新亭任第18兵團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委,協助周士第司令員指揮了向西北、西南大進軍的作戰,直至大西南戰役結束。

06.韋國清上將——最親還是故鄉情

廣西東蘭縣人,1913年出生,1989年逝世。

韋國清原名韋邦寬,1927年春天的一個傍晚,韋國清告別弟妹,與10多個青年人一起毅然離家,投奔韋拔群的赤衛隊。當他再次回到家鄉的時候,已經是全國解放以後了。作為中國援越軍事顧問團團長韋國清,離開越南的時候,帶上了一些在越南戰場上繳獲的法國罐頭,如桃子罐頭、橘子汁之類的東西,送給弟弟和其他鄉親。看過了故鄉山水故鄉人,臨別之際,韋國清的一個侄子——韋邦洪的大孩子韋士先意猶未盡,壯起膽子對韋國清說:“我想跟伯伯到鎮子上去看一場電影,聽說電影好看,但是我還沒有看過呢。”韋國清聽了,心中感慨,遺憾地搖了搖頭,說:“這次不行了,但是這樁事我記住了。你們這些孩子要好好學習,將來出去見見世麵。”

07.烏蘭夫上將——民族將領顯奇才

內蒙古土默特旗人,1906年出生,1988年逝世。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烏蘭夫與雲繼先等人,秘密發動“百靈廟暴動”,打響了蒙古族抗日第一槍。起義成功後,這支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3師。這支屬於國民黨編製的武裝力量,由於共產黨員在部隊裏與廣大官兵團結合作,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保衛了陝甘寧邊區的北大門。抗日戰爭勝利後,烏蘭夫積極宣傳和運用黨的民族政策,團結蒙古族群眾和青年知識分子,與分裂祖國的反動分子作鬥爭,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運動聯合會。1947年5月1日,成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烏蘭夫於1983年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08.鄧華上將——文才飛揚儒將風

湖南郴州人,1910年出生,1980年逝世。

鄧華廣聞博記,才華出眾。紅軍東渡黃河前,毛澤東為一軍團的將領送行,隨口吟詩道:“涉遠祁連外,來從晉地遊。”眾將軍不知所雲,麵麵相覷。有一個將軍詢問,毛澤東笑而不答。鄧華略思片刻,說:“主席是改用李白《渡荊門送別》詩的前兩句,為我們送行呢。”隨即朗朗背誦全詩:“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放鄉水,萬裏送行舟。”鄧華喜歡唱京戲,尤其喜歡唱《借東風》、《打漁殺家》,有滋有味,有板有眼,神情畢肖。興趣濃時,還能隨京劇鼓點,騰空而起,跟鬥連翩。鄧華有一架老式手搖留聲機,戎馬倥傯,形影不離。南征北戰期間收集了10多盤京劇唱片,視為珍寶。鄧華的警衛員說,鄧華興奮時喜歡聽《龍鳳呈祥》,憂鬱時喜歡聽《蘇三起解》,作戰前喜歡聽《穆桂英掛帥》,進指揮所時喜歡聽《空城計》。

09.葉飛上將——傳奇一生敵喪膽

福建省南安縣人,1914年出生,1999年逝世。

1949年10月,第10兵團第28軍進攻金門失利,全軍震動。葉飛隨即起草電報,報告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並報中央軍委,請求給予處分。毛澤東說:“金門失利,不是處分的問題,而是要接受教訓的問題。”1958年,中央決定炮打金門,毛澤東仍點將葉飛指揮。1958年8月21日下午,葉飛到北戴河毛澤東住處,彙報炮擊金門準備情況。彙報完後,毛澤東突然問:“你用這麼多的炮打,會不會把美國人打死呢?能不能避免不打到美國人?”葉飛答:“主席,那無法避免!”主席聽後,無任何表示。次日主席下定決心:“那好,照你們的計劃打。”

10.甘泗淇上將——夫妻伴侶雙將星

湖南省寧鄉縣人,1904年出生,1964年逝世。

長征前夕,紅2方麵軍總指揮賀龍找到了甘泗淇,說:“紅6軍團有個女戰士李貞,她作戰勇敢,又會做飯,紅2方麵軍女同誌不多,不能錯過這個機會呀!”終於,他們愉快地接受了賀老總的安排,結成了一對情深意篤的革命伴侶。1955年9月,夫妻同時授銜,甘泗淇是上將,李貞是少將,在中國革命史上,有了第一對將軍夫婦。令人遺憾和悲痛的是,功勳卓著的甘泗淇將軍卻英年早逝。他留給李貞的,除他未盡的事業之外,便是難分難舍的夫妻感情。26年後的1990年3月11日,李貞因病在北京逝世。她在遺囑中交代:將平時節省下來的工資,一部分交黨費,一部分捐獻給宋慶齡兒童福利基金會,一部分捐獻給甘泗淇的家鄉湖南省寧鄉縣作辦學補助,最後一次表達了她對丈夫及其家鄉的熱愛。

11.呂正操上將——打“腳丫子”閃擊戰

遼寧省海城縣人,1905年出生,2009年逝世。

1922年參加東北軍,次年入東北講武堂學習。畢業後任東北軍少校副官隊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對呂正操為司令的冀中地區解放軍主力進行突襲和包圍,呂正操在會上作動員報告時不失風趣地說:“將有10萬鬼子兵掃蕩冀中地區。敵人對我們進行閃擊戰,我們要對敵人進行‘腳丫子’閃擊戰”。當天晚上大家都照常演戲,煤氣燈照得方圓數裏通明,演的戲是曹禺的話劇《日出》。第二天,呂正操率部出發,轉戰冀中,時西時東,忽南忽北,突出了日軍的鐵壁合圍。掩護冀中軍區機關突圍的第27團以一個團的兵力對數倍之敵,堅守陣地,沉著英勇,使日偽軍付出高達七八倍的傷亡代價,取得反“掃蕩”的重大勝利。中央軍委電令嘉獎,稱讚是平原遊擊戰堅持村落防禦戰的最好範例。

12.朱良才上將——頂天立地之棟梁

湖南省汝城縣人,1900年出生,1989年逝世。

1927年湘南暴動後,朱良才去韶關找朱德部隊,在一橋頭也遇類似堵截。這次,朱良才來不及細想,看到一敵軍乘轎過橋,他冒著被抓的危險,又一次蒙混過關。在甘肅會寧,他又混入押解西路軍紅軍俘虜的敵人“遣返隊”,得到了一點返鄉路費,又聯絡好正在尋找黨組織的幾位紅軍戰士,在敵人刺刀的押解下,逃出狼窩,重新回到紅軍隊伍中。朱良才的夫人李開芬1917年生於四川省達縣,14歲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6歲參加工農紅軍,在八路軍蘭州辦事處期間,李開芬和朱良才喜結良緣。解放戰爭中,夫妻二人轉戰於華北。新中國成立後,夫妻二人來到北京,朱良才因病魔纏身,1959年就申請離休了,此時他還不滿60歲。

13.劉震上將——指揮有略鬥頑敵

湖北省孝感縣人,1915年出生,1992年逝世。

解放戰爭時期,第4野戰軍南下,時任第39軍軍長的劉震親自駕駛吉普車日夜兼程。車上坐著副軍長吳信泉和李雪山等。拐彎爬坡處,車突然熄火向後滑去,險些跌入百丈深淵,幸為一塊石頭所阻擋。眾人下車後編了一段順口溜:“劉軍長,技術高,開車上山往後跑,不是石頭大哥保,百丈崖下全報銷。”1950年11月,劉震調任東北軍區空軍司令員兼誌願軍空軍司令員,他指揮空戰,屢戰屢捷。1951年9月,劉震指揮空4師,大戰美空軍,3天擊落美機26架,擊傷8架,首創擊落美最先進F—86飛機戰績。毛澤東主席閱戰報後,揮毫寫上批語:“空4師奮勇作戰,甚好甚慰。”1951年12月,劉震指揮空3師再戰美空軍,共擊落敵F—86飛機9架、F—84飛機4架,擊傷F—86飛機2架。此次空戰規模空前,戰果輝煌。毛澤東主席聞訊,又欣然命筆:“向空軍第3師祝賀。”

14.劉亞樓上將——藍天作伴任翱翔

福建省武平縣人,1910年出生,1965年逝世。

1930年春,紅軍從國民黨空軍手中繳獲了一架美製“柯塞”式飛機,這是我軍擁有的第一架飛機,後來被命名為“列寧”號。聽到繳獲了敵人的飛機,紅11師32團政委劉亞樓特別興奮,從此與飛機結下了不解之緣。1945年8月,畢業於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劉亞樓化名王鬆,經大連市委書記韓光和大連縣委書記王西萍的介紹,結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翟雲英,劉亞樓和翟雲英在大連市政府禮堂舉行了簡樸而熱烈的婚禮,大連市委書記韓光親自主持他們的婚禮。1949年11月,中央軍委任命劉亞樓為空軍司令員,朝鮮戰爭中,他指揮的空軍首次作戰即擊落、擊傷敵機3架。在世人矚目的朝鮮戰場上,劉亞樓麾下的空中將士,霹靂驚天,極盡風流地抒寫了中國空軍的凱旋曲。1965年,劉亞樓以55歲之齡撒手而去。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痛惜劉亞樓英年早逝,按大將規格極其隆重地為他舉辦了葬禮。

15.許世友上將——少林豪傑茅台情

湖北麻城(今河南新縣)人,1906年出生,1985年逝世。

許世友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原名許仕有,聽了毛主席的建議,便改名為許世友。1959返鄉探親,看著年近八旬的老母親背著柴草在艱難地行走,許世友快步上前,接過母親背上的柴草,抱著母親的腿,跪到了母親麵前,泣不成聲地說:“我當再大的官,還是娘的兒,您老就讓我多跪會兒吧!”許世友臨終前希望組織上允許自己與母親合葬。他說:“人生自古忠孝兩難全。我一生自幼離家參加武裝鬥爭,報孝老母不足。活著盡忠祖國,死後盡孝老母,願與老母合葬。”許世友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許世友的女兒說:“他身後沒給我們留下財物,隻留下半櫥酒,5枝槍,4雙草鞋和兩把刀。”用8個字來形容他的一生再恰當不過了,這就是:“渾身是膽,身經百戰。”許世友為人襟懷坦白,光明磊落,特別是他忠孝兩全的民族精神構成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16.蘇振華上將——非常之旅震上海

湖南省平江縣人,1912年出生,1979年逝世。

1976年“四人幫”被拘捕後,時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軍委常委的海軍上將蘇振華臨危受命,黨中央派他主政上海。上海局勢錯綜複雜,武裝暴亂一觸即發,上海如果出了亂子,必將殃及全國。因此,擔當此任的人必須具有相當的鬥爭閱曆,大智大勇,能讓中央放心。葉帥提議由蘇振華掛帥,得到了李先念、陳錫聯的讚同。10月20日16時46分,中央工作組在蘇振華的帶領下乘中央特派專機飛往上海。蘇振華不動聲色,帶領中央工作組在“四人幫”餘黨武裝布控的監視下進駐海軍。蘇振華到上海後,連續對“四人幫”餘黨采取措施,使他們噤若寒蟬,對參與策劃武裝叛亂民憤極大的7名常委實行隔離審查。兵不血刃,“四人幫”上海餘黨集團的核心骨幹隨之土崩瓦解。

17.李達上將——最稱職的參謀長

陝西省眉縣人,1905年出生,1993年逝世。

劉伯承元帥稱李達是“稱職的好參謀長”。陳毅元帥稱李達是“抱著電話機睡覺的參謀長”。李達記憶超人,尤其善記人名,凡見麵一次,即能記住其姓名,數年不忘。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29師辦輪訓隊,開學時,李達到隊按名冊唱名一次。半月後輪訓隊結業,百餘人集合,李達站在台前,見人唱名無一差錯。“文革”之初,李達被造反派捆住手、蒙上眼、押上車,並在北京城裏兜了幾個圈子,然後送進秦城監獄。不料,李達下車即問:“為什麼送我到秦城監獄?”造反派無不驚訝,也不得不佩服其判斷方位之能力。林彪事件後,一天毛澤東遇見李達,問:“你是怎麼坐的牢,又怎麼出來了?”李達回答說:“我是糊裏糊塗進去的,又糊裏糊塗出來的。”毛澤東說:“李達不糊塗。”

18.李濤上將——情報戰線巧周旋

湖南省汝城縣人,1905年出生,1970年逝世。

長期從事情報工作,曆任軍委作戰部部長、中央軍委技術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毛主席、周恩來和任弼時在“最小的司令部”裏,指揮著“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李濤掌握敵情,提供情報,為毛主席、黨中央服務。李濤架設電台,偵察敵情,當好中央的耳目。時任軍委1局局長的李濤和軍委2局局長戴鏡元,著重加強對國民黨軍隊的監視,為中央提供了大量情報,這些情報包括國民黨軍隊有關戰略戰術及各單位的實力、主官姓名、工作情況、各部隊的作戰特點等。1975年4月,鄧小平接見當時擔任總參謀部某部部長的戴鏡元時說:“解放戰爭期間,你們的情報工作做得好,對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李天佑上將——戰不垮的“鋼七軍”

廣西臨桂縣人,1914年出生,1970年逝世。

曾在“鋼鐵之軍”紅7軍任排長。1935年11月25日,湘江戰役打響,李天佑掩護中央紅軍搶渡湘江。紅3軍團第5師師長李天佑負責全力阻擊桂軍,保障中央紅軍的左翼安全,第5師當麵的敵人是桂軍精銳第7軍的兩個師和湘軍15師一部。軍委命令是“不惜一切代價,全力堅持3天4夜”。李天佑率紅5師打得英勇頑強,野戰工事幾番被敵摧毀,戰士們從泥土碎石中爬出來重新戰鬥;子彈打光了,就與敵白刃格鬥,前赴後繼,反複爭奪。打得最厲害的時候,敵人的機關槍甚至打到了陣地背後軍團指揮部的房子上。直到中央紅軍渡過湘江,上級才命令李天佑率領紅5師撤出陣地,向湘江西岸轉移,將阻擊任務交給紅6師。這次戰鬥中,李天佑率領紅5師以自己的鮮血、生命和奮不顧身的精神,保障了中央紅軍安全渡過湘江。